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楷书是行书草书的功底,都说二田楷书好,为何二田那么好的功底却写不好行书草书?

字画娱乐圈


现在书法学习基本都是以楷书为基础的,不学楷书就学行草书,其行草书是很难有成绩的。

只是,楷书的一笔一划都需要很刻板地学习,刻板地训练,时间长了,这样刻板就镶嵌在骨子里了,再写行草书体时,你就难以发挥出纵逸的情绪,所以不管是在字体以及章法上都难以放的开。

学习书法时,需要在学习楷书的一定阶段主动去接触行书,甚至是草书,其目的主要是不能被楷书把书法写死。

二田的楷书功底确实是厚,可是,他们也是在楷书的用功太过了,太专了,虽说后期也在练行书,田蕴章还在写草书,一般人的感觉行草也很好,或许自己也感觉很好,可是真正明白的人是可以看出其明显的缺欠的。


一笑貫长天


楷书是行草书的功底,这没什么问题,但不代表说楷书写的好,行书就一定写的好。也不能说明行书写的好的人楷书就一定写的好。楷书与行草书之间有关联,但又有自己独有的技法与章法的要求,所以楷书写的好就能行草书写的好,这中间不能画等号。

篆、隶、草、行、楷,楷书是最后一个形成的书体,因此楷书中的很多技法也包涵了上述书体的一些技法。另外从书体普及的规范化来说,楷书规范、易辨识因此普及程度比较高。行草书因为有书写速度的要求,因此对技法的使用要求更高。

楷书的形成为一种较完备的书体的时期是魏晋,盛行于唐代。楷书在唐代的盛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关系。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代,但隋代很快就完蛋了,到了唐朝,李世民对书法甚是热爱,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加入了对书法的要求。

那么读书人读书的目标无非就是做官成为公务员,因此楷书就要好好练。后来出土发现的唐代很多手抄文献中(例如唐人写经小楷),我们就发现很多唐代不知名的人,楷书都可以写的非常好。从唐代开始,楷书几乎就跟公务员的考试挂上了钩,因此后世读书人练书法一定是先练楷书的。

而现代社会不同了,书法单独成为了一门艺术,他的实用性已经不是那么突出了,因此人们根据自己个人的喜欢来选择喜欢的书体,有的喜欢写楷书、有的喜欢写行草书、有的喜欢隶书、还有人喜欢写魏碑、篆书等等。而现代人的精力也有限,要各种书体都很精通也不容易。

回过头来再看二田的楷书,在当今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能把楷书写成这么好也是不容易了。也正是因为楷书上用的功夫比较深,因此行草书水平确实不如楷书那么突出。但题主说二田写不好行草书,这我不敢苟同。

田英章的行书见的不多,主要是在落款上看到的。因为有楷书的功底,因此行书虽说不上突出,但也中规中矩,不能说不好。而田蕴章老师的行书,明显比田英章要好很多,能看出来有师法赵孟頫和文征明的影子。

二田的行书可以说成也楷书,败也楷书,正是因为楷书用功太深,造成了行书略显呆板,不如楷书成就突出而已。


翰墨今香


在此不说二田,只讲如何从楷书中走出来学习行书或行草。

苏东坡主张学书法应先正书后行草,这符合人们认识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可是等楷书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行草,又会受到楷法习惯性的制约,也就是说,楷书写的好,行书或行草不一定写的好,关键看如何转换。

由楷书向行书过渡,要明白二者的不同:

1、楷书下笔的起端一般都要有交代,按锋或轻或重随按即提,点画有方圆之分,圆笔不需要提按顿折,方笔与圆笔相反,往往需要一些提按顿折。

方与圆很难绝对分开,不宜分得太死,行书则更应如此,依体式和呼应连带的关系安排,行书多用圆笔,因为圆笔 书写比方笔便捷,符合行书之“行”意,且更 加圆转,弧度更大。

2、行草书的提按迅敏快捷,提按处停留的时间短,提和按随时随处相结合,才按便提,才提便按,发挥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

楷书提按重些,提按处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楷书用笔时间长了,突然转向行草会受写 楷书用笔习惯的影响重按重提,这样笔就不易健起,运笔无行走之意,也就失去了行草书灵动之妙。

3、楷书的转折十分讲究顿挫,转是圆转, 折是方折,转折的痕迹也较明显。

行书的转 折不像楷书那样严格,行草书转折的顿挫较楷书更熟练、更灵活。

4、收笔在楷书中比较单纯,在行草书中 就显得变化多端、姿态万千,少藏锋、多露锋。

行书收笔多用露锋,不仅便于书写而且可以加强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字的体势显得活泼。

