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有心電圖,中醫為啥不能有脈診圖?科學家應該和老中醫合作?

鄉村達人2019


西醫有心電圖,中醫為啥不能有脈診圖?科學家應該和老中醫合作?

西醫不僅有心電圖儀,更有脈診圖儀。

而且,脈診儀還是心電圖儀的先驅,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

只不過,不為題主所知,當然也不歸中醫所有而已。

實際上,今天我們使用的腕式電子血壓計,就屬於脈診圖儀的衍生品。

脈診,並非中醫獨有

脈搏,作為人體的一種重要體徵,不僅被古代中國醫學所重視,脈診更是幾乎所有傳統醫學探知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對於脈診的“精益求精”,很多傳統醫學一點都不比中醫遜色,甚至演繹出諸如中醫懸絲診脈這類的神蹟。

其中,阿拉伯醫學中就有兩項軼聞的神奇與中醫脈診相比不遑多讓。

其中之一,就是阿拉伯醫聖阿維納森(公元980-1037)的所謂“情人脈”神技:

據傳,阿維納森可以通過給女性診脈同時問一些問題而找出與該女性通姦的姦夫。從現代醫學視角來審視,阿維納森的手指頭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測謊儀了吧。

另一則軼聞完全是中醫懸絲診脈的克隆:

據傳,比阿維納森稍晚的一位醫生經常吹牛說,他只需要將一根絲線捆綁在病人手腕上,然後通過感覺絲線的振動就能給病人做診斷。

有人為了戳破他的牛皮,將絲線一端捆綁在藏匿於簾後面的一頭牛的蹄子上。

但是,這種惡作劇根本完全沒有難倒這位神醫,他稍作沉吟就給出了:“簾後原本只是一頭食草的畜生。”

威廉·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為脈診儀提供了基礎

我們都知道,威廉·哈維(1578-1657 )的血液循環理論是顛覆以蓋倫和阿維納森為代表的傳統西醫體液學說的最強有力的“長柄大錘”之一。

這一理論認為,動脈搏動是左心室收縮推動血液壓力傳播的結果,動脈搏動不僅是血液對血管壁的衝擊而且是一種沿著動脈壁傳播的波。

脈診儀的發明與發展

基於這一理論,早在17世紀就有醫生開始探索使用機械來測定和研究人的脈搏。

最開始測量的人的脈率。

一些醫生通過觀察一個人一天內不同時間,不同身高人等狀況下的脈率進行量化研究。

其中一位醫生通過對一百多名六英尺左右身高士兵的研究發現,人正常脈率在每分鐘60到90之間——這也是有關人體正常心率的最早研究。

到被稱為Herrison’s血壓計的發明,機械不僅可以測定脈率,還能客觀地記錄脈搏壓力、節律性等特徵。

Herrison在這種血壓計的幫助下對於多種疾病狀態的脈搏特徵進行了觀察研究。

隨著19世紀中葉波動曲線記錄儀的發明,開發脈診儀成為了可能。

到1860年,法國生理學家艾蒂安馬雷在將血壓計與波形描記儀連在一起,成功開發出瞭如題圖所示的首臺脈診儀。

隨後,又有人馬雷脈診儀進行進一步改進,增加了血壓記錄功能。

通過這種脈診儀就可以獲得連續的脈搏搏動曲線,如下圖所示就是一位男性成年高血壓患者橈動脈脈搏波形。

今天我們使用的血壓計的原理就是對脈搏記錄儀記錄到的動脈脈搏壓力進行量化的結果。

所不同的是,水銀柱和壓力錶式等使用聽診器的血壓計,與全自動電子血壓計才用了不同的傳感換能和算法方式而已。

現代傳感技術可以記錄到以異常精準的脈搏波動圖,遠程“無絲診脈”就是個忽悠人的玩意

早期的脈診儀原理仍然是直接的機械能轉換。

在今天,使用電子傳感技術,可以製造出非常精準的脈搏記錄儀,並且可以將脈搏搏動圖與心電圖對照進行觀察,有助於某些疾病的診斷。

對中醫脈診中一些有實證可靠的脈象都可以忠實記錄,比如下面所示的重脈、交替脈、奇脈等。


使用現代數字技術和通訊技術,可以輕鬆實現從地球到火星的“無絲診脈”。

或者有人感到奇怪,既然可以如此精準地記錄脈象,現代醫學為什麼不大加利用呢?

