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长远影响有哪些?


1、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目前已经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占整个经济行业比重比较大的经济结构,所以这次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也在于第三产业。特别是酒店、餐饮、旅游、娱乐业等的影响会非常大,并且对于有些企业主来说,由于房租人工成本的压力比较大,可能也会造成破产;不过对于疫情结束之后,由于在家中憋了较长时间大家可能会进行一波释放,所以这三个行业可能会迎来一波上涨。

2、消费品行业。特别是商超的影响,虽然在疫情刚爆发的时候会迎来一波上涨,但是随着疫情的结束由于大家都囤积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于商品的消费水平可能会下降,而且商超也由于在疫情期间消费者的抢购会进行相应的大量补货,所以在疫情结束之后相应的可能会迎来一波下跌。不过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线上渠道可谓是比较活跃的,有些线下实体店通过结合线上渠道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销售。

3、交通运输业。在疫情期间,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行业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三个行业同比下降相对来说也都比较多,航空运输业,疫情结束之后可能会有一些税费的减免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也可以减少一些压力,不过航空公司可能对于人员的需求也会相应的减少,所以对于想从事航空相关工作的人员也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了。

4、轻工业。对于我国的轻工业特别是电子制造业来说,疫情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特别是电子产业属于人口密集型产业,所以在疫情期间的停产也会导致很多企业订单停滞不能生产,如果有不良资产的企业资金流又不好,那可能又很难顶得住了,而且等到疫情过去之后的复工,都是赶订单对于企业主和工人来说都是压力挺大的,对于各大手机厂商来说,以国产品牌为例,大部分还是以线下实体店为主,也只有小米基本上线上线下对半的情况,所以疫情的影响也对各大手机厂商的销售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而且由于上游的生产企业受影响各大厂商的出货情况也会收到较大冲击。

5、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以生猪和鸡肉为例。由于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对于肉类的消费下降很大,而且由于受到人口流动,地域限制的影响,肉类的运输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流动调配影响,所以在疫情结束之后可能会先升后降。

6、物流行业。物流行业在本次疫情期间可谓起到了很多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医疗物资的紧急调配运输,春节期间的订单积压爆发式增长,物流行业整体来说影响比较正向的。

7、医疗行业。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对于医疗制造业的刺激还是挺大的,特别是目前医院所需要的医疗物资类的企业会有比较大的增长,但是随着疫情的慢慢结束以及后续的趋于平稳,那么医疗类物资可能会平缓或者下降。

8、在线内容行业,在线教育行业。特别是疫情期间这两个行业更可谓也是在增长的,特别是现在的今日头条,抖音等当下比较火的软件,充分让我们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了娱乐和学习;在线教育行业受疫情的影响,停课不停学的方针,也让线上教学可谓如火如荼,未来的话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9、游戏行业。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王者荣耀甚至突破了单日4亿元收入的情况,而且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不能出门的小伙伴会惊奇的发现,之前不怎么活跃的游戏好友,通通又上线了,迎来了一波氪金潮。

10、金融行业。由于受疫情影响,银行也相应的放宽了各企业的还款期,对有些企业也会有利率的优惠,同时也有一些不良资产可能在本次疫情中受到冲击,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可能不会出现增长的情况。而且央妈也进行了1.3万亿的逆回购来稳定经济。

11、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下降,特别是各开发商工地没有开工,家电行业和电子产品行业的生产力和消费力的下降,对于铜的需求量也会相应的有所下降,所以铜的价格应该会下降。

12、对外贸易。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有些国外别有用心的媒体对我国的渲染或者歪曲解释为疫情国,未来对外贸预期肯定会是下降的,同时我国作为全球化的制造业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由于受到复工延期的影响,很多制造业的零部件无法完成对国外的交付,很有可能会迫使国外这些国家启用自己的备用生产线或者转投东南亚国家进行代工生产,如果一但出现这种情况,那显然是不可逆的,不过目前来说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13、就业的影响。疫情结束可能会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和就业率的下降。特别是我国目前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很多餐饮,酒店,娱乐等对员工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就业率的降低,同时伴随着经济的放缓居民的工资上涨水平也必然放缓。

2003年的时候疫情结束之后9个月的时间经济才慢慢恢复了正常,但是由于2020年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间具体多久我们也不得而知。总之,疫情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不过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现在全球的灾害越来越多,也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也为我们坚守在各个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就业者致敬,你们的坚守是支撑我们整个社会安定的基础,为你们加油,为你们骄傲。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对还请各位大神指正,请勿恶语相加。[可爱]祝大家身体健康,百毒不侵[呲牙]




陆地铁锤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备受关注。自从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以来,一些担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声音逐渐增多。

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究竟带来哪些影响?听听权威专家的分析。

一问:经济基本盘能稳住吗?

