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家文化圈,相互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如何讲好中国文化?

后生可畏农小帝


文化,就是一种软实力。古代中国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人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同化力”,日本从唐朝直至明治维新长期效法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常可见孔庙和汉文。80年代以来,东亚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中展现落后,区域内文化发展不够,未来东亚的复兴有赖于文化的复兴,作为东亚大国的中国,应展现其儒家文化大国的地位。

现代新儒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之后,这种强劲势头又有新的拓展。中国作为儒家的发源地,对待儒家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挥其积极作用。“求同存异”的展开合作,建设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新东亚,而中国对于东亚合作应发挥文化主导作用,为东亚合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凸显其文化大国地位,复兴东亚共同的文化,引领东亚展开合作,向世界证明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和平崛起。


灵玉一休


儒家文化圈是一个过去概念。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西元前500年前后,创始人为孔子。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汉武帝在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同时,在儒家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以来,则在不少地区失去官方地位。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常和朝鲜的儒学者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明清时代来华朝贡使节团的安南(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互赠汉诗。

即使在现代社会,利用汉字的笔谈也为东亚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越战期间,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韩国国军排长在与越南当地村长以汉字笔谈后,让这个小村落的无辜村民逃过了美军的猛烈轰炸;一些南朝鲜游客在前往中国旅行时,因水土不服而泻吐时,向中国药剂师递上写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条后,即迅速获得处方。

折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