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有多惨?能否举例说明?

王先生14303682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历史上谋大事者,都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壮志,但若是穷兵黩武,对于天下苍生来说,只是能体会仁德,却不能享受仁慈。

就比如:

汉武帝死磕匈奴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

刘邦死后,汉文帝、汉景帝推崇黄老治术,开启“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刘彻掌握权力,西汉已经经过了70年的休养,国力达到空前强盛。

而在秦末汉初时,北方匈奴已经趁势崛起,到汉初,匈奴实力足够可以和中原王朝抗衡,刘邦为了维稳,杀了十几个请战的官员,经过谈判,用和亲政策维持和平。当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排使者转告守寡的吕后,愿意娶她为妻,哪怕娶到了汉朝的公主,匈奴人依然无所畏惧的骚扰边境汉人,烧杀抢掠,汉武帝从小就立誓要铲除匈奴。

汉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多年,和匈奴三次大战,最终彻底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但在战争进行到一半时,刘彻就把文景积累下来的资本耗尽。

为了充实国库,能有足够的资本维持对匈奴的讨伐,任用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专卖,并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使吏制进一步腐败。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

汉武帝晚年才悔悟穷兵黩武带给苍生的伤害,在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发《轮台罪己诏》进行反思。

在诏中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死磕匈奴,就是穷兵黩武典型的例子。

二战发动侵略的日本

二战前,日本人的日子其实挺好过的。虽然日本没有英美等欧美列强发达富裕,但在亚洲首屈一指,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国。当时的日本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日本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非常具有现代化的气息,国内民众也基本都能吃饱饭。以说在当时来讲,日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安逸和富裕的,甚至让人羡慕。

但战争爆发后,这种情况彻底改变了。1936年,由日本军部支持的广田弘毅正式上台组阁,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日本正式建立,次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由于日军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陷入了各国战争的泥潭。

日本小国,资源匮乏,底子也很薄,没多久外汇储备就用光了,财政也开始入不敷出。由于日本无法在国外借到钱,所以只能从国内百姓身上想办法。为了支援前线,日本人开始节衣缩食,民众纷纷把积蓄拿出来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

但没多久,日本国民就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全都过的紧巴巴。

一旦国家陷入战争,就是个无底洞,开始征用民众的口粮,无尽的开始掠夺,导致最后很多农村饿死人,执行配给制,日本国民手里又没有钱,所以他们只能分到数量很少、质量极差的生活品。

到最后,民间物资匮乏到大部分人连衣服都没有穿,少数人用木浆和树皮混合着粉碎的废旧棉布制作的粗制服装。战争后期,为了解决军队燃油问题,连百姓的豆油都给征用了,人们只能用水做菜……

他们渴望在别的陆地上建立“满洲”国,军部把满洲宣传得什么都有。然而,因为战火摧残,民不聊生,日军到了的地方,根本没有他们想象中的桃花源。二战,日本不但把整个亚洲国家拖入到战火的泥潭中,也把自身国民拉进了水深火热里去,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教训。


无量天真


导语:

“国虽大,好战必亡”这是相对朴素的一个真理。国家无论如何的强大,如果穷兵黩武国家终将陷入不安的局面。


分析:

  • 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1. 人口的减少。穷兵黩武意思很简单,就是经常打仗。打仗是需要人的,一个国家一旦穷兵黩武,就需要大量的征兵。士兵上战场之后就意味着会牺牲,国家人口自然就会的减少。
  2. 经济衰退。打仗说到底打的还是钱,无论是打仗必需的粮草,还是士兵需要的军饷,这些都是钱。穷兵黩武在经济方面带来的危害是双重的,一个是战争所造成的必要损耗,另一个就是随着士兵的增多,国家的劳动力就会减少,影响财政收入。
  3. 内部防御薄弱。穷兵黩武自然是对外作战。为了扩张,内部的守卫就会造成空虚,给人以可乘之机。
  4. 增加人民对统治者的仇恨。穷兵黩武的结果是士卒大量死亡。而为了满足作战的需要,国家又会加大税收。亲人战死、生活压力增加,这两个因素造成百姓对统治阶层的仇恨。
小节:

