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道德经》还分为传世版和出土版,哪一版更接近老子的思想?

电影世间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大家看到这句话,会奇怪这话怎么跟《道德经》第一句差不多呀!谁说的呢?其实这句话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部帛书《老子》,从时间上看早于现行的王弼通行本,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道德经》。

除了王弼的版本,还有一个影响力较大的版本,《老子河上公注》,作者当然就是传说中的河上公,此人有说是战国时期人也有说是汉文帝时的人。话说汉文帝非常喜欢专研《道德经》,因为太过深奥,不懂其中之玄妙,听闻河上公研究透彻,便去请教,相传还发生了一些奇幻故事。汉文帝其名刘恒,一代帝皇也,古有避君主讳之说,这“恒”字,自然是不能用了。

有学者将现行本与出土本做了比较,两者有1000余字的差别。《道德经》流传20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多少学者的传颂做注,手写传抄。难免有被改动,错写之处。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博览群书,先贤思想荟萃,流传之学说,也应该是众之所汇。老子所言,也不见得为老子本思。

如果说要了解老子的想法,就像他说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我说的道理也不一定是永恒的道理。那有何必一定要了解老子哪个思想呢?如果我们觉得哪个道理对,哪个道理让你活的更明白,也就好了!





桃源轻舟客


在学术界,要论版本之多之杂的古籍,《老字》堪称天下第一,自古及今,到底出版了多少种版本的《道德经》无从稽核,但广为流传的传世本大约不下300种,形成了四大体系即:河上公版、王弼版、严遵版、傅奕版。在这四大体系中,又以河上公版和王弼版最为流行。

四大体系之外,唐代的景龙碑本等也颇为读者青睐。进入20世纪以来,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本、西汉竹书本等文献资料相继出土,为“老学”爱好者、研究诸提供了更加详实可靠的新的参考坐标。

《老子》注本四大体系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重训诂以达原旨,充“气”以实“道”,侧重修身练气

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姓名无考,其生活时代有秦、汉、魏晋诸说,黄老哲学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老子河上公章句》分《老子》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亦称《道德经》,为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该本用“气”释“道”,杂有神道意识,如注中常涉及 “养神”、“与道通神”等诸要领,具有鲜明的黄老思想特征。

王弼《老子注》立足“名教本于自然(儒家的礼仪名教源于道家的自然)”之观点,构筑了玄学化“老学”体系

王弼,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他的《老子注》也分为81章,现在通行的传本为后人在古本基础上加工而成。该本与河上公本的注解接近,其不同之处在于:河上公本侧重修身炼气,王弼本侧重谈玄说虚;河上公力求通过文字训诂以通达《老子》原旨,王弼则另辟蹊径构筑了一个玄学化的老学体系。

严遵《道德经真经指归》融通《易》《老》,以“易”注“老”,使“老学”更加系统条理化

严遵,字均平,西汉蜀郡成都市人,道家学者,思想家,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四卷、《易经骨髓》等,使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指归》的道论与哲学思想为扬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继承,成为魏晋玄学所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本体论与重玄学的萌芽。

《道德经真经指归》史籍多有著录,然从《隋书》到《宋史》著录多有差异。此书以《易》《老》互证之法研究《道德经》,以阴阳之数助解老子,以易理注解经文,旨在教化,劝诫君臣、父子尊道贵德,善行天下,守分无为,以玄通上下,天下太平。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

傅奕,唐初学者傅奕校定的《古本老子》,因其书北齐后主高纬开项羽妾冢所得,故称古本,成书时间约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接近。傅奕以9家著名注本为参考整理而成,与后来发掘的帛书文字有不少类同处。

该本多古句、古语、古字。但因该本所参照之旧本,多有讹误,加之被后人多处改动,致使部分内容与篇次脱离《老子》原旨。

其他版本

除此尚书四大体系之外,还有一些相对独立且流传甚广的版本,比如《老子想尔注》《道德经碑》《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等。因大同小异,故不做介绍。下面简略介绍一下道教经典《想尔注》,给道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老子想尔注》是道教经典。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的(也有说作者为张鲁祖父张陵,本文从明代《正统道藏》说),但已散失,且史书亦未记载。清末时于莫高窟发现了《想尔注》残本,可惜于1905年失窃,现收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想尔注》通过编译注释,将原本哲学范畴的“道”进行了人格化,神格化处理,把哲学著作改造成了道教经典,成为道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号。

《想尔注》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守道诫方得福慧圆满。因为“道”是专一、真诚、清静自然、好生乐善的,所以守之,便可康乐延年,福慧康乐,光明圆满除灾得福。 “道诫”,即“道”的戒律。“道”即“一”,道气遍布于虚空,不限于五脏之间,“守一”即是“守道诫”。“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二是保精气可得仙寿长生。《想尔注》主张和五脏、五行之气,“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重房中之术:“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自守,即是无为无名无思欲,此乃成仙之要诀。

三是帝王行道方得太平。《想尔注》认为行道之事。不唯臣民道士,帝王亦应奉道行道,失道之君,天命将降祸以戒。帝王应尊道贵德尤以守生道为上,不起战端。

帛书、楚简与汉简

帛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两种抄本,被学界称为甲本和乙本。该本虽是全本,但破损严重,书中衍文、脱字较多,也有不少误字、误句,且在使用借假字方面不够慎重。它的珍贵之处在于抄写时间早,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对订正今本讹误具有较高价值。

楚简是指1993年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三种《老子》摘抄本。该墓主人入葬于前300年左右,属战国中期,距离老子生活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老子》文本。但郭店本的内容较少,仅为诸多传世文本的40%左右。

