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肃宗之前,洛阳频繁被称为“上都”?

国宝会说话


洛阳自古以来是封建王朝的都城,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靠秦岭,东临嵩山,北边是太行山,南边是伏牛山,又位于关中与华北平原要冲,著名的险关——“函谷关”、“虎牢关”,在东西两侧守护。

到了隋朝时,洛阳的地位是更上一层楼。隋炀帝让人重建洛阳城,取名东京,建的极为奢华;修建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的起点,都是洛阳。大运河的修建,算是给洛阳增添了许多的交通便利,

唐朝时,虽然建都长安称为京,洛阳为都,但在中后期,每当长安缺粮,皇帝就会拖家带口的来洛阳,此时的洛阳,在君王的心里,地位依然很高。对隋唐而言,称 “都”级别更高一些,事实上也是如此,盛唐及之前,隋唐皇帝将洛阳冠名“都”的时期,洛阳大都是政治中心或者当时人心中的第一都城,如武皇去世后,唐中宗虽移居长安,但经历了几十年首都,但在当时大多人的心中,洛阳此时地位是高于长安的,朝廷终究还是要回洛阳,所以洛阳被冠名为“东都”。

公元690年,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定都洛阳。从此大兴土木,对洛阳进行了一系列建设,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度。公元684年,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意为“君权神授”。武则天以神都洛阳为统治中心将近50年,至此,神都才正式进入历史,成为一个名号。

唐玄宗天宝初年移居长安,为降低洛阳地位,提高长安地位,随将洛阳“东都”改为“东京”、长安“京师”改为“西京”。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朝廷都于长安,也将长安也冠以都称,洛阳也由“东京”改为“东都”。综上所述洛阳才会频繁被称为上都。








葫芦文化


上都委中书门下疏理,京城委留守。按开元二十年春,玄宗在洛阳,则上都指洛阳,而留守者自然是长安,也就是唐玄宗时期上都为洛阳,唐肃宗后改名帝都长安为上都。

唐高宗中经武则天再到唐玄宗,安史之乱前这段时间,洛阳都有上都的称呼。 连唐玄宗制书都承认洛阳为上都,西人不承认也没办法。 反观长安,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才称呼长安为上都。

或许说明安史之乱前高宗至玄宗洛阳是唯一正牌都城.也是正统的都畿所在. 长安非要说洛阳是陪都,道理都说不通,那有上都,都城,神都给西京京城作陪都的道理?长安那段时间连都城都不是,都畿也不在它那里设置,说长安是陪都都说不过去。


瘦金体花间书


提起上都,其实更多想起的是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这在历史上还是非常有名的,而至于洛阳,在历史上更加出名的别称是东都。


隋唐两个朝代都曾经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定都,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一个为主一个为辅而已,具体哪个为主就要看皇帝在哪里了。


比如隋朝的时候是隋炀帝迁都洛阳的,洛阳为主,长安为辅,隋文帝时候则相反,而到了唐朝也是如此,唐朝大部分时间是在长安的,但在武周时期迁都洛阳,因为洛阳在长安以东,因此经常有东都洛阳或者东京洛阳的称呼,而长安则被成为西京,在武则天在位时期,洛阳被称之为神都。



洛阳被称为上都的时候其实很少,正如题主所说唐肃宗之前被称之为上都,唐朝洛阳被称为“上都”,都是礼制超过长安,其实记载也挺少,除了题主所说诗,其他地方的记载也比较少。


《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是研究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唯一文字史料。《像龛记》镌刻于龙门大卢舍那佛座北侧,高107厘米,宽65厘米,四周绕以半破之莲花纹。很多史籍都有收录此文,全篇出题目外,都没提到上都洛阳。


《全唐文》中的《宽宥天下囚徒制》: 二十年二月壬午制曰:行庆施惠,所以奉天时。缓刑恤狱,所以爱人命。。。及与百姓怨雠者,并不须令却上。其上都委中书门下疏理,京城委留守,天下诸州长官当日处理,其责保停务之类并宜准此。


这说明当时的皇帝在洛阳,而京城则是长安,一定程度上说唐朝实行的是两京制,虽然并没有下诏,但实际如此,而洛阳的规制超过长安的死后,洛阳被称为上都,但除武则天外并没有定洛阳为京,所以称呼洛阳大多数时候都以“都”称呼。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曾经以洛阳为都,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皇帝有避嫌之心,洛阳的地位逐渐衰落。从唐肃宗开始,洛阳就不再被称之为上都了


