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调侃历史


当时的形势,即使秦国不出兵,吴国最终也得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吴国陷入了全民抗战的泥潭。历史上有很多巧合,很多重复,说是巧合,实际上往往是重蹈覆辙。秦国的出兵,只是加速了吴军的失败,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吴军破楚的二百多年后,燕国又攻破了齐国,情形颇有几分相似。燕将骑劫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齐国人的祖坟给刨了,这一刨,齐国全民皆愤,怒不可遏。本来都已经投降的城池,已经做好当燕人的齐人,一听说有这种事,都立马起来反抗,跟燕军血战到底。古代人迷信,掘坟是很大的禁忌,如果被掘而无动于衷,那会终生自责,会认为死后无颜见列祖列宗。骑劫的一时冲动,是真的挑战了齐人的底线,让齐人忍无可忍。当全民反抗的时候,即使把乐毅再请回来,也无济于事了。

伍子胥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打老楚王坟墓的主意。其实,攻破楚国首都,让新楚王流离失所,这已经报仇了,再鞭尸,实在是太过了。老楚王虽然不好,虽然对不起伍家,但是并没有对不起大多数的楚国人。而且新楚王还比较英明,对百姓还不错,这样侮辱他的先王,老百姓不同意,会认为是对全体楚国人的侮辱。另一方面,吴王阖闾占领楚都后,没有安抚当地百姓,而是只顾着收集楚都的财富,这在策略上是严重的失误。当年周武王可不是这样,他攻破朝歌后,赶紧亲自全城巡行,安抚百姓,并让商朝的官员都各复其职,还把蒙冤入狱的人都给释放出来,又打开粮仓分给百姓,还把鹿台的金银财宝拿出一部分分给百姓。武王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一系列的举动下来,殷人无不感动,无不称赞,甘心臣服。可惜阖闾把这些旧事都给忘了,没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放在心上。

吴军的失败,一方面是陷入了抗战的泥潭,另一方面是后院问题没有解决好。吴军攻楚,几乎是倾巢而出,导致后方严重空虚。越国虽弱,虽远不足以跟吴国正面抗衡,但是趁虚而入,打个胜仗还是绰绰有余。不打楚国的时候,越国很老实,一旦楚国受到重创,那越国人是坐不住的。因为楚国一旦被灭,下一个一定是越国,所以必须通过进攻吴国的后方,来缓解楚国的压力,保住了楚国,才能保住越国。阖闾当年没做到稳扎稳打,没先灭越然后再攻楚,在先后顺序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伍子胥总结了经验,所以到夫差的时候,坚决建议夫差先灭越,然后再争霸。

还有一方面,阖闾当时没认清国际形势,不知道在那样的形势下,要吞并一个大国是会引起其他大国强烈关注的。那时候总体来讲,大国之间有一个平衡,一旦某一国实力急剧扩充,其他各国会有严重的危机感,会不得不相继卷入进来,以遏制平衡的严重打破。吴军占领楚国的时间很短,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不但秦军会来,其他北方大国的军队也会来。国与国之间互救,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常有的事,到了战国时期更明显。倘若吴国攻破了越国,那中原各国是不会公开介入的,因为越国当时还是小国,无足轻重,但是楚国不行,影响太大。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要命的原因,那就是自家叛变,导致四线作战,跟楚,跟秦,跟越,跟自己人。越国袭击吴国后方,阖闾好像也没有太在乎,有迁都的倾向,想干脆把吴国的首都搬到楚国的都城来,因为郢都确实比姑苏城繁华很多。同时他的弟弟夫概也有了新想法,既然阖闾要迁都楚地,那我干脆击败越国,我返回姑苏老家称王。本来越人袭击后方,阖闾并不是太在意,因为吴国的精锐都在他身边,只要楚国这边稳定了,返回灭越,分分钟的事。但是夫概背着他在吴都称王了,这是坚决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立刻决定放弃吴地,返回平叛。因为如果不平叛,就是在给手下的将士树立不好的榜样,以后叛变的人会越来越多。

