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因為狄仁傑的一句話,女皇武則天才改立兒子當太子?


難道真的因為狄仁傑的一句話,女皇武則天才改立兒子當太子?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謀求太子位,武則天猶豫不決,於是徵詢狄仁傑的意見,狄仁傑以兒子比侄子更親,百年後,只有兒子才會祭祀供奉打消了武則天立侄子為太子的想法。難道真的就因為狄仁傑的一席話,武則天才決定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

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武則天代唐後,與李唐宗室和大臣的關係非常緊張,幾乎把李唐宗室屠殺殆盡,還任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把反對自己的朝臣全部清除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紀越來越大且信佛的武則天已不像即位之初那樣嗜殺。這時的武則天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如果立武家人當太子,必然會激起忠於李唐大臣的強烈反對,必須要殺很多人,這是武則天不願看到的。這時的武則天希望的是朝局穩定,沒有必要為了穩固自己侄子的地位而去殺人。


另外,武家子弟的表現也令武則天非常失望。武則天即位後,為了提高武家地位,大封武氏諸王,還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但武家子弟就像扶不上牆的爛泥巴,讓武則天大失顏面,在大臣和老百姓中成了笑柄。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五月,契丹李盡忠反,武則天派武攸宜率兵討伐,大敗而歸。突厥默啜可汗反,武則天命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但毫無成效。

武則天早就有立自己兒子為太子的想法,徵詢狄仁傑的意見一方面是想告訴忠於李唐的大臣,自己遲早會把江山還給李家,你們不要再折騰了。另外,武則天也告訴武家,不是她不想立武家人當太子,而是大臣們都反對,武則天是想借狄仁傑之口堵住武家人,狄仁傑與武則天君臣數十年,當然知道她的想法。

難道真的因為狄仁傑的一句話,女皇武則天才改立兒子當太子?


武則天為什麼想要堵武家人之口,很可能是武則天在稱帝前向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做過承諾,百年後立他們中的一個為太子,這讓她的侄子在她即位的過程中上躥下跳,為她鞍前馬後。譬如,她的侄子武承嗣在武則天代唐前就不斷製造社會輿論。武承嗣還命人鑿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白石,號稱是在洛水中發現的,說明武則天當皇帝是上天安排的。畢竟,古人是非常相信讖語的。


武則天是奪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武則天即位後,心還是虛的,於是不得不通過神化自己來顯示皇位的合法性。從她使用的年號也可窺見一斑。武則天在位15年,年號幾乎年年改,甚至一年數次更改年號,先後採用了天授、如意、長壽、證聖、萬歲登封、天冊萬歲、萬歲通天、聖歷、神龍等14個年號。

難道真的因為狄仁傑的一句話,女皇武則天才改立兒子當太子?


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武則天並不是篡奪李唐天下,而是暫時替自己的兒子管理天下,百年後會把皇位還給兒子的,因此民心上都是傾向李唐,而武家是依靠武則天的裙帶關係驟貴,沒有根基。而且,作為一個母親,無論是從血緣還是親情上來講,兒子都永遠比侄子親。武則天雖是女皇,親情一向淡漠,但心中還是有桿秤的。武則天雖然處死了兒子李弘、李賢,但對三兒子和小兒子李顯、李旦只是敲打,這說明她的太子位還是傾向於自己這兩個兒子。“以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當然,她也知道,一旦兒子繼位,肯定會恢復李唐天下,她心裡也是有這個準備的。為了調和武家和李家的矛盾,她還讓武李兩家聯姻,奢望雙方永保和平,永享富貴。

其實,到了武則天暮年,隨著武則天年事越來越高,天下歸李唐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就連她最寵信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女政治家,武則天自然也意識到這點,如何取捨,她心裡早就有決斷,徵詢狄仁傑意見,其實是做給武家看的。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