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辛棄疾這麼受現代人關注?

Fjjbvj


其實辛棄疾不僅是現代人關注,宋朝之後的人都很關注。因為愛國主義一直都是每個時代的主旋律。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經感慨過:看了辛棄疾的故事,才知道宋朝並不是沒有人才。要是辛棄疾在光武帝劉秀這類雄才大略的君主手下做事,做出的功業又何止這麼一點呢!


心海詩文


就從大家都學過的一首詞講講辛棄疾吧!

在中學時期我們有學過辛棄疾的一首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是辛棄疾在66歲時寫下的,由於當時恰逢韓侂冑準備北伐,當辛棄疾知道這件事後便在京口北固亭寫下了這首壯志豪邁的千古名篇。

辛棄疾一生都在為抗金做著準備,他時刻都想著帶領軍隊北上奪回失去的疆土。由於辛棄疾是在北方長大的,他事看著漢人被金人欺負、壓迫長大的,目睹著中原大地在金人統治下的滿目瘡痍,以至於在年輕時帶領起義軍在北方反抗金人,後來因金國的鎮壓而逃到了南宋。

雖然辛棄疾逃到了南宋,但他對北伐的想法從來沒有停歇,不停的向宋廷提出北伐的策略與建議,可是弱懦的宋廷一直都不採納的他的建議與看法,反而將辛棄疾派往江南各地做一些與軍事無關的吏治之事,這也使得辛棄疾一直鬱郁不得志,寫下了許多忠貞報國的豪邁詞句。

當辛棄疾 在浙東當安撫使時聽到了朝廷要北伐消息時,發出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呼聲,可見即便是年過花甲,辛棄疾還是不忘北伐報國。

所以辛棄疾備受關注原因有很多,我認為一方面在於辛棄疾的詩詞天賦是不亞於李白杜甫,怎麼生在內部“積弱”的宋朝,讓他詞多以軍事報國為主,不能看到他柔情的一面;作為歷史上著名的硬核詞人,既能執筆慷慨激昂把詞寫,還能握劍衝鋒陷陣把敵殺,誰能不愛呢?


不羈de汪


導語: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為什麼辛棄疾這麼受現代人歡迎呢?

1、書法

辛棄疾留存於世的墨跡雖少,但其 《去國帖》一貼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雖無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深得現代人喜愛。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2、現存詞是兩宋最多的作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

辛棄疾現存詞六百二十六首,是兩宋現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破陳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等詞中,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對抗金戰鬥的回憶。另外,在《賀新郎》(陳同甫自東陽來過年)、《摸魚兒》(淳熙已亥)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裡就是難以掩示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3、有遠大的抱負,與現代人渴望祖國統一的理想相類似

辛棄疾出生在久已淪陷於金人之手的濟南,從懂事開始,他目睹的就是被鐵蹄肆意蹂躪的破碎山河,在異族奴役下苟延殘喘的兄弟姐妹。所以,辛棄疾幼小心靈裡萌生的,肯定不會是要做一個文人騷客的理想,殘酷的現實給他種下的一定是光復淪陷的漢家山河,拯救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的幼苗。他渴望的是成為“人中之傑”,而不是“詞中之龍”,“年少萬兜鍪”“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才是他的抱負。因此,恢復中原、報國雪恥便成了少年辛棄疾的唯一志向。

總結:辛棄疾的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雖無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現存詞是兩宋最多的作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有遠大的抱負,與現代人渴望祖國統一的理想相類似。所以,辛棄疾這麼受現代人歡迎。


CHEN小雪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辛棄疾自幼喪父,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入濟南,因為宗族人口眾多及錢糧缺乏等原因,辛贊未能及時脫身南遷,只得暫時歸附金國。

為了養活這一大家人,辛贊被迫在金國任職,違心屈身敵國,內心痛苦不堪。加上濟南城日益嚴格的檢查,想要逃歸南宋幾乎成了妄想。此時的辛贊年老體衰,沒有機會再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於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予到了年幼的子孫們身上。

自辛棄疾懂事開始,長輩們就告訴他:“我們是大宋的子民,與金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不要因為現在安逸的生活忘記了國仇家恨!”不僅如此,辛贊常帶領子孫們登高,眺望南宋山河,告訴他們那段屈辱的歷史。

在祖父的培養教育下,辛棄疾不僅詩文寫得好、劍術高超,而且從小就立下了恢復領土、報國雪恥的大志。加上他在金國北地長大,自小目睹漢人被金人奴役欺凌的屈辱,更是讓他的性格變得嫉惡如仇,自帶一股俠義之氣。

公元1161年,金國的完顏亮率兵南下,想滅亡南宋,統一江南。但這時中原地區的黎民百姓早就不堪金國的壓迫,紛紛起義。年僅22歲的辛棄疾,也隨著這股熱潮毅然率眾起義,組織了有2000多人的隊伍。後來他帶領起義部隊投奔了山東勢力最大的農民起義軍領袖耿京,並受到耿京的器重。

公元1162年,金國完顏亮被殺,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完顏雍對起義部隊採取的是勸降誘降、分化瓦解和調集兵力、嚴酷鎮壓相結合的政策。耿京領導的起義軍自然成了他們重點鎮壓的目標。

