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艱險越向前,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

越是艱險越向前,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

2月18日,在福建省第二批對口支援宜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隊員出征現場,親友團舉著標牌為隊員壯行。新華社發

越是艰险越向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河北省定州市採取多種措施保障口罩企業生產,加大市場供應。圖為一家口罩生產企業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發

越是艰险越向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夫人程琳在醫院捐獻血漿。程琳曾於1月19日確診新冠肺炎,1月29日康復出院。新華社發

越是艰险越向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新冠肺炎患者在出院前與醫護人員隔空“擁抱”。新華社發

越是艰险越向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董振華。郭紅松繪

越是艰险越向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沈壯海。郭紅松繪

越是艰险越向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郝文斌。郭紅松繪

越是艰险越向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高立偉。郭紅松繪

【智庫答問】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鬥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廣大醫護人員不講條件、主動請戰、衝鋒在前,廣大黨員幹部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展示了良好精神狀態和意志品格,讓人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

如何深入理解、更好弘揚新時代的鬥爭精神,為疫情防控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本期特邀專家學者展開討論。

本期嘉賓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 董振華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 沈壯海

哈爾濱師範大學副校長、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郝文斌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高立偉

1.越是艱險越向前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

■記者觀察

“不計報酬、不畏生死、隨叫隨到!”“萬眾一心,遏制疫情,我們可以!”……疫情發生以來,各地醫護人員響應號召向疫區集結進發;廣大基層幹部一心撲在防疫工作上;還有不少平民英雄為一線醫護人員送口罩、送水果……

光明智庫: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請您結合黨的歷史以及疫情防控中的事例加以闡釋。

沈壯海:“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艱險越向前,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品格。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一批批當地醫護人員迎難而上,一批批外地醫護人員馳援而來,他們衝鋒陷陣、連續奮戰,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這些最美的“逆行者”展現出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面貌。

董振華: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生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品格。回溯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我們黨帶領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當前,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更需要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郝文斌:無論是第一時間奔赴武漢的84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還是身患漸凍症仍戰鬥在抗疫最前沿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無論是主動請戰、誓言“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醫療隊,還是發出“請全國人民放心”鏗鏘承諾的人民子弟兵,面對困難,責任就是他們的承諾,疫情兇險,白衣就是他們的戰袍。這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為防控疫情築起了生命防線,提供了專業支撐。

2.在關鍵時刻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記者觀察

暮色蒼茫看勁松,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醫生的“硬核”聲音讓很多人熱淚盈眶:“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中建三局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項目建設指揮部成立臨時黨委,集中黨員骨幹組成突擊隊,吹響決戰決勝項目建設衝鋒號……

光明智庫:當前,正值疫情防控關鍵階段,在您看來,“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給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高立偉:苦難造就輝煌,鬥爭孕育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領導幹部不論在哪個崗位、擔任什麼職務,都要勇於擔當、攻堅克難,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在疫情面前,越是關鍵時刻,越是踐行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時候;越是危急關頭,越是考驗共產黨人信仰信念的時候。

董振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僅是責任意識的擔當覺醒,更是一種面對困難的勇氣自覺。“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民族、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擔當。疫情防控是一場大考,考的是全體黨員幹部的能力素養,考的是各級黨委在重大關頭、關鍵時刻能否準確瞭解幹部、及時獎優罰劣,進而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要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在疫情防控一線考察識別幹部,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英勇奮鬥、擔當作為,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沈壯海:黨旗高揚,就是要各級黨組織在防控疫情一線舉起旗幟、會聚隊伍、勇當先鋒。舉起旗幟,就是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到防控疫情的具體鬥爭中,令行禁止。會聚隊伍,就是要黨員幹部身子撲在一線,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有黨組織,哪裡就有黨員;勇當先鋒,就是不僅要人到一線,心和情都要到一線,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郝文斌:這場突發疫情、嚴峻鬥爭有助於增強黨員幹部的專業能力和鬥爭本領。要按照“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的要求,樹牢廣大黨員幹部的現代防疫理念,有針對性地補齊專業技能短板,鍛造過硬鬥爭本領,成為各自領域的行家裡手。

3.動員群眾才能戰,紮根群眾才能贏

■記者觀察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最大的力量在基層,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幹部要在農村和城市社區,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後一公里”。

光明智庫:在您看來,基層黨組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積累了哪些鮮活經驗?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

郝文斌: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三點經驗:一是加強黨建引領。比如,北京市的基層黨組織明確責任,加強預防控制部署安排,推動各項防範措施落實落地;上海市強化社區動員,築牢紅色網格,全力做好居住區疫情防控。二是嚴密基層組織防線。黑龍江省等通過建立防控一線臨時黨組織,帶動廣大幹部職工全力開展醫療救治工作,有力保障經濟社會正常運行。三是完善相關激勵措施。一些省份採取政治激勵、工作激勵、組織激勵、精神激勵等“乾貨”措施,有效發揮黨員幹部和人才作用。

董振華: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人民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戰,只有依靠群眾才能行,只有紮根群眾才能贏。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基層黨組織緊急行動、全力奮戰,組織、宣傳、凝聚、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全國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要及時將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身上,把關心關愛睏難群眾和受影響的群眾擺在優先位置,引導群眾堅定信心、科學防控,共同築牢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高立偉:抓實抓細是關鍵,要將疫情防控工作一抓到底,形成工作閉環,明確量化責任,過程細緻透明,讓群眾更多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反饋高效迅速,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專業性,引導群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治就打不了勝仗。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帶頭依法依規防控,積極開展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引導全社會依法行動、依法行事。

沈壯海: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抗擊疫情是對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效的檢閱。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繼續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必須始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切實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要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恆課題和全體黨員幹部的終身課題,形成長效機制,堅持不懈錘鍊黨員幹部忠誠、乾淨、有擔當的政治品格,推動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4.像英雄模範一樣堅守和奮鬥

■記者觀察

疫情始終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心。一箱箱醫用物資、一長串行李託運單、一句句“武漢加油”“祖國加油”,猶如一股股暖流,湧向抗“疫”一線。大學校友會、企業家等群體也主動擔當、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

光明智庫:疫情面前,黨員幹部模範帶頭,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在您看來,應當如何進一步培育和弘揚這種凝聚起全民族的可貴精神?

董振華:凝聚民族精神和中國力量,必須依靠黨的堅強領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創造中國奇蹟。

高立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在重大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在艱難困苦中長才幹、壯筋骨,才能以更頑強的鬥爭精神、堅忍的鬥爭意志、高超的鬥爭本領勇往直前。

沈壯海:精神的力量,是一個民族的“硬核”力量。與疫情的搏鬥,傳遞著人間真情,激揚著民族大義。這場戰“疫”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感召作用。進一步培育和弘揚這種凝心聚力戰疫情的可貴精神,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續著力:一是要做好優秀典型人物光榮事蹟和精神品質的宣傳。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要把英雄的感人故事講好,推動全社會敬仰英雄、學習英雄,像英雄模範那樣堅守、像英雄模範那樣奮鬥。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構建關心、關懷、關愛、禮敬英雄模範的榮譽激勵和保障制度體系,用制度的剛性為民族精神的涵育弘揚提供沃土。三是要創新方式方法,多用樸實的鏡頭、平常的視角,展現“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激發每個中國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勝、王斯敏 光明智庫副研究員 焦德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