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要怎样做才不会被处死?

芒果论史


不可以消灭项羽,田氏,陈余,章邯,龙且。不可以建立大功,不可以封王。不可以杀害钟离昧,不可以信任刘邦,萧何,张良,陈平。


沉沉相殷


韩信要怎么才能全身而退?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看韩信为什么被杀?

韩信被杀是因为功高?这个说法流传最广,但仔细想想,却根本站不住脚。用现代的话讲,企业领导会担心员工业绩太好?员工的业绩越好,企业利润就会越多,老板不会嫌钱多。

老板担心的是有野心自己想当老板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不是企业的支柱,而是争夺行业利润的竞争对手。商业还可能合作,政治斗争只有你死我活。韩信政治上想单飞,走到刘邦的对立面,他的死也就是理所当然!

韩信的志(野)向(心)非常大。在下邳落魄过活时,他就认为自己非同凡响,因而当无理少年当众嘲讽、侮辱他时,他不屑与之同死而安然接受。别人是害怕而不敢反抗,他却是不甘心为一个无名之辈赔上自己大有作为的一辈子。

韩信的志(野)向(心)不但大,还会随着情况增加,且增长很快。

汉中时,汉王刘邦封他为大将,韩信从落魄几乎一步登天,他满足。随着战争的进行,他的野心跟着辉煌的战果一起膨胀。彭城战后他收拢残卒,稳定战局。出征魏豹时,他位列左丞相,官阶只在萧何之下;平定赵地,支援荥阳,韩信被拜为相国。刘邦一生中,除了生命的最后一年,安排樊哙(讨伐燕国)萧何(托孤)为相国外,只有韩信一人成为这秦制中官员的顶点。

此时哪怕是一人之下,韩信也不满意自己的地位,还想再上一层,陷主公于危难也在所不惜。在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汉的情况下,韩信却为功名利禄而冒险攻击齐国,不管荥阳前线刘邦面对项羽攻击节节败退的危险处境。他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这东方第一富庶国家的王。

韩信非常聪明且会忍耐。他是古来无双的名将,知道项羽、刘邦是跨不过去的两座大山。他们的才能足以匹敌韩信,人生际遇更是韩信无法企及。他们活着,韩信能控制自己不去想自己拿不到的东西。


曾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刘邦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他肯定能在韩信的身上嗅到了相同的气息。两虎相遇,必有一死。刘邦比韩信大太多,比寿命刘邦肯定输。刘邦一死,汉庭当中再没人能制住韩信。韩信未必不能趁机再进一步。因此刘邦想韩信死,吕后一定要杀韩信。臣下功高未必会被猜忌,但震主就无法被原谅,尤其是有能力的这种。

<strong>韩信死于自己的野心,不想被处死,他有两条路可以走。

  1. 彻底放开控制,屈从自己的欲望。这样韩信就该在平定齐国后果断自立,和刘邦彻底决裂,之后打败曹参,灌婴等刘邦亲信;驱逐田横、彭越等齐国残党;集合齐国之力,再打败项羽。韩信要能做到这些,他自然不会被刘邦处死。哪怕他最后失败了,也不枉此生。

  2. 控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这样就他不该听蒯通的属意而攻打齐国。他应当纠集齐国的兵力一起南下彭城,和刘邦、彭越一起三面夹击项羽,结束战争。刘邦并不擅杀功臣,汉初诸侯除了阳夏侯陈豨造反被杀,芒侯因罪夺爵,其他人都顺利度过高帝时代。

商汤不杀伊尹,武王不杀太公,刘邦不疑张良。韩信如果像张良那样清晰认定自己人生的天花板在哪,他在刘邦手下会活的非常滋润。

按韩信堪比伊尹、太公的功劳,战后他未必不会获得王爵。刘邦不吝啬封赏,他的老朋友卢绾因关系最为亲密被封燕王;战争中功劳最大的元勋韩信,很有可能拿到一顶王冠,只是不会像齐这样的富庶地区,最可能是代(守边),也可能是楚分出的一块,最不济也是像张良的封侯自择三万户,不可能落个被杀的悲惨结局。他自己为王爵主动跳出来,在危难之际强行逼迫刘邦的行为,太让刘邦心寒,也太让他害怕!