汉简指的是西汉时期的竹简本,该版本大约誊抄于汉武时期,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1月接受捐赠的“海归”系汉简。该简书在章节划分方面与传世诸本略有不同,它的意义在于,作为参考资料,为诸古本《老子》的分章提供较为齐备的佐证。


古今历史观文


在写之前,先跟@古今历史观文先生说一句话,您真的大意,图片的水印……似乎不说您也明白了。愿与您一起学习《道德经》。

现在回答正题。

传世版是指以西汉河上公本为母本,河上本、严遵本,魏晋时期的王弼本以及初唐的傅奕等版本为主体的《道德经》解读本系列,其中以河上公本和王弼为主要传世本,严遵本洋洋洒洒,古奥艰深,几乎是另一部加长版的《道德经》,读起来很费劲,故普通读者喜爱者较少。

出土本是指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和1993年10曰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老子》竹简甲乙丙本。

两种版本相比较,当然是出土本更接近老子思想。河上公本人生卒年月不详,但因与汉文帝刘恒同时期人,也就是说,河上本应该在汉文帝时期面世的。汉文帝,名刘恒(前202年—前157年),为避讳刘恒的名号,河上公的《道德经章句》中“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恒”字全部换成“常”字。从这一点上来说,河上本不能早于汉文帝刘恒,只能在他同时或之后。

楚简本《老子》比长沙帛书还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老子作品。竹简本入葬时间约为前4世纪至前3世纪初,距离老子成书时间约有两百年,抄写时间应该朝入葬时间之前推几十年,即抄写时间距离老子大约150年左右,且老子是楚国人,所以楚墓《老子》,一定与《老子》原始祖本更为接近。

这两种出土本中,长沙帛书的内容与传世本内容接近,与郭店本内容有些不同,主要原因是抄写过程中,借用通假字现象普遍。

但出土本并非十全十美。因为是出土文物,又多次被盗,难免破损不全,甲乙丙三种版本又散乱不齐,加之抄写有误,漏字、衍字、通假字较多,只是内容较少,只有传世本和帛书本的五分之二,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总起来看,最接近老子思想的是楚简本,但是由于内容偏少,所以在阅读是,还是传世本为主,以出土本为参照,互证互补,才能更好滴理解《老子》和老子的思想。


问道黄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分享一个故事:佛陀拈花而笑,迦叶与阿难心领神会。迦叶问佛陀为什么不把佛法说与众生?佛陀说:用心体会是“叶在枝上”,叶子是活的,充满了生机,说出来是“叶在手中”,已经枯萎和死亡了,离我的意思已十万八千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本著作被人解释的越少越接近作者的原意。前几天刚听了翟山鹰教授分享过传世版的《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应该是“道可道,恒大道,名可名,常名”,传世版每经一个朝代的修编都会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进行修改。所以出土版才更接近原著。





晨曦说说


《老子》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典之作。如果你能正确解读《老子》这本书,能够领悟老子思想,对你在实际中的发展、进步将是有益的。但如果你错误地解读《老子》这本书,不能正确领悟老子思想,对你而言又是有害的。如老子“无为”思想,就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而应当从政治、思想、行为,以及人的心理上来体会和理解。如果你只从字面上理解,就会认为老子“无为”思想是消极的、不作为的,甚至主观地批判老子,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偏激的、非理性的。

然而,古人用字,一字千意,传世版,很多古字成了简化字,意是以改后的意来思,也包括被历史强逼更改与删减的内容。

出土版则避开的历史的折腾,反而因外界的参与少,保持了原意多。

但是从受众来说传世版,容易知道说的啥,

出土版,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亦逍遥。



乌托邦遇上桃花源


出土本《道德经》与传世本《道德经》不同,说明历史上不止一本《道德经》。至于哪一本更接近老子思想,难以判断,因为这两个版本不能确定哪一个是老子原作。

传世本《道德经》能广为流传,出土本《道德经》埋在地下不能流传。为什么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既然烧了,儒家的四书五经怎么比任何家的书传世的都多呢?


赵日金141


不管是传世版还是出土版的老子《道德径》,都不可能和历史上真实的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版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历史和个人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所以说,如果想要看到老子道德经的真实面貌的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某一个人能够真正的穿越,回到两三千年以前,到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才能够和老子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老子所写的著作的真实面貌。


长弓说史


传世本为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产物,我们很庆幸看到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版本,发现改动之处很多。今人有幸,能读到原滋原味的老子五千言。因为流传了一千多年,所以民间基础深厚,改是不容易的。有缘人追求本源的东西,自然得到不同的收获。





研幾


出土版更接近老子的思想。传世版根据传播的需要会进行适当的删减,以符合当时社会统治和文化思想导向的需要。出土版因为有些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百家争鸣的时代,更接近老子原来的思想。


元初微海


两版道德经都接近老子的真实意思,也都不能体现真实意思。

所有佛经都是标月之指,道德经也是这样,说得越多,越离道远,核心四个字‘抱中守一’,老子觉得5000字多了,解释的越多,理解中误解必然越多,所以又强调‘大道至简’,‘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行,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把握了‘抱中守一’深信之,实行之,自然会明白的意思。反之,不甚信,不实行,在字面上作考证功夫,那是西方人的学习方法,用在东方文化上,永远是门外汉。

如果真入道了,就不用花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正如六祖连夜离开黄梅时,五组送他上船时所说:‘‘迷时师度,悟后自度’’,悟后起修,所有万法原是自性中自有,依自性去修没有那么多秘诀,道家全真教中最上乘功法也是如此,不讲采药,不讲火候,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