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寫下4萬字戰地日誌 記錄川軍24天武漢“戰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經歷過大災大難四川人,更能懂得這8個字的擔當與分量。

支援湖北、支援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四川已先後向疫區選派8支醫療隊,共計1203名醫護人員奮戰在武漢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第一線。

致敬最美“逆行者”,川報觀察重磅推出《川軍戰武漢 領隊談“戰事”》主題策劃,對話四川8支援助湖北醫療隊領隊,透過他們的講述,真實呈現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的“川軍”力量。


人物名片

劉成:四川省醫療衛生服務指導中心主任、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領隊、四川省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對話援助湖北川軍領隊① | 劉成:寫下4萬字戰地日誌 記錄川軍24天武漢“戰事”


醫療隊名片

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

赴武漢時間:1月25日

人員構成:共138名隊員,來自省內9家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主要任務:負責醫院新冠肺炎病區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


2月19日,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的第25天。這也意味著,這支向武漢派出的首支“川軍”,已在武漢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前沿鏖戰了整整24天。

距離華南海鮮市場約1.5公里的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是武漢市第一批疑似、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收治定點醫院,也是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堅守的陣地。

劉成,是這支隊伍的前線指揮官。收到川報觀察記者的採訪需求,劉成首先發來了自己在武漢的工作日誌。24天的點滴記錄,篇幅已超4萬字,詳細記錄下首支“川軍”投身武漢“戰事”的步步驚心。


<strong>精英團隊出戰 責任病區已向好的態勢發展

川報觀察:在武漢市紅十字醫院鏖戰24天,四川隊戰果如何?

劉成:經過團隊的持續努力,近10天以來,每天都有患者治癒出院的好消息。截至2月17日24時,四川醫療隊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已累計收治患者594人,治癒出院163人。在院患者330人,其中重症患者101人,危重症患者27人。

從10個病區的當前形勢來看,患者的恢復效果已在向好的態勢發展。

當然,目前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不只是第一批醫療隊的付出,而是第一批和第二批288名隊員共同守護下的所得。

川報觀察:作為出征的第一梯隊,大家都對你們寄予厚望。

劉成: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1月24日四川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啟動組建,並於1月25日大年初一出征武漢。

作為第一梯隊的領隊,肩頭的壓力確實很重。但看到138名隊員的大名單後,自己又安心了不少。隊員中,有不少都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醫療救援大事件,彙集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等9家省內乃至國內呼吸與危重症學科、感染科、急診科等領域的精英,可謂大腕雲集。


川報觀察:4萬字的工作日誌令人印象深刻,初衷是什麼?

劉成:我一直有個工作習慣,什麼事都記下來,免得記性不好,所以武漢的戰地日誌也是日常工作的自然延續。

工作日誌也是很好的工作工具。武漢前線工作事無鉅細、千頭萬緒,與武漢當地的銜接溝通、團隊資源的優化調配、每名隊員的一日三餐,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我都得記在心裡,理出頭緒。沒有周末和休假,大家每天連軸轉,作為團隊領隊,心頭得有本明白賬才行。

當然,我也有一份私心。在這場全民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有幸站在了最前線,這是我們團隊的榮耀,是所有四川醫務工作者的榮耀。在武漢這段艱難歲月中的每一個片段,都值得永遠銘記。

川報觀察:疫情兇險,在武漢的這場遭遇戰難在哪裡?

劉成:打勝仗、零感染!帶隊出川,這是這支隊伍必須完成的兩大目標。

1月25日下午16時,我們在飛往武漢的飛機上,就組織召開各醫院領隊的碰頭會,研究落地武漢後的工作。這也是工作日誌的起筆。

但當我們1月26日下午正式進入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時,眼前的景象卻顛覆了我們的預估。該院醫務人員在經歷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後,已身心俱疲,嚴重透支。更讓人頭疼的是,醫院各類人群混雜,沒有清晰的隔離分區,院內感染防控形勢尤其嚴峻。

一場大改造首先開啟。我們將部分重症病人暫時轉移,並果斷建議門診停診3天。關上病源輸入通道後,我們把混雜在醫院的各類人群分開,並對住院病人進行逐一甄別,根據病情輕重再分類安排。同時,在醫院劃分出被明確隔離的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並打通各類專用通道,嚴格重塑院感防控流程。

經過團隊所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們用7天時間將這家醫院改造成了流程基本規範的傳染病專科醫院。

首戰必勝!這就是醫療隊落地後的首場遭遇戰,為醫療隊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話援助湖北川軍領隊① | 劉成:寫下4萬字戰地日誌 記錄川軍24天武漢“戰事”

劉成(左)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與四川醫療隊隊員交流。


川報觀察:首戰的勝利,可以看出整支隊伍運轉有序,為此醫療隊做了哪些工作?