总结:人要干大事要么勇往直前,要么一开始就放弃不做。千万别学韩信,跨出一步然后畏首畏尾,功败垂成,真太窝囊!


始于终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之死虽然令人唏嘘,然而并不值得同情。他的死刘邦自然得负责任,但韩信的性格才是决定灭亡的根本原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不外如是。

刘邦方面的原因:

刘邦的确不太信任韩信,刘邦最信任和倚重的是萧何。萧何根正苗红,原本就是刘邦旧友,也是刘邦集团的宿老,为其取得沛县立下大功,楚汉之争中替刘邦坐镇后方转运兵力钱粮,让刘邦无后顾之忧,楚汉之争中刘邦对萧何的建议从未有过异议,称帝后更是定其为开国首功。韩信就不同了,刚刚从楚营出来,谁知道是不是个奸细,根不正苗不红半路出家的家伙,刘邦从来就没有完全信任过韩信。即便是之后经过萧何夏侯婴几次大力推荐后,刘邦终于明白韩信之才,在深感敬佩的同时却并未更改自己对韩信的策略,对韩信依旧是既用且防。在大力使用韩信军事才能替自己攻城拔寨、剪灭敌人、为定鼎天下定下基础的同时,还得时时防备,以防韩信坐大,最后尾大不掉,楚汉之争中刘邦两度收取韩信精兵就是例证。




韩信方面的原因:

一,韩信是一个狂傲之人,自恃功高居功自傲,曾两次趁人之危胁迫刘邦答应自己的要求。第1次发生在韩信攻取齐国之后,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而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团团包围在荥阳。听到韩信要求之后刘邦大怒,自己这边有覆灭之危,韩信不思救也就罢了还要胁迫他。虽然迫于形式刘邦最终答应韩信要求,但杀心已起。 第2次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刘邦趁楚军兵疲粮尽对楚军发起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南下合击楚军,然而韩信未有动作,刘邦被楚军打的大败而归。直到刘邦听从张良之言,划大量土地归韩信所有。最终韩信率军南下,与刘邦合围项羽于垓下。

二,韩信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这一点从韩信灭齐之战中可以看出。在韩信正打算向齐国发起进攻之时,得知刘邦使者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归汉,然而韩信为了夺取这份功劳不顾刘邦方面,悍然兴兵攻齐,尽夺齐地。 另外史记中曾有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心有怨愤,曾与昔日部将陈豨谋划,若陈豨反叛,韩信就会从中协助。果然,汉十年陈豨在代地举兵自立代王,刘邦亲率大军出征,韩信拖病不出,暗中密谋袭击吕后和太子,事败被杀。


正如齐人蒯通所言,韩信虽居人臣之位,却有僭越之实,且功高震主,名高天下,有覆灭之危。当时接受项羽建议叛汉自立,割据齐地自立三分天下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也难怪韩信临死前极为懊悔,说了一句,悔不听蒯通之言。


龙武骁卫


韩信从来就是"光棍"一个。没有自己的势力和帮派。自出关开始,手下全是与沛县集团有关系的人在左右。即使作了齐王,曹参,灌婴等人都在身边。所以,大将年乏援啦。至于出谋划策的顶级谋士,鉴于韩信"一根筋"式的愚忠,来一个走一个。他身边的人,大概求功名利禄的多,一碰上事,瞬间消失。所以,孤掌难鸣。

韩信性格上的缺失,注定了"只上不下"的人情悲剧。他的"只上不下"已犯人忌,但他不知道。只想找其他事情为自己开脱。就是不研究主子和平时代要做什么。而自己又该怎么做,才能转变思想,明哲保身。

张良回家炼辟谷,萧何强买田地置田产,张苍买许多年轻婆娘做奶妈,连雍齿都晓得不开言只做事,夹尾巴做人,偏是韩信装病。到灌婴家走动时,行色不逊,言语讽刺。这是作死的节奏嘛。

韩信,退一万步讲,有活儿干。刘邦五十多尚在战场奔波,固然与他不相信别人有关。但是,找不到能力强的人也是原因。再说,汉初的国力不继,经不起长时战争,一战而平更好更理想。韩信在刘邦四处平叛时,袖手旁观,换了你是刘邦,你怎么想?所以,韩信再受次"辱",屈尊降贵,做回孙子,替主子朝廷出把力,刘邦未必非杀他不行。

