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开始,玉器逐渐失去其神秘色彩,走向实用功能,您赞同吗?

玩古赏今


赞同这个观点

唐朝以前以礼仪玉器为主,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民间把玩受到限制。为玉器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是祭祀和战争。重要的玉器被用来祭祀。古代有六种玉器,璧、琮、珪、璋、琥、璜,都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也叫六瑞。

唐代开始,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到了宋、辽、金时期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出现了能满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题材玉器。









盛世艺术收藏


的确是这样的。

在玉器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前,佩饰类玉器作为王室控制和垄断下的产物,它兼具着供贵族阶层王孙公子佩挂、装饰、赏玩、馈赠及礼仪等多种功能与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佩饰玉器代表着某个时代玉器雕琢的最高水准,也是该时期社会文化信仰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佩饰玉器发展的高潮

商王朝尤其是商代晚期200多年的时间里,那些造型生动、数量众多的佩饰玉器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我们以建国后考古发掘的商代晚期墓葬中的玉器为例:在河南省妇好墓计755件的总量玉器中,其中装饰品玉器(或玩器)多达426件,占总体比例的56.4%,这还不包括那些小型的璧环及同样可以赏玩的生活用具。

1989年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出土玉器共754件,佩饰类玉器占出土玉器总数的94.7%之多。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商代贵族墓地出土的362件商代晚期玉器中,有58.6%为佩饰、装饰类型玉器。这就不难看出,商代统治阶层对佩饰类玉器的大量需求,将玉器从早先主要作用于敬天祭地的功能而过渡到可资玩赏装饰及交际礼仪的作用,从而宣告了一个神玉时代的终结——这在玉器审美和雕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革新与进步

这种内涵上的革新与进步势必会带来形式上的创新。因此,商代玉器一方面在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局面——大凡人、神、牲畜、龙、虎、鸟虫等各种形形色色的肖生形象,均可进入丰富多彩的佩饰类玉器领域;而另一方面,青铜的出现引领了玉器雕琢的技术革命,较前代更为先进的工具使王室玉工有了进一步施展技艺的可能。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加上帝王权贵们穷奢极欲的追求,玉器进入到一个千姿百态、空前繁荣的时期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以想见其时王室内外一派佩玉将将的壮观景象。史载在西周取代商代之际,有“凡武王俘商旧玉有百万”,“纣王怀玉自焚”等之说,我们联系建国前后西周墓葬中遗存有较多的商代玉器这一情况看,当可认为并非空穴来风。

商代佩饰玉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造型上善于打破规范划一的构思而极其讲究对于“神韵”的把握。纵观林林总总的“佩玉琼琚”,它们在一种宏观的宗教文化和审美框架之下,其所展现出的富于创造力的造型风格与别致的构思技巧,无不令今人叹为观止。

二、神奇玄妙的拟人化创意

把有些在生活中或想象中特定的肖生,比如各种禽鸟或龙、兽,在形体动作或姿势上模拟人的特征和常态,赋予一种人格化的形象,又保留着动物自身的躯体轮廓与某些细节,从而给人以神秘又诡谲的感觉,这便是商代玉工所广泛运用的一种构思创意艺术。

龙身人首、鸟首人身、兽首鸟身、龙驮鸟或鸟负龙、鸟戴高冠人模人样我们看到在商代玉器中,诸如此类怪异离奇的题材比比皆是。这样的创意,符合商代社会信奉鬼神的治国理念和玄鸟生商的文化背景。而在表现方式上,大体上采用的构思是:

1.单体独立造型

这种造型通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将二种物类不同的部位混合在一起,合二为一,雕琢成一个具有人的习性和姿态的个体,让人产生一种灵异的感觉。如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虎头怪鸟”,顾名思义,这件玉器鸟身虎首,但是其蹲立的姿势,则是具备了人的形体特点。

这件玉佩高7.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虽然在造型设计上貌似荒诞,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其所要传达的寓意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让那种作为图腾的鸟,可以借助到神兽(虎)的威力,产生出能够驾驭这个世界的本领——这也代表了商代先人的一种理想,虽然未免“天真”,却也合乎彼时情理。

2.双体复合造型

与上述单体独立造型的合二为一不同,这类玉器是将二种不同的肖生结合在一起,雕琢成一件具有人的姿态的复合型佩饰,表达的同样是一种图腾文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鸟龙合体佩”玉器,高11.35、宽5、厚0.3厘米,是一件以鸟为主体、上方爬有一条小龙的复合型玉雕。

与上述那件“身首各异”的虎头鸟身玉饰不同,这件玉佩是以二个形象鲜明的动物,组合成一件形制怪谲的器物,因此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一只挺拔的立鸟,头顶上降临着一条曲体卷尾的小龙,小龙张口似吻,显得温顺而驯服;鸟则昂首挺胸、引颈屹立,一副气宇轩昂的架势——这样的一种威风和自信,当然同样来源于龙的能量。那种借物喻志的表现手法,堪称经典。

3.多体混合造型

即杂揉了多种肖生的某一局部特征,雕琢成一件形体复杂的佩饰。这种多体混合造型的玉佩,其所要求玉工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更为深刻、想象更为大胆、构思更为奇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为神奇玄妙的效果。湖北省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有一件“人首鸟身”玉佩,当为商代晚期遗物。该玉器的组成结构除了人首与鸟身之外,还有一条抽象的小龙爬在人首上方。

小龙显得灵巧活泼,鸟体舒展飘逸;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人首低垂、面目严肃、有如哲人沉思……如此玉件,其内涵诡谲莫测,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天方夜谭,但与商代社会那种浓重的宗教意识和神灵信念的社会背景,却一拍即合。因此,要说商代佩饰类玉器,上述那些具有拟人化特点的玉器,其创意独特,旨意晦涩,而构思奇妙,造型怪诞却耐人寻味,实乃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枝奇葩。




头铁张大爷


玉器被古人发现以来,始终与中国人相伴。

从神、巫、王、贵、世俗,玉器始终伴随,一直都具有实用功能;服务的对象不同,从敬天礼地,从生到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噩梦到以玉解,求平安,各种精神诉求,一直安慰着爱玉的中国人。

唐宋开始相对下沉,从少数人的垄断到了社会性的扩散,自然不会再有神秘性,但其实用性财富价值更进一步提升。至明清又是一个高峰;玉器的阶层性实际并没有降低,依然是财富中的,佩戴者还是非富则贵,贫民终其一生没能力佩戴,求而不得。


71董先生



翠波馨语


同意,因为在唐以前确实只有皇家,王侯,贵族才能使用玉器,老百姓不能用。


收藏家


不赞同,还有收藏观赏功能。


呱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


是的。


陈和平77934836


赞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