道理很簡單,在我們甚至可以記錄到單個細胞生物電,可以使用腦電波來移動癱瘓的四肢的當代醫學語境下,脈診儀屁用沒有。

也就只有國內某些騙子公司還不時拿出來忽悠一下外行的用處。


掙脫枷鎖的囚徒


答:永遠不可能!為什麼?因為中醫是玄學。

按照現在的科學技術,搞個精密的脈診圖儀器是極其容易的事。難的是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中醫門派林立,各師各法,各敬各菩薩。就是同一師門下,學生也是憑自己的感覺走,眾口難調。

比喻中醫脈學有廿八脈。分為浮洪實短芤遲散沉微伏弱虛牢革緩澀數疾弦滑促濡。

浮脈又分為浮緊,緩,滑,數,遲,虛,洪。口訣為: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

三指按下,如何定奪輕尋有,按無有?如何分為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有人把浮緊診為浮洪,有人把浮脈診為虛脈,弱脈,遲脈,散脈,沉脈,微脈,緩脈。你說你正確,我說我正確,你是國醫大師,我是民間高手,各各稱孤道寡,高天七尺。也就是說,一百個中醫脈診有一百種診斷,幾乎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就是中醫現狀。

現代醫學一日千里,有心電圖,有ct,有胃鏡,有抽血化驗。。。。而中醫還在原地踏步,靠猜,靠蒙,靠感覺,跟著感覺走。噓!螢火與皓月,雲泥之別。

沉舟側畔幹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老花眼睇世界


心電圖等是輔助工具,就是說醫生作出了診斷,然後用儀器確認自己診斷。

我一個長輩,胃疼了大半輩子,胃鏡做出來是正常的,現在七十多歲了,還年年胃疼,年年做胃鏡,還是什麼也沒診出來。

所以不要迷信儀器,我還有個親戚住院,一天護士說血壓低,要叫醫生搶救,還好邊上有家屬陪著,讓護士用手動的量,結果一量正常的。她們護士長來打招呼,說她們這就二臺儀器,一臺壞了拿去修了,她們沒想到這臺也壞了。所以一些病人多跑,幾家醫院診斷是正確的。

中醫脈診是望聞問切 一種,不能單獨拿出來診斷。中醫界有句話:病看三代。就是這家三代都是中醫,你上他那去看。中醫需要很豐富經驗 ,脈診是很難的。我當年在醫學院,我們老師給全班同學搭下脈,結果她只是很大路,說了每個人情況,後面臉都紅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所以把脈診定形成圖,是毫無意義的。


西行降魔


中醫不是玄學,玄學有玄學我親身體驗過,本來胸口疼和針扎一樣氣喘不過來,在河北碰到一個蒼洲的人是學玄學的,2010年時他用手放在我胸口唸念有詩地幫我弄了一下到現在都沒有疼過了,中華大地到處都有中華文化傳承,失去了太可怕了,做人不要自己不會就別人也不會,自己看不懂的別人就一定看不懂了,真是太天真了


放眼世界看中國


診脈的傳感器沒有達到中醫手指的診脈的分辨率,這是主要原因,雖然早在七十年代,天津中醫學院就搞了出來脈象儀,也是這個原因,很多脈象還測定的不精確,也就滿足不了中醫診脈的要求。當然,比較簡單的脈象能夠檢測 但實際應用意義不大。這是一個基礎科技的問題,不光要求觸覺傳感器的靈密度要達到或超過人手指,還要求密度也達到,分辨率也達到。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會克服這些困難的。中醫的醫療設備也會大量研發初來,造福人類的健康。另有🕐我們也應該注意 ,不要誤解現代科技只能為西醫服務,現代科技只屬於西醫,不是那回事,他也完全可以用於中醫 ,西醫的放射療法,是利用了核科學技術、化療是利用了化學科學,製藥大部分也是利用化學科學、核磁共振成像等是利用物理科學,這些都不是西醫醫學本身。是不是中醫,主要看他的治病主導思想是什麼,而不是具體手段。比如,現在的電刮痧儀,電拔罐儀,紅外加熱藥敷儀,等等。另外說一點,我就是研究脈電圖的工作人員之一,我為什麼沒出產品,也是基於傳感器的問題。但現在思想有點改變,也就是他雖然滿足不了科學診脈,但他還是可以作為其他中醫醫術的一些創新應勇,疫情過去,我就將開始這個工作的啟動。