吴军虽然有伍子胥、孙武这样的名将,但是名将只是名将,不是宰相。伍子胥打仗,搞经济,都很厉害,但是安抚民心不太会,是一个比较冲动的人,不是肚里能撑船的人。孙武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他也不太懂。另一方面,孙武的建议,伍子胥和阖闾明显没有完全采纳,因为《孙子兵法》很重视对百姓的安抚,不重视对财富的掠夺。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这场战役后孙武不见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攻陷郢都后,吴王和吴军的一系列举动,给楚国人民造成了灾难,让他感觉很失望,所以就选择隐退了。周礼有这样的规定,“为人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吴军的失败,不是失败在军事上,而是失败在政治和外交上,如果仅仅从军事战术角度考虑,那是很成功的。其实吴国是有盟国的,一个比秦国还要强大的国家,那就是晋国。当吴国战败的时候,晋国没有丝毫的援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晋国虽然看楚国不顺眼,但是并不想让楚国灭亡。

吴军进入楚国,打着以华夏伐蛮夷的旗号,但是到了楚国境内,所作所为却并没有华夏的样子。后来导致秦国以秦楚“诸夏亲昵”为由,来驱逐吴国这个蛮夷。华夏不仅仅是一个血统问题,不光是“姬姓我为伯”就能怎么样,还得有华夏王师的那份威武文明才行。楚庄王当年经常把周武王挂在嘴边,向周武王学习,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吴王阖闾作为周室宗亲,却没有向周武王学习。夫差后来很重视礼仪之邦的建设,也是对阖闾过往的总结,只可惜夫差也是顾此失彼。


秦客逸民


吴国最为强大之时,号称两千里之地,其实力足以与东周各大强国相抗衡。但在吴国发起灭楚之战前,其实力却弱于楚国太多。

吴王阖闾时期,吴军兵力应该是三万人,约合二千一百乘;算上国内留守的兵力,吴国顶多也就算是三千乘之国。

可是,楚国的实力有多么强大?

从楚武王到楚昭王,在漫长的春秋时代楚国所吞并的诸侯国不下数十,即便这些被楚人“灭国为县”的诸侯国实力都不过三百乘,也可轻松地超越吴国了。更何况,这些被吞并的诸侯国中有不少都是千乘之国。楚灵王时期吞并了陈、蔡、东西不羹等等诸国后,楚国极有可能是东周第一个超过万乘的诸侯国。虽然楚平王推翻楚灵王后履行承诺,将陈、蔡等等复国,但楚国综合国力依然远超吴国。

吴国之所以敢于发起灭楚之战,是看准了三点时机:其一,王子朝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后,楚国收留了他,致使周王室召集诸侯一致反对楚国,这让楚国陷入了孤立;其二,楚昭王年幼,楚国大权落入令尹囊瓦之手,而囊瓦又是一位贪得无厌、嫉贤妒能之人,杀死了许多贤良大臣,造成人心不附楚国公室;其三,因为囊瓦的贪得无厌,导致盟友蔡、唐二国与楚国反目成仇,加入了吴国阵营,这更进一步削弱了楚国力量。

正是看清了楚国处于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低谷期,熟谙楚国事务的伍子胥才趁机怂恿吴王阖闾前往伐楚,并在柏举一战中侥幸地战胜了令尹囊瓦率领的楚军主力,攻入了郢都,差点灭了楚国!

之所以说这是是“侥幸”,就是因为一个重要人物——楚国左司马沈尹戌。

战前沈尹戌曾提出了一个诱敌深入的歼敌计划:放吴国大军入南阳盆地,由令尹囊瓦率大军据守汉水西岸与吴军形成对峙,拖住入侵之敌;沈尹戌则率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军队杀向蔡国附近,破坏吴国舟船,以切断吴军的粮草供给;然后,沈尹戌再通过后世的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杀回南阳盆地,与楚国主力配合,对汉水以东的敌人来个前后夹击,彻底击溃吴军!

如果沈尹戌的作战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即使吴军再怎么英勇善战,恐怕都难以善终。恰恰是因为囊瓦嫉贤妒能,中途单方面改变了沈尹戌的作战计划,把歼灭战打成了遭遇战,才造成了郢都的沦陷。

柏举之败,并非楚军实力不如人,而是因为囊瓦的嫉贤妒能,太不得人心

即便是郢都被攻陷后,楚军还有大量军队退守南阳盆地北部以及方城之外;楚国领土辽阔,也有足够的战略空间与吴国军队进行长期的消耗战。


可就在攻破郢都后,吴王阖闾出现了政治上的致命失误。

进入郢都后,吴王阖闾下令,从他本人到下臣,按照禄位等级分别住进楚王及各级大臣的宫殿,淫遍楚王君臣的妻子。吴军贵族们尚且如此荒淫无度,吴军底层将士的兵纪如何,可想而知。

