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新作《八佰》,800名战士面对30万日军,能坚守四天四夜,你认为是抗日神剧吗?

一抹微光


当然不是神剧,因为电影的原型四行仓库保卫战,是1937年813淞沪抗战中真实的一部分。谢晋元的确依靠着数百官兵,在四行仓库挡住了日军进攻整整四天。这是真实存在的抗日历史,而不是瞎编乱造的神剧。

可谢晋元手下的800官兵,是如何击退30万日军的呢?



事实上,在这段历史中,有关双方参战人数的数字,有一定的“水分嫌疑”。

谢晋元的手下号称有800壮士,但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实际进行中,只有414名官兵在仓库内担任守卫(数字尚存争议)。或者更精确的说,是副团长谢晋元率领一个步兵营担任阻击任务,只是由于谢晋元的团职领导身份,加上其为宣传而脱口而出的800官兵,让很多人误以为在这个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官兵担任防卫。

对面的日军真的有30万吗?这个问题其实不用仔细分析,在四行仓库面前担任进攻的日军部队,根本没有30万!所谓的30万是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投入的总兵力,再划分到这个狭小的四行仓库,兵力有多少可想而知。实际上,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部队,只是日军第三师团下属的一部分,究竟有多少没有太过于明确的记载。目前的资料里只强调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后期,在多日进攻无法攻克仓库的情况下,日军一度增兵至5000人。但狭窄的四行仓库显然无法一次性投放如此多的兵力,从四天的战斗日军伤亡200人来看,日军每日的伤亡平均不过50人,单日的实际进攻兵力,恐怕不会超过1000人。



因此400多官兵凭借水泥仓库的地理条件,对抗数量上并不占压倒性优势的日军,能够做到坚守四天,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然,在这个环节上也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时,守军所拥有的武器装备。

从后来守军撤往旁边的英国租界,并被收缴武器来看,27挺轻机枪和四挺马克进重机枪,外加两挺高射机枪,这支414人的队伍,基本已经做到了班级单位可配备机枪自动武器,基层单位火力配置上已经完全达到了日军的火力标准。毕竟日军的班级单位,也只有一挺歪把子轻机枪。尽管无论是第三师团还是日军的基层单位,都拥有重口径火炮和小口径迫击炮掷弹筒等炮火武器,但在四天的仓库保卫战中,考虑到这个仓库紧挨着英国租界,炮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越过仓库落到英国租界的境内,在1937年日本还不敢向英美宣战的特殊环境下,整整四天的保卫战,日军根本不敢动用重型武器,罕见的动用了几辆坦克,也只不过想充当盾牌掩护背后的士兵。



所以说四行仓库保卫战并不是神剧,而是的确存在的历史事实,但这样的神奇有它的特殊性,没法在其他阶段继续复制。所以淞沪会战,80万国民党军队还是被30万日军杀得死伤惨重,伤亡官兵超过20万,仅仅毙伤日军四万。大部分的伤亡官兵并不是死伤在近距离的对射,而是损失在对方的远程炮火和轰炸之下。


辽宁资深球迷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800壮士在上海闸北四行仓库坚守四天四夜,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问题中说《八佰》里面800名战士抵抗30万日军,小编还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不太清楚电影里是不是这样说的。不过,《八佰》是一个全民瞩目的历史题材,管虎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导演,小编认为他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因为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投入的总兵力不过20万,何来800名战士面对30万日军之说?

“卢沟桥事变”时,中日冲突还是小规模、地区性冲突,淞沪会战后,标志着中日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的,目的是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空间换取时间,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其中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共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虽然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最后结果也以上海失守,中国军队全面撤出上海告终。不过,总的来看,淞沪会战还是达到了战略目标,日军的战线也被越拉越长,在中国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最后失败。

《八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故事。

孤军坚守四行仓库

1937 年 10 月下旬,此时淞沪会战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中国军队全面败退,上海眼看即将失守,此时,国军精锐已经伤亡惨重,蒋介石也无心再战。10 月 26 日晚,南京总统官邸内蒋介石下达了一道命令,留一个师死守闸北,其余部队全部撤退,蒋介石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吸引日军的注意力,掩护大部队撤出。另一方面在几天后九国公约签字会议上,能够让英国和美国听到上海抵抗的声音,帮助中国伸张正义。

这个任务落到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第88师身上,该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该团第1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共420余人,对外仍用团番号,称800人,八百壮士的称谓由此而来。