家人健康系統


中醫可以有電子脈診圖,造一個相應的電子設備就能實現,套在大夫手指頭上就能作業,中醫號脈有輕壓和重壓之分,有一個非常薄的能感應和導出脈搏的電子儀器就行,現在應該有這種材料和技術,需要開發。


guanshanyhhy


中醫不是玄學,是經驗醫學

首先講中醫是經驗醫學,是上一代醫學,不是最新一代的現代醫學,而再上上一代醫學才是跳大繩的巫醫,所以有人講中醫是巫醫/玄醫,這是不對的,而且即使巫醫/玄醫現在也變成心理醫生而被科學承認,怎麼社會就不能保留中醫?

而真正的西醫也是經驗醫學,不過他們的經驗醫學太low了,差不多隻知道放血療法,連美國總統華盛頓也是被這樣放血搞死的,連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講。

科學技術指導下的現代醫學與西醫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由於科學在近現代西方得到爆炸式發展,並應用到醫學上形成現代醫學,所以西醫就厚了一次臉貼上了現代醫學。

中醫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完善,雖然也是經驗醫學,在沒有科學理論的年代,易經/陰陽等哲學系統無疑就代替了科學理論地位,哲學與科學他們不是非此即彼的生死關係,是生活與藝術的關係,所以不能因為有了科學就否定經驗醫學。

中醫只是觀察和思考方式不同

宇宙是客觀的,但根據牛頓和愛因思坦的理論指導下和觀察下得出的結論是略有偏差的,而且最關鍵的是愛因思坦知道牛頓為什麼錯且承認在低速環境下牛頓也是對的。

病人得了病是一個客觀事實,不隨人的觀察不同而發生改變,但觀察和思考方式不同往往導致結論有偏差。

西醫應該做的是徹底瞭解中醫,知道中醫在什麼時候是對的,什麼時候是錯的,為什麼錯,這麼做完了才敢講自己是真正的新一代醫學。

西醫和中醫就是觀察這個物體的手段不同,所以觀察到的結果就可能有偏差,西醫認為他的觀察更科學準確,而中醫認為他的觀察更全面正確,然而物體就那裡沒有變,如果即全面又科學,即準確又正確,又何嘗不好呢?

西醫不應該否定中醫,中醫也不應該排斥西醫,西醫應該像愛因思坦對待牛頓一樣對待中醫,將中醫當寶庫,當源泉。

學醫不應該非此即彼,學醫是救人,要像屠呦呦這樣,像提問者這樣,不斷專研中醫和西醫,互為印證,只有這些才是真正的學者、醫者。

現在技術進步,信息處理量越來越大,許多中醫參數以前不能量化現在也是有可能的。


虛實難證主客唯心


這是個很好的想法,中醫診脈是最難學的技術,但如果結合AI和設備,把這個事情標準化之後,中醫藥的推廣就可以實現大眾化。你看傷寒論和溫病論裡面都是脈弦而緊,用什麼方,脈洪,用什麼方,脈診準確了,藥也就差不多定了,比西醫那一大堆費錢的檢測方便多了,關鍵是不費錢(這是個雙刃劍,對老百姓是好事,對醫療機構就不是了)


啟元23327600


現在中醫看病還摸脈嗎?我在省級中醫學院住院好幾次,也沒有醫生給我診脈,一次都沒有,反而把CT、B超、核磁問候個遍。顆粒的中藥可沒少吃!


與非或非gy


你號脈再牛的,能有胃鏡,腸鏡,核磁共振看得清楚?有先進儀器做診斷,誰還相信號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