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播報丨來自武漢戰“疫”前線的日誌(四)

隊員 韓可

2020.2.18 武漢


前方播報丨來自武漢戰“疫”前線的日誌(四)


  2月16日,我們河南首批醫療隊接管了第三個病區,這個病區在12樓。我和我們10樓11樓的河大一附院的幾個戰友被調至12樓病房。今天是我們接管新病區後的第二班。

  由於是新病區,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面孔,為了儘快熟悉病人,隊友們進入病區後儘快掌握每一個病人的情況,和新病區的工作流程,認真向每個病人介紹自己,講解醫學知識和治療措施,病人們躺在床上認真的聽著,我清晰地記得,他們有的焦慮,有的恐懼,當聽完我們的講解和治療措施後,眼神裡充滿渴望和信任,不停地向我們說謝謝……其中有個病人,當我進入病房看她情況詢問有沒有什麼不舒服,需要什麼幫助,她看到我身上的名字、醫院和“有事情找黨員”幾個字,笑著叫我的名字和醫院的名字,然後說黨真好,相信黨。雖然是新病區、新病人,但我們很快就都熟悉了,並且關係也很融洽。每當給病人做完治療時,他們都會說句謝謝,有的會豎起大拇指,有的雙手合十真誠地表達感謝……感覺很溫暖。

  我們有序地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個治療。我相信,在這場疫情戰中,病人的信任,我們的決心,讓我們越戰越勇,陽光總在風雨後,戰勝疫情指日可待。


隊員 晏衛麗

2020.2.18 武漢


前方播報丨來自武漢戰“疫”前線的日誌(四)


  轉眼來武漢已經二十多天。相信很多前來支援的戰友和我一樣,都經歷了從到達前的情緒萬千,到身在疫區的早已平靜、適應。從踏入武漢的第一腳起,我們已經和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

  我自己早已習慣,可親人們還是“每日惦念”。無論是好友,還是家人,每天總要和我嘮叨幾句“要注意做好防護啊”才能放心。他們因為我來武漢而變得更加關心疫情的進展,除了每天為我加油打氣,就是持續叮嚀。

  進入隔離病房以來,挑戰不少,其中一個就是語言關。一些本地的大爺大媽不怎麼會說普通話,有時需要猜測他們的需求。比如,27床的大叔說方言,每次聽他說話,都需要我先猜,然後他再反饋,通過頻繁的溝通我現在終於能聽懂他說什麼了。在我不是很懂的時候,27床的大叔能夠耐心的聽我猜,我很感謝他。還有19床的大叔,由於他一側偏癱再加上方言,我到現在能聽懂的也就一小半,還好20床的阿姨能夠幫我翻譯。總之,我得再多聽聽武漢話,以便與病人交流,能像吃熱乾麵一樣無界限。

  再者,就是身心的考驗。進入病房以來,真的是哭過,笑過,怕過,無力過。記得我第一次上夜班,那天當值04:00-08:00。可能時間點的關係,不知道怎麼了,慢慢的我整個人有種缺氧的感覺,迷迷糊糊的,整個人懵掉了,我自己還沒有怎麼感覺到,還是同事發現我不對勁,喊醒我的。那一刻感覺自己好沒用。也就是從那次起,我開始注意自己的休息和飲食狀況,為了堅決完成任務,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佳。

  曾有人問我,疫情過後有考慮過換個職業嗎?我說,“不會”。這只是職業生涯中一段難忘的經歷,深刻的體驗罷了,並且能對疫區有所幫助,能挽救更多的病人也是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的神聖和光榮。

  總之,相信人民的力量,相信明天的陽光。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隊員 張晨

2020.2.18 武漢


前方播報丨來自武漢戰“疫”前線的日誌(四)


  今天是來武漢的第24天,今天天氣很好,下夜班後,我為了多曬會兒太陽,就掃了單車回賓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消毒~

  一路上不停回想著這些日子裡被患者認可的點點滴滴。之前7床的老奶奶,離不開高流量的吸氧,上廁所只能在床邊,怕她堅持不住就守在她身旁,如廁結束後我要幫她擦,她擺擺手說,我是大便呀,你不要擦了吧?我說,我看到啦,不礙事的,你抬起來一點就行啦!住在隔壁床的兩個阿姨都一個勁兒地說,他們這些護士都特別好,也不嫌髒,真是要好好謝謝的~

  我們上班的時候一個個都裹得很嚴實,為了方便認清,就在防護服上寫上名字。記得那天在病房,幫27床換尿墊,整理妥當要離開時,隱約聽見有人喊我的名字,我還有些納悶兒,這屋子裡沒有其他組員,誰會喊我……我扭過頭,才發現是27床在喊我,我問他怎麼啦?他說,謝謝張晨!我很感動,很溫暖,同時,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防護服上的名字,不單單方便認清隊員,也方便讓患者能清楚地喊出你的名字,方便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這些溫暖和睦的畫面,無時無刻不在病區上演,有的病人為我們做翻譯,有的病人幫隔壁按鈴求助,有的病人要求熱水只打半瓶,為的是不讓我們提得太重……我們真心地付出,換來了暖心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