八百壮士由团副谢晋元、一营营长杨瑞符等率领,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实施掩护任务。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谢晋元在对全体官兵作战前动员时是这样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全体官兵表示: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就此,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四天四夜守卫战。

连续四天四夜的战斗

27日晨,仓库西北被敌人包围。中午,日军开始从西面的交通银行方向向四行仓库逼近,当即遭周边阵地守军顽强抗击。日军扔下数具尸体,抱头回窜。随后,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向周边阵地,周边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日军占领周边阵地后,立即猛攻仓库大门。日军兵力几倍于守军,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是日,日军遗尸80余具,四行仓库丝毫无损。

10 月28 日清晨,四行仓库的哨兵突然发现一个女孩奔到了仓库门口。女孩子说她是童子军杨慧敏,哨兵随即从窗口放下绳索,然而就在此时,日军对着窗口扫射,危急时刻,谢晋元急中生智,给日军来了一个声东击西。他命人从另外一个窗口推下两个麻袋吸引日军火力,趁着间隙,哨兵成功将杨慧敏拉入仓库,进入仓库后的杨慧敏将随身携带的一面旗帜交给了谢晋元。第二天,四行仓库楼顶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五十名士兵举起枪对空齐放。这天,日军数次强攻,密集的枪弹,把大楼打得四处冒烟,遍体弹痕。但都被八百壮士击退。营长杨瑞符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写道:

“十月二十八日,午后三时,我看见敌寇在四行仓库的西北面,很隐蔽地运动着四五门平射炮,向我们放射,我当即令机关枪向敌射击阻止:而敌寇在交通银行屋顶之机枪也马上向我还击,至此我们又和敌寇开始第二次血战了。敌火之猛烈,较二十七日堵门攻打尤甚。仓库各楼中,枪弹横飞,烟焰蔽目,我命令各连一律停止工作,参加战斗,我与谢团副分头指挥。谢团副担任大厦东面的指挥,我在西面第三连阵地指挥作战,与敌相持。下午五时许,敌寇弹药消耗甚多,我略有伤亡。时天色已晚,敌见不逞,狼狈而

去。”

29日午后,日军在四行仓库西北角摆出几门平射炮,对仓库大楼进行轰炸。中国守军利用被日军炸开的洞口,架上重机枪,对日军进行猛烈扫射,日军平射炮失去了威力。而后,日军一边动用坦克,一边派出举着钢板的日本兵,向着四行仓库东门硬冲过来。在这紧急关头,守在五楼的敢死队员、年仅21岁的副班长陈树生,身捆多个手榴弹,纵身跃下,同日军同归于尽。聚集在苏州河畔的民众,目睹了这壮烈的一幕。30日夜,谢晋元接到撤退的命令。午夜时分,谢晋元指挥一营各连按顺序梯次撤退。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坚守阵地英勇阻击日军的壮举,沪上各报争相报道八百壮士的战况。

军民同心

当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打击日军时,苏州河南岸,从早到晚,到处都是观战的人群。河堤边、马路上、店铺前,人山人海;阳台上、窗户旁、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市民们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也是助战而来的。当八百壮士打得顺手,消灭了敌人,南岸就万众欢腾,拍手叫好。当日军要搞什么鬼,群众就赶紧报告、提醒。有人抬来大黑板,立在最显眼的地方,日军有什么动向,都用大字写在黑板上,向八百壮士报信。有人拿着喇叭筒,站在河边,不断向楼里传递消息。每当日军从东边钻出来,市民们立刻高呼:“揍东边的鬼子!”他们从西边露头,就听到:“打西边的坏蛋!”上海民众以这种现实的方式,为八百壮士助威,为八百壮士壮胆。

受四行仓库800壮士英勇事迹感染,著名作曲家夏之秋作曲《歌八百壮士》,桂涛声填词。歌词曰: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八百壮士奋战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挡。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不会亡!”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英勇奋战之壮举,产生了深广的国际影响。美国人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英国伦敦出版的《新闻纪事报》发表的评论说:“华军在沪抵抗日军之成绩,实为任何国家史记中最勇武的诸页之一。