吴军对郢都的肆意劫掠,激发出了楚人仇恨,使得他们的抵抗更加顽强了。

为了彻底消灭楚国的残余抵抗力量,吴王阖闾不得不再次分兵:他本人率主力在南阳盆地内由南向北进攻;亲弟弟夫概则东出南阳盆地,从外围往方城方向攻击前进,试图来个前后包抄。

就在此关键时刻,申包胥从秦国搬来了五百乘的救兵。方城之外的楚兵配合秦国救兵,迅速击溃了夫概的军队。然后,他们再迅速返回南阳盆地内,与吴王阖闾展开了决战。

这时,楚国另一盟友越国也趁虚对吴国发起了进攻。为了抵御越人,南阳盆地之外的夫概被迫率军退回国内。可夫概刚一回国,见国内无人能制衡,就野心膨胀地自行称王!

留在南阳盆地内的吴国疲惫之师根本无法抵挡生猛的秦、楚联军,连败数阵。在听到夫概自行称王后,多重打击之下吴王阖闾再也无心恋战,赶紧退兵,回国平叛去了。

至此,吴人灭楚之战功败垂成,彻底失败了。


为什么拥有伍子胥、华登、孙武等等精兵强将的吴国大军,会功败垂成?

首先,最关键因素在于楚国综合国力实在太强,即便是郢都被攻破,其残存兵力在广阔的楚国大地上也足以与吴人进行长期消耗战。相反,吴军却是劳师远征,根本承受不起这种长期的消耗战。

其次,吴王阖闾在攻破郢都后的倒行逆施,激发了楚人仇恨,让楚人抵抗得更加强烈了。郢都被攻破前后,楚国上下可谓是一片散沙:蓝尹亹拒载逃跑的楚昭王,蔓成然之子斗怀曾经想杀楚昭王,云梦泽内的楚人攻击楚昭王……。这些事实都说明楚国公室已经不得人心了。如果不是吴人的倒行逆施激发出了楚人仇恨之心,让楚人再度团结在公室之下进行顽强的抵抗,也许楚国真会被吴人灭国。

第三,楚国两个盟友秦、越在关键时刻鼎力支持,发挥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之心,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第四,阖闾之弟夫概的造反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吴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境之中,阖闾不得不退军去平定国内之乱。

正因如此,使得吴国伐楚形势急转直下,即使伍子胥、华登、孙武等人再强大,都无法扭转败局了。时势可造人,也可毁人。错过了绝佳时势,就算是神仙也难以再挽回了。


欲云谈史论今


楚国、秦国是传统大国,底蕴雄厚;吴国是爆发户,底子差。吴国以小搏大,且取得胜利,外部原因在于晋国的支持,内部原因则在于伍子胥和孙武的加持。吴国能攻破楚都,已经难能可贵了,要击败秦楚联军,吴国自身实力还差得太多,更何况吴国还有内乱和天敌!以谋略取胜,也是需要实力的,孙武再厉害,也无法以一敌百;更何况孙武并没有掌握吴国全部军队。

柏举之战时,吴国军队3万,楚国军队20万,吴军以小搏大,击溃楚军主力,攻入楚都,楚王逃奔随国。吴国军队在楚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举激起了楚国世族的反抗。楚国历来是世族分治,对外作战或许不齐心,但是反抗外国侵略还是很齐心。楚王虽然逃了,但是楚国世族还存在,他们集结各地楚军开始反攻吴军,且楚军数量远远超过吴军。另外楚国还支持越国在背后偷袭吴国,越国跟吴国是世仇,自然十分用心用力。

晋国是中原强国,他南阻楚国,西阻秦国,让秦、楚两国进入中原十分困难。秦、楚单独对抗晋国都力不从心,因此秦楚自然而然联合起来对抗晋国。为了减少楚国施加的压力,晋国扶持姬姓吴国对抗楚国,而楚国则扶持越国对抗吴国。在天下这盘大棋中,吴、越两国都是棋子。秦楚达成协议后(秦救楚,而楚割商于郡),秦国派五百乘兵力(约5万人)入楚伐吴。

