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瘟疫让“超前消费”现了形,到底是什么在骗我们花钱?”

疫情爆发之前,大家有没有在一个茶余饭后的闲聊中突然发现,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已经对使用信用卡、花呗等进行消费习以为常了?

你甚至得知,平日里见到的那些各种大牌傍身的俊男靓女中,有几个早已熟练地在各种App之间来回切换了。

你喝着外卖员送来的网红奶茶,在一场普通的聊天里暗暗心惊,回家后却猛然记起,今年双十一的分期付款还没有还完。

“会花钱才会挣钱,只有穷人才只知道攒钱!”

“聪明的女人才会投资自己!”

“AJ让你玩出个性,做自己,成为人群中最亮的仔!”

“存钱买房真的是‘刚需’?既然始终都买不起房,那及时行乐才是人生意义!”

……

我们的生活,不知何时起已经被这些花里胡哨、色彩缤纷的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语所填满。于是你开始相信,穿AJ的人真的比穿“李宁”的人潮且个性;涂TF口红的人就是比涂Mac的人美丽;迎面而来的路人乍看之下平平无奇,而你在同伴小声的“那个包就是爱马仕铂金包”提醒中,再抬头时,却发现对方突然变的耀眼无比……

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悄无声息中,被资本铺天盖地的“消费主义”营销影响,成为了资本镰刀下一颗翠绿翠绿的韭菜。

何为“消费主义”

有人说,资本激活了人性,放大了人性的欲望,如同在冷冻的油脂上点燃一只火把,油脂倚靠着这团热量,开始摆脱冰冻,变得鲜活起来,最后在被吸引得越来越近的火光中融化了自己。

一个好的开局,以及一个并不美好的结局,大家都能看明白。

但由于洞彻了“人性”,资本又怎会如此赤果果的出现在人们面前?若要一个人疯狂,首先要入侵他的思想。

于是,消费主义设计了各种能够分化人群,凸显层次的消费理念:“美好”、“个性”、“独特”、“高级感”……

你以为你真的“美好”又“独特”,但实际你只是万亩良田中的一颗小韭菜而已。

在这个产能过剩的时代,每一个商家都在绞尽脑汁地为商品贴上“标签”,在他们口中,“美好”是美食的品牌,是旅行的酒店;“个性”是限量款球鞋,是炫酷的背光键盘;“独特”是我有你没有,最好是因为贵所以我有你没有;“高级感”是看着就很贵,是梦寐以求的“高音质”耳机。

过去消费主义通常是商家主动出击:产品的生产者自己通过暗地里的操控来达到让消费“合理化”的目的。比如在1924年,全球最大的几家电气公司就偷偷签了机密协议:缩短灯泡的寿命,从2500个小时的使用时间缩短到1000个小时,这便是所谓的“计划报废”。除此之外,利用广告宣传自己生产的产品有多么的与众不同,或者有神奇的效果,值得你从口袋里掏出钱买下它们。例如戴·比尔斯的经典之作——将钻石与爱情不朽、神圣婚姻划上了等号,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创造了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骗局。

而现在的消费主义早已经不满足于此了,在现今各大行业产量过剩的今天,它要进一步引导、刺激、拓展、创造消费需求,于是它让你认为,消费了什么商品,你就是什么身份。

当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们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热情,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时,资本主义用利润再生产出的商品也在此时被消化,资本与消费主义,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秩序,但在这样的运作之下,如同一母同胞的好兄弟一般肩并肩越走越远。

“一场瘟疫让“超前消费”现了形,到底是什么在骗我们花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