劉成:在飛往武漢的飛機上,我們就組建了醫療隊臨時指揮部,由我和各醫院領隊組成,我擔任組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省人民醫院領隊擔任副組長,其他醫院領隊擔任成員。指揮部下設辦公室,保證日常事務的有序運轉。

同時,我們也在抵達武漢的次日,成立了醫療隊臨時黨委,醫療隊在武漢的大小事務,由臨時黨委和指揮部共同決策指揮。

當然,建立指揮體系的最終指向是臨床救治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我們將醫療隊的資源整體統籌,成立了分別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川北醫學附屬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綿陽市中心醫院等大型三甲醫院牽頭的6個醫療組,接管了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的全部病區。


<strong>多種武器上陣 重症病人救治絕對不後退一步

川報觀察:重症病例的救治是定點醫院臨床工作的重點,四川醫療隊有哪些嘗試?

劉成:要對戰時狀態有更深刻的理解,重症病人救治絕對不能後退一步,這是我們始終給每一位隊員傳達的理念。

按照“應收盡收”的工作原則,像我們駐守的這類定點醫院,重症和危重症確診病例是收治的主要對象。如何保障這類重症病人的治療,確實需要醫療隊認真對待。

在臨床治療中,我們探索出了“四控制、四保障、四避免、四加強”的治療策略,特別強調要保障病人的氧平衡、睡眠和營養,並避免不必要的激素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不必要的液體輸入,和不必要的中藥製劑靜脈輸入。

同時,我們還加強了臨床綜合診斷的力量,加強對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加強對社區醫師的培訓避免其成為傳染源,也加強了群眾防護的科普宣傳。

對話援助湖北川軍領隊① | 劉成:寫下4萬字戰地日誌 記錄川軍24天武漢“戰事”

劉成(後排中)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與四川醫療隊隊員交流。


川報觀察:還有哪些“武器”可用?

劉成:隨著定點醫院收治重症及危重病人比例升高,很多必要的“武器裝備”必須得到加強。

首先是醫務人員力量的補充,我們已協調安排了56名來自北京、上海、陝西等地的民營醫院醫護人員到醫院支援,主要是補充到4樓病區和2樓病區。

嚴重困擾醫療隊臨床救治的氧氣供應不足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在當地政府和院方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的液態氧供應系統已經投入投入臨床使用,有效提供了重症患者高流量吸氧的需求。

同時,我們還爭取到了31臺呼吸機、4臺除顫儀、105臺心電監護儀,還有一臺寶貴的ECMO(俗稱“葉克膜”“人工肺”),並建設了1間負壓病房。

有了這些“重武器”的投入,醫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對話援助湖北川軍領隊① | 劉成:寫下4萬字戰地日誌 記錄川軍24天武漢“戰事”

劉成(右)在醫療隊駐地檢查感染防控工作


<strong>四川醫療隊是一個整體 我們要一起平安回家

川報觀察:醫療隊由不同的醫療單位組成,重壓之下,如何體現團隊合力?

劉成:站在疫情的風暴眼,每一位隊員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我們每天都在密切跟蹤每位隊員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出征武漢,四川醫療隊就是一個團隊,一個整體。雖在重壓之下,也要讓隊員們時刻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在戰疫一線,醫療隊及時成立的臨時黨委,成為了在武漢臨時的家。

川報觀察:遠赴武漢的醫務人員被讚譽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前方醫療隊還為他們做了什麼?

劉成:給予隊員更多的關愛,是醫療隊和臨時黨委重要的工作內容。針對隊員們常見的壓力性皮損,醫療隊專門展開了皮膚損傷調研,並拿出了穿戴防護用品時的針對性改進措施。

在武漢前線,我們為正月裡過生日的隊員舉辦了簡單的集體生日,給他們送上特殊的生日禮物。

隊員們的防護安全我們時刻記在心頭,除了向省衛健委指揮部申請調撥更多防護物資到前線外,也積極向武漢當地申請物質配置。

每一名能站在武漢前線的隊員,都是可愛的、可敬的,是我們的掌中寶、心頭肉。打勝仗、零感染!相信我們都能一起平安回家。

對話援助湖北川軍領隊① | 劉成:寫下4萬字戰地日誌 記錄川軍24天武漢“戰事”

四川醫療隊在武漢的戰地集體生日



領隊快問快答

問:這兩天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答:<strong>主要與當地是協調呼吸機、除顫儀、ECMO,以及供氧系統的保障。有了這些武器,才能進一步降低臨床救治的死亡率。

問:帶隊到武漢快一個月時間,最有成就感的是哪件事?

答:<strong>在高質量完成臨床救治任務的同時,整個隊伍沒有發生一起醫務人員的疑似感染。

問:最想對隊員們說什麼?

答:<strong>一定要提高意識,保護好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支援武漢。

問:最想對家裡人說什麼?

答:<strong>辛苦了。

問:等戰疫結束回到成都,最想做的是什麼?

答:<strong>吃火鍋。


(向建衡 川報觀察記者 袁敏 剪輯 朱文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