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作為唐朝向西域展望的時代性著作,《大唐西域記》是最能體現風土人情的第一手資料。但這份經典的意義卻遠不止情報價值。僧侶個人的堅定意志、玄奘對於古代翻譯理論的貢獻,以及著作本身對中亞和印度歷史的記錄,都讓後人無法忽視這跨時代的經典。


玄奘的原始動力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早期的西域胡僧 在口傳經文時容易造成偏差


在佛教的早期東傳過程中,主要是依賴印度和西域使者口傳,通過演講等方式完成傳道。這就讓具體信息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很多時候,胡僧只能將原文進行直譯,不太符合漢語習慣。由他們培養出來的漢僧也不熟悉梵文,傾向於用道教、儒家的傳統概念加以解釋,從而導致了經典譯文失真。雖然早有法顯等人遠赴印度學習,但是個人的努力終究無法在亂世中扭轉整個翻譯圈亂象。


年輕時期的玄奘,就常在各地遊歷講學。他發現由於南北之間的長期割裂,造成兩地的僧儀傳統差異很大。各種異說千奇百怪,普通僧眾們也對此感到非常迷惘。因此就有了去印度尋求正版經文作依據的原始動力。他曾請求朝廷允許自己西行求法,卻未獲唐太宗批准。但決心已定的玄奘,還是冒險偷渡處境,向著遠方的印度不斷摸索。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玄奘的取經請求 還曾遭李世民拒絕


此前的中原王朝,就曾數次大舉開發西域。張騫、班超、朱士行和法顯等人的記載,讓玄奘可以獲得對外部世界大概認知。除此之外,更多更詳細的信息就需要自己去探索。他也不是第一個遠赴次大陸的佛學粉絲,但多數前人都會死在途中,或者在學成後留在外國。但玄奘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拼命收集各種資料、尋找幫手,策劃自己的西域遊學之旅。


公元627年,玄奘在當年因饑荒而引發的混亂中離開長安。他經過河西走廊的蘭州與涼州,以晝伏夜行的方式躲避官方追捕。隨即又通過瓜州和玉門關,前後越過5個有軍隊把守的烽火臺。靠著信佛將士們的協助,以強大的毅力穿越沙漠戈壁,才抵達西域東部的伊吾和高昌國。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對真理的渴求 促使玄奘踏上西行之路


高昌國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玄奘的西域首站 就是漢魏移民建立的高昌


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裡,玄奘遇到了當年法顯相所見到的地理和民族格局。作為行程首站的伊吾,就將這個突然到來的僧人交給了區域小霸主--位於吐魯番盆地邊緣的高昌。

那是西域最大的城邦國家,也是一個由漢魏遺民統治、胡漢結合的政治實體。在玄奘到達前,這個國家已經在當地立足了100多年。他欣喜地發現,這裡的城市規格和隋唐的長安城十分相似。當地民眾操漢魏時代的隴西方言,君主的王宮還掛著魯哀公問政於孔子的畫像。


但這個小邦的國教卻是佛教。其國君鞠文泰曾前往鼎盛階段的隋朝,見識過正統的中原漢文化,所以對文化故鄉的比較仰慕。但又在政治上和西突厥合作,希望藉助自己的險要地理優勢和外部軍事力量,繼續稱雄絲綢之路北道。每當玄奘為其講經,都會由國王親自開道引路。玄奘還藉機收服了幾個本地僧人,作為自己的學生和僕人。這種沿途收徒的習慣,會在日後成為唐僧師徒隊伍不斷擴大的歷史原型。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高昌國王也為玄奘配備了侍從與大量物資


告別了親切的高昌,鞠文泰為玄奘準備了穿越雪山與大漠所特製面罩和頭套。以及適應不同氣候區的僧衣,100兩黃金、30000量白銀和綾羅500匹。這是可供普旅行者使用10-20年的路費,能保證玄奘在前往印度的路上不至於忍飢挨餓。鞠文泰給西突厥可汗的推薦書,則為玄奘一行人提供了最強力的武力保障。此外,他還能指揮有30匹馬、1個高昌官吏、25個胡漢隨從與4個僧人組成的小隊伍,讓沿途城邦不敢輕視刁難。