有言语说,怕他反。这就不明白刘邦的手段了,不明白刘邦左右的谋士的手段了。陈平不敢反对吕太后,未必就制伏不了韩信。须知,韩信己有两次落在陈平的"阴谋"上。况且,陈平与韩信年龄不相上下,熬得。

所以说,韩信不学无术,恃功自怜,终至怏怏不乐,而怏怏不乐是召祸的原因之一。放下过去,正视现在,转变思想,


劉一千五


楚汉相争,天下权重在于韩信,可以说他的态度决定了双方的胜负!就在这个时候韩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虽然帮了刘邦,却提出不合理要求,最后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楚汉势均力敌,达成了鸿沟协议,决定停战。项羽是个实在人,签订协议后,带着部队准备打道回府享受人生了。刘邦这个流氓出身的混混,却根本没把协议当真,缓过气来就准备对项羽动手。

但刘邦知道,自己手中的部队还不足以歼灭项羽,只能找帮手!这时候刘邦手下势力最大的就是韩信和彭越,其中韩信尤其重要。韩信接连平定魏、赵、燕、齐等地,声名振动天下,实力更是不容小觑。

不过他打仗所向无敌,在政治上却有些弱智。齐国平定之后,他明知道刘邦就要和项羽开战,就不合时宜地提出了条件。他上书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现在很混乱,得有人主持大局,我愿意假装当齐王,先把这个地方管起来。刘邦当时就怒了,这不是趁机伸手要官吗,其心可诛!正要发怒,旁边的张良赶紧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马上反应过来,怒道:要做就做真齐王,何必做假的!于是就封韩信为齐王,命令他进攻项羽!



项羽虽然脑袋缺根弦,但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了韩信的重要性,也派人去说服韩信,希望他能帮自己,并许诺韩信将来共分天下。韩信本来就因为当时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而憋了一口气,当时就拒绝了项羽的建议,表示自己永远不会背叛刘邦!


韩信手下有个谋士蒯通,对于天下的形势看得很清楚,知道韩信此时的重要作用,并且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自立为王。如果等到天下被刘邦平定了,韩信一定会因为功高震主和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而被搞死。他找了不少算命的去忽悠韩信,希望韩信能争夺天下。

韩信虽然有些动心,可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最后仍然从齐国南下,参加了歼灭项羽的战斗!项羽灭亡了,韩信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刘邦登基成了汉高祖,先把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表面看着爵位差不多,实际上却是不动声色的将韩信调离根据地,夺了兵权,后来又找理由削了他的王爵,改封淮阴侯,这时候韩信已经是后悔莫及!他曾对身边人感叹:“我现在才后悔不听蒯通得建议啊!”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最后他还是死在了吕后手里,殒命未央宫!

韩信放过了拥兵自立,自己争夺天下的好机会,更没有认清刘邦的为人,居然相信一个流氓有情有义,是不是该死?

事实上,他的死就死在自己忧犹寡断的性格上!


李飞叨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多次想过。虽然作为韩信的性格而言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姑且言之。其实,在刘邦假借出游云梦降封韩信为淮阴侯以后,刘邦就没有杀韩信的心了。因为,侯爵是不掌握军权的,如果刘邦一定要杀他,伪游云梦的时候就可以杀他。但是只贬谪了他,就可以看出刘邦还是爱惜韩信的。韩信在这个时候就应该退回封国,不理政事。淮阴是韩信的老家,刘邦把他封在此处也是在暗示他落叶归根。身为侯爵,韩信足可以富贵一生,子孙袭爵。但是,韩信非但没有回到淮阴,而是留在京城。甚至勾结陈豨,趁刘邦亲征陈豨,企图在京城内部攻击吕后和太子,吕后这才诱杀了他,这也就是一切的终结。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忠心是一个臣子安身立命之本。萧何就是很好的例子,萧何之所以出卖韩信,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忠心压过了情义。可以说韩信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也是发人深省的。







经典守望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淮阴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与萧何、张良为汉初三杰。

宋代文豪苏轼以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评价韩信。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十二月,刘邦采用陈平之计以巡狩为名智擒韩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陈豨举兵谋反,韩信称病,不从(刘邦)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后事未成被人揭发,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斩杀,并夷信三族。从这段记载来看韩信是因为参与了陈豨的谋反事件而被斩杀的,这是最直接最简单也是最上得了台面的理由。

对于这个原因想不死方法很简单,不谋反!然而,不谋反就不会被处死吗?未必!因为你韩信在老大刘邦心里迟早都会反的!

