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瘟疫讓“超前消費”現了形,到底是什麼在騙我們花錢?”

疫情爆發之前,大家有沒有在一個茶餘飯後的閒聊中突然發現,周圍的朋友和同事已經對使用信用卡、花唄等進行消費習以為常了?

你甚至得知,平日裡見到的那些各種大牌傍身的俊男靚女中,有幾個早已熟練地在各種App之間來回切換了。

你喝著外賣員送來的網紅奶茶,在一場普通的聊天裡暗暗心驚,回家後卻猛然記起,今年雙十一的分期付款還沒有還完。

“會花錢才會掙錢,只有窮人才只知道攢錢!”

“聰明的女人才會投資自己!”

“AJ讓你玩出個性,做自己,成為人群中最亮的仔!”

“存錢買房真的是‘剛需’?既然始終都買不起房,那及時行樂才是人生意義!”

……

我們的生活,不知何時起已經被這些花裡胡哨、色彩繽紛的充滿誘惑力的廣告語所填滿。於是你開始相信,穿AJ的人真的比穿“李寧”的人潮且個性;塗TF口紅的人就是比塗Mac的人美麗;迎面而來的路人乍看之下平平無奇,而你在同伴小聲的“那個包就是愛馬仕鉑金包”提醒中,再抬頭時,卻發現對方突然變的耀眼無比……

你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悄無聲息中,被資本鋪天蓋地的“消費主義”營銷影響,成為了資本鐮刀下一顆翠綠翠綠的韭菜。

何為“消費主義”

有人說,資本激活了人性,放大了人性的慾望,如同在冷凍的油脂上點燃一隻火把,油脂倚靠著這團熱量,開始擺脫冰凍,變得鮮活起來,最後在被吸引得越來越近的火光中融化了自己。

一個好的開局,以及一個並不美好的結局,大家都能看明白。

但由於洞徹了“人性”,資本又怎會如此赤果果的出現在人們面前?若要一個人瘋狂,首先要入侵他的思想。

於是,消費主義設計了各種能夠分化人群,凸顯層次的消費理念:“美好”、“個性”、“獨特”、“高級感”……

你以為你真的“美好”又“獨特”,但實際你只是萬畝良田中的一顆小韭菜而已。

在這個產能過剩的時代,每一個商家都在絞盡腦汁地為商品貼上“標籤”,在他們口中,“美好”是美食的品牌,是旅行的酒店;“個性”是限量款球鞋,是炫酷的背光鍵盤;“獨特”是我有你沒有,最好是因為貴所以我有你沒有;“高級感”是看著就很貴,是夢寐以求的“高音質”耳機。

過去消費主義通常是商家主動出擊:產品的生產者自己通過暗地裡的操控來達到讓消費“合理化”的目的。比如在1924年,全球最大的幾家電氣公司就偷偷簽了機密協議:縮短燈泡的壽命,從2500個小時的使用時間縮短到1000個小時,這便是所謂的“計劃報廢”。除此之外,利用廣告宣傳自己生產的產品有多麼的與眾不同,或者有神奇的效果,值得你從口袋裡掏出錢買下它們。例如戴·比爾斯的經典之作——將鑽石與愛情不朽、神聖婚姻劃上了等號,一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創造了20世紀最成功的營銷騙局。

而現在的消費主義早已經不滿足於此了,在現今各大行業產量過剩的今天,它要進一步引導、刺激、拓展、創造消費需求,於是它讓你認為,消費了什麼商品,你就是什麼身份。

當被消費主義洗腦的人們滿足自己的慾望和熱情,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時,資本主義用利潤再生產出的商品也在此時被消化,資本與消費主義,原本是兩種不同的秩序,但在這樣的運作之下,如同一母同胞的好兄弟一般肩並肩越走越遠。

“一場瘟疫讓“超前消費”現了形,到底是什麼在騙我們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