基于以上所说的穷兵黩武所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推演。国家的统治者穷兵黩武,国家必将陷入贫困。于是,百姓的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就会进行反抗。而国家的防备力量不足以应对这些反抗,就必然会陷入混乱。如果应对得到,政权还可以延续,要是应对不得当,就就付出国灭身死的代价。

  • 举例说明穷兵黩武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穷兵黩武的隋炀帝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可以肯定的说,隋炀帝是一个有作为,有抱负的皇帝。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同时又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皇帝。为了攻灭吐谷浑每年花费数以万亿,造成了隋朝西部的贫困。之后他征讨契丹、琉球,虽然都彰显了武力的强大,但是又造成了新的人口减少,和经济衰弱。

如果就此罢手那么隋朝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是隋炀帝却对高丽接连发动了三次战争。三征高丽,动用人力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农村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于是爆发了农民起义。而隋朝也在农民起义和各地方武装地主的夹击下走向了灭亡,隋炀帝最后也被手下的宇文化及杀死。

二、完颜亮因为穷兵黩武被手下杀死:

完颜亮这个人和隋炀帝一样也是有着两面性的。在他当皇帝之前,表现出来的才干、器具都让人信服。在金人中完颜亮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之人,而且他重视汉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宗室中享有盛名,而被金熙宗完颜亶所忌惮。后来他杀了完颜亶自己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的完颜亮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面,一方面他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而另一方面他又励精图治,鼓励农业,整顿吏政,厉行革新,完善财制,并大力推广汉化,迁都燕京,极度加强中央集权。把国内治理的差不多了以后,完颜亮把眼睛又瞄准了大宋。当时金宋早已签订了绍兴和议,维持了多年的和平关系。但完颜亮打破了这层关系,四处争宋,开始了他的穷兵黩武。

完颜亮与宋朝的作战各有胜负,如果他能够及时收兵,那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但是他太好战了,非要彻底的征服宋朝。可金国的将领对此并不支持,为了能够不再战争,金国将领完颜元宜等人杀掉了完颜亮。完颜亮之死固然同他个性有关,但如果他不穷兵黩武的话,他也不会落这么一个下场。

三、当然,也并不是说一定就必然出现这种情况,历史是存在偶然性的。

汉武帝虽然说也是穷兵黩武的皇帝,但是他没有被杀,国家也没有因此灭亡。

这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一个是因为汉武帝时代,有文景之治打下的经济基础,给予了他足够的财力让他打仗。另一个就是汉武帝时代出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奇才,帮助他完成作战目标。

当卫青、霍去病死后汉武帝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地,之后的作战就是连连失利。文景两代积攒下来的财富被他消耗殆尽,国力迅速下滑。但万幸的是汉武帝能够相对及时的认清自己的错误,下了罪己诏,停止了扩张的脚步。这样一来也就没有造成更大的危机,将动荡的西汉王朝得以保全。

结语:

一个统治者如果穷兵黩武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下滑,人民生活下降。当国家面临了这些问题,危机也就诞生了。穷兵黩武不仅会使百姓陷入困苦,最直接的伤害就是士兵。士兵作为一个国家的守护者,如果统治者穷兵黩武,他们就时时处于危险之中。统治者本身要是不懂得爱护士兵的话,即便百姓们没有反抗,士兵也会率先发起动乱。这个时候,百姓如果不堪忍受压迫也开始反抗,国家的稳定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措施得当,应对及时,国家还能继续维持,反之国家就会灭亡,最次也是统治者本人被推翻。

画外音: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首诗是完颜亮所做,虽然他是金人,但他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非常推崇汉化。我们从他这首诗中,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雄心的统治者。但他不顾金国将士的意愿,不考虑宋金两国的具体情况,破坏宋金和平,穷兵黩武,最终被手下所杀。


