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買份重疾險,如何配置比較好?

樂慫趣聞


重疾險的誕生,本質上是為了解決收入中斷的風險,站在患者及其家人的角度,為已在重病深淵的家庭提供雪中送炭般的經濟補償。

重疾險究竟保什麼

顧名思義,重大疾病險以是否罹患重大疾病作為保障責任。但問題是,什麼叫“重大疾病”?什麼叫“罹患”?

2006年之前,保險業關於重大疾病的標準並不統一,由於各家保險公司的定義存在差別,引發了不少糾紛案件,這促使保監會下決心制定適用於全行業的重疾定義及規範。

保監會安排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在2007年拿出了一版25種重疾標準,囊括所有高發重疾類型(其實,只要是重疾險就都包括這25種)。放眼全球,我國的重疾險疾病定義規範化這項工作做得一點兒也不差。第一,我們借鑑的是2006年由英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版《重大疾病保險最佳操作指引》,可以說是珠玉在前。第二,統一重疾險分類的國家,其實只有英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為數不多的國家。而在許多人熱捧的中國香港保險市場上,各家保險公司對重大疾病的描述都有差別。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保監會設定的這25種重大疾病,其發生概率超過95%的疾病種類。所以評價重疾險的好壞時,千萬不能盲目地只關注疾病的病種數量。這就好比拜金女傍大款。大款A身價1億元,大款B身價1億零100萬元,大款A相當於囊括25種重疾的產品,大款B相當於囊括100種重疾的產品。

這時對拜金女來說,A和B100萬元的身價差異其實一點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呢?誰長得更帥(是否有輕症責任),誰的媽媽脾氣更好(是否有身故責任),誰願意把房產證改成你的名字(產品定價高不高,這可能是最重要的)。說到底,當其他各項對比條件一致時,再去看重疾種類才有意義,否則只會因小失大。

說完了什麼叫重大疾病,我們再來說說什麼叫“罹患”。在重疾險的理賠中,符合“罹患”要求的有三種情況。

第一,病情達到某個標準,相當於確診即賠,比如惡性腫瘤:

指惡性細胞不受控制地進行增長和擴散,浸潤和破壞周圍正常組織,可以經血管、淋巴管和體腔擴散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經病理學檢查結果明確診斷,臨床診斷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的惡性腫瘤範疇。

第二,投保人為治療某種疾病而接受了某種治療方法。比如心臟瓣膜手術:

為治療心臟瓣膜疾病,實際實施了開胸進行的心臟瓣膜置換或修復的手術。

第三,某種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比如腦中風後遺症:

指因腦血管的突發病變引起腦血管出血、栓塞或梗死,並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的功能障礙。神經系統永久性的功能障礙,指疾病確診180天后,仍遺留下列一種或一種以上障礙:

·一肢或一肢以上的肢體機能完全喪失;

·語言能力或咀嚼吞嚥能力完全喪失;

·自主生活能力完全喪失,無法獨立完成六項基本日常活動中的三項或三項以上。

所以,如果誰對你說重疾險是確診即賠的,那他顯然理解得過於簡單了。

除了重大疾病,重疾險還保這些

我們買東西時,經常不自覺地貪大求全,似乎產品的功能越多越好。然而就好比智能手機功能再多,老人也大多隻用它來打電話。

當重疾險的責任只有重大疾病時,消費者理所當然地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如果我一輩子沒得重疾,這保費豈不是白交了?