为啥这样说,请看。韩信先是收留项王手下大将钟离昧,惹得刘邦大怒派人前往捉拿。项羽和刘邦那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你收留他手下,而且还是在项羽已经身死,西汉建立后。这不是典型的跟刘邦对着干啊!你让刘邦怎么想?再有,韩信刚到封国,巡察县邑,总是陈兵列队,大摆排场。你只是寻访民情,陈兵列队,做啥?分明就是告诉刘邦,你手中掌握着军队!这不是作吗?!还有,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羞于樊哙为伍。你已经羊入虎口,砧板上鱼肉,还清高看不起樊哙。樊哙何须人?跟刘邦一起打江山的沛县嫡系,吕后的妹婿,别看他粗人一个但背景深厚。得罪了他,等于得罪了吕后和刘邦,你还想不想活。果然,最后韩信死在了吕后之手。

怎样才能不被处死?

笔者认为韩信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或可得生:

1、打好夫人牌和吕后结成统一战线。

吕后的能量不可限量,刘邦死后她竟当权八年,杀伐决断绝不亚于刘邦,且在心狠手辣上远超刘邦。刘邦喜欢骂、怒骂,吕后就不一样,人彘就是她的代表作。刘邦虽说贬斥韩信但尚未有杀心。反倒是,吕后趁刘邦不在,联合萧何处死了韩信。所以在韩信的死上,吕后起了决定性作用。

2、学张良明哲保身,求仙问道。

张良在汉朝建立后素多病,不食谷,杜门不出。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司马光对此评价: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3、学陈平自毁名节,纵情歌舞。西汉立国之初,陈平就纵情歌舞美色,给人一种图安逸享乐,志短才疏的感觉。让刘邦很是放心,觉得这家伙没啥野心,就是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不会威胁自己。而且陈平也很会左右逢源与吕后也相处的不好,最后更是联合周勃诛杀吕氏一族。这本事这情商真不是盖的。韩信你哪怕学他一处也不至于落个被诛三族的结局。

这三点韩信学了几点呢?一点都没有,先是羞于樊哙为伍得罪吕后;再是陈兵列阵高调炫武;最后向刘邦告白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兵法谋略远在刘邦之上!

综上所述,韩信被处死是其个性所致,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不被处死,几无可能!


政史课课代表


韩信被刘邦夺去兵权贬为淮阴侯后,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年龄,决定了刘邦或吕后大概率选择杀了他。

韩信死的时候,只有34岁。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时,24岁。刘邦彭城大败后,韩信在京索之间止住了楚军攻势,25岁。之后韩信先后平定魏国、燕国、赵国、齐国,并击败项羽大将龙且,大败楚军。期间刘邦曾经拉走了韩信军的大量军队,而韩信总能很快训练出新的精锐力量。

刘邦对项羽的最后一战核下之战,韩信才28岁。

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失去兵权时,29岁。

韩信一生的伟大功业大部分是在24~28岁时完成的。而我们今天绝大部分的普通人,24~28岁只是在一个从职场新人到一个合格的职场螺丝钉转变过程中,相比起来实在汗颜。

(韩信)

韩信虽然已经失去了兵权,但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年轻。刘邦比韩信大26岁,刘邦自己死的时候,韩信肯定还在壮年。韩信失去了权力,但还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所有人都认可韩信是大汉建立的第一大功臣,韩信用兵无人可比。刘邦死后,汉帝国遇到啥军事上的麻烦,譬如匈奴入侵或挑衅、诸侯王叛乱,肯定就会有强烈要求韩信出山带兵的呼声,韩信有很大机会重新掌握兵权。刘邦肯定觉得,自己不在,如果韩信有掌兵的机会,后续的继承人无法控制韩信。

