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概念到底存不存在?

戲說草原


元青花於1929年重世,可到一九五幾年才被公認。而且元青花一直被認為是青花瓷中的贗品。其實在一九五幾年以前,明朝一直被認為是青花工藝發展頂峰時期,人們都不知道元青花的存在,史料中也沒有關於元青花的記載。

1929年,華裔收藏家吳賚熙拿著在北京智化寺買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請當時古玩行的專家高手鑑定並打算出售,結果被判為贗品,吳賚熙心想:好,你不識貨,我找識貨的去,後來他就賣給了外國人。時隔不久,國外學者在瓶頸銘文處發現了寫有至正十一年的字樣,研究後證實,這件青花瓷是元青花,而且元代當時已經有完整的燒製規模和技藝了。這無疑是給了那些古玩學者一個巴掌,響!

正是因為國外學者的堅持,才將元青花從眾多的青花瓷中區分開來,才將它從贗品的行列中拉出來。2005年吳賚熙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賣,約合人民幣2.3億元成交。


戲說草原


元代青花瓷產地除了江西景德鎮,另有浙江江山、雲南建水及玉溪等地,

但無論產量、質量和藝術價值,都無法與景德鎮燒製的青花瓷相媲美。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

青花瓷是一種以天然鈷土礦為呈色劑,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筆描繪圖案花紋,

罩透明釉後,入窯一次高溫燒成的釉下彩瓷。

、元青花,雲南玉溪窯

它創燒於唐代河南鞏縣窯,宋代亦有燒製,

宋代的青白瓷盛傳江湖,造成景德鎮瓷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推動青花瓷萌芽。

於當時已具有質地優良、能清晰以發顯青花藍色透明釉的景德鎮宋窯場。

元青花,雲南玉溪窯

到元代臻於成熟。

從元代開始,歷經明、清,無論官窯與民窯,一直盛燒不衰,

成為最具民族文化風格的重要彩瓷品種,深受海內外世人的青睞。

景德鎮雖然在元代已成功燒製青花瓷,

但由於史籍缺載和缺乏有明確紀年的實物佐證,

人們對它的認識與瞭解有數百年的歷史空白。

元青花蓮池魚藻紋罐

在半個世紀以前,中國到底有無元代青花瓷?

如果有,它又有哪些藝術特徵?

可以說誰也難以說清楚。

正因為如此,人們在揭示這一歷史之謎時,頗有些曲折與傳奇。

由於元青花瓷當年多用於外貿出口,故有相當部分遺存國外。

據不完全統計,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約110餘件,主要收藏在中東的土耳其、伊郎等國。

國內館藏,多為建國後各地考古發掘所出土,目前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館、江西景德鎮、高安等文博單位。


暴走菩提


元代景德鎮瓷器主要特徵:

一:一方面繼承了宋代青白瓷薄體,質細膩,造型清秀典雅;另一方面又開創了胎體厚重的大件器物。其中尤其以元青花為突出代表。

二:由於元代產品是印坯成型,瓶,罐,壺,等琢器都是分節印好後,用泥漿(泥加釉混合)一節節拼接成器,器內藉口上都塗有一層白色的保護膩,器底是印好後另接,所以器內外很明顯的接痕。器身顯得十分不平整,有的留下印坯時的細細裂紋。由於壺,玉胡春瓶等另接足圈,古足圈往往不是正圓,足內多見接痕。

三:碗有斗笠碗,咼碗,撇口弧壁碗,墩式碗,折腰碗,洗口碗,這裡就不講述碗的特徵了,篇幅很長,八方器型有:八方梅瓶,葫蘆瓶,玉胡春瓶,香爐,也有六方,四方的,但是比較少見。

四:梅瓶多見小口平沿帶蓋者,如江西高安出土的這一類,底部直徑最小處急外撇,沙底,挖足淺,深一般在1.5cm左右。蓋內中央多有圓筒形止口,旨在插入瓶口內以求蓋穩。

五:蓋罐大小蓋罐較常見,有獅耳大蓋罐,虯耳大蓋罐,廣口豐肩荷葉罐等。一般下部外撇,挖足淺,足壁較寬。整個造型挺秀而豐滿端莊!

六:盤,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宗產品之一,有菱口折邊盤,圓口折邊盤,止口咼式盤,菱花口咼式盤,撇口正德盤等等。絕大多數盤的內壁與盤底均有明顯的分界線,並高出1.5mm左右的一圈臺階,統稱為“月光底”,底很平。還有很多種類比如執壺,影青,樞府瓷,釉裡紅,季藍釉瓷,黑釉瓷等等,這裡就不講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謝謝。






茶人滿常覺


我是金玉收藏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稍微瞭解瓷器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人們一度以為元代是沒有青花瓷的。

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中國,人們對青花瓷器有一個誤識--元代無青花。糾正這一“誤識”的不是中國人,而是兩個外國人:一位是英國的中國古瓷專家霍布森,一位是美國的中國古瓷專家波普。而他們糾正這一誤識的主要根據就是1929年從北京古剎智化寺流失到倫敦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兩件銘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即元青花標準器——“至正瓶”。

