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為何有人說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dydes


明朝滅亡,大清接替,當權者是一群滿族人,他們從北方帶來很多習俗要漢人接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留髮不留頭”,強令清朝的所有人都剃髮開始蓄辮子,然而隨著時間的累積以及大清的淪落,導致很多清朝百姓的辮子越來越髒,其程度髒到連英國女子都吃不下飯,還差點吐了,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在大清沒有入主中原以前,中國人沒有留辮子一說,而是很喜歡蓄髮。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剪頭髮就等於是減去自己的一部分身體,所以歷來都流行留長髮。後來,清廷當政,一改以往作風,律令人人剃髮,只剩下後腦勺的頭髮留出來且要梳繞成一條辮子。

而這種辮子形狀大小跟清朝銅錢般,且可以把辮子從銅錢孔內穿過去,故此被民間成為“金錢鼠尾”。隨著歷史的發展,百姓發頭越來越長,發線逐漸變粗,加上一些人不喜歡經常洗頭髮就使得辮子變成了粗辮子。時間來到晚清,當初的細辮子已經基本在老百姓中很難看見,取而代之的是粗辮子,加上百姓每天都要務農幹粗活,沒有時間去洗刷,故此要很久才拆開辮子清洗一次。

晚清的夏季,是愛乾淨人士最怕的季節,此時大街小巷都遊走著很多平民,他們為生計而勞碌,連睡覺的時間都很少,所以留在後腦勺的辮子一年才洗一次,在悶熱的天氣中,自己頭上就經常流汗,為此走過之處都會散發出一陣濃郁的辮子異味。

有文獻記載,晚清的平民多數在過年除夕的時候才靜下心來洗一次自己的辮子,所以在平日裡就算辮子再髒再有異味也頂多用毛巾擦一擦而已,相比富貴人家跟權勢階層則是三十天左右洗一次,因為不少人嫌編制辮子太麻煩,洗之前需要慢慢揭開,等洗完長長的頭髮晾乾後,又得重新編好,過程中有時候需要有人幫忙才可以完成。

出於這種情況,使得很多清朝人都很少洗辮子,就算是漢人也慢慢忘記了前朝遺留下來的洗刷習慣。有古籍記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清潔身體習慣。秦朝時期,老百姓不知為何異常注重乾淨,頭髮幾乎每三日一洗,不怕浪費水源,發展到漢代,百姓們就改為五日一洗頭,且蓄髮以簡約為主,不留辮子。唐朝時期,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條件提升了,不僅三天兩頭洗一次頭髮,還特別注重身體各個部分的洗沐,據說從頭到腳趾的清洗環節都相當講究。

到了元朝,蒙古人執政引來的風俗習慣又不同了,畢竟蒙古族人屬於遊牧民族,常年在外,對於梳洗不太重視,從而影響了漢人。時間一度發展到清朝,中原又被滿族人掌控,他們祖先是遊牧民族,世代都在馬背上生活,故此遺留下編辮子的風俗習慣。

漢人受其律令,開始剃髮留辮,但很多人都不甘願,出於心理反抗原因也不太想把心思花在辮子上,所以使得對辮子的保養越來越不注重。清朝發展到後期,西方國家有不少人來到北京遊玩居住,當時有一個英國籍的女人,出於好奇去欣賞清朝人洗辮子,根據她的回憶稱,那人的辮子剛一拆開一股臭味就撲鼻而來,差點把自己燻得嘔吐出來,然後還發現辮子裡爬出來許多蟲子以及掉下很多汙垢,簡直不堪入目!這一幕令英國女子印象十分深刻,導致她當天噁心得吃不下飯,甚至連續幾天都沒有胃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