秦楚联军在二十万左右,兵锋正甚,楚军更称得上是哀兵。吴军只有三万人且没有战心,因为吴军在楚国劫掠后,都成了有钱人,因此不想把命丢在楚国。秦哀公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败吴军于沂;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击败吴军,秦楚联军也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此时,越国乘吴国内空虚发兵进袭吴都,夫概又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地,引兵东归。


大秦铁鹰剑士


导语: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了吴国,在吴国成为了吴王阖闾的重要帮手。此外孙武也加入到了吴王阖闾的阵营当中。这对阖闾来说,简直如虎添翼。

伍子胥负责整体战略的谋划,而孙武则负责具体的战术布局。这两个人帮助吴王阖闾击败楚国,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国几乎灭国。

在这个档口上,秦国出手相助。拥有伍子胥加孙武的黄金配置的吴国,依旧还是退了回去,使得楚国得以复国。那么是什么阻挡了吴国灭亡楚国之路呢?

01申包胥入秦求救,秦王出兵救楚。

楚昭王简直哭瞎了,伍子胥和孙武实在是太强大了,眨眼之间楚国大军溃败而逃,吴国军队长驱直入进入楚国国都郢都。

楚昭王立刻带着妻儿老小逃了出去,这个时候能够搭救楚国的,可能只有秦国了。因为当时的秦哀公是现在楚昭王的外公,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秦国应该不会袖手旁观。

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於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於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史记》

所以楚昭王派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结果秦哀公却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因为秦国并不希望得罪强大的吴国。

这个时候申包胥展现出了他的忠义,他在宫殿大门口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打动了秦哀公。于是秦哀公派遣了子蒲、子虎率领500辆战车前往救助楚昭王。

  1. 但是秦军从来没有跟吴国打过仗,所以这两位将领也不知道吴国的战术。于是他们打算先让楚军和吴军交战,他们在旁边观战。
  2. 当时吴王阖闾派遣他的弟弟夫概追击楚军,本是必胜的战役,结果半路杀出了一支秦军。秦军和楚军合作,将夫概彻底击败。
  3. 此后吴国的军队虽然再次击败楚军,可后发制人的秦军又击败了吴军。这场战争,孙武和伍子胥都没有参与其中,所以他们俩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当时伍子胥正在楚国国都为他的父兄报仇雪恨,而孙武也没有赶往前线,这才给了秦国和楚国得以喘息的机会。

当然秦国的出手,不是决定这场战役最终胜败的关键所在。真正的关键,其实还在楚国人自己身上,他们自己不努力,谁也救不了他们。

02吴国内部叛乱,越国偷袭吴国,阖闾无暇顾及楚国。

秦军和楚军联合起来,实力的确不小,不过强大吴国并不会感到害怕。可这个时候吴国出现了新的情况,迫使阖闾必须要回去解决问题。

  • 当时越国的国王允常觉得阖闾大军正在楚国,他们国内比较空虚,所以允常就吩咐越国的人马进攻空虚的吴国,希望能够拿下吴国。
  • 阖闾志得意满,压根就瞧不起越国的进攻,索性只派遣了一支人马去对付越国,自己依旧留在楚国。
  • 可是另外一件事的发生,使得阖闾不得不动身回去。当时阖闾的弟弟夫概被秦军击败以后,不告而别,带着自己的人马提前回到了吴国。

他回去不是为了抵抗越国,而是为了在吴国自立为王。这件事非同小可,毕竟夫概是阖闾的亲弟弟,是有继承权的。

如果夫概在吴国的地位稳固了,那阖闾可就无家可归了。所以阖闾不得不带领大军回到吴国,平定这场内乱。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为堂溪氏。---《史记》

也就是说吴国的外患其实并不能阻挡阖闾灭亡楚国的决心,但是内乱是阖闾最担心的事情。其实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跟你不是一条心的队友。

趁着吴国带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秦国的大军也长驱直入,将吴国残留的人马全都赶跑了。秦哀公帮助楚昭王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国家,楚国这才得以复国。

不过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国内损坏十分严重,民不聊生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楚国自此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能力。

