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說到殽厄之戰,必然想起蹇叔哭師的故事,而從這段對話也可知,此次征戰是秦穆公在位以來最為武莽的決策。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 餘收爾骨焉!"。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出征之後,果然如同蹇叔所預測,在殽山險要之處戰敗,秦軍東征卻全軍覆沒,這是秦國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若你是秦穆公,面對這樣由自己一手促成的慘敗,該怎麼做?

一、為秦國留下將才

秦穆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寫信給晉文公夫人。為秦三囚將請曰:"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軍得自快烹之。"晉軍許之,歸秦三將。晉文公夫人,也是秦國公主,晉襄公名義上的嫡母,出來為那三位害得秦國大敗的將軍說話了。"穆公對三人恨入骨髓,希望你把這三個人送回去,讓秦軍親手烹殺他們。"此時的晉襄公被勝利矇蔽,認為秦國已經不足為慮,何不做個人情?他把這三個將軍送了回去,滿心以為他們回去必死無疑,這三位將軍也以為自己死定了,但他們回到秦國之後,卻意外的看到這一幕場景。三將至,謬公素服郊迎,像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秦穆公穿著喪服,親自到城郊外迎接,哭著對他們說:"當年百里傒和蹇叔勸我不要東征,是我沒有聽二老的話,才會有這樣的大敗,才害得你們受這樣的恥辱。這是我的錯,你們哪有什麼錯,拜託你們盡心幫我洗雪這個恥辱,千萬不要懈怠。"想要雪恥振國,就必須先強國,想要強國,就必須先從找回人才開始。

這三個人都是將才,將才難得,秦國不能沒有他們。所以謬公才一定要女兒幫忙,把他們救回來。《左傳》記載晉國大臣先軫在聽到襄公放回三將後,氣憤地唾罵襄公說:"亡無日矣。"從這個反應就可以知道,這場戰役絕非晉襄公之功。然後先軫立刻去追,可惜最後沒追上,可知在他心中,這三人確實是足以威脅晉國的難得將才。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如果當初文公夫人對襄公說,秦穆公非常重視這三個人,這是秦國難得的將才,請饒了他們三個吧!那麼襄公就一定會殺了他們,因為這樣的將才,怎麼能留在已經結了死仇的敵國手中?所以文公夫人才故意這麼說,而這一招,其實跟當年謬公用五羖羊皮贖回百里傒的智慧一樣,可見計策不在新舊,有用就好,只要對手夠笨,還是會上當的。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然而,謬公心中怎麼可能不怪罪這三位將軍,歸罪於他人,找尋替代羔羊,這是人之常情,更是上位者之常情。但謬公知道沒有這三個人他不可能復仇,他明白人才之於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性,因而他的理智蓋過了感情,以最低的姿態接迎三位大將,並一人攬下這場戰役失敗之過。

二、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敢於認錯可說是秦穆公作為上位者最出色的胸襟。要讓高高在上的上位者,願意主動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世間絕大部分的上位者,都不會公開承認自己有錯,他們更願意認為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造成。如今謬公不但沒有怪罪三人,還恢復了他們原有的官爵和俸祿,甚至"愈益厚之",對他們比犯錯之前還要親厚。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試問,如果謬公堅持沒有錯,把過錯全部賴在這三人頭上,這三人心中作何感想?他們難免會覺得不平,這是人之常情。而如今謬公主動認錯,難道這三人會因此覺得自己沒有錯嗎?當然不會。這隻會讓這三人更加羞愧,更要全力以赴來幫助謬公。認錯絕不是人之常情,這是秦穆公作為天下霸主的胸襟。

有人會認為"認錯"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是的,非常重要。從歷史上來看,任何一個人或是團體都不是完美的,難免會有決策錯誤的時候。有錯不怕,最怕的是因為礙於上位者的面子或是責任,因而不改正錯誤,甚至還要千方百計地去掩飾錯誤,於是一步錯,步步錯,直到難以收拾為止。

更糟的是,上位者將錯誤推給下面的人,以為暫時如此便可解決問題,卻不知上行下效,人人有樣學樣,於是推諉成風。有過者無罰,無辜者受罪,人心就此離散,敗壞團體士氣莫大於是。只有真正有自信、有擔當的人,才能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足以擔當大任的領導者。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在歷史上,這樣的人不只有秦穆公,在四百多年前日本的戰國時代,有一個人叫德川家康,他原本是日本中部三河國的小諸侯。當時在他的東邊,有一個極為強大的諸侯叫武田信玄,帶領了大軍要西上京都奪取天下,因此要攻打擋路的德川家。德川家康年輕氣盛,決定要率領軍隊迎擊信玄,兩軍在三方原會戰。最後德川家康慘敗,狼狽逃回城中,幸好武田信玄因病倒撤軍,德川家才逃過一劫。

