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朝歷代不能反抗文字獄?如果不反抗是進步嗎?

南楚望雲


國家的代名詞是階級和統治,只要階級存在,反抗就不會停止。區別在於,在大一統王朝國力強盛時,國家暴力機器和管控能力非常強勢,自然反抗就曉得微不足道。譬如鄉賢和保甲制度,在建國初期中期足夠管控全部的鄉村,可是到了譬如明末,流民遍地,軍戶逃逸,國家機器形同虛設,自然也就無從管控。所以,反抗從來都有,只是聲勢大不大,看和國家力量的對比罷了。


萬燈皆明


這麼說吧,文字獄殺的都是讀書人,不反對吧?文字獄殺的大都是當官的,不反對吧?文字獄都是王朝前期,不反對吧?

把這幾個問題結合起來看,文字獄殺的都是王朝更迭時期的文官(讀書人)的,他們大多數是經歷兩個朝代的人,甚至在前朝就有相當的影響力的人。

所以這麼看的話,都是在建立新王朝後,因為一些文人掌握話語權,而對新朝統治有潛在威脅。

講個小故事,姜子牙剛到齊國,齊國有兩個名士,號稱不朝天子,不友諸侯,姜子牙直接把他們殺了,為什麼殺名士?姜子牙說,他們不服管,如果大家都學著這樣不服管,我做諸侯有什麼意義?

同樣的,皇帝如果打下天下了,土地都在這些文人、豪強、士紳手裡,皇帝能管理這個地方?他們掌握話語權,你怎麼辦?只能興大獄,把他們都殺了,然後重新分配,在這地方重塑皇權。

所以,興大獄是為了重塑皇權的影響力,把皇權延伸到地方。

文人非常推崇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但是如果你是皇帝,你肯定也要殺了這倆名士的。如果大家你這樣,你是皇帝又怎麼樣?


南朝居士


我上學的時候,歷史老師曾經教過“文字獄”:目的在於壓制漢族人的民族獨立反抗意識,樹立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中央專制集權,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文化凋敝,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直到嘉慶帝親政後改變了乾隆朝的文字獄政策,著手平反,此後古代文字獄基本結束。



鄉村小年輕


哪裡有壓近,哪裡就會有反抗,古今中外都一樣。

春秋時,齊國的大臣崔杼殺死了國君。太史秉筆直書"崔抒弒其君"。崔抒大怒,殺了太史,換上太史的弟弟,結果還是這樣寫,又被崔杼殺害,又換太史的另一個弟弟寫,還是與他的倆個哥哥寫的一般不二,崔抒嘆口氣,放過了他。南史氏聽說太史哥幾個被害,便抱著書簡趕過去,要繼續照實書寫,在半道上遇上了新太史。南史氏看到新太史寫的真實記錄後,才放心離去。

由於太史兄弟的捨生取義之舉,和南史氏的前仆後繼精神,使得那段歷史得以真實的流傳下來,歷史真相往是用人命換來的。

秦始皇統一各國後,下令焚燬其它各國的歷史記載,禁止談論″詩"、"書",違者處死。敢″以古非今"者,滅族。並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抓捕並活埋了460名讀書人。秦始皇的殘暴埋下了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伏筆。

西漢時的大臣楊惲,因一紙《報孫會宗書》,而被漢宣帝處以腰斬之刑,多名官員受到牽連。

曹魏時期,嵇康因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從而得罪了鍾會,被告發到司馬昭那裡,司馬昭"聞而惡之",下令將嵇康斬於東市。使得古名曲《廣陵散》從此失傳。

此後,歷朝為了加強統治,壓制不同聲音,或多或少都有文字獄發生,到了清朝則發展到令人髮指,神人共憤的地步。

莊廷鑨《明史》一案導致七十多人被害。名醫朱方旦,因自己的中醫理論不合″千古一帝"康熙的胃口,而慘死屠刀之下。戴名世寫了個《南山集》,也被康熙凌遲外死,多人受到連累。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文字獄對社會的危害極大,使得假話大話空話廣為流行,阿諛奉承吹牛拍馬大行其道,正人君子噤若寒蟬,動輒獲罪,社會風氣汙濁不堪,國家名譽受損,創造創新能力下降,發展停滯甚至倒退。

文字獄的危害之大,怎麼描述都不為過,它破壞社會的公平公正,損害了整個社會的根本利益,動搖了國家的根基,展示了統治者內在的殘暴與醜惡。

從文字獄開始的那一天,人們的反抗就從沒停止過,堵人之口的結果就是一個個封建王朝的紛紛滅亡。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懂這個道理或是自恃蠻力而裝睡的帝王,都難逃歷史車輪的碾壓。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社會文明,科技進步,國家富強的基本保證。逆之而動者,必將被歷史所唾棄。