03伍子胥太缺德,灭楚之战天怒人怨。

伍子胥父亲和兄长的死,的确令人感到比较凄凉,毕竟他们是忠臣孝子,却遭遇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1. 不过伍子胥后来报仇的手段,实在是令人感到胆寒。他带兵攻入楚国国都以后,将杀害他父亲的楚平王给挖了出来鞭尸,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件事。
  2. 不仅如此,他强烈建议吴王阖闾,必须要彻底消灭楚国,所以一定要将楚国的宗庙给全部捣毁了。所以当时阖闾将楚国祭祀先贤的宗庙尽数捣毁,楚国失去了相应的根基。
  3. 对死人如此残忍,那也就算了。伍子胥对楚国的活人也豪不手下留情。伍子胥进城以后,完全放纵手下的士兵对楚国国都内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阖闾本人霸占了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甚至将楚国大夫的家人们全都抓了过来,按照男女分成了两队。大夫的女眷们,全都被吴国将士们给糟蹋了。

他们对楚国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以至于楚国复国以后,不少女子因为失身自缢而死,楚昭王的夫人更是觉得失身于阖闾,对不起楚昭王,所以自尽谢罪。

如此行径,长达三月有余。阖闾为什么不愿意那么早回到吴国呢?他在楚国的小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舒服了,他舍不得回去。

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史记》

因为他们对楚国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所以引起了楚国百姓的群情激奋。几乎所有楚国百姓,都开始反抗吴国。吴国军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时之间无法应付楚国百姓们的反抗。所以在这个时候,阖闾选择回国,这也是一个原因。

总结:孙武看不惯伍子胥和阖闾的所作所为。

整个过程当中,阖闾骄奢淫逸,伍子胥发泄出气,所有主人公当中,只有孙武是沉默不语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帮助阖闾战胜楚国以后,居然会出现如此残忍的事情。

也是在这里,孙武看清了吴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性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孙武在回到楚国以后,毅然决然选择辞职。

即使阖闾将灭楚的最大功劳给了孙武,孙武还是表示拒绝。和肮脏的官位比起来,孙武似乎更喜欢归隐山林的生活。

所以从这儿以后,孙武选择归隐山林。也是在他归隐以后,他写出了旷世名作《孙子兵法》。


江湖小晓生


我们先交代一下为什么吴国要灭楚国,春秋时期楚国就是大国了,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只有伍子胥只身逃离楚国,投奔楚国东边大国吴国。吴王阖闾领兵灭楚国不但替伍子胥了报仇,而且可以扩大自己领地,何乐而不为呢。吴王阖闾能顺利灭掉楚国,和一个人分不开,就是鼎鼎大名“武圣”孙武。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军,发兵攻楚,吴军在苏武指挥下连战连捷打败楚军,攻下都城,楚王和太子都逃离了楚国。吴王阖闾贪恋楚国广大土地,就想完全占领楚国,孙武说楚国也是南方大国,地界大,人又多,附属国也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收服的。

忠臣,申包胥是伍子胥是老朋友了,现在伍子胥带领吴国大军不但灭了楚国,还占了国都郢都。申包胥想要复国,写信给伍子胥希望他说服吴王退兵,伍子胥当然不肯退兵。申包胥无奈只能去西方大国秦国搬救兵。见到秦国秦哀公,说吴王是贪心暴君,现在灭了我们楚国,下一个灭就是你们秦国,他想独霸天下。秦哀公不想和吴国打仗,就敷衍申包胥,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米水没进。史称“哭秦庭”,秦哀公被申包胥忠诚打动,派大将子虎和子蒲率领500战车和吴军决一死战,申包胥知道秦国派兵之后,让楚昭王收拾残兵败将有子西和子期指挥和秦军合兵一处攻吴军。

吴国公子夫概(阖闾亲兄弟)和秦楚联兵相遇,看到大军帅旗是“秦”,不由心惊,不敌秦楚联军败下阵来。没有想到秦军来救楚,夫概速回郢都见阖闾。吴王没有想到秦国会出兵救楚,和大将军苏武紧急商量对策。

夫概偷偷带一队人马跑回国内,散布谣言说吴王阖闾兵败,生死不明,依照吴国规矩,有我继承王位,守城的太子波和专毅不让夫概进城,夫概无奈请求越国出兵,事成之后送五座城池当谢礼。伍子胥听说夫概偷偷回国了,告诉吴王,夫概要篡位,吴王连夜回师,路上碰见太子波信使,信上说夫概勾结越国,越军快打到国都了。吴王派人去把孙武和伍子胥招来商议。申包胥派来信使谈议和,大概意思是你们吴军退出楚国,我们也让秦国退兵,吴王、伍子胥和孙武都同意,吴兵撤退时,把都城所有值钱东西都搬走了,一把火把郢都也给烧了,还迁走一万多户人。