再言春秋


成功了就是千古一帝,开疆拓土,成为秦皇汉武。失败了就是身死国灭,徒留后人笑尔,成为隋炀帝。

所谓的穷兵黩武,你会发现基本上不会发生在没有大的志向,或是中人之资的皇帝身上。很难想象,宋徽宗或是咸丰或是刘盈司马衷等人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个行为和一个褒义词雄才大略所表达的意思,所做出的行为在历史上有时候是相似的。

比如秦始皇,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就留下的是暴秦的名声。但现在回想一下,他第一次给中国留下了大一统的文化和传统。作为后来者,我们享受甚至崇拜这样的人。但要是你是秦始皇治下的一个平头百姓,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像陈胜吴广刘邦带着的那一批戍卒一样不得不揭竿而起。

同样的道理,我们后世仰视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北击匈奴、独尊儒术、开拓西南夷、重新统一南越王朝,让强汉成为一个民族的名字。但生在那个时代的底层呢?可令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整个国家人口损失一半、帝国积累70年的财富损耗一空。

秦皇和汉武,国家没有灭亡在他们的手里,所以最终还是正面评价居多。

其实杨广的内心,又何尝想要身死国灭呢?要是在大业五年,杨广就死去了。留下就有新都、开拓大运河、混一南北、征服青海等一系列功绩。又没有压垮民力承受的极限。他何尝又不是另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呢。

结语:所谓穷兵黩武,其实大多数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统治者,他的追求必然要穷尽全国力量,如果成功了就是秦皇汉武,如果最终失败了就是穷兵黩武罢了。

而无论他们成也不成,元人张杨浩早有诗云:兴、百姓苦,汪,百姓苦。


丁强888


穷兵黩武,是指统治者竭尽所有的力量,只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发动战争。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有不少。

今天凌烟阁为你说两个,不仅其自身下场很惨,还连累百姓跟着遭殃。

一、前秦天王苻坚:迅速汉化的氐族帝王,急于一统天下,穷兵黩武;结果功败垂成,使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氐族这个少数民族,当时总数才20多万,非常少了。但是在苻坚大帝的带领下,他们愣是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扫平了北方群雄,一举统一了中国北方。苻坚大帝深受汉化影响,因此他认为,只有最后一统中国,完成大一统,他才能功德圆满。因此,他不顾王猛曾经的警告,也不顾一众重臣的反对,执意组织大军,要一举消灭东晋。

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公元383年,前秦112万大军南下伐晋。苻坚本部到达河南项城时,其凉州出发的军队才到陕西咸阳,四川的军队刚开始顺长江而下,从河北出发的军队才到今天江苏的北部。史称“东西万里、水陆并进,诚中国战史上罕见之大举也。”

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前秦在淝水一战大败,百万大军瞬间崩溃,前秦帝国之内也叛乱四起,之前被征服的鲜卑、羌等部族纷纷叛乱。苻坚拼尽全力平叛未果,反而在两年后战败被俘,被羌人姚苌所杀。前秦帝国也在九年以后灰飞烟灭。

苻坚穷兵黩武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其严重程度。

北方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混战后,最后归于前秦,前后近80年的混战,北方人口锐减到公元300年的一半,只有1300万人(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和《中国人口发展史》记录,公元300年西晋有3500万人,其中北方2450万人;而到了公元370年,北方人口只有约1300万了)。

1300万人口,组成112万大军。这相当于北方平均4个成丁中抽出1人当兵(按照16-59岁男性占总人口的33%进行推算)。除此之外,古代军队的后勤人数往往比士兵人数更多。我们可以想见苻坚为了进攻东晋而对北方社会的巨大扰动。

这就是穷兵黩武。后果我们也看到了,苻坚身死国灭,百姓跟着遭殃重新陷入战火。

二、海陵王完颜亮,急于征服南宋一统天下,竭泽而渔式组成大军;结果连招政变和兵变,最终被废被杀,身与名俱灭

公元1161年,金完颜亮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意图统一天下。金军一路自海道进攻临安;三路自陆路南下,其中一路由完颜亮亲自率领。史载金军“众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远近大震。”