  • 短期干扰不影响中长期趋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属于短期外部冲击,对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影响不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表示,一般而言,一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必然会对短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不会对中长期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 待冲击平息后,经济社会活动将一切回归正常。

专家分析认为,从产业来讲,短期内对2月份、3月份的服务业影响较大,其中 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和航空业受影响最大; 由于快递畅通性下降,包括网购在内的 商业零售业会受到较大影响。 对于工业和建筑业来说,一季度稍有影响,主要体现在2月份,3月份可恢复正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立强表示,“封城”、限制人员流动、企业停产停工等举措会使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受到冲击,但这些举措有利于防控疫情。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将在疫情过后集中反弹,带动经济回升,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将逐渐回暖。从中长期看,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

“此次疫情可视为一个短期的经济冲击,使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有一个短期平移。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冲击将逐渐减弱, 经济增长终究还是要回到原有的轨迹。因此,长期内不影响经济向好的根本趋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琛伟说。

二问:中小企业能撑住吗?

  • 中小企业将承受较大压力

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各地延迟复工,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消费需求短期内下滑,已给不少地区的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造成明显影响。专家普遍认为,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的市场主体正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杨立强认为,消费需求下滑可能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因缺少订单出现现金流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人员流动受限还直接或间接导致全国物流成本上升,在短期内推高物价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供应链和节后返工受其影响,抬升企业生产成本。王小广则认为, 一些小微服务型企业或因难以承受短期冲击,可能出现倒闭的情况。

此外,疫情期间的外贸出口和投资活动也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王琛伟表示,客观来讲,一些国家可能会因限制疫情传播,在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出口商品提出限制条件。与此同时,投资活动可能会放缓步伐,由于近期很多经济活动都会受到限制,投资项目前期报建手续可能推迟,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进度。

  • 重点帮扶困难中小企业

“在当前经济承压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出台一些针对性的举措,尤其是需要对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税费、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性政策,帮助特定企业、行业、地区、人群渡过难关,以减小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王小广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主任盛朝迅认为,一方面,银行要让利给实体经济,通过降息降利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贷款还是企业贷款,都要 给与一个特殊时期的延期,避免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或个人破产倒闭潮。 另一方面,不要饮鸩止渴。坚持“房住不炒”政策不动摇。

杨立强表示,疫情结束后, 建议采取减税、补贴等措施进一步刺激消费,扶持和帮助受影响的服务业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疏解就业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措施,扶持受影响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和外贸企业。

三问:如何在疫情中化危为机?

  • 应看到其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虽然此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但不能过分夸大其负面影响,我们 应当看到其中潜在的积极因素,比如一些行业正在努力化危为机。

“在疫情影响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商务、线上教学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杨立强认为,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大众生活、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他指出, 疫情结束后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疫情过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早在2003年防控SARS阻击战中,就有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不少企业为了‘活命’被迫自我进化,最后冲破困境化茧成蝶。”王琛伟表示,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未必不是行业整合、升级的一个时机。 “只要这些企业没有在疫情中倒下去,那么疫情过后一些‘憋了很久’的经济活动将集中暴发。疫情过后也会有较强经济反弹。”

专家还认为,通过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政府治理能力将有较大提升,有利于中长期内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世界卫生组织及许多国家对中方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从疫情防护到病患救治,直至宣传教育,这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恰恰是对政府部门的一次‘大考’和锻炼,政府治理能力将由此得到提升。”杨立强说。

  • 精准施策应对影响

“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是减少疫情对经济影响最有效的措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主任盛朝讯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控制住疫情,加大国际疫情通报和信息共享,加强国际病毒、疫苗、试剂的联合攻关,及早推出疫苗,更早控制疫情,让大家集中精力回到经济主战场。

杨立强建议,在疫情期间,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降低物流受冲击的程度,在保障群众生活需要的同时保证企业供应链的有效运转。同时, 可以采取措施允许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异地虚拟商务,如虚拟会议、居家办公等,提升电子政务便利化水平。

“当前,迫切需要通过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引导公众预期,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经济平稳发展。”杨立强说。

王琛伟认为,有必要强化特殊时期的经济监测预警工作。及时跟踪分析疫情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新变化、新情况,针对特殊情况、紧急情况,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切实做好应对工作。

  • 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

专家表示,针对此次疫情采取的经济措施,既要立足解决当前紧迫的现实问题,又要着眼经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 坚决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扩张经济措施,坚决避免再次走到粗放式投资拉动的老路上。

“一些不受疫情影响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要做实做好。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一波经济反弹,相关受疫情影响的投资建设项目都会加快建设,要提前进行布局谋划。”王琛伟表示,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可以谋划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盛朝讯建议,应加快新支柱产业培育和“新基建”建设。例如,大力发展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应5G、智能网联汽车、量子通信、电子商务、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加快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及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