好,為了不讓你白交,保險公司索性增加了很多其他責任,“順便”提升了保費。買賣雙方都高興,這種商業模式堪稱完美。

在新增的責任裡,第一類是“身故責任”。這種包含身故責任的重疾險,基本上都可以“提前給付”。所謂“提前給付”,並不是“我比別的重疾險賠付得快”,這裡的提前指的是重疾、身故二者中哪個先發生,就給付哪個。所以,提前給付不過是一種產品設計罷了,千萬別覺得它是一項獨特的優勢。

第二類新增責任是輕症和中症責任。輕症和中症這兩個詞雖然拗口,但顯然是相對於重症而言的。一輩子都沒得病,消費者對自己白交保費有意見。如果一輩子得的病沒有嚴重到重大疾病的程度呢?比如原位癌,作為癌症的早期階段,原位癌相對容易治癒,屬於輕症的一種。這時,消費者雖然很慶幸自己及早發現了癌症並且治癒,但沒拿到保險公司的賠償卻心有不甘。對此,保險公司表示,沒關係,我們賠付給你。重疾險的保額是多少,10萬元?好的,輕症賠付你3萬元,中症賠付你5萬元。但是,保費你得多交。

第三類新增責任是針對重大疾病的花樣賠付方式。比如重疾和輕症可以賠付多次,又比如挑出某幾個病種額外賠付50%的保額,再比如投保後前10年享受保額額外增加50%,等等。

限於篇幅,在此我們先不分析這些花樣賠付方式,你只需要知道一個道理:所有的賠付方式都是對風險的定價,然後把溢價加到原有價格中,就是這麼簡單。

另外,我得強調一點,我絕不反對大家選擇責任豐富的重疾險,而是希望大家堅守一個前提:選擇重大疾病險時,最重要的是做到保額滿足需要。

重疾險的保額及其他

年收入20萬元的小王,重疾險的保額應該是多少呢?

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有正確的思路。患重疾後,患者普遍面臨的是3~5年的治療康復期,與此同時,重疾導致收入中斷將為家庭帶來更大的壓力。因此,重疾險的保額應至少覆蓋投保人3~5年的收入。所以,對於小王來說,60萬元的重疾險保額一點兒也不多。收入沒了,房貸還得還,銀行可不管你是否得病;孩子和家人的正常生活也要繼續,更不用說治病本身的高昂開銷了。只要確保這款重疾險能提供60萬元的重疾保額,有沒有身故責任、多次賠付、投保人豁免,都無關緊要。

說完保額,接下來我們來聊聊重疾險應該保障多久和交多少年保費。

討論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我們選擇的是長期產品。關於長期與短期的問題,我在第2章已經分析過了,對於重疾險、定期壽險,可以保終身或者保到70歲左右的長期產品,是我們的首選——不僅價格更划算,也不會出現保險中斷的情況。

長期重疾險的繳費期往往有多種選擇,既可以選擇躉交(一次性交完),也可以選擇10年交、20年交,少數產品甚至還設計了30年交的方式。

作為消費者,你完全不用糾結,因為不管你選擇何種方式,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都一樣。當我們把不同保額和不同保障期限組合後,得到的保費金額是確定的。不管是20年交還是30年交,都相當於分期支付了這筆保費。分期時間越長,每期所需繳納的保費就越少。

和繳費期限相比,對消費者來說,最大的難點其實在於如何確定保障期限。

保障期限的延長,會帶來保費的升高。沒辦法,一個人年齡越大,罹患重疾的概率就越高。如果預算充足,保終身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我一時半會兒拿不出那麼多錢,有沒有什麼權宜之計呢?

當然有。在確保保額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保額拆成兩個產品來實現,一個保到退休,另一個保終身。比如,對於需要60萬元重疾險保額的小王來說,可以選擇買一份保終身的30萬元保額的重疾險,再買一份保到70歲的30萬元保額的重疾險。這比直接購買一份保終身的60萬元保額的重疾險,花費更少。這種終身險和定期險搭配購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解決人生關鍵時期(退休前)的風險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確保步入老年後也有保障。


悠芽財經


重疾險:得大病不能工作,收入怎麼辦?