结果,完颜亮在采石矶水面遭到大败,此时金朝国内政变,完颜雍称帝,并把完颜亮废为海陵王。完颜亮此时做了错误的决定:打算移师扬州,从那里渡江,等消灭南宋之后再回头消灭完颜雍。

但他急于过江,下令三天内必须胜利渡江,否则担任作战任务的士兵和将领全都处死。因为国内政变的消息早已传遍军中,军心早已不稳。此时将士被激怒,当夜即发生兵变,完颜亮被杀。随后还被完颜雍进一步废为海陵庶人。

完颜亮穷兵黩武的具体情况,史书记载的很详细。

完颜亮为了这次南侵,提前两年多就开始准备了。
  • 征兵:完颜亮把金朝的女真、奚族、契丹等猛安谋克的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都召入军。在汉人渤海人中,一十七路中的十五路每路抽出1万丁。最后组成27万大军。
  • 制造器械:完颜亮计划从海陆两个方向对南宋发动进攻,于是在1159年二月开始在通州造战船。结果在通州打造了战船七百只。但是,造船工地距海280里而无水可通,怎么办?完颜亮竟然征发了大量的山东民夫开河、担水、挽舟,把旱地的船,生生地从通州拖到定林入海口,整个路上“人人称冤,道路嗟叹。”由于工程量太大,工期又紧,因而造成“夫匠之死者甚众”。
  • 征集水手:在造战船的同时,还凑集了水手三万人。实际征发来的水手都是种菜、种稻、捕鱼之类的人,实际上并不熟悉江海水性。
  • 征集军马:完颜亮征调军马,实行按户口摊派,总计得五十六万余匹。有的富户据说要承担六十匹,地方官府也要贡献骡马出来,七品官只许留一马备用。还搞出了奇怪的规定:从东部各路征集的马要安排给西军,在西部征集的则交给东军。老百姓不堪忍受,多有逃亡的,死于路上的也不少。有官吏因完不成任务而畏罪自杀。马所经过的地点,马吃的粮草也要由经过的当地提供。供应不了的,完颜亮就下令:“今禾稼满野,骡马可就牧田中。”

完颜亮为了侵略南宋而做的准备,把金朝社会整个弄得沸腾了。最终各地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义。著名的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如耿京起义(今山东江苏交界附近,辛弃疾参与其中)、王友直起义(河北大名府)、契丹人起义(金蒙边境处)等。

完颜亮也是穷兵黩武,最终导致自己名被废、身被灭,百姓跟着遭殃。

结束语

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后果一般都使国家和百姓跟着遭殃。即使像西汉那么强大,但被汉武帝一番穷兵黩武式的折腾,也变得民生凋敝、户口减半了。最后汉武帝本人差点连庙号都被取消。

前秦苻坚虽然可以称得上雄才大略,但是其错在于操之过急。如果他能花功夫把国内的鲜卑(慕容部、拓跋部)、羌族等力量收服,等前期的力量进一步增长,恐怕中国历史就改写了。

完颜亮则一心要用功业掩盖自己政变上台的不光彩历史、想要完成大一统,因此急于求成,对于国力的使用近乎竭泽而渔;当遭遇政变时又应对失当,最终身与名俱灭。

苻坚与完颜亮两人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只是想仅仅依靠威势来慑服对手,而忽视了对具体战略战术的精心谋划。当遭遇战场挫折之后就进退失当了。

总之,穷兵黩武、操之过急,他们失败得不冤。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凌烟阁论史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皇帝有十四个,因此亡国的有十三。最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炀帝。