楷书的收笔,哪些出锋、哪些不出锋都有常 规,正是这些楷书的常规朿缚着初习行草书者的创造,收笔“小心谨慎、法度森严”。

但无论楷书收笔还是行草收笔,都要笔笔 送到。

5、行草书的结构因循楷书的结构框架而小有异同,就是用行书的点画用笔来加以表现。

行草书为了书写的便捷,在不影响字识别的前提下,在书写的时候省略了一些点画,有的甚至省略了某个部件,结构也随之变化。

6、楷书的章法相对比较简单,字距和行距等大,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也较少。



行草书更讲究行气,一行之中的各字之间应具 有内在的连续性,相邻的字也不像楷书那样孤立。

可 是由于受楷书章法的影响,初习行书时,会产生字的大小如一的毛病,字字之间也无关联可言,各自雄霸一方,互不理会。



如果能搞清楚这些区别,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相信由楷书向行书或行草过渡,并不会非常困难。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田英楷工笔楷书是门精雕细琢的独立艺术书法,短期内不可能提升行书水平》


一、田英章先生行书价值远不及田英章楷书水平,但也是书法家级别的水平;

首先估计题主所指二田指的是田英章先生。田英章楷书工笔化思想把"手写美术字”的思路与欧楷融合到完美无缺的地步,成就了中国书法的新内容--工笔楷书。

他的行书也还不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楷书技术对行书的影响的确不大!!欧阳询的行书同样与欧阳询楷书没有风格上的继承!

二、行书练习有两种径途,实用自然书写的楷书才可能自然成就“楷书快写”风格的行书;

赵孟頫楷书本身就趋向于实用书法,本身就 一些快速书写的成份,练习赵楷能够实现楷书自然为成就行书作用。

三、田英章先生楷书技术成就于“楷书美术字技巧”的手写化,短时期对于行书技巧的形成没有有太大帮助;

田英章先生楷书现代技术的应用让中国书法的工笔精巧性淋漓尽致。以时间换精巧,一种书法的创新。

在讲究经济效益的时代,更多人需要的是实用化书法技巧!比如行楷化的各种书法形式。


创新炎黄


都说楷书是行书草书的功底,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1、历史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任何一本书法专著,专业论文,都没有楷书是行书草书的功底这个说法。

在书法的学习上,绝大多数人,是相信社会上普罗大众的道听途说而随波逐流,从来不思考,不反证。其实,只要想一想:

楷书成熟以前浩如烟海的古代书法遗存,早与楷书成熟的篆书,隶书,草书,算不算书法?如果算,这些书写者的功底是从那里来的?

唐以后的科举“以书及仕”,楷书关系到个人的进身,关系到阶级的跨越,那个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谁不会写楷书,谁又写不好楷书?这些人的楷书功底,绝对不比二田差,但这些不计其数的古代知识分子,有多少人成了书史留名的书法家?

知识的原理是相通的。从来不会有文学上的散文,诗词等不同体裁,是以那一种体裁为其余各种体裁的基础;音乐舞蹈,也没有规定是以那一种为其余各种的基础;中国画,没有人会告诉我们,那个画种是其余所有画种的基础。

书法和写字,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分不清的。这就造成只要识字,不但对书法一窍不通的人,都可指指点点;一知半解者,更是好为人师,口若悬河。把古人的只言片语,不加分析的作为学习书法的教条,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毁人不倦。人们在书法上的思考和反证能力,已经被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代替了。

近几十年,连练钢笔字都称之为“硬笔书法”,证明对书法这个国萃的认知,已经荒唐到什么程度。因此,认定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就不奇怪了。

2、书法实践证明,自唐以来成熟的五种书体,虽然在技法上有相通之处,但想以一种代替另一种,想以楷书自然过渡到行草书,是不懂书法的想当然;而以错误的方法训练楷书,写到如二田一模一样,不但要终身复制自我,想过渡到同样是楷书的褚,颜,柳,赵,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余地。事实无情的证明了这一点。

为何二田那么好的功底却写不好行书草书?题主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讨论留言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书法的功底是笔法,是运笔的技巧。书体是技巧的展现。楷书写的好,不等于行草书就一定能写好。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要写好行草书,就必须写好楷书。其实是把学习书法的入门方法,理解成为了书体间的关系。

我们学习书法,从楷书开始学习,这是正确的。因为楷书的书写速度较行草慢,还有结构稳定,能让初学者较快的学习掌握。楷书的练习,能够训练初学者稳定的控笔能力。行草书的结果变化无常,初学者在不明书理的情况下,以高难的书体作入门的话,就有可能连门都摸不到。


书体之间有相通的理,书体之间互补相成。字体则各自是各自的形。如果只在楷书上下功夫,不涉足行草书练习,必定拘谨。田英章的楷书,就是因其行草书的功底薄弱,每个点画都如同模具制作出来的一样。

