《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病病,把疾病當做疾病,不忌醫,就可以根除疾病這個疾病是思維疾病根除思維疾病,世人在思維上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所以說“是以不病”。這是根除普通疾病的方法,也是根除思維疾病的方法。

所以《道德經》就是醫治思維疾病的妙方,老子就是大醫王,專治思維疾病。老子觀察人類文明的最大危害就是爭鬥,爭鬥的根源就是隻知差別性,只知分別人我

解決的妙方就是超越思維的差別性惡習,獲得最為珍貴的無差別性思維。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只有把“知差別性”當做思維疾病,才有可能治癒這種思維疾病,人類才可能從野蠻走向文明。人類在思維上才是健康的。

前章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根源就是世人患上了思維疾病,並且不肯承認自己患上了思維疾病。老子的道“言有宗,事有君”,有根有據,明明白白,但對於患上思維疾病的世人依然無法理解。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第三段經文: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二段經文作出了思維疾病的診斷。第三段經文指出聖人沒有思維疾病,正是把“知差別性”當做思維疾病已經超越了思維的差別性,證得無差別性。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也就是聖人站在道的究竟地,萬物都是無差別性。

只有無差別智才能獲得無差別性,聖人已經證得無差別智,可以玄覽覺照大千世界,唯有一如。世人陷入差別智中不能自拔。這就是流浪生死的原因無差別智是能知,無差別性是所知不能證得無差別智,就不能玄照萬物的無差別性。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此章經文的核心就是宣說“知病”,即“知”(差別智)和“不知”(無差別智)的二種背道而馳的知只有無差別智才是最高等級的知。老子顯然遇到了文字的束縛,甲骨文祭司沒有造出相應的文字,這是語言文字的嚴重不足。

老子和莊子深感言不達意,沒有恰當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心中證悟的無上境界,因此不得已使用遮詮(否定語句)來表達。遮詮(否定語句)能夠表達肯定語句不能表達的意境。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老子創造了遮詮法,無為、無知、無事、無慾、無味、不學,又創造了雙詮語句,即表詮+遮詮(肯定語句+否定語句)的特殊句法。《道德經》共有六句雙詮語句: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學不學,知不知。莊子貢獻了一句:用不用。楚簡還有“教不教”。

這七句雙詮語句值得特別重視,說明老子證悟之深,人類普通句法都不足以表達一丁點內證境界,唯有遮詮和雙詮句法才能表達。《楞伽經》著名的百非語句更是登峰造極,佛陀一口氣用一百零八個“非”來表達妙如來藏,這是遮詮法的經典老子和莊子深懂遮詮和雙詮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學不學是與知不知關係最密切的雙詮語句,代表“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更高層級的學。不學與不知相類似,世人好學,學習內容就是分別,不學就是不學分別。學不學就是學“不分別”,知不知就是知“不分別”

莊子有《知北遊》一篇傑作,探討什麼是“知”,裡面就提出了知病。泰清先生問無窮先生:“子知道乎?”(知道一詞從此出,今人俗化了)無窮先生說:“吾不知”。又問無為先生,無為先生答:“吾知道。”泰清摸不著頭腦,就去問無始先生:無窮和無為二位先生哪一位更知道?無始先生答:“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也。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說不知這位無窮先生是極為深奧,說知的這位無為先生十分膚淺;說不知這位先生深入心靈了,說知的這位先生是個外行。知是老子所傳的甚深教法莊子記錄極為詳細(《莊子》很大程度上是老子的上課筆記)

俗知是知萬物的差別性,並陷入萬物的差別性中不知(無差別智)是知萬物的無差別性,超越了萬物的差別性,可以遊於塵垢之外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老子翻了一個大跟斗,從俗知翻入不知。老子翻三個跟斗,世人沒有翻過來,

世人首先陷入慾望,老子翻個跟斗。世人再陷入知網,老子再翻個跟斗。世人陷入用網(有用),老子又翻個跟斗。

世人只有望見老子奔逸絕塵而去。前幾章講慾望(罪莫大於可欲),上章和此章講知網老子用網講了一半(無之以為用),莊子繼續宣說用網。

《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闡述了怎樣的思維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