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三次都失败了,耗尽了财力兵力,激起兵变,最终亡国。

公元612年,隋炀帝调集四方之兵113万余人齐集琢郡,号200万;运送粮秣者多一倍,全国农夫,被征服兵役徭役者3百余万,天下骚动。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带领30万5千人攻打平壤,隋军大溃,辛世雄战死。30余万隋军,生还辽东城者仅2千7百人。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之后,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攻打辽东城,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征辽战争,都失败了。军队内部士兵叛乱,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文史清谈


说一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吧

第一个汉武帝

西汉建国以来,经过文帝景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宽松政策,多次减免徭役,文帝时把赋税由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景帝时成为定制。到景帝后期,府库中的粮食都陈年堆积,乃至腐烂,钱币多的数都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洒的到处都是。国家和人民都迅速从秦末的动荡中恢复过来,达到了第一个盛世!

这种局面到了孝武皇帝刘彻即位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武帝一改建国以来“量入为出,审慎平衡”的理财观念,转向“量出为入,积极有为

”的财政观。

汉武帝自即位起,对南越,东越,东瓯,朝鲜连续用兵二十多年,多次北伐匈奴,固然战绩辉煌,却劳民伤财,武帝即位时,全国尚有五千余万人,到武帝后期,人口已经锐减到一半。难怪司马光也说过“汉武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过。”多亏祖宗积攒的家底厚啊!汉武帝晚年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了《轮台罪己诏》,与民休息,国家才又慢慢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二个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代表。经过隋文帝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杨广即位时,隋朝国力之强,府库之丰盈,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贞观政要》里提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可是这个闭着眼都能赢的局,杨广却打输了。我们看看他即位后做了点什么:

先是修运河,造龙舟,大修宫殿,监工的官吏逼迫太严,劳役死亡过半。即位后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尤其大业七年开始三征辽东,花费靡不胜数,把国家推向了深渊。

还有淫遍天下美色的金海陵王完颜亮,读了柳永的《望海潮》: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又听闻南朝刘贵妃国色天香,就起大军南侵,结果在瓜州发生兵变,直接就一命呜呼了。

完颜亮

最后就是十全老人咯,十全老人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全是一刀刀砍出来的。代价就是,即位后最高达8000万两白银的国库,到嘉庆时,已经不足2000万两。雍正勤俭持家,好不容易攒下6000万两,全给他儿子败光了。

自古以来,打仗从来都是打的国力,打的钱粮,甚至还包括道义。往往积蓄数十年,才能支持一场大战。美国越南战争后,被苏联压过风头,苏联深陷阿富汗泥潭,一步步乃至解体。即使是超级大国,也难免在战争中迷失自我,乃至一步步走向疯狂和堕落,《孙子兵法》开篇明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后,战争苦的都是黎民百姓。


煮酒放歌


穷兵黩武和不断发展国家军事实力的区别。一个国家或者势力的建立及发展,必然少不了对外敌的侵略和抵抗,相比较近现代历史,在古代的时候经济及文化还没有发展到一个水平的时候,军事在国家兴亡中占据着极大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看古代历史时,会发现任何一个强大的帝国都是依靠着屡战屡胜的强大武力取得最终胜利的,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虽远必诛的汉武帝,万国来朝的李世民,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甚至于满清的建立,都是依靠着强大的武力。

放眼展望世界,会发现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波斯、拜占庭、古罗马、萨珊、阿拉伯、奥斯曼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考虑一个问题,也是和其他回答不相同的地方,我看其他的回答都是在从穷兵黩武上进行解析,而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穷兵黩武和不断发展军事实力的核心区别上来进行解析,这就是民生。

首先,我很赞同其他的回答,“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传承多年,也在国家兴亡中不断的验证着这句话的正确性,只是穷兵黩武并非是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核心原因。

我国历史上,因为太过注重发展军事实力,而忽略掉民生问题,从而导致灭亡的国家非常多,因为夏朝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追溯到商朝末期,也就是商纣王的昏庸无道。