如果从文字的演变过程来看,草书反倒是楷书形成的基石。今草由东汉书法家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创立。那个时期的楷书还没有形成。是篆书与隶书的综合体,称为八分。到了三国时期的钟繇,才确立了楷书的雏形,钟繇的楷书,叫做铭石。铭石还没有完全脱离隶书。还带有一些隶意。一直到书圣王羲之时,楷书才得到了完善,并在后来的唐代,楷书达到顶峰。草书的根本源头来自章草,章草又是在删简隶书的基础上形成。



从草书形成的时间上来看,草书早于楷书。把楷书说成是行草书的基础就不成立。这也不能就理解成可以直接把草书当做入门学习的书体进行学习。楷书仍然是做为入门学习书法的较好书体之一。


子衿书法


二田行草书不好这是事实。笔画过于繁复,缺少灵动洒放的气息。说楷书好也未必。除了字形还有欧体的影子外,其他均不得欧体真义。技法也大都是馆阁体的写法,因此不能对行草书起到促进是理所当然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97e9c0ea0c14682a5699666b886caed\

窦国书法


其次,关于二田的书法水准在书法界争议很大。客观地说,二田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以及对初学者学习书法的规范性都有着很大贡献。但是,对于书法艺术水准的评价不能只依靠其在大众范围的影响来决定,因为每个书家的侧重点不同,二田致力于书法教育和推广,卓有成效,也必须承认其书法格调尚待提高。有些人称二田的楷书是当代的馆阁体,其实这也不完全是贬义,馆阁体虽是为了科举而出现的产物,但也有诸多可取之处。普及的意义就不说了,最起码规范、美观,而且高水平者也能体现相当的艺术魅力。何况二田书法源于欧体,并非馆阁体的一般套路。

似乎扯得有点远,我们回到为什么二田的楷书功底好却写不好行草书的问题。前面我已经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写好行草书与楷书功底并无必然联系,但是具备良好的楷书对写好行草书有没有帮助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从书法史随便看看,大多数行草书大家其楷书功底都是相当不错的。

二田为什么写不好行草书?首先,二田的楷书学到欧楷的规范、严谨,并且强化了其美观的视觉效果,同时,舍弃了欧体的险绝和富于变化的精髓。这一点,田英章先生自己也是承认的。通俗地说,就是把楷书写“死”了。大家都知道,行书重于行气,草书重于气势,对于线条功夫要求更多。而二田在习练欧楷是已经形成了桎梏,要想突破其实比一般人更难。另外,二田以楷书名世,在行草书方面用功并不多,很多时候就是把行书当成了楷书的“快写”,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述观点为惊龙轩一家之言,希望能与各位书友更广泛地交流和商榷,谢谢!


惊龙轩


书法大至说,有“真、行、草、隶、篆”五体,但是各体中又有诸多不同的区别风格面目。一路发展下来,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书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书体形式。不过,不论怎样多姿多彩,花样繁多,楷书真体作为书法训练的基础是不容置疑的。


但也不是说练好楷书,别的书体就不用练了,更不是都会写了。那么,楷书与其他书体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了方便说明,可打个比喻。譬如人的肢体训练,习武的学套路,其基础功夫就是扎马步,打拳不练功到老也稀松。在书法的学习训练上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光学楷,不学行丶草诸体,问题不大。"真无使转,都乏神明",只不过呆板死相,缺少灵动。但是要学行书丶草书,缺了楷书功夫,恐怕成功率就不大。或者不得已,回头还得必须补补课,否则力不从心。

行书、草书,其体势灵活,使转变化多端。但是其结体构成仍不可偏离楷体的基本组合规律。特别是基本点画的力度质量,是决定字体书写成败的关键因素。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草无点画不扬魁岸"。也就是说,草书无真书的功力兼通,那是写不成功的。点画不过关,其气韵质感便表现不出来。


但是,有了楷书功底而不在其他书体上再专门下功夫,其他书体的书写规律你仍然掌握不了。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不是聪明伶俐所可解决的。学如逆水行舟,必须步步用力。"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真空妙有无量寿


我不评价二田,我对所有的书画家都尊敬,但有一点楷书一定是行书的基础,也就是说书法坚持传统、继承传统是要从学习楷书开始的。

但楷书只是基础,是入门功夫,钟鹞也好,颜真卿也好,柳公权也好.欧阳询也好....他们的行草书都是很好的,只不过以楷书传世罢了。还有一点,楷书应用性较差,相对艺术性不如行、草、篆。

我顺便发二张黄昌友老师的字,大家看一下,楷、行俱佳,自成一体。去年,《新华网》宣扬国学文化,专门邀请黄昌友书写行、草《千字文》配说文解字在《新华网》头条连载,每天八个字,连载了差不多半年,《今日头条》、《新浪》等进行了转载,影响很大。大家可以上网浏览。






黄昌友楷书《千字文》局部
黄昌友应邀为2020冬奥会组委会撰写的行书对联,该作品已被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图片来自网络)

新华网连载黄昌友《千字文》

黄昌友行、草《千字文》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