结语

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抗击日军是真实事迹,当年,苏州河两岸的人民都是这件事见证者。但要说明的是,800壮士并不是抗击了当时在上海的全部日军,毕竟,这支部队的任务是掩护大部队撤离,并不是收复上海。而且,800人也只是对外宣传的一个数字,实际上只有420人。为什么这么支小部队能够坚守四天四夜呢?第一,这是由88师抽调出来的骨干,并且配备了较强的火力,所以战斗了强悍。第二,日军也只是派了小股部队来接收四行仓库,毕竟当时日军要接管上海这么大的地方,而且自身也损失比较大,一时间抽调不出这么多人手。第三,上海市民给予了守军很大的帮助,上海的商会还号召食品厂赶做了了1万个烧饼,并派人送给守军。四行仓库4天守卫战,毙敌200余人,伤敌不计其数,中国军人伤亡43人,其中十余名殉难。在英军的掩护下,谢晋元率余部撤入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发令,所有参加四行仓库守卫战的官佐、士兵一律晋升一级。谢晋元从中校团副上升为上校团长,并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一卷青史


四行仓库没听过?谢晋元听过没?八百壮士(实际只有四百多人)死守4天,隔岸就是英美租界,西方各国是直接关注到这场保卫战的,想造假也没的造。

电影所谓30万日军是指当时淞沪会战日方投入总兵力,实际参与四行仓库攻击战的只是其中一、两千,但在当时淞沪会战中日总投入兵力比例8:2,战损比高达15:2的大背景下,四行仓库保卫战在兵力、武器均逊于对方的情况下,不仅成功守住4天,争取到了大部队撤退时间,战损比也做到了1:20,最后成功撤退,已是当年那个不幸年代中相当提振士气的一件事了。

当然客观原因也要说明,四行仓库因为正好是师部指挥所,里面各种弹药补给充足,加上四行仓库建筑本体就比较坚固,紧靠苏州河边,地理位置优越,又有隔岸就是英美租界,当时日本还没和西方撕破脸,所以出于谨慎没有使用各种炮具,也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能够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电影为了效果,肯定会采用一些略夸张的手法,比如宣传800人对抗30万就是夸张的,但要凭这个就说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抗日神剧的,那还是先回去好好学学历史吧。


为什么起名字要10个字


都知道淞沪会战,但知道《八佰》这段历史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以前听村里的一个老国军讲过《八佰》的事迹,至今印象深刻,希望管虎导演能够拍摄出好的效果吧。至少演员方面我觉得还是挺有戏的,我最喜欢的演员张译,有张译在,我觉得这部片子应该不会烂,以管虎导演的口碑,更不至于把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拍成抗日神剧吧。

淞沪会战历时三月,国军投入兵力八十余万,死伤三十万,日军投入兵力二十万,死伤四万余人,国军与日军死伤比高达1:7.5,正如冯玉祥所说,淞沪会战像一个大熔炉。但是淞沪会战也达到了预设的目的,改变了日军的作战策略方向,直接毁灭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淞沪会战时蒋介石说,把上海的日军全部赶到黄浦江里去,真的很提士气。

至于你说的八百人对战三十万人撑了三个月,这个疑问我觉得是不成立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多月,四行仓库是最后一个阵地,《八佰》也只是淞沪会战的尾声,并不是历时整个淞沪会战的。《八佰》并不是真的有八百人,只是为了壮声势宣称有八百人迷惑敌人,实际只有四百二十人,而日军的三十万人是整个淞沪战场的总兵力,并不是三十万人都派去打四行仓库,不是三十万人对战《八佰》里守卫四行仓库的四百二十人。

所以,八百人对抗三十万人撑了三个月,这个问题是根本不成立的。

现在《八佰》预告片已经出来了,也看过了,感觉挺有看头的,应该不会是神剧。







散人丫


四行仓库背靠英国租界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时二战没开始,穷凶极恶的日本尚要顾及老牌帝国英国的态度。所以没有使用一些火力凶猛的重武器。当然我们的四百壮士的英勇更是可歌可泣。这一切放在自己家里被人狂殴的背景下,你还觉得它是神剧吗?这是建立在一种刻骨铭心耻辱下的不屈!


HUIxinlin


800战士对30万日军?


你当你是美国队长?还是钢铁侠?


你800人就能顶住30万疯狂的鬼子四天,那其他数十万上百万为国壮烈牺牲的好儿男是什么,扶不上墙的烂泥?


你夸奖800壮士的时候,能不能手下留情?是的,他们很了不起,但再了不起,也不是直面30万日军,好不好?