在这个时代,商纣王麾下的武力堪称无人能敌,然而在他的统治下,虽然军事方面非常强大,可百姓的生活确实水深火热,肆意妄为导致的经济崩溃,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混乱之中。此时的姬昌在他的领地下推行仁政,重视经济的发展,开展勤俭立国,注重名生发展,从而使领地内无比繁荣昌盛,国力也随着不断提高,之后更是万民鬼信,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以此基础上才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

姜子牙曾说:“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人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使国库富裕,此谓之上溢而下漏。”

在这一个观点上,我们去看后面的那些国家,秦始皇通过强大的武力扫清六合,平定八荒,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然而这个强大的秦国却只运行了短短的十五年就灭亡了。原因就在于秦始皇对自己的帝国治理缺少有效的手段,焚书坑儒虽加强了秦始皇的统治力,但是也使得秦始皇提出的郡县制没有人去实行,久而久之下面的百姓被郡县的管理者压迫的民不聊生,再加上秦朝堪称沉重的徭役,使得陈胜吴广在揭竿而起时百姓纷纷响应。秦朝始于强大,灭亡于自身。

到了汉朝时期,有一句话叫做“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但是汉朝并非是因为穷兵黩武导致的。之所以会有这么一句话,是因为在历史上其他的国家都是因为外敌的入侵导致的国家灭亡,唯独汉朝即便分崩离析,境外的那些国家依旧不是对手,这才有了这么一句话。

要说历史上真正因为穷兵黩武而导致灭亡的国家,唯有三国时期的蜀国才能算的上。上面的那些朝代,都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民生问题,而蜀国是真正的因为太过注重军事和战争,导致自己国境之内民不聊生。

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以及之后姜维的北伐,导致蜀国境内的经济大幅度倒退,而多次的战争也让将士死伤无数,以至于蜀国境内的军民比率高达1:9,也就是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需要去参军。在加上蜀国的官民比例也是非常高,基本上每二十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官员,脱产人员太多在加上当时生产力低下,以至于蜀国在最后灭亡的时候国库基本上都是空的。

在蜀国灭亡之后,魏国在蜀国的国库里仅仅找到四十万斛粮草,这些粮草只够十万大军吃上两个月而已,至于金银等贵重金属,也只有两千斤左右,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也只有五百斤,也就是四分之一吨,这可是一个国家,国库竟空虚到如此地步。

在三国志中记载,益州平定之后,刘备曾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关羽和张飞四人各五百斤金子,一千斤银子,流通货币五千斤,锦布一千匹。也就是说,蜀国灭亡时国库里的东西,还没有当时刘备赏赐给一个人的多。

综上所述,并非是一个国家太过注重军事发展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而穷兵黩武的根本在于太过注重军事导致民生问题严重化,从而使得内部出现无法修复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汉武帝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帝王,然而并非如此,汉武帝虽然太过注重军事,但是自身有足够的资本去发展军事,且手下有优秀的将领能够让汉武帝发展出来的军队有用处。就如同在西方资本家的眼中,战争也是获取利益的一部分,屡战屡胜的战争同样也是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太不稳定,一旦遭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整个国家都会被拖垮。

穷兵黩武的事情并非只有古代才会出现,我们看近现代的世界中,依旧有着很多的国家因为穷兵黩武导致自身的毁灭,希特勒不顾一切的发动战争,最终被苏联活活拖垮。而苏联也因为与美国不断的进行军备竞赛,一度使军费支出占据到总开支的一半,占据GDP的百分之十。

巨额的军事支出最终拖垮了苏联,导致最后的解体。而反观另一方的美国,虽然军事支出数额相差无几,但是却只占GDP的百分之三,内部强大导致于发展军事游刃有余。

而新中国也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军事开支占据了非常大的席位,但这种方式是为了能够让新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挺起腰杆,等到我们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时,再进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这才有了现代的中国。


文西I


答: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么君皆入朝"。并迁都琅琊。

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两次出兵并吞了滕国、郯国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田齐虎视越都琅琊。(齐威王)