在家庭中,最先保障好的應該是重疾,因為一旦得了癌症等重疾,就很難再正常工作,這種風險對家庭的打擊是最大的,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財務損失,所以我們應該優先為可能出現的最嚴重情況做好保障。

重疾險會在得了重疾後賠付一大筆錢,用來彌補治療過程中的家庭財務損失。

重疾險和醫療險很容易混淆,其實兩個的重心不一樣:

* 重疾險是為了減少因疾病導致的家庭收入減少,跟醫藥費用開支沒有很大的關係。

* 醫療險則是報銷制的,主要是減少醫療費用的開支(主要是超過社保保險的那部分)。

重疾險有三種,一年期、定期和終身。


▼一年期重疾險

一年期重疾險看起來價格便宜,但實際上有個隱患,如果其間健康出現問題,下一年不保證一定能續保。

而定期和終身的重疾險不存在續保問題。這樣的話一年期重疾險就無法起到我們想要的保障效果。

而且一年期的重疾險採用的是自然費率,隨著年齡增長,保費也在不斷增加,實際上計算下來費用是比較高的,並不划算。


▼定期/終身重疾險

定期和終身的重疾險,是更加合適的選擇,綜合來看其實費用也比一年期的重疾險更加划算的。

投保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分為多年繳費,每年需要繳納的費用是一樣的。

繳費的期限也可以長一些,比如,我們可以選擇30年的交費期限,這樣每期交的費用會比交20年期限的少一些,這筆省下來的錢用來做投資,最後我們能獲得的收益會更多一些。


重疾險要保障的保額,一般是保障家庭年收入的3-5倍。


財業雜談


你好,很高興收到頭條邀請回答你的提問,希望對你有實質性幫助。

首先,保險配置是一個圍繞預算展開的過程,任何直接推銷產品的本質都只是流氓銷售,除了醫療險外,不建議純粹看產品和保司本身。你要分清楚每個險種的核心功能和投保的邏輯就不會買錯。

首當其衝的是百萬醫療險,是所有人都應該投保的最為核心的險種,因為所有的家庭財務風險隱患主要來自於大額的醫療費開支,而不限社保內外和致病因素(除先天性疾病和已經免責的疾病或者既往症)的險種,只有醫療險中的百萬醫療險,所以必須優先配置。

其次是意外險,雖然是小險種,保費也很低,但由於不少人買意外險容易踩“返還型”的坑,所以著重提一下,如果是普通工薪階層,購買一份性價比較高的消費型意外險,每年只需要160左右,即便是中高端意外險,每年也不過七八百,常規的返還型意外險基本只包括交通意外身故或全殘,普通分級意外一分錢不賠。

第三是定期壽險,對於普通家庭而言,30歲的年齡屬於當打之年,家庭的經濟責任比較重,定期壽險的賠付標準是全殘或者身故,那麼定壽的功能就是低保費、高保額,對於家庭提供一份經濟責任,如果人不在了,保額頂上來延續責任,一般來說定期壽險的保額用來對沖負債和提供額外的經濟責任費用,比如孩子的撫養費,父母的贍養費自己車貸、房貸等費用,所以定期壽險不可替代,是意外險的身故責任補充,但不限於意外身故。

最後來講一下重疾險,重疾險的功能非常容易被搞混,重疾險是收入損失補償的險種,很多人以為是醫療費,甚至非常多的無良的代理人也對外宣傳重疾險是用來治病的,如上所述,百萬醫療險才是解決大額醫療費的核心險種,重疾險的佩服定義分為確診即賠、達到某種病理狀態以及實施了某種手術,並非所有疾病都“確診即賠”,簡單來說就是達到合同的病理定義了,保險公司賠付對應保額,而保額的設計一般至少不低於20萬,或至少2倍於年收入,如果有跟你說10倍於年收入的,就可以拉黑他了,可以說無良➕無知到極致。總結一下就是,醫療險用來治病,是給醫院的,重疾險用來養病,是給你自己的。

最後來說下保費預算怎麼確定,一個有家庭經濟責任的成年人,如果只以自己為單位,那麼總保費開支包括以上四大險種,每年不超過個人年收入的6%是合理的,如果以家庭為單位,每位家庭成員的的總保費合計不超過家庭年收入的7%是合理的。

希望大家都不要買錯,更不要買貴,保險絕不是越貴越好,要避免踩坑。


保家衛國丨


重疾險。

重疾險不是醫療險。是工作收入損失補償保險。是生病後還能讓自己維持尊嚴的一份保險!很多人害怕生病,最主要的是害怕高昂的治療費、康復費、收入損失費!