大河橋下流


不反抗才是落後,就像一個習慣一樣,突然被顛覆了還是不適應的,改朝換代都是要經歷一些新的事物,適應新的文化才能發展的更好


帶你去吃喝玩樂


這是個敏感的問題。

我認為最好的解釋是“當局者迷”,他們沒有意識到文字獄會落到自己的頭上,就如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有錯一樣,甚至他們認為自己的不反抗乃至支持是一種進步。

歷朝的兩個典型的文字獄我沒來看一下。

一、秦朝的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人認為天下太大,需要將功臣子弟分封到各地,以保證帝國的安全。文官代表李斯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因為分封,導致諸侯之間紛爭不斷,所以要加強中央集權,不能進行分封。而作為集權的一部分,需要將六國論政相關的書記都銷燬,消滅政論的根基,從而將話語權牢牢掌握在執政者手中。

二、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朝是基於秦朝的制度根基而建立,所以也需要掌握話語權。但是統治者發現這種事情光自己去做還不夠,中央話語權不能夠及時的響應局部地區的趨勢變化。所以中樞掌握這部分人的話語權,然後讓這些人深入到帝國的各個角落,進而掌握整個帝國的話語權。

我們可以看出不反抗的原有主要有

1、沒人認為這是文字獄

2、處於上升期的帝國高壓統治

所以這個問題,可以轉換成經濟學上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比較問題,這個比較不敏感

計劃經濟優點:

1、高度有效集中人力、物力進行重點建設

2、計劃容易貫徹執行

計劃經濟缺點:

1、束縛企業手腳,企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於技術的進步

2、容易滋生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

3、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及時等導致宏觀經濟比例失調

市場經濟的優點:

1、企業自動調節發展,靈活性高

2、通過競爭機制推動技術革新

市場經濟的缺點:

1、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

2、注重局部利益,忽略整體利益

3、市場經濟的最終是壟斷

所以文字獄是否是進步?要看社會的需要,以及對應的市場與計劃的比例。


往昔文笛


自西漢王朝頒佈《除誹謗法詔》之後,官員都是禁止非議朝政的。

而明代廢除不殺士大夫的傳統之後,文字獄也就成為統治者的法寶。而滿清蠻夷為讓漢族士大夫放棄思想上的抵抗,舉起了屠刀。

不反抗,當然不是進步!

南宋滅亡,崖山超過十萬的官員、軍隊、士子、眷屬選擇殉國。而明末...

就是清末也一樣,傳說,隆裕太后問大清退位後可有殉國者。可別說漢族官員士紳,就是滿清貴族們也沒誰慷慨赴死,太監答,只街上餓死了兩條老狗。


四川達州


我國曆朝歷代都是封建帝王統治,統治者就以文治罪來迫害知識分子,從未間斷,舉不勝舉,而且還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文字獄。自周宣王起,就有人因借民謠諷刺朝政而被殺。這種以文治罪的文字獄事件,是統治階級為了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故意對作品斷章取義、尋章摘句、羅織罪名而構成的冤獄。

文字獄在清朝統治者手裡被髮揚光大到了空前絕後的境界,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是絕無僅有的。

清朝雍正時期的文字獄就非常厲害。據說有一次,查嗣庭主持江西省的科舉考試,試題出的是《詩經》上的一句“維民所止”。

不料卻被誣告說“維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就是說他蓄意要去掉雍正老兒的腦袋。 雍正拿試題來一看,“維止”二字看上去果然跟沒了腦袋的自己一樣,勃然大怒,即刻命令抓查嗣庭入獄。

結果,查嗣庭連驚帶嚇死在獄中,屍體被戮。其親屬或被處斬,或被流放。

作為一介書生,手無搏雞之力,長期受封建君主思想影響,君讓臣死,死不能不死等觀念制約,這些文人很難反抗也不敢反抗,

不反抗不是進步表現,是懦弱及思想受制約的表現。

文字獄,是封建專治主義空前強化的產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樹立君主和滿族貴族統治的絕對權威。它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影響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造成了萬馬齊喑的極其黑暗的政治局面。


丁向南


不知題主在哪裡看的歷朝歷代不能反抗文字獄?

小何讀史以來滿篇都是反抗。

無論朝代發展屬於上升期還是衰敗期,政治爭議永遠不可能終結。

無非只是在高壓政策之下,文字表達形式可能更加隱晦罷了。

明清以前,文化還算比較開明,中國鼎盛時期的兩漢詞賦,魏晉南北朝炳文,唐詩宋詞元曲無不有反抗之文。流傳至今不乏千古名言。如《竇娥冤》等更是赤裸裸對統治階級的諷刺。

明清之後隨著統治者對文化壓迫的更專制,慢慢形成了小說之體。

反抗才能進步。

伏爾泰說過

:“我可以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小何才漏尖尖角


“妄議論政”大帽子蓋下來,你能反抗嗎?不要輕易說古人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