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開始,玉器逐漸失去其神祕色彩,走向實用功能,您贊同嗎?

玩古賞今


贊同這個觀點

唐朝以前以禮儀玉器為主,喪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民間把玩受到限制。為玉器增加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大事是祭祀和戰爭。重要的玉器被用來祭祀。古代有六種玉器,璧、琮、珪、璋、琥、璜,都是祭祀時使用的禮器,也叫六瑞。

唐代開始,玉器舊的禮儀玉退出舞臺,出現新的禮儀玉,喪葬玉幾乎絕跡,佛教玉器、實用玉器皿、擺飾玉大行其道。

到了宋、遼、金時期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佔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民間琢玉主要的消費對象已不完全是宮廷高官貴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對玉器十分迷戀的普通百姓,因此出現了能滿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題材玉器。









盛世藝術收藏


的確是這樣的。

在玉器進入世俗化社會之前,佩飾類玉器作為王室控制和壟斷下的產物,它兼具著供貴族階層王孫公子佩掛、裝飾、賞玩、饋贈及禮儀等多種功能與作用。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佩飾玉器代表著某個時代玉器雕琢的最高水準,也是該時期社會文化信仰和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縮影。

一、佩飾玉器發展的高潮

商王朝尤其是商代晚期200多年的時間裡,那些造型生動、數量眾多的佩飾玉器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我們以建國後考古發掘的商代晚期墓葬中的玉器為例:在河南省婦好墓計755件的總量玉器中,其中裝飾品玉器(或玩器)多達426件,佔總體比例的56.4%,這還不包括那些小型的璧環及同樣可以賞玩的生活用具。

1989年江西省新幹大洋洲商代遺址出土玉器共754件,佩飾類玉器佔出土玉器總數的94.7%之多。山東省滕州市前掌大商代貴族墓地出土的362件商代晚期玉器中,有58.6%為佩飾、裝飾類型玉器。這就不難看出,商代統治階層對佩飾類玉器的大量需求,將玉器從早先主要作用於敬天祭地的功能而過渡到可資玩賞裝飾及交際禮儀的作用,從而宣告了一個神玉時代的終結——這在玉器審美和雕塑史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革新與進步

這種內涵上的革新與進步勢必會帶來形式上的創新。因此,商代玉器一方面在題材的拓展上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局面——大凡人、神、牲畜、龍、虎、鳥蟲等各種形形色色的肖生形象,均可進入豐富多彩的佩飾類玉器領域;而另一方面,青銅的出現引領了玉器雕琢的技術革命,較前代更為先進的工具使王室玉工有了進一步施展技藝的可能。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加上帝王權貴們窮奢極欲的追求,玉器進入到一個千姿百態、空前繁榮的時期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以想見其時王室內外一派佩玉將將的壯觀景象。史載在西周取代商代之際,有“凡武王俘商舊玉有百萬”,“紂王懷玉自焚”等之說,我們聯繫建國前後西周墓葬中遺存有較多的商代玉器這一情況看,當可認為並非空穴來風。

商代佩飾玉器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造型上善於打破規範劃一的構思而極其講究對於“神韻”的把握。縱觀林林總總的“佩玉瓊琚”,它們在一種宏觀的宗教文化和審美框架之下,其所展現出的富於創造力的造型風格與別緻的構思技巧,無不令今人歎為觀止。

二、神奇玄妙的擬人化創意

把有些在生活中或想象中特定的肖生,比如各種禽鳥或龍、獸,在形體動作或姿勢上模擬人的特徵和常態,賦予一種人格化的形象,又保留著動物自身的軀體輪廓與某些細節,從而給人以神秘又詭譎的感覺,這便是商代玉工所廣泛運用的一種構思創意藝術。

龍身人首、鳥首人身、獸首鳥身、龍馱鳥或鳥負龍、鳥戴高冠人模人樣我們看到在商代玉器中,諸如此類怪異離奇的題材比比皆是。這樣的創意,符合商代社會信奉鬼神的治國理念和玄鳥生商的文化背景。而在表現方式上,大體上採用的構思是:

1.單體獨立造型

這種造型通常採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將二種物類不同的部位混合在一起,合二為一,雕琢成一個具有人的習性和姿態的個體,讓人產生一種靈異的感覺。如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玉虎頭怪鳥”,顧名思義,這件玉器鳥身虎首,但是其蹲立的姿勢,則是具備了人的形體特點。

這件玉佩高7.5釐米,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雖然在造型設計上貌似荒誕,但是我們可以揣測,其所要傳達的寓意應該是明確的,那就是讓那種作為圖騰的鳥,可以藉助到神獸(虎)的威力,產生出能夠駕馭這個世界的本領——這也代表了商代先人的一種理想,雖然未免“天真”,卻也合乎彼時情理。

2.雙體複合造型

與上述單體獨立造型的合二為一不同,這類玉器是將二種不同的肖生結合在一起,雕琢成一件具有人的姿態的複合型佩飾,表達的同樣是一種圖騰文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鳥龍合體佩”玉器,高11.35、寬5、厚0.3釐米,是一件以鳥為主體、上方爬有一條小龍的複合型玉雕。

與上述那件“身首各異”的虎頭鳥身玉飾不同,這件玉佩是以二個形象鮮明的動物,組合成一件形制怪譎的器物,因此我們看到的景象是,一隻挺拔的立鳥,頭頂上降臨著一條曲體卷尾的小龍,小龍張口似吻,顯得溫順而馴服;鳥則昂首挺胸、引頸屹立,一副氣宇軒昂的架勢——這樣的一種威風和自信,當然同樣來源於龍的能量。那種借物喻志的表現手法,堪稱經典。

3.多體混合造型

即雜揉了多種肖生的某一局部特徵,雕琢成一件形體複雜的佩飾。這種多體混合造型的玉佩,其所要求玉工對作品主旨的理解更為深刻、想象更為大膽、構思更為奇巧,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為神奇玄妙的效果。湖北省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有一件“人首鳥身”玉佩,當為商代晚期遺物。該玉器的組成結構除了人首與鳥身之外,還有一條抽象的小龍爬在人首上方。

小龍顯得靈巧活潑,鳥體舒展飄逸;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人首低垂、面目嚴肅、有如哲人沉思……如此玉件,其內涵詭譎莫測,在今天看來類似於天方夜譚,但與商代社會那種濃重的宗教意識和神靈信念的社會背景,卻一拍即合。因此,要說商代佩飾類玉器,上述那些具有擬人化特點的玉器,其創意獨特,旨意晦澀,而構思奇妙,造型怪誕卻耐人尋味,實乃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一枝奇葩。




頭鐵張大爺


玉器被古人發現以來,始終與中國人相伴。

從神、巫、王、貴、世俗,玉器始終伴隨,一直都具有實用功能;服務的對象不同,從敬天禮地,從生到死,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噩夢到以玉解,求平安,各種精神訴求,一直安慰著愛玉的中國人。

唐宋開始相對下沉,從少數人的壟斷到了社會性的擴散,自然不會再有神秘性,但其實用性財富價值更進一步提升。至明清又是一個高峰;玉器的階層性實際並沒有降低,依然是財富中的,佩戴者還是非富則貴,貧民終其一生沒能力佩戴,求而不得。


71董先生



翠波馨語


同意,因為在唐以前確實只有皇家,王侯,貴族才能使用玉器,老百姓不能用。


收藏家


不贊同,還有收藏觀賞功能。


呱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


是的。


陳和平77934836


贊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