雖然惡性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重大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低,但隨著醫學的高速發展,80%以上的重疾都能治癒,前提是兩個因素:一個是家庭財務是否能承受,另一個是心態是否平和。如果沒錢治病,相信心態再平和的人都會焦急不安,即使沒有治癒,還可以給孩子留下教育金、給父母留養老金。這筆錢可以盡你該盡的責任。

人們在決定時通常會有一個老套的形式,我想買,但愛人不同意。事實上,夫妻作為家庭的兩大經濟支柱,只需要一個人做出正確決定就可以了,因為每個人接受理念和知識不一樣。讓每個人有風險意識是需要時間的。但是,風險不會等我們明白了之後再發生,俗話說措手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為了自己、為了愛人、為了家人,一定要買重疾險,明天的你會感激你現在做的決定。

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曾經有人這樣問:你到底為誰掙錢?算來算去,有可能在某一天、某幾天的時光裡,辛辛苦苦一輩子的積蓄可能在醫院花光。

至於如何選一份適合您的,還得根據您家庭財務來分析。


保險師王潤紅


您好:我是我的家在西藏。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買保險要提前有一個規劃,重疾險也是如此。首先你想買多少的保額,保費大約多少都要考慮清楚。其次就是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現在的重疾險基本上都含有輕症、中症和重疾,還要必須有輕症、中症和重疾的豁免功能。每一種賠付的比例是多少,賠償的次數又是多少,都要了解清楚。重疾險解決收入損失的問題,,是家庭經濟的補充。一旦發生風險,只要確診後,是按照保額提前給付的。只有重疾險是不行的,試想一下,即便身體康復後,還能不能出去工作,家人以後的生活怎麼辦?還要在買一份醫療險,它又分一般醫療和百萬醫療。是解決醫療費的問題,是消費型的,可以實報實銷,組合起來才是最完美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早點給自己或者家人一個安心和保障。謝謝。




我的家在西藏


重疾險,是家庭保險配置中的核心品種。

重疾險的核心功能,並不是用來給看病費用,這方面的費用主要是由醫療險來承擔。真正的作用,主要用於你的住院,康復期間及愈後找工作的家庭生活費用。

在重大疾病的整個康復過程,很多人的關注點都落在了病人身上,然而重大疾病對家庭最大的打擊,不僅僅是醫療費用對家庭經濟的侵蝕,更在於家庭的經濟支柱在失去工作後家庭沒了一個核心的經濟來源。

而重疾險就是為了彌補這個經濟來源,以及支撐部分不能報銷的醫療費用。(比如癌症質子重離子治療,大部分醫療險只報銷60%)。


靜靜地贏


根據自己的年齡、家庭結構、收入狀況進行配置。如果年輕、未婚、收入少,可以考慮定期或者消費型重疾險。如果已婚、收入充裕可以考慮終身型重疾,甚至考慮多次賠付型重疾險。保險沒那麼複雜,有錢就買功能強大的產品,沒錢就買功能單一的產品。


星空望盡


首先根據自己的條件,買夠足額的重疾險…再買一個高額的大病醫療險,即能報銷,又能保障生病後的生活保障…


張詠飛


你買保險需要提供你的預算(也就是打算拿多少錢來買保險),還有保障哪方面,疾病類型,保障期限,你的職業(有的保險不包含某種職業)等等,還有,有的病也不一定能在保障範圍了。所以沒有詳細信息是沒辦法給你推薦保險的。


韓小寒233


衡量自己的收入情況和長期繳費能力,結合自身的身體情況自己擔憂點,找到合適靠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