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首富胡雪巖為什麼沒能入胡氏家譜?

胡雪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最出名的商人。他從一個錢莊跑堂的小夥計開始做起,白手起家,經過多方運作,一躍成為當時的中國首富,在全國各地有銀號20餘處,構建了龐大的金融網,操縱江浙商業,又得朝廷冊封,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唯一的“二品紅頂”官商,不僅賜穿黃馬褂,還被允許在紫禁城騎馬。可謂顯赫一時,風頭無二。故而清末時期,大江南北盛傳“經商要看胡雪巖,為政要讀曾國藩。”

“經商要看胡雪巖,為政要讀曾國藩。”這是清代後期大江南北盛傳的一句話。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巖,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他從一個錢莊跑堂的小夥計開始做起,白手起家,經過多方運作,一躍成為當時的中國首富,在全國各地有銀號20餘處,構建了龐大的金融網,操縱江浙商業,又得朝廷冊封,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唯一的“二品紅頂”官商,不僅賜穿黃馬褂,還被允許在紫禁城騎馬。可謂顯赫一時,風頭無二。


奇怪的是,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其故里安徽省績溪縣湖裡村的《胡氏家譜》中卻沒有胡雪巖抑或其先祖之名。要知道,在過去,家譜可以說就是民間地方誌,只有極不光彩或對不起列祖列宗的人才會不被載入家譜。那麼,究竟因為何事致使胡雪巖譜上無名呢?

  關於此事,歷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胡雪巖幼時因家貧交不起“譜捐”,為商後又拒絕宗族的無理要求,故而未能記入家譜。  古時候修家譜,各家各戶都要收取一些費用,這便是“譜捐”,交不起譜捐的家庭,按照慣例不能記入家譜。湖裡胡氏修家譜那年,胡家村發生了一場水災,對原本家貧的胡雪巖一家簡直是雪上加霜。為了謀生,胡雪巖的父親胡鹿泉便去了杭州闖蕩。修家譜時,胡家交不起譜捐,所以未能記入家譜。  後來,胡雪巖在杭州發了大財,慷慨大度,多為善事。湖裡胡氏族長特地趕到杭州來,表示要為胡雪巖祖上數代增修家譜,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胡雪巖必須繳納2000兩譜捐。胡雪巖幼時曾因交不起譜捐被族中“除名”,胡氏族長現在見他聲名雙收又要為他“正名”,這種勢利行為令胡雪巖大為惱怒,他拒絕了胡氏族長的無理要求,並放狠話,說自己沒必要加入這個《胡氏族譜》。胡氏族長碰了一鼻子灰回去了,自然沒有將胡雪巖一族加入族譜。  第二種說法是,胡雪巖的管家得罪了湖裡族人,導致胡雪巖譜上無名。  胡雪巖在杭州時,湖裡胡氏曾發帖通報胡雪巖族中預備續修新譜之事,於是胡雪巖帶著管家回到湖裡村參與此事。當時,胡雪巖正處得意時期,延請設計皇家園林的尹芝為他設計修建豪宅,聞知本村有人收集了5棵神奇、形奇、樹齡百年、極具觀賞性的奇松,便使管家代為購買。管家和奇松主人提出購買時,人家並不同意,於是管家就仗勢欺人,得罪了湖裡族人,引起極大不滿,故而續譜時未錄入胡雪巖一支。  那麼這兩種說法哪種比較靠譜呢?  很明顯,第一種說法是符合古代修家譜規定的:不交譜捐者,不能錄名。  那麼第二條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書善不書惡。這是古代修家譜時的傳統觀念。歐陽宗書在《中國家譜》中寫到“若悖逆滅倫,獲罪祖先,貽羞宗族者,法當黜之。”趙華富的《徽州宗族研究》一書中,也提到“革出祠堂,是徽州宗族對觸犯族規家法者的最嚴厲懲處。”  既然胡雪巖的管家得罪了胡氏族人,胡雪巖未能錄入家譜也合規定。  湖裡《胡氏族譜》終究未能錄入胡雪巖一族,胡雪巖一怒之下,回到杭州,與弟兄四人新修了一部族譜。雖然新修了族譜,雖然績溪湖裡《胡氏族譜》中始終沒有錄入胡雪巖一支,但是胡雪巖是安徽績溪湖裡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