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西公橋遺址考古發掘

西公橋遺址位於滕州市官橋鎮西公橋村西南約300米處,西北距豐山約250米,西距小魏河100米,南距薛河故道約400米。該遺址是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2011年公佈為棗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公橋遺址於1998年進行首次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

  為配合京臺高速泰安至棗莊段改擴建工程,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對西公橋遺址進行發掘。沿京臺高速兩側布探方共34個,分為三個發掘區(東北、西北、東南三個區域),總髮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

  本次發掘共發現墓葬26座,房址18座,基槽1條,灰坑近400個,溝3條。地層堆積較為簡單,與98年發掘基本相同。從遺址年代講,可分為歷史時期、龍山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三個大的時段。歷史時期有部分漢、唐、宋代的遺蹟,包括少量墓葬、灰坑及柱洞等。龍山文化遺存為之前發掘未見,僅發現4個灰坑。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遺存最為豐富,是遺址主體部分,以晚期階段為主,極少數中期偏晚階段。

  大汶口文化灰坑以圓形和橢圓形為主,較為規整,有的帶臺階,廢棄前多作為窖穴使用。大汶口文化墓葬共發現13座,沒有發現較為集中的墓地,佈局較鬆散。等級較低,規模小,隨葬品較少,一般五件左右。均為土坑豎穴幕,頭向一般朝東或東稍偏南。M7是本次發掘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土坑豎穴,有井字形葬具,隨葬品多放置於右腿部二層臺上,約20餘件。

  房址形制較規整,均為長方形基槽式,基槽內分佈較多柱洞。保存較差,居住面均不存。房址間打破關係複雜,共時性難以把握,搞清居住區的佈局有較大困難。同時也說明此處居住區較穩定,被人類反覆利用修建房址。居住區南側有一條長基槽C1,目前暴露長度20餘米,居住區的房址均位於其北側,南側地勢漸低,似為居住區的圍牆一類設施。

  西公橋遺蹟經過兩次大規模發掘,總揭露面積約3000平方米,對其聚落形態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本次發掘發現了較為明顯的居住區,即及東北發掘區南部。目前共發現18座房址,居住區集中發現有13座。居住區再向東一帶應為西公橋遺址中心,向西至小魏河一帶為遺址外圍,分佈有較多灰坑。98年發現的兩片墓地則分佈於居住區以西及西北方向,與居住區有一定間隔。

  東南發掘區遺存較少,以少量灰坑為主,從文化層分佈範圍看是可以與西康留遺址相聯的,而且時代也相當。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界限,比如西康留遺址北部的大坑。結合西康留疑似發現的城址,從遺址規模及等級看,西公橋遺址應該是附屬於西康留遺址的低等級聚落。(彙報人:孫啟銳)

滕州市西公橋遺址考古發掘


滕州市西公橋遺址考古發掘


滕州市西公橋遺址考古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