在當時的絲綢之路,除非當事人充當間諜,劫掠者一般都對印度教、佛教或拜火教僧人網開一面。再加上玄奘還有高昌的官方文書護身,所以旅途比較安全。相比之下,反倒是沒有國家背景的各國商人容易遭打劫。因此,沿途的僧侶、商隊和使節都會結伴同行。三類人互相掩護,到了用得上彼此的時刻能相互幫襯。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公元600年的亞洲東部格局


焉耆國與龜茲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龜茲以西就是與其關係緊張的焉耆國


隨後,玄奘一行進入了當年法顯曾到過的焉耆國。這個印歐系小國被中原使者認為是粗鄙少文但驍勇好戰。國中雖然使用印度傳來的文字和小乘佛教,但由於法度不嚴格,成為了當時絲路上非常著名的強盜窩。玄奘等人在這裡也不得不用財消災,稍作停留便匆匆離開。再加上焉耆經常和高昌因邊境貿易問題而小打小鬧,所以玄奘在這裡過得並不愉快。


玄奘的下一站,是由白姓王族統治的龜茲王國,這裡也是佛教文化東進的重要前哨。早在公元4世紀,當地就孕育了前往印度學習、但在中原圓寂的佛教大師鳩摩羅什。他的故事曾也極大地激勵了玄奘繼續西行求法。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龜茲也是高僧鳩摩羅什的故鄉


由於王族是吐火羅人出生,龜茲國王為壓制國內外的伊朗系後裔而引進突厥騎兵鎮壓。結果導致了王國處於後者的武力輻射之下。僧人倒是在政治上擁有巨大話語權,在每月中旬和結尾,都要和君主一起討論國事得失。這裡也有西域最成熟的歌舞樂傳統,並繼承了源自古希臘和印度的人體藝術。所以歌舞伎和飛天畫像大都裸露腰肢,完美展現著曼妙身姿。玄奘就在當地觀看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禮佛舞樂,還參觀了之前法顯見識過的巨型金銀裝飾佛像。玄奘一行人購買到足夠的粳米、葡萄、麥子、梨等果實,還得到了龜茲王補充的財物和馬匹。在國都熬過了冬季只後,才繼續踏上前行道路。


此後,玄奘一行人進入崑崙山和天山的交界。他們要從這裡的山口翻越蔥嶺,正式進入遼闊的中亞世界。即使在春夏季節,高海拔的積雪也經常會封堵山道。寒風會侵犯人的肌膚和骨骼,毒龍般的風暴則捲走衣物與行裝。所有人都在山窩和背風坡裡穿行,防止自己被突如其來的大風颳走。到在公元628年春季,玄奘和他的小隊伍才成功抵達中亞熱土。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龜茲的繁榮文化 讓玄奘大開眼界


中亞見聞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翻過蔥嶺 玄奘等人開始進入西突厥地界


隨後,取經小隊看到了中亞的色澤青黑、盛產鹽水魚的鹹海,並被引薦信帶到了西突厥帝國的重鎮--碎葉城。這裡是西突厥可汗的王庭,不僅有城牆拱衛安全,土地也能出產糜子、麥子和葡萄。普通人住在簡單的土屋和氈房裡。但是突厥的統葉護可汗卻有非常華美的汗帳,裡面裝飾著精美的金花,還有赤裸上身的兄貴力士在表演摔跤節目。


在外交上,西突厥兼併了南部的吐火羅故地,還一直擴張到毗鄰印度的犍陀羅北部邊境,經常與當地殘存的白匈奴王公開戰。為了對付東方的同族爭者,此時的西突厥還與唐朝一度形成盟友。所以對來自東土的玄奘,他們的態度比較友好。在看到金銀禮物和鞠文泰的書信後,可汗表示願意派出一個接觸過唐人的武將帶兵護送玄奘去印度。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正度過阿姆河的玄奘