吴王带兵回国和城内士兵夹击打败了夫概和越军。夫概兵败逃跑了。


话历史谈道理


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会失败?因为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智谋和兵法都是没用的。

当时的吴国国力原本就比楚国差,只是还没达到实力悬殊的程度,尚有拼手一搏的机会,因此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智谋指挥下,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当秦国加入进来以后,这种机会彻底没有了,两个大国联手打击一个小国吴国,吴国无论再怎么智谋超群,都无法在实力上抵挡秦楚联军,因为战争归根结底拼的还是国力,所以当秦国出兵以后,吴国必败。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前言:吴国之所以能够打败比自己强大的楚国,一是因为有吴王阖闾这样的雄主,又加伍子胥的主谋,孙武的参赞,吴王弟夫概的神勇;二是因为楚昭王年轻,楚国王族囊瓦擅权,欺诈楚国属国唐成公,蔡昭侯,致使两国联吴叛楚,共同攻打楚国。此消彼长,经过五战,吴、唐、蔡三国联军长驱直入,攻破楚国都城郢,楚昭王无奈之下,弃城逃亡随国。

那么兵锋正盛,又有春秋末期杰出人才伍子胥、孙武统领的吴军,为何败于远道而来的秦军哪?这还要先从吴国君臣上下无道说起。

01.吴国君臣得意忘形,失道寡助。

吴王阖闾率军攻入郢都后,并没有实行针对楚人的安民政策,而是纪律败坏,纵兵四处掳掠奸淫,无恶不作。从楚王宫中,到王公大臣府上,乃至黎民百姓家中,无不遭受三国联军的掳掠。

◾️吴王阖闾更是肆无忌惮闯入楚王宫中,任意蹂躏楚王后宫,好似衣冠禽兽一般。

◾️伍子胥因为复仇心切,建言吴王毁损楚国宗庙,辱没楚王先祖,掘楚平王墓以泄私愤,阖闾竟不加阻拦,任其恣意妄为。

◾️夫概、伯嚭、唐成公、蔡昭侯,各个如狼似虎,贪婪不已,纷纷掳掠王公大臣家产,侵掠他们的妇女,连一向持重的孙武都见利忘义,言不由衷的加入了进来,一时间郢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联军的种种暴行,激起了楚国百姓的强烈愤慨,人们纷纷拿起武器拼死抵抗,联军顾此失彼,数月间平定不了楚人的反抗。

02.申包胥哭秦庭,搬来救兵。

原本躲进山中避祸的申包胥,从好友伍子胥及吴王阖闾君臣的暴行中,得出吴国此次攻入郢都,决不是泄一时仇怨,而是要以灭掉楚国为最终目的。

于是他昼夜不停的驰往秦国,向秦哀公痛陈吴国的种种暴行,乞求秦国发兵救楚。最初哀公虚与委蛇,不为所动。救国心切的申包胥“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最终感动了秦哀公。

秦哀公发兵车500辆,步卒3万多人,命子蒲、子虎率军援楚。临行前,因感叹申包胥忠心救主,并以此激励援楚的秦军,哀公高声朗颂《秦风•无衣》以壮秦军行色: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03.吴楚交战,秦军乘机掩杀。

秦军援楚主将子蒲,通晓军事。在半道上他告诉申包胥:秦军从未和吴军交过手,不知吴军的战法。你先回楚国,召集散落各地的楚军,先于吴军交战,我随后乘其不备,率军掩杀吴军。

于是申包胥率先回到楚国,召集散落的楚军,在与秦军约定的时间与地方向吴军发起了进攻。吴军主将夫概,不屑前来挑战的楚军,率军在沂地迎战楚军。谁知被尾随楚军前来的秦军从两翼掩杀过来。至此,夫概方知秦军已援楚而来,但为时已晚,吴军被打的大败而逃。

散落各地的楚军闻知申包胥已搬来救兵,纷纷聚集起来攻打各地的吴军。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手忙脚乱,四处征讨,顾此失彼。