历史百家争鸣


1、唐朝一直设两京,即两个都城:首都为长安,东都为洛阳。两京各有两班文武官员,皇帝也经常在两地居住和办公。但是,长安是唐朝的第一首都。

2、“上都”称呼出现在《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

3、洛阳在唐代曾被称为“上都”,其礼制甚至超过首都长安。

4、究其原因,是因为武则天称帝之后定都在洛阳,所以洛阳的政治地位在此期间高于长安。

5、《册府元龟》及《全唐文》皆载:

二十年二月壬午制曰:行庆施惠,所以奉天时。缓刑恤狱,所以爱人命。。。及与百姓怨雠者,并不须令却上。其上都委中书门下疏理,京城委留守,天下诸州长官当日处理,其责保停务之类并宜准此。

说明到唐玄宗时期,“上都”仍指的是洛阳,而“留守”指的是长安。

6、安史之乱期间,洛阳被叛军攻破,安禄山以洛阳为都城。故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皇帝有避嫌之心,洛阳的地位逐渐衰落。从唐肃宗开始,“上都”改指长安,而洛阳改称“留守”。


我爱宝葫芦


洛阳城的发展在隋唐达到鼎盛,但也正因为如此,也是受战火摧残最猛烈的城市,历代建都的城市到目前都可见众多的古迹,唯独洛阳古迹都在地下,地上留住的风毛菱角。

因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缘故,使洛阳成为连接北方中原南方的一个重要中心节点,所以历任皇帝都非常重视这个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毕竟全国的税收和物质大部分都要由洛阳集中转运至长安或由洛阳分至地方。

虽然唐朝以长安为国都,但是长安更多的是充当政治中心的角色,洛阳是经济与文化中心,其地位并不比长安低。

尤其是武则天时期洛阳更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所以后事经常称洛阳是上都或神都。


愤怒的小猪


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出生于长安,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安史之乱起,他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756年,李亨即位后,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而洛阳兴起在唐朝武则天时代也就是武周朝代,武则天迁都洛阳其实是将唐初的兴盛延续到洛阳,武则天迁都洛阳有各种原因,这里不表,迁都洛阳后,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其实优于长安,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在经济上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地区为伊、洛、河、济四水交汇处,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隋炀帝时期长安只存京师之名,洛阳已成为实际上的都城。

在武则天的周朝时期,唐朝武周时期的繁荣和昌盛,全部集中于洛阳之上,所以称之为“上都或神都”武则天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且在前期开明理政,也创造了武周的繁荣和昌盛,同时借助于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武周的洛阳也同样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让世界上又一次认识了上都洛阳。





素心听书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洛阳在唐肃宗之前有着特殊的地位,才导致洛阳有着上都的称号。

唐朝建立时,定都长安,长安作为首都,人口众多,但是长安有个重要缺陷,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长安比较容易缺粮。唐高宗时期经常带着皇室和文武百官到洛阳去吃“白食”,随后高宗正式将洛阳定为东都并修建宫殿。

到了武则天时期,更是将洛阳定为首都,直接住在洛阳并在洛阳处理朝政,大部分的政府机构都搬过去了,长安便作为留守而存在了。唐玄宗时期,在其执政的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洛阳度过,所以洛阳在那段时间的地位是超过长安的。《册府元龟》与《全唐文》有记载,洛阳为上都,京城作为留守。

自从安史之乱时期洛阳做过反贼的首都,因此唐肃宗极为不喜欢洛阳,长安的地位因此重新得到提升并超过洛阳。


汗青长绵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南岸的易洛河盆地。古代洛阳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伊、洛、瀍、涧四条河流蜿蜒其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宋李格非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清人顾祖禹也认为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因而洛阳成为帝王建都的首选之地,“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历代统治者都把山川作为国运的象征,有利的山川形胜,充足的城市供水是选择都址的必备因素。河洛地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夏商故都居伊洛两河汇流处不远,地势较低,山川形胜稍逊周都,且易被洪水之患。而周都山川形胜优越,又居洛北高地,既保证了充足的城市用水又可免于水患。


俊哥说谈


武威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而长安是唐的都城。为压制李唐,称洛阳为上都,此乃政治考量。一但国家习惯接受这个名称,便流传下去。而到了唐肃宗时期,安禄山作乱,天下大乱,洛阳屡次被攻破,名称更改数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