面對如此形勢,辛棄疾力勸耿京前往南宋,以取得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領導,與宋軍配合作戰。耿京遂派辛棄疾等11人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聯繫。隨後宋高宗在建康接見了他們,並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天平軍掌書記。

在辛棄疾等人回山東覆命的途中,卻聽到了一個壞消息:耿京的部下張安國、邵進等人被金國收買,殺死了耿京,起義軍基本已經潰散,一小部分被張安國帶走投降了金兵。張安國也成了濟州的知州。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既憤怒又悲傷,他立即約海州統制王世隆,帶了50名精銳人馬直奔濟州,捉拿張安國。到達濟州的那晚,張安國正和金國將領在中軍帳中喝酒。辛棄疾率眾出其不意地闖進有5萬金兵的大營,活捉了張安國。他還向金兵宣稱:宋軍10萬人馬即將開到,勸他們趕快投降。軍中不少將士都是耿京的舊部下,聽辛棄疾這麼一說,不少人立馬選擇投靠他,跟著他南下。張安國後來在臨安被斬首示眾。

辛棄疾的這一次行動在南宋朝廷引起極大震動,不僅軍民們非常敬佩,連宋高宗也連聲讚歎。

此後,辛棄疾便留在了南方,被朝廷派往江陰做官。江陰雖靠近前線,但在主和派的勢力下,辛棄疾的抱負和才能根本無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後,重用主戰派的張浚,南宋第一次主動出擊。但張浚在符離大敗,宋金簽訂了《隆興和議》,此後主和派又佔了上風。

自1168年起,辛棄疾先後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職,後來又當過江西、湖南的安撫使,可是主和派盛行,他職位再高也實現不了殺敵報國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氣整頓地方政府,並創辦日後用以北伐的“飛虎軍”。但這一舉動卻又給主和派們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擠,罷官回江西上饒的帶湖閒住。

公元1205年三月,辛棄疾被任命為鎮江知府。正當他積極備戰時,朝廷卻以他所推薦的官員有不法行為而把他連降兩級,後來又把他罷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韓侂冑在北伐失敗後,又召辛棄疾等人去挽救局勢。可是辛棄疾已重病在身,於當年九月十日與世長辭,終年六十八歲。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為什麼辛棄疾這麼受現代人關注?因為我們中華民族骨子裡就充滿著這種家國情懷和英雄品質,讀到這些英雄的故事,我們會感動,會熱淚盈眶。也正是因為每一代都有辛棄疾這樣的人存在,中華民族才能歷經漫長歲月而生生不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辛棄疾之所以受到現代人的關注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愛國情懷。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著名抗金將領。他年輕的時候正值金兵南下,在他21歲的時候就參加了抗金義軍,並任掌書記。“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就是他當年抗擊金兵的寫照。他不顧自己位卑言輕,多次向皇帝進獻抗金謀略,由於和主和派不合而屢遭劾奏,在鎮江,紹興多遭罷免,1207年抱憾病逝!

二,文學地位。

辛棄疾在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國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他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他將他的政治抱負,人生理想與思考深藏在詞中,開闊了宋詞的另一派別“豪放派”。以獨特的風格被稱為“辛詞”,成為與宋詞中婉約派齊名的詞風,供後人瞻仰學習。

辛棄疾胸懷愛國情懷,但又壯志未酬,他在中國詞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詞是我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

所以說辛棄疾文能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蘇北一醉


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於地產,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多多溝通。


千古奇男辛棄疾:文能千古絕唱,武能沙場點兵,力能雪中搏虎,勇能陣中奪將,朋有高才俊士。


文能千古絕唱:與蘇軾並稱“蘇辛”,是中國古代詩詞“豪放派”創始人;同時與李清照齊名,並稱“二安”,左手婉約,右手豪放,天馬行空,切換自如;好比周伯通左右互搏,絕對獨樹一幟!豪放詩:《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婉約詩:《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青玉案·元夕》等等。經典詩文如下:

“醉裡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卻道天涼好個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些詩句,偶得一篇即能留名文史,辛棄疾卻批量生產,調性多樣,簡直吊得不成人形。

武能沙場點兵:公元1161年,金國打算攻佔杭州消滅南宋,沒想到在採石磯被南宋打敗。金國佔領區趁機紛紛起義,辛棄疾也拉起一支隊伍反抗金國統治,轉戰各地。因為勢單力薄,辛棄疾帶兵投奔起義軍大首領耿京,成為其左膀右臂。其後勸說耿京投奔南宋,獲得趙構封賞,自此起義軍成為正牌宋軍,辛棄疾也成為抗金主要將領之一。按現在的標準來看,辛棄疾絕對屬於我軍某野戰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最低可評為上將軍銜。山野布衣,逢亂而起,轉戰千里,帶兵數萬,焉能不牛逼?