宣传也好,干什么也好,不要太夸张。


否则就是抗日神剧了。


拾字接头


1937年8月13日,抗战史上最惨烈、规模最大的“淞沪会战”爆发了,战役进行到10月26日,中国军队损失惨重,随着日军的紧逼,中央军被迫撤退至苏州河南岸,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提高部队士气,展现中国军队的抗日决心,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国军留下了德械师88师524团的四百余人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而管虎这部新作,就是从这改编的。

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部坚守仓库,为了迷惑日军,他对外号称有800人,而当时日军在上海地区的部队已经达20多万,但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不可能有那么多,之所以说成800将士对抗30万日军,只不过是为了给电影做宣传罢了。

四行仓库坐落在苏州河西岸,它以前是四家银行的金库,自然坚固无比,它属于钢筋混凝土建筑,一共六层,墙壁有一米多厚,没有重型火炮是不可能轰开的,就连坦克都冲不过去,再加上中国守军在战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在外围加固了工事,而日军虽然人多,但是在进攻时施展不开,只能采取“添油战法”。

除此之外,四行仓库的南、东方向都是外国租借,日军为了避免误伤,引起国际争端,并不敢使用重武器对仓库进行攻击,而迫击炮等轻型火炮对仓库根本造不成威胁。守军凭借着一腔热血拼死坚守,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再加上上海市民在河对岸呐喊助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守军,特别是当一名14岁的小姑娘给守军送来中国国旗,更加激励了守军,当国旗在四行仓库升起时,让所有人知道了中国是不会轻易被征服的。

直到11月1日,中国守军才接到撤退的号令,此战作为淞沪之战的收尾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抗日决心。至于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我们也不好对它进行评价,电影是可以进行艺术加工的,不过“八百壮士”血战四行仓库是事实,我们不能质疑。


兵说


管虎新作《八佰》的故事原型是1937年谢晋元率领524团一营断后,为掩护十万大军后撤,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的真实战斗经历。

那么800战士对抗30万日军是怎么来的呢?让我细细道来!

卢沟桥事变22天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对华作战计划》,日本陆相杉山元预言“三个月粉碎中国人,他们就会求和”,当天皇询问战争所需时间时,杉山元甚至说“一两个月足够了!”

与狂妄的日军相比,中国的有识之士早就看到对日作战是持久战役,20世纪20年代,军事家蒋百里就率先提出对付日本侵略要实行持久抵抗的战略方针,这是持久战略的先导,1937年8月,国民党国防会议上,中国和各方代表决议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劣形势,蒋纬国在《中日战争之战略评析》中说“中国战力较弱,但具有广大之面积与众多之人口,故须采取战略持久,以空间换取时间”,1938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书发表,提出了持久抗战的三阶段论。

持久战略正式形成不久,淞沪会战就爆发了。

1937年7月,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扩大华北作战,向上海增派军队,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决定在上海出去主动反击战役。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中日双方共100万军队参加战斗,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共20多万人宣布死伤4万人,中国军队投入148个师和62个旅共80万人,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有多惨烈?

川军5个师打的剩下1个师,东北军67军从中将军长吴克仁到下层官兵全部阵亡,桂军6万人全部牺牲,整个淞沪会战,牺牲将军15名,最激烈的时候,基本一天打光一个师,川军杨森的一个少校营长进入战场3个小时升为少将师长。

据参战老兵回忆,用战友的尸体搭建防御工事,一个师刚上去,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还没有出来,人就打光了,有的新兵连立正捎息都不会,就教一教怎么瞄准开枪和最基本的作战纪律就上去了,几个月的新兵训练时间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上前线几分钟就牺牲了,很多连敌人在哪里都没看见。

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但是表明了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决心,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赢得了战略时间。

谢晋元

800将士守四行

最终,中国军队被迫撤出上海,为掩护大部队撤离,谢晋元率领524团一营在四行仓库担负断后任务,成为守卫上海的最后一支中国军队。

四行孤军以一营之兵力对抗日军重重包围,浴血奋战4天4夜,始终坚守四行仓库阵地,给日军造成较大伤亡,坚守过程中出现了战士身绑手榴弹跳入敌军同归于尽、上海市民隔江助威、女童子军孤身送国旗、四行仓库升国旗等诸多感人故事。

后来,很多关于四行孤军的回忆文章逐渐面世,有时任88师师长孙元良的《谢晋元与八百壮士》、524团1营营长杨瑞符的《孤军奋斗四日记》、《八百好汉死守闸北》、1营士兵陈德松的《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还有勇赴四行仓库献国旗的童子军战士杨惠敏的《八百壮士与我》等书籍和文章。

“八百壮士”的名号从何而来,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孤军人数究竟有多少?