於是在盛夏季節,玄奘等人又匆匆離開碎葉,經過娑利地區。當地人習慣緊身的皮毛服飾,並剪掉頭髮露出頭頂。在這片區域裡,就有後來爆發了怛羅斯之戰的塔拉茲城。此外,玄奘還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小孤城,這裡居住的都是被擄掠到此的漢人。雖然他們的服飾和著裝都已經突厥化,但習俗和言語都保留著漢地習慣,並在這個小城堡裡相依為命。


隨後,玄奘進入了昭武九姓為主的粟特文化圈。他最先進到石國,其次是臨近的康國、米國、何國、安國和史國。當地花園遍地,還盛產葡萄酒,城市中也有繁盛的商業市場和拜火教神廟。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粟特城邦是玄奘等人的必經之路


這裡的君王喜歡徵募名叫褐羯的武士階層,作為自己的僱傭軍戰士和將領。還會每年會都舉辦騎射大賽,招募全國的勇士來比武。最強悍的勇士可以獲得國王宴請資格。如果有勇士對他不服,可以公開對其進行挑戰。只要能夠擊敗國王宴請的勇士,就能繼續享用宴席。正是這種濃郁的軍事傳統,支撐著地域普遍有限的粟特各城邦。即使是在遠東,他們的移民也可以作為精銳軍人為各方勢力效命。


當然,這裡也出產被稱為胡旋女的粟特歌姬。她們的身影甚至在唐代畫卷中留下過妖嬈一筆。在撒馬爾罕的王宮,玄奘或許能有幸看到具有唐風的中式壁畫。這是粟特人在接觸到唐帝國高層後,專門留下的高度寫實繪畫。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撒馬爾罕王宮壁畫上的唐朝皇室與李世民


吐火羅故地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翻越興都庫什山脈的玄奘等人


此後,玄奘的小隊伍經過鐵門關,進入了位於阿富汗山區的吐火羅斯坦。

阿姆河從東向西穿越整個區域,讓土地的小麥豐饒、穀物充沛。這裡依舊有著濃郁的希臘文化遺風,讓玄奘看到了神廟的飛簷和柱頭,帶有典型的柯林斯柱頭,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遵從早期樣式的佛陀雕像,則繼續以古希臘的太陽神阿波羅為原型。


玄奘還注意到,吐火羅地界內地人使用25個字母。這正是從古希臘傳入的24個希臘字母,在加上本地的一個特殊音後,成為流行一時的巴克特里亞語。當地文人也在使用希臘書寫方式,所有文書都需要從左向右閱讀。而且玄奘專門記載,這種文字是在特定的社群中父子相傳。從吐火羅到北印度,都被各王國所廣泛使用。但本地的王族已經絕嗣數百年,希臘裔和白匈奴都改信佛教。所以在玄奘看來,當地土著變得畏懼戰爭。地區內的27個城邦的領袖,幾乎都是突厥軍事貴族。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阿富汗各地都有出土的希臘字母碑文


穿越吐火羅故地,玄奘還需要越過被稱為大雪山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阿富汗南部的巴米揚,拜見了當地的巨大大佛像,參觀了前朝賢者留下的聖物。隨後才進入被西方古典文獻稱之為卡庇薩的犍陀羅區域。這裡處於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交匯地區,所以民風暴烈彪悍、男女關係放浪。不過這裡還是由屬於剎帝利種姓的王侯統治,對北方的突厥軍閥寸土不讓。


玄奘則繼續拜訪了當年貴霜帝國時期的各種遺蹟。在失去了強力的君主庇護後,這裡依舊有著繁盛的佛教禮拜活動,各種希臘式的建築和神廟遺址如夢似幻。但此地的佛教衰敗只是時間問題,各種印度教的分支開始北上推進到犍陀羅地區,而且在大肆吸納信徒。所以只有繼續南下,才能觸及到讓玄奘朝思暮想的印度腹地......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上)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