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此篇承接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三段經文: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經文: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復為奇”解答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含義。以正治國的“正”是有為的“正”,不是無為的正。這個正很大程度上是

個別人、少部分人的判斷,或約定俗成絕非絕對觀察者的判斷。所以有為的正極不可靠,會轉化為奇。奇就是邪,不正。

孫子兵法》對“以奇用兵”進行了深度論述,正是從此句經文中受到啟發。孫子說:“兵者,詭道也。”所以兵道本身就是奇詭之道,“以奇用兵”的對象是敵方,但以正治國的對象是自己人。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即使“以正治國”,還是會出現“以奇用兵”,當利益出現衝突時,世人會把自己人當做敵方對待。本來是“以正治國”,在利益面前就轉化為“以奇用兵”,把自己人當敵人。

王弼注:“以正治國,則便復為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以正治國與以奇用兵之間看似隔著萬里,實際上一轉眼就轉化了。利益衝突面前,自己人和敵人轉換的多快啊!有為法則就是如此不可靠。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經文:人之謎,其日固久。正與奇的轉換極為迅速,比變魔術還快。有為法就是如此。《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人卻以為福就是福,禍就是禍;正就是正,奇就是奇。世間人不知禍福可以瞬間轉換,奇正也可以瞬間轉換。

“其無正也!”不僅奇正可以瞬間轉換,善妖也可以瞬間轉換。世人迷誤不是一日二日,而是無始以來已經迷誤。這個迷就是無明。世間人的無明是無始以來就有的。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第四段經文: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以道眼觀之,“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奇、善惡都不可靠,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瞬間轉換的。禍福也是如此。聖人如何避免出現正奇、善妖、禍福轉換呢?聖人以中道避免正奇、善妖、禍福轉換。

正奇、善妖、禍福都是邊見,如同龍樹菩薩《中論》中的八不中道。四句經文就是老子的四中道觀。為什麼說是四中道觀呢?正奇、善妖、禍福都是邊見,不是中道,所以結論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福轉換”。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真正的中道是不會轉換的,而是玄同得一的。世人追求正,結果得到奇(邪);世人追求善,結果得到妖;世人追求福,結果得到禍。這是世人的可悲處。世人不知自己身陷反者道之動的困局中,因為世人的聰明不足以理解道的真諦。

世人的心理平衡必定要被打破,老子第一個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樣無情的真理打破了世人的美夢。這二句經文是最無情的,最反常的,但沒有人敢於反駁,一個人都沒有。這就是真諦的道力。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經文: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四句經文都有不傷人之意,不割、不劌、不肆、不耀都是如此。傷人則傷己,人我互傷,正復為奇,禍福互轉不可避免。王弼注:“以方導物,捨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老子經文以古代制器工藝為喻,二十八章說“大制不割”,與此句經文意義一致。

制器都需割截,才能造就需要的器型。制鼎是主要的製造,鼎都以方為準,稱為方鼎。古代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所以方鼎代表大地方,正也,後世方方正正合為一詞。方與“以正治國”暗合,所以王弼注為“以方導物,捨去其邪”。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以正治國就是要用“正”去除世間的“邪”。但世人的正是俗諦的正,不是真諦的正,是侯王的正,不是萬民的正,是當下的正,不是未來的正。這樣的正雖然有去邪的一時功效,但必然會傷物。所以王弼說:“不以方割物”,就是俗諦的正必然像工匠制鼎一樣會割物,割物則傷物(人)。

因此以正治國必然轉換為以奇用兵,福則必然轉化為禍。從工匠的角度看,割物是以正治國(以正治器),但以道眼觀之,割物就是傷物。莊子在《山木》篇中工匠和樹神發生了對話,工匠希望找到有用的樹,樹神則因為自己的無用而驕傲,樹神以自己的無用作為追求的目標。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如果自己是有用,則早就被砍伐了。木匠告訴弟子,你們對參天大樹很欣賞,其實都是無用的,正因為無用所以才長成參天大樹。每個村莊的社樹都是如此。

前文的“大制不割”,更清楚的是指“得一”的境界,不割才能得一,割物就不能得一,不能得一則為殘缺之象。不割的目標不是制世間的小器,而是制天地的大器,制宇宙之大制。玄同得一才是大制不割。俗諦的方必然是割物,只有真諦的方才能不割,真諦的方才是大制。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大制不割,方而不割就是無為、無事、無慾、好靜方而不割就是中道,就能遠離“正復為奇,禍福換磚”的俗諦因果。肉眼觀之,割一物則成一物;道眼觀之,割一物則毀一物。莊子說“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齊物論)。

分就是割,不僅制器是割,把牛馬分別開來也是割。萬物本來一體,世人以分別心把萬物分割,這樣就錯會了萬物的本來面目。老子說“一呼我為牛,一呼我為馬”,喊我牛我答應,喊我馬我也答應。牛馬沒有分別,我與牛馬也沒有分別,這個宇宙才是得一的境界。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既然是無分別,為什麼又說“方”呢?這個方是真諦的方,既能導物之正,又不傷物之性。這就是王弼的“因物之性”。因物之性而能導物,因物之性而不傷物。世界還是有規則的,方(正)還是存在的,這是物性的方(正),而不是物的方(正)

牛還是牛,馬還是馬,二者現實地是有分別的,究竟地是無分別的。但現實地不離究竟地,究竟地不離現實地,究竟地和現實地不二。這就是方而不割。方而不割就是方而不方,割而不割,現實地是方,究竟地是不方。無象之象是同樣的意思。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經文:廉而不劌。廉大多註解為廉潔之廉,但應該是劆的借字。《莊子·在宥》“廉劌雕琢”正是此意。四句經文俗諦看都有傷人之意,劆是鋒利之意,劌是刺傷之意,故曰“廉而不劌”。

劆與方都符合“以正治國”的含義,都是一種導正、修正。但俗諦的導正、修正都會傷人,只有無為、無事、無慾、好靜的導正、修正才不會傷人。老子似乎是一位大醫王,在藥方中既有殺敵之藥,又有中和之藥,這樣的藥方才能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是什麼含義?

既有治病之效,又無傷人之虞。高明的外科醫生可以把癌細胞病灶切除,但不會傷害健康細胞組織,這有點“廉而不劌”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