力能雪中搏虎:雖然詩詞冠絕一時,但辛棄疾可不是文弱書生,而是天生彪悍的猛人。史載其“膚碩體胖,目光有稜,紅頰青眼,壯健如虎”;有副對聯形容他“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負”。體型壯大,目光如炬,面如重棗,鷹視虎步,武藝高強,要是留了鬍子或剃了頭,不是魯智深就是張飛。還有記載,辛棄疾在軍中追殺叛徒義端和尚,縱馬狂追幾天幾夜,最終手刃敵人;後在軍中被稱為“上馬擊賊,下馬草檄”,廣為流傳。名棄疾,果然沒病;號稼軒(農事體力活),果然強健。放在現在,也是絕對一流的猛男。

勇能陣前奪將:義軍納入南宋之後,軍中大將張安國反叛,勾結金軍殺害大帥耿京,成為金國鷹犬被封高官,義軍因此土崩瓦解。當時辛棄疾被耿京委派外出,回來後聽聞消息悲痛萬分,隨即率領五十名死士闖入張安國所在的五萬金軍大營,聲言要與張安國商量大事。張安國正與金國將領舉杯慶賀,聞聽辛棄疾回來就出帳相迎,辛棄疾等人縱馬奔去,抓起張安國撂倒馬背上,金軍目瞪口呆。辛棄疾伺機大喊:“十萬宋軍即將殺來,義軍兄弟快跟我走!”原耿京部將紛紛騷動,聚集而來,眾金軍目瞪口呆,手足無措,辛棄疾旋即帶走義軍舊部一萬餘人,如風歸去。如此邪乎,那一刻辛棄疾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肯定還有耿京附體。五萬大軍中奪其上將,時年23歲!試問,誰敢?誰能?

朋有高才俊士:朱熹,南宋大儒,無人不知。而朱熹正是辛棄疾的好朋友。淳熙七年(1180),辛棄疾掌管江西,適逢旱災,辛棄疾發八字賑濟榜文:“劫禾者斬,閉糶者配!”朱熹稱讚:“此人有才。”十分欽佩。後來兩人交往甚密,互為知己,朱熹也成為辛棄疾的智囊。辛棄疾曾作詩讚“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將朱熹稱為“帝王師”,可見十分尊敬。朱熹死前被攻擊為“偽學魁首”,在朝中失勢,去世後無人敢去祭拜,辛棄疾不忘前誼遠道而來,留下“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十六字而去。陳亮(字同甫),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著作《中興五論》名垂千古;而陳亮也正是辛棄疾的好朋友。據說陳亮聽聞辛棄疾投奔南宋,慕名前去拜訪,就在快到辛棄疾居所的路上,碰到一座小橋。陳亮連續三次催馬過橋,馬躍躍欲試卻不敢過,連退三次,結果陳亮惱怒,拔劍砍下馬頭,徒步前往。 辛棄疾在樓上恰好看見,大驚失色,讓人前去詢問,結果,陳亮已經進入門來。就此,成為莫逆之交。陳亮也是豪放派詩人,且慷慨激烈,力主抗金,兩人才起相若,抱負相投。兩人曾交談數日,喝酒作詩,縱論天下;後來辛棄疾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著名的“夢裡挑燈看劍”,可見兩人交情之深。陳亮死後,辛棄疾做《祭陳同甫文》,懷念之情溢於言表。人生的一種就足矣,辛棄疾有這樣的高朋俊友,人生何憾?

故此,辛棄疾能文能武,健壯雄偉,勇謀過人,實在是理想中的完美男子。何止是現代人看重辛棄疾,就在當時,辛棄疾也是名士風流,引得不少姑娘紛紛投懷送抱。所以,如果說辛棄疾有毛病的話,也就是豔遇太多。。。


民間奇譚


辛棄疾是一位南宋的愛國詩人。他文武全才,文能寫詩,填詞,武能統帥雄兵。一生流傳於世的詩,詞達六百多首。其詞抒寫力圖舊山河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他的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給人印象深刻。代表作《永遇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奮萬里如虎。《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青玉案》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此他的詞作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萬德傳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二十五歲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後,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完美的人設讓人敬仰,悲情的故事讓人扼腕。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設,他的事蹟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悲情的英雄。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詞對每一種心境都有放大的效果:開心時讀這句詞你會有種失而復得的歡愉感;失落時讀這句詞你會有種難以抗拒外力的遺憾感—文藝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穩健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引經據典,博學豪邁—雄辯範。“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少年將軍,馬安天下—軍人範。這一首首詩展現了一個完美英雄:有才,有能,有顏。如此完美,怎能讓我們不去研究。

再去研究一下他的生平。抗金有功,義薄雲天……鬱郁不得志。最關鍵的是結局:鬱郁不得志。開局有多風光,結局就有多遺憾,這就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怎能不讓我們去討論傳播。

一個悲情的完人。


旅居徽州


文武雙全啊,文大家都熟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膾炙人口,千古詩篇。

武,號稱南宋第一古惑仔。從南天門打到銅鑼灣都不帶眨眼的。帶著五十人就敢衝進萬人敵營,擒首衝出。讓人驚歎。

對於文人,大家都覺得應該是手無縛雞之力,沒想到辛棄疾這麼猛。

就是這樣的反差讓大家對辛棄疾特別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