而秦军主将子蒲审时度势,决定先拿吴国的盟军唐国开刀,以此来震攝另一个盟军蔡国,使其不敢救援吴军。此招果然见效,唐国被秦军所败,唐成公被杀后,蔡国保持中立,不敢援吴,吴军顿时像折了两翼。

04.吴国内乱,阖闾回援,伍、孙势孤。

吴王弟夫概在沂被秦军打败后,生怕阖闾怪罪,于是反心横生。他暗地里派人勾结越国攻吴,自己又带着部属悄悄撤回吴国,准备篡权夺位。

吴王阖闾接到留守吴国的太子急报后,连忙召集伍子胥、孙武商议,遂决定由自己率军回吴平定夫概叛乱,由伍子胥、孙武、伯嚭率众驻守郢都,等待自己平叛归来。

阖闾率军回吴后,伍子胥、孙武收缩兵力,试图长期占领郢都,以待吴王回归。可伯嚭不听伍子胥、孙武的命令,擅自率领三千吴军出战,结果被秦楚联军打的大败。情急之下,伍子胥、孙武率兵救出伯嚭,可吴军损失惨重,最后连战死的尸首都没来的及收敛,便匆匆而退。

无奈之下,计穷力竭的伍子胥、孙武只好派人急报吴王阖闾,请求罢兵回吴。阖闾虽心有不舍,但碍于留楚吴军的形势,也只好同意罢兵回吴。

结语:

吴王阖闾虽然在国内“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不失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雄主,伍子胥、孙武也称的上当时的贤能之辈,辅国栋梁,但他们在率军攻入郢都后的所作所为,确实违背春秋时期的基本礼义,为众诸侯及世人所不耻。

吴国攻入楚国郢都,创春秋时期大国都城被攻陷先例。但由于吴王阖闾政治上的短视,又有伍子胥挟私复仇的恶行,再加上孙武过于迷信以武力征服,不施仁政,最终导致吴军被秦楚联军所败,损兵折将,不得不撒兵回吴。

由此可见,虽然吴国强兵兴国,以弱胜强,攻入楚都,但仅凭武力,不施仁政,是更本无法征服楚国这样的大国的。纵使侥幸成功,最终还是陡然落得个蛇欲吞象的结局,损人而又害己。


方城阙


楚国就是个软柿子,吴军只能欺负楚国,孙武和伍子胥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郢都,把楚王尸体打成肉酱,申包胥到大秦求救,老子们秦军出马三拳两脚把孙武和伍子胥打得抱头鼠窜,楚国得以复国。要不是老子们大秦仗义相救,战国七雄就没有楚国。[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大漢挚爱咏春


首先你说失败不合适。伍子胥,孙武以当时弱小的吴国兵力,长驱直入,攻破强大的楚国郢都,鞭尸楚王,最后全身而退,这本身就是胜利。

但由于楚国土地广阔,吴国只是攻破了都城,没有那么强的兵力去占据地方,楚国依然有战略空间,而且楚国人心都未归附,这种情况下吴国就不可长期停留,拖得时间越长,对自己越不利,更不可能据楚国为己有,况且还有强秦作为外援,胜算就更不大。

此时吴国内部正好发生内乱,吴王阖闾就先回去平叛了,命令伍子胥、孙武留守。伍子胥、孙武搬空了楚国宝物,又从容迁走楚国人口数万到吴国,还立了華胜为楚王,智者知难而退,真看不出来失败在哪里。


太宗历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前楚王听信谗言,迫害伍子胥父子,丧失民心。国力江河日下。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富国强兵,同时在诸侯盟会上孤立楚国,因此能势如破竹,五战五捷,攻下楚国都城郢。

可是攻下郢都后,吴人却充分暴露出暴虐无道的一面。吴国君臣羡慕郢都繁华,纵兵抢劫,各自忙着占据豪宅大院,又见楚人貌美,强行贱淫各家妇女。伍子胥为报家仇,将楚王掘墓戮尸,这一系列的举动,让楚国人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何不奋力一战呢?丧失了群众基础,吴军焉能不败?这是主观原因。

另外当时越国趁吴国空虚而攻吴,阖闾弟弟夫概私自回国,自立为王。内外交困,吴王不得不率领大军回国平叛,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慢慢恢复元气。这是客观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