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巷坊之磚塔衚衕:文化是永恆的主題

提到北京,代表平民特色的衚衕文化會讓人浮想聯翩。衚衕,也稱“衚衕”,源於蒙古語gudum。蒙元佔有天下,興建大都,衚衕之名開始應用。關漢卿 《單刀會》第三折:“你孩兒到那江東,旱路里擺著馬軍,水路里擺著戰船,直殺一個血衚衕。”這應該衚衕在文學作品中較早出現。

磚塔衚衕位於西四丁字路西,東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橋大街,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衚衕之一,也是目前風貌保存較好的衚衕之一。據有關人士考證,當時元大都出現過29條衚衕,但只有一條衚衕有文字記載,這條衚衕,就是磚塔衚衕。並且從元、明、清、民國,到今天,都有文獻可考,這在北京是孤例。

京都巷坊之磚塔衚衕:文化是永恆的主題

京都巷坊之磚塔衚衕:文化是永恆的主題

用專家的話說,磚塔衚衕是北京胡同之“根”。

關於磚塔衚衕的古老,我們可以從元人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中找到佐證。在該劇的第一折中張生與龍女定情後,家童湊趣,與龍女的侍女梅香調情。家童雲:“我到哪裡尋你?”侍女雲:“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衚衕總鋪門前來尋我。”

磚塔衚衕這一名稱,來自於矗立於衚衕東口的一座八角七重簷的青灰色“元萬松老人塔”,這座塔是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


京都巷坊之磚塔衚衕:文化是永恆的主題

萬松老人塔舊貌

京都巷坊之磚塔衚衕:文化是永恆的主題

萬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陽人,精通佛學,自稱“萬松野老”,世人敬稱其為“萬松老人”。元朝定鼎,耶律楚材慕名投身門下,萬松老人平時給世祖忽必烈和耶律楚材講經說法,告誡他們要以儒治國,以佛治心。老人圓寂後,人們為他建了這座樸素別緻的磚塔。緊靠磚塔北側的街巷也隨之而得名“磚塔衚衕”。

衚衕因塔得名,因塔而興。在元、明、清三代,磚塔衚衕作為戲曲活動的中心,舞榭歌臺,是北京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磚塔衚衕所屬的街區,元、明兩代叫咸宜坊。其南有粉子衚衕,“粉子”是妓女的名稱,《水滸傳》中叫“粉頭”,這一稱呼,可能與“歌舞伎”藝術家們需要粉墨登場有關。

元代雜劇在京城非常流行,當時把演雜劇的戲院叫做“勾闌”,勾闌內有戲臺、戲房、神樓和腰棚,大的勾闌可容納數千人觀戲。這時的磚塔衚衕及附近的口袋底衚衕、錢串衚衕、玉帶衚衕有戲班、樂戶和勾闌不下二三十家,終日鑼鼓喧天。

到了明代,在東城的本司衚衕和演樂衚衕等處設立了教坊司,專門管理音樂、戲曲等事務。這樣,磚塔衚衕一帶便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清朝,磚塔衚衕作為神機營所轄右翼漢軍排槍隊的營地。不久,這裡又恢復了“歌吹之林”的面貌,再度成為曲家聚集的地方。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這裡的戲班、樂戶紛紛逃回家鄉,從此磚塔衚衕漸漸變成了居民區,歸於寧靜。

到了民國,磚塔又一次倒黴。這回是被一家羊肉鋪佔了。殺生,在萬松老人塔下進行。葉恭綽發現了這一悲劇,心中大為不安,他和幾位文物愛好者,自發組織起一個叫做“萬松精舍”的團體,為萬松老人古塔“請願”,歷經波折,終於將古塔保護下來。

時至今日,依然可以看到葉恭綽的石額書“元萬松老人塔”。

復歸平淡的磚塔衚衕,在本世紀似與文人特別有緣。

一九二二年一月至七月間,老舍曾經流連於磚塔衚衕,一九三三年他寫了一部以小公務員為主人公的小說——《離婚》。

小說裡,“熱心人”張大哥為同事老李找到一處住房:“房子是在磚塔衚衕,離電車站近,離市場近,而衚衕裡又比兵馬司和豐盛衚衕清靜一些,比大院衚衕整齊一些,最宜於住家——指科員們……

1923年,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有名的一樁公案發生——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

8月2日,魯迅攜妻子朱安暫時遷至磚塔衚衕61號。在磚塔衚衕居住的九個多月裡,魯迅校勘了《嵇康集》,編定了《中國小說史略》下卷,並連續創作了小說《祝福》及《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直到1924年5月25日,他與朱安遷居阜成門內西三條,偉人離開磚塔衚衕。

抗戰勝利後,1946年2月,張恨水從南京飛抵北平,籌備北平《新民報》。他買下一所有四進院落、三十多間房的大宅,門牌北溝沿甲二十三號,後門即在磚塔衚衕西口。1949年5月,張恨水患腦溢血陡然病倒。經治療,雖無大礙,但還不能寫作。他家人口多,開銷大,不得不賣掉北溝沿的大房子,遷到磚塔衚衕四十三號一所小四合院居住。作家後來在這裡病逝。

20世紀90年代後,磚塔作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安寧之地。

古塔一直保留至今,因塔而得名的磚塔衚衕也一直保留至今。


每一座有底蘊的城市都有它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衚衕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符號,它的格局,它的韻味,都深深地刻在每一位有歷史感的“行者”心裡,昭示著歷史發展的軌跡,保留著某種信息。走進磚塔衚衕,這個信息就會從周邊的高樓大廈中悄然浮出,鑽進大家的腦海……

京都巷坊之磚塔衚衕:文化是永恆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