如果韩信像有些答案所说的那样,和樊哙等曾经在自己下属作战的功臣们搞好关系,恐怕只会引起刘邦更大的疑忌,死得更快。


仁勇校尉


韩信要想不被处死,有三个选择。一是在楚汉相争分出胜负之前自立,二是在刘邦胜利之后韬晦,三是学范蠡远离是非。但这也只是增加了不被处死的概率,无法确保。

一、韩信之死大概经过

韩信很厉害,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汉朝。

韩信被杀的原因,主要是功高震主;其次,他自身也存在重大问题:曾对刘邦心怀犹豫、勾结陈豨反叛。

前203年冬,刘邦正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此时韩信已全部占领了齐地,派来使者向刘邦要做代理齐王。刘邦无奈之下封韩信为齐王。天下的局势变为:楚汉相争,韩信的齐国在旁。

此时,蒯彻游说韩信。蒯彻认为天下形势取决于韩信,韩信倾向于哪边,哪边就能获胜。蒯彻因此建议韩信:让楚汉并存,齐国与他们三分天下;以后随形势发展,以韩信的能力和齐国的实力,最终一定会让天下都归向齐国。韩信被说得动心了,反复考虑了好几天,他犹豫不决。最终,他下决心支持汉王,同时自认为自己功劳又大又多,汉王终究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以上两点:韩信乘刘邦之危讨要超级封赏,是为要挟;在局势微妙时,支持刘邦的态度不坚定。这埋下了猜忌的种子。

后来,刘邦定鼎天下之后不久,陈豨在代地反叛,韩信在京城密谋配合。

陈豨在上任赵代总督前曾向韩信辞行,韩信向陈豨说:你陈豨掌兵在外,未来如果有人在皇上面前挑拨说你谋反,刘邦起疑心就必定亲自率兵攻打你。那时,我韩信可做你的内应,我们共同取天下。

前196年,陈豨因为手下人惹祸怕被杀而谋反,刘邦征召韩信随驾攻打陈豨,韩信称病不去,暗中却派人到陈豨那里共同谋划。吕后与萧何商议,用计把韩信骗来,最终吕后在长乐宫钟室里把韩信斩首。

韩信在被斩首前叹息:“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汉初三杰)

二、从韩信之死过程中,我们事后诸葛亮分析一下,韩信要想不被处死,有三种选择,一是在楚汉相争分出胜负之前自立,二是在刘邦胜利之后韬晦,三是学范蠡远遁江湖。

1、在楚汉相争之时自立,使天下三分,伺机而动

蒯彻给韩信的建议是:让楚汉并存,齐国与他们三分天下,随后伺机而动。

在当时来讲,这个建议是最符合韩信利益的。同时韩信的命运也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上。

如果以三分天下的方式推测后来局面的演化,最好的参照对象就是后来的三国时期局势发展。

公元208年曹操逐一消灭了袁术、张绣、吕布、袁绍,还大破乌桓,占据了中国北方,随后兵峰一转,直指江南的孙权。

此时韩信的角色与刘备既像又不像。

相像之处在于,决战无论谁败了,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

不像之处在于,刘备势力很弱,而韩信有左右天下局势的能力。

刘备帮助江东孙权打败曹操,给自己争取到了战略生存空间。韩信则应该看楚汉双方态势,等他们精疲力尽之时再出手。是一举把两者都灭了,还是保存两者。这就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而采取不同策略。

总之,此时韩信独立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一切将操之在我,而不是被动地把自己命运寄托于刘邦身上。

(刘邦与蒯彻)

2、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韩信应该韬光养晦,放弃一切政事,以及兵权与名声

韩信既然不远远离朝堂,那么久应该多向萧何学习韬晦之术。萧何采用自污其名的做法,让刘邦放心。

刘邦猜忌心极重,连萧何这样在后方为他筹集钱粮输送兵源的人也受到了猜忌。刘邦对萧何的猜忌有多次,这里举一个例子。

在刘邦讨伐英布期间(前195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管理大军的后勤工作。刘邦多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萧何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回答:萧相国非常爱护百姓、积极筹办粮草军械之类,刘邦听了后默然不语。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个情况跟萧何说了,萧何猜不透刘邦的意思,也没当回事。一天,萧何偶然与一位门客谈起此事,这位门客严肃地对萧何说:“你不久就要被灭族了!”萧何大惊,问这从何说起。