這對瓷器,或許很多人知道它的出處來歷以及曾經發生在它身上的傳奇故事。或許更多人並不知道它是什麼?它現在在哪裡?它又為什麼會在那裡!今天的故事要從這個外國人說起。這對青花瓶高達63.6釐米,造型修長挺拔,青花髮色蒼翠明豔,從瓶口至瓶足由上至下滿繪九層不同的紋飾,幾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瓷器上繪畫的全部元素,如龍鳳、海水、蕉葉、扁菊、纏枝、雲紋、雜寶等,具有最典型的元青花藝術風格。而更重要的是,瓶頸上部帶有一段異常珍貴的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閤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 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正是這段絕無僅有的書寫於公元1351年的銘文,使這對大瓶成為了最真實可信的,也是唯一的斷代證據,為元代景德鎮陶瓷製作的諸多謎團提供了清晰的線索。

元青花被業界承認以後,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著名的鬼谷子下山,拍出2.3億。

所以說,元青花不但存在,而且是精品,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金玉收藏愛好者


任何一個事物概念,總是先有存在,後有概念;概念的提出,事實早已存在。明清時期,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元青花” 概念,但明清許多歷史文獻,都有關於“元青花”元瓷的明文記載。尤其還有部分存世珍品,特別是在考古工作中的明墓中出土的大量“元青花”瓷器,不僅證實明代“元青花” 沒有“消失”,而且還看到明初皇族和達官貴人藏瓷玩瓷的實物記錄。

近百年對元青花的認識,是有過漫長的過程,就是說,元青花,這個今天習己為常的名詞(概念),客觀上有個逐漸認識的過程。大家知道,認識事物的-般規律,總是先有事實,後有概念;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元青花”也如此,即先有“元青花”瓷品的客觀存在,然後給它起個共識的名詞(概念)。今天約定俗成的“元靑花” 之稱,就是長久以來,才漸漸歸納總結出來的。從學術觀點上看。在早一些文獻上,稱呼繁多,而且都是事出有因。比如有稱“明以前的青花瓷器”,“ 十四世紀的青花瓷器”,“ 至正型青花瓷器” 等等。這些叫法,在內涵上,都是與“元青花”等同的。在國外,學者對元青花的研究,還有擴大化的傾向。但在總體上,似乎還沒有顛覆性的危機。按中國國情,研究歷史,慣例是按朝代劃分。

依此看來,民國以前的明、清兩代,確實是沒有作為概念的“元青花”一詞 ,“元靑花” 是對“至正型” 青花器研究過程中的概括或冠名,是後來學術上的名詞(概念)。所以有的學者還是認為稱“至正型 青花瓷器”為好。不過,要對歷史事實作出判斷,沒有“元青花” 概念,不等於社會上不存在“元青花” 實物。





經轉流年正業


元青花瓷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古玩品味齋


這已經是國內外主流共識,就是元青花確實存在。元青花的研究外國搞得比中國好。也是外國人率先研究的。我去倫敦大英博物館幾次看到那對元至正年的青花貢瓶,確實震撼。我自己手裡也有幾片元青花的瓷片。是濟南老城拆遷蓋樓,挖地基的時候挖出來的。所以神秘元青花也沒有必要!


我冬泳我快樂


元青花肯定是存在的啊,雖然時間短但是在中國的瓷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可以說是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元青花民間是存在的,但是完整器不是很多,運河兩岸的城市開發元青花瓷片時有出土,這就證明當時還是比較多的。



阿泉收藏


存在啊

元是元代,青花是瓷器的一個品類,元青花就是元代的青花瓷啊。青花瓷以鈷為呈色劑,在坯胎上繪畫,罩透明釉入窯一次燒成;這也是鈷料單獨作為彩料應用在瓷器裝飾上,可以說,元代是青花瓷器的成熟期,又加上當時的青料蘇麻離青到明代時期的枯竭,所以呈現寶石藍一般的元代和明代早期瓷器,在後世收藏中顯得愈發珍貴。


顯鯤樓


元青花顧名思義元代時期生產出來的青花,存世量不多,但是也絕對不是想象那麼稀少。元青花之所以被世界所認可,並推崇至現在,所上大拍都會成為熱點,其最大藝術成就就在元青花的繪畫。

歷史的發展 制瓷工藝的改革進步,到了宋代景德鎮湖田窯達到胎細釉白,為元青花的誕生奠定工藝基礎。到元末至正期出現一批文人畫家高手,參與了在瓷胎上的青花繪製。以國畫小寫意的風格,灑脫自然地繪畫,以瓷胎為地,熟練並瞭解瓷器燒造過程的結果呈現,而造就了一批元代青花瓷。它前無古人 後無超越的存在。這才是藏家若追尋的元青花!不是所有元代青花都是狹義的“元青花”

星聚堂——麒麟倡導正確收藏觀正確審美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