但德川家康並不因此而僥倖粉飾自己的失策,反而專門命令畫師繪劃一幅他因戰敗而愁眉苦臉的畫像,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也讓後代子孫世世代代記得他今天犯下的過錯。這幅畫後世稱為"顰像",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這樣的胸襟與氣度,怪不得最後能取得天下,建立將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

三、不只敗而不餒,更要勝而不矜

三十六年,謬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進人,......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謬公的復仇計劃成功了嗎?他苦苦忍耐三年,重新訓練出一批精銳軍隊,讓三位將領再次率領進攻晉國。三人在這三年中備受謬公的厚待,他們能沒自愧之心嗎?所以這次在他們渡河之後,便將所有船隻焚燒殆盡,即為下定決心,若不能戰勝晉國,便不打算活著回秦國了。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在秦晉之戰後的三年裡,晉襄公中日沈湎於酒色之中,而秦人卻日夜切齒等待復仇,誰會輸誰會贏,結果已經非常清楚,秦軍殺得晉軍抱頭鼠竄,在晉國縱橫來去,晉軍只能躲在城池裡不敢出來。

這一次,秦穆公終於打敗了晉國,洗雪了當年的恥辱,猜想,若你是秦穆公,在成功雪恥之後,第一件事要做什麼?舉國狂歡三日?像晉國勒索更多財富和土地?乘勝追擊併吞晉國?都不是。於是謬公乃自茅津渡河,封崤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

謬公從秦國渡河到晉國,不是去佔領的城池巡視,而是專程到當年秦軍戰敗的殽厄。去那裡做什麼呢?因為當年秦軍在殽厄戰敗,全軍覆沒,那些秦國的將士們到現在還曝屍荒野,無人埋葬。秦穆公特地去了這一趟,就為了幫當年秦軍陣亡的將士們舉行喪禮,為他們痛哭三日。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喪禮之後,秦穆公召集了戰勝的秦軍將士們,當著所有人的面宣誓。這一篇誓言就是大名鼎鼎的〈秦誓〉,也是後來《尚書》的最後一篇。秦穆公要告訴所有將士:

乃誓于軍曰:"嗟!士卒,聽無譁,餘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是以記餘之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

《史記》中只引用了此篇的大意,意思是古人曾有言,遇事必要先問多歷事的耆老,這樣才不會有過錯,為什麼謬公要說這段話?因為他深深追悔當年沒有聽百里傒和蹇叔的話,才會鑄成大錯。

所以〈秦誓〉的目的,不是要向將士們宣傳秦軍有多麼厲害,不是要炫耀穆公有多偉大,而是要在所有人面前,再一次沈痛地認錯。謬公不但要當眾認錯,還要特地做一篇誓言,讓後來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記得他曾經犯下一個怎麼樣的大錯。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常人之情,掩過尚且不及,他卻選擇公開認錯;常人之情,有功便覺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所就,而他選擇的是銘記過錯這是秦穆公作為霸主的胸襟。

最後,〈秦誓〉其實還有一段話值得一提:"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已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這段誓言,是秦穆公在告誡子孫:"如果有一個臣子,沒有任何特出的才華,但他心胸寬大,能夠容人。看到別人有才華,就好像自己有才華一樣高興;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賢能,心中不但不會嫉妒,還會欣賞對方。不是隻有嘴巴在稱讚而已,而是真心地能夠容納別人。這樣的人,才是能保護我子孫和人民之人,才是真正對國家有利的人!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如果有一個人,別人有才華就嫉妒他,千方百計想要詆譭他;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賢能,就處處設置障礙阻隔他,不讓主君或上司知道有這樣的人。這種人心中只有自己,無法容下別人比他更傑出。這是會使我子孫和人民不保之人,是對國家有危害的人!"秦穆公話中所說的"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指的就是百里傒薦蹇叔。百里傒能夠容賢進賢,於是有秦國的興盛;穆公不聽百里傒的苦勸,於是有殽厄的慘敗。

〈秦誓〉是謬公血淋淋的教訓,所以他諄諄告誡子孫,不要再犯他的錯誤,但問題是,子孫會記得這樣的誓言嗎?

秦穆公率軍打敗晉國後,為何不是舉國歡慶,而是要舉行喪禮?

大約在穆公四百年後的子孫,也就是贏政,明明知道李斯因為嫉妒而害死了比自己有才華的韓非,卻仍然決定要重用李斯,為什麼呢?因為李斯才華出眾,能夠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所以始皇不在乎他的品德。秦始皇對李斯百般的好,可以說就算他對不起天下人,也絕對沒有對不起李斯。結果等秦始皇一死,李斯為了自己能常保富貴,立刻聽從趙高的建議,背叛了始皇,害死了扶蘇,於是有了後來一連串的禍亂。

可以說大秦不亡於胡亥,不亡於趙高,而正是亡於李斯。

穆公當年發下如此沉痛的誓言,而子孫卻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不知穆公在地下有知做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