10月28日晚将伤员运出四行仓库时,1营营长杨瑞符有这样的描述“我当时嘱咐出外就医的士兵说,你们出去,有人问四行仓库究竟有多少人,你们就说有八百人,决不可说只有一营人,以免敌人知道我们的人数少而更加凶横,后来轰传全世界的八百孤军的数目,就是这样来的”。28日的《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都采用中央社的报道,“盖我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有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

杨惠敏冒死送的旗子在四行仓库升起

其实,真正的“八百壮士”只有420人,撤退时剩下377人,其他人均牺牲。

而日军也不可能是30万人,在四行仓库周边这么小的地域内,怎么可能塞满30万日军呢?

这部电影,用800人对战30万人,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的瞎吹,30万日军是参与淞沪会战的日军总数,而四行仓库成为中国军队抵抗强大日军的最后一个战场,这种以少胜多,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你要是把这部作品看成是抗日神剧,真的是污蔑他了。

420人之所以能抵抗数倍日军4昼夜,主要得益于四行仓库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6层大厦,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而且紧邻租界区,日军不敢使用火炮强攻,仓库内储存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粮食,1营营长杨瑞符接到撤退命令时,还认为“本营尚有轻重机关枪弹药四万余发,有手榴弹、迫击炮弹四百余颗,且已完成最坚固之工事,如果命令撤退,决可为我闸北领土流最后一滴血,至若干周以后。”,按照杨瑞符预计,可以坚守几周,所以双方打了四昼夜,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葛大小姐


标题所说“800名战士面对30万日军,守四天四夜”,如此表述,非常容易造成误导,我觉得这样的说法非常不妥:

其一:众所周知,“八百壮士”英勇事迹发生在1937年10月下旬,其主要意义并不在谋求巨大的军事战果上,而是在于彰显“不屈抗争”意志这一精神层面上。

当时,时值淞沪会战尾声阶段,我国虽然投入七十多万军队殊死抵抗,可是,在淞沪战场人力物力损失巨大,终究还是难以支撑,上海沦陷已经难以避免。中国国民政府已经于10月20日公开宣布:迁都重庆,把政治军事中心西移,仰赖广袤的国土与亿万民众,一直抗战下去,绝不屈服。

显然,“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的用意并不是“用八百人去抗击三十万”。这不合乎军事常识,军事当局之所以派出“八百壮士”,也绝不是出于如此幼稚的、近乎天方夜谭的奢望。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之战”,这一决策的基本意义是:在我国军队将不得不忍痛弃守上海、上海即将沦陷前夕,利用四行仓库这个背靠租界、地处市区、国际观瞻所在的显著位置,在此继续与日军激战,向海内外宣示我国我民族的坚强抗战意志。

”八百壮士”凭借崇高的爱国热忱,确实不辱使命,成功地抗击了具有兵器优势、人数优势、气焰嚣张的敌人,其英雄事迹迅速传遍神州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为我国抗战军民赢得了国内外的很大的声誉。

其二,“八百壮士”并没有“面对三十万日军”,也不可能抗击三十万日军(此时,处于劣势的我国几十万守军仍然在淞沪战场艰难地且战且退)。“八百壮士”虽然直接面对的是敌军陆陆续续的数千人(而不是三十万),但是,能够以少抗多,而且大量杀伤敌人,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无需夸大战果,无需把“八百壮士”的作战对手硬说成是所有的三十万淞沪战场日军,只要如实叙述“八百壮士”与敌军交锋的实际的战况,这样会令我们的历史叙述平实可信。

其三,在宣传“八百壮士”事迹时,如果一味渲染并不存在的所谓“几百人抵抗三十万”之事,这就完全偏离了“八百壮士”事迹的伟大精神意义,貌似是在赞颂,但是,由于这种说法极其夸大,严重失真,明明是四行仓库抗战军人艰辛真实的斗争,却被“神剧化”了,这反而容易令人们对“八百壮士”事迹产生怀疑,从而误以为“这事是胡编的”,以至于英雄们因被误读而遭不应有的冷落。


晓帆轻舟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你要了解当时的局势。

上海在当时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在上海有各国的地盘和侨民,日本当时还没有公开与美英法等国撕破脸皮,所以在进攻时有所顾忌,害怕造成误伤,无法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被束缚了手脚,所以这场战争和常规战争是不一样的。

进攻方不能放开手脚全力进攻,防守方却是已经决意杀身成仁的死士,他们不但身经百战,有着极高的军事素养,还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要知道一个抱着必死之心的战士,和普通战士的战斗力是不对等的。

这样一群英雄,在坚守了四天以后接到命令撤退了,如果没有撤退命令,我认为他们能坚守更久。

八百只是特殊原因造成的特殊事件,不能代表普遍事实,而且确实是发生过的事实,和所谓神剧不能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