这位门客接着说:你已经位居相国,功臣排名居第一,地位和功勋不能再高了,自从进入关中至今,得到百姓拥戴十几年了,百姓本来就归心于你,但是你还在努力争取民心。 皇帝之所以屡次派人打听你的作为,是怕你得尽了关中民心而另有所图啊。你现在何不多买田地,低价向人赊欠来污浊自己?这样皇帝就心安了。”

萧何认为有道理,立即就开始强买强卖民间田地。押运官回到前线把萧何因强买强卖而招致民怨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觉得宽慰。不久刘邦平定淮南回到京城,萧何前来问候时,刘邦笑着把民间告发他的文件交给萧何并对他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

还有一个后来的例子。隋朝末年,民间传闻李氏应为天子,唐高祖李渊也受到隋炀帝的猜忌,李渊于是就用酗酒和受贿来伪装自己。

这里我们看到,萧何与李渊,都采用了自污其名的方法,成功地避开了猜忌,保住了性命。

皇帝就怕你本事大还名声好,这样就太有号召力了。万一你振臂一呼,岂不是应者云集?等你名声臭了,皇帝就不怕你了,因为你再有本事,也不会有人跟随你了。

韩信要韬光养晦其实很容易。没有了兵权,但他还是个侯爵,出去横行霸道、欺男霸女、抢夺民财,简直太容易了。同时闭门谢客,所有官员一概不来往,不掺入任何是非。这样,大概就能保平安了。

3、学陶朱公范蠡,远遁江湖。

自古功成身不退,就是招祸上身时。帮助勾践复国之后,文种等待着更大的封赏,结果被处死。而智慧的范蠡早已预料到这一切,携着西施姑娘远遁江湖,做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知名、最善意的首富。

韩信如果能抛弃功名远遁江湖,则自身安全系数又高了一大截。

结语:韩信政治水平与军事水平完全不在一个等级,恐怕怎么做都难以有好结果。

韩信在有机会独立、胜算大的时候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等到刘邦江山已定,却又与心怀不满的人搅和在一起,自寻死路。这样的政治水平与他的军事水平形成了极大反差。韩信可说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

以韩信这种政治水平,参与欲望太强,恐怕不会选第三条路。但是,假如韩信听了蒯彻的建议而独立行动,那么他后续很大概率上还是难以最终取胜。从政治权谋和用人等方面,韩信和项羽加起来也不是刘邦的对手。

韩信没听蒯彻建议也好,天下百姓不用因此多受苦难了。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我们的历史一直都把刘邦杀韩信当成兔死狗烹,实际上这个说法有误!其实刘邦并不是胡乱杀人的人!刘邦只是猜忌韩信却没有想杀他的想法,因为牵扯太大,比如韩信一死彭越英布等人立马叛乱了。韩信之所以会死更多是吕后与戚夫人的宫廷争宠,吕后杀韩信来讨好刘邦,即史上所说的后愿为帝分忧。。因此,去掉了刘邦必杀韩信的理由以后韩信也就没有必死的理由了,韩信要想全身而退必须同时做到两件事,辞职交出一切权力。

刘邦猜忌韩信却不猜忌张良的原因是:韩信是实封受爵,张良是虚封受爵的。在刘邦建立政权的时候总共分封了几个王,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这些人是实打实拥有权力的诸侯。这才是刘邦猜忌他们的主因,刘邦大杀功臣杀的也是他们几个。反之,张良,萧何,曹参等人由于是虚受爵,他们只有领受米粮俸禄的权益,没有参与地方治政的权力。刘邦就不会想着去动他们。所以,韩信要想不死必然要去除让刘邦猜忌的几十万兵马。

其次,去投奔张良。虽然历来帝王忌惮将相结党,可是这个条例不适用于张良。由于刘邦拿张良当自己人,这是刘邦真正的心腹。韩信投奔张良就等于把自己送给刘邦软禁,这反而会让刘邦大大的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