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33年),越王无彊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彊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彊。北边在徐州被齐军打败。(楚威王)

由于越国的继承人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灭掉缯国后,直接叫板齐国。而齐国也是春秋霸主,当然要对越国说“不”!面对齐国、楚国的军事威胁,体量并不太大的越国首先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败相显出: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目睹多次宫廷政变和杀戮的错枝不愿意继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随而来的大臣,久劝不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错枝被推举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

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中行偃1


历史上构成穷兵黩武的大都是一国之君皇帝,战争的机器一旦运转,整个国家的财力,人力,物力都在围这她转,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不管国计民生,竭尽所有兵力,发动战争。那后果重则国破家亡而且居多我感觉多达90%,轻则兵败身亡。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例子很多啊。第一:远则商纣王,帝辛继位之初商朝的国力就下降了,东夷叛乱商纣王派兵征讨,平叛之后又派兵10万继续东征扩大版图,结果造成国家更是民不聊生,周武王得知商朝内部腐败,起兵伐商很多到达都城朝歌附近,10万精锐尽出,临时以奴隶和犯人、战俘拼凑了一支部队在牧野应战,结果奴隶战俘倒戈,很快失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如果不是10万精锐远在东夷远水解不了近渴,商朝不一定能亡,即使亡也不会这么快,商纣王是暴君,但是并不昏晕有一定才能的。

再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急切为关于报仇不顾大局,起兵10万伐吴,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造成刘备白帝城托孤,蜀国再无力伐魏,诸葛亮强硬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都是身死的故事。

再如隋炀帝,这是正儿八经的用战争自毁了一个国家,隋炀帝的老爸杨坚创国,还有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隋朝三征高丽,发动百万大军,隋朝是典型的国富民弱,连年征战人民苦不堪言,各地贫民起义,本应该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但是还是不断征招民夫发动战争,大兴土木,人民苦不堪言导致农民起义,最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被贵族李渊窃国,唐朝建立后隋朝的粮食还可以吃几十年。这是是典型的穷兵黩武灭国的例子。

国外也有,法国拿破仑,德国希特勒,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尼古拉一世等等,都是要不国破,要么身亡!


tp小箩卜頭tp


我是没事闲拉呱,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问题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我的回答是大多数都很惨,政亡人息。

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第一个都要说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215年,第四次从渤海巡游归来,曾对北方边境作了一次巡视,对卢敖的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极其警惕,他想到了北方胡人对帝国的威胁,想到整好借机开疆扩土,因此引发了征匈奴,筑长城。西汉晁错曾说,秦始皇对匈奴大动干戈,“非以卫边地耳救民也,贪戾而欲广大也”,即是在膨胀的私欲的支配下,强加于本已疲惫不堪的民众的一次穷兵黩武之举。

在万余里的边境线上,“死者不可胜数,僵尸满野,流血千里”,以致秦帝国二世而亡,强大帝国轰然倒塌,赢氏一族尽数被诛。

第二个就要说汉武帝,汉武帝可以说是是一位最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开疆拓土,出击匈奴,打出了汉人这一直沿用至今的威名。但是晚年穷兵黩武,命李广利率十万大军为汗血宝马攻打大宛,取得惨胜。后来三次出击匈奴,全部失利,最后一次连李广利也投降匈奴。连年征战损耗了大汉的有生力量,也掏空了国库。

导致天下民心打乱,当时无业游民已达二三百万之众,集中在关东一带,暴动频发,巍巍大汉坐在了火山口上,幸而在大汉王朝生死存亡关头幡然悔悟,颁布《轮台罪己诏》,才使王朝得以延续。

最惨的一位就是隋炀帝了。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断征发百姓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大的工程要每年要役使一二百万人,小的工程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数次远征高丽,转运兵甲军粮的数十万民夫往返于道,昼夜不息,“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百姓忍无可忍,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六年之后,在各路起义军的严重打击下,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隋炀帝也被宇文化及用白绫缢死,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只是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