王小广还认为, 疫情结束后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假期制度,应适当增加年中的假期,如7、8月普遍设暑假制度等,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消费都有积极作用。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出来,制度创新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经济在经历疫情等考验之后,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必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杨立强说。


远源流畅


疫情对中华大地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方面来说一下长远的影响。

  1. 政府

在病毒的预防,还有病毒的发现,以及疫情的通告,疫情的处理上面,政府在某些层面上都有改进的地方。有些是个人原因,有些是组织框架或者是整个组织的职能的原因。发生这样的重大的情况的,疫情之后政府需要反思总结,成立新的部门,或调整现有部门,疫情的影响肯定是长远的。911之后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土安全局,国土安全局统一统筹美国的安全问题。避免了以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而出现的漏洞。也希望我们的政府从这次疫情中能学习到。更好的处理未来的突发事件,让广大人民放心满意。

2. 企业


疫情期间一些企业叫苦连天。每天在喊着离破产还有多少天,或是有些企业已经倒闭了。特别是一些高负债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我想疫情以后,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更关注现金流。更关注公司的稳定。同时企业的办公形式会有一些改变。疫情期间虽然大家都在线上办公,疫情以后也会有更多的企业考虑线上办公,现在线上办公比较方便,有各种各样的软件的支持,同时线上办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更多的资金,不需要租用场地。

3. 个人


疫情让我们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健康身体才有其他的一切的。疫情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人是多么脆弱,感恩身边人。对于个人来说,疫情期间大家都不能工作,而有些人就没有收入了。不要超前消费。这时候才知道储蓄的重要性。让自己在突发情况的话都有应急方案。

最后祝大家安好!


赚第一桶金


餐饮、旅游、文娱,这些吃喝玩乐的产业,即便是现有企业亏损倒闭,也动摇不了根本。因为一旦疫情过去,相关的需求势必会重新释放,大家该吃的饭,该旅的游,该看的电影都会继续。产业内的人才和模式都是现成的,旧餐厅黄了,一定会有新的餐厅开张。短期里会减缓GDP增速,看起来血肉模糊,但是长远看只是纤芥之疾,静养即可痊愈。

值得担心的反而是工业。

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第三产业不同,工业企业由复杂而精密的链条相互联系。生产一台汽车,只要缺一个零件,那所有供应商就都要等着。生产一部手机,万事俱备了,只缺一个按键,所有人就都要停下来。

工业生产是一台爬坡的火车,哪怕歪歪扭扭,但只要在开着,就有修补的机会。但这辆火车一旦停下来,再想启动,就需要很大力的推一把。

别的地方复工之后,湖北的供应商无法交付,那么就会有外省的供应商顶上。

外国正常生产,中国的供应商无法交付,那么就会有其他国家的供应商顶上。

有时候这种顶替是暂时的。但是也有的时候,这种顶替有较高的固定投入,比如修路通电,建造厂房,设备的联调对接等等,那么一旦替换完成,相关的业务就长期的被替换了。

中国62%的GDP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九成中小企业属于制造业。西贝餐饮说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但是只要它撑到了疫情过去,一口气立马就能续上,损失的只是疫情期间的账面收入。

但是如果制造业停工,等你两三个月以后开工了,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移出了链条,然后这些出局者的下游供应商也一并出局。工业生产的滚滚车轮,不会为了人道关怀而停止,所有这种出局都是不可逆的。

前几天看到梁建章老师的观点,仅从生命健康角度看,一次大流感的影响,等于把人均寿命减少1.5天。即便把此次疫情的严重性扩大五倍,对人均寿命的减少也只有7.5天左右。但是,经济停摆造成的人均收入减少,会导致对医疗、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的退步。资金少了,医疗条件和营养水平就跟不上,人均寿命一样会降低。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债务问题。不论是企业贷款还是政府地方债,长期以来都在滚动着刺激经济的前进。但是债务的滚动都是基于“对未来的信心”,如果丧失信心,债务也会出现“挤兑”。

因此,我估计在本月之内,全国大部分地区会以各种形式恢复生产,在经济的火车尚未冷却前重新发动。否则即使是灾区,继续停工的后果也难以承受。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这次疫情是中国多年未遇的大挑战,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影响肯定不是几千亿或者一两万亿那么简单。这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国际层面上看,对中国也有一些好处,不便明说,只希望大家一起共克时艰。


Bimmer小叔


你好朋友。毋庸置疑疫情的长远跟我们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首先我觉得,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的经济。那么聊聊旅游业,国内旅游市场主要就靠3个时间段赚钱:春节假期、暑假以及国庆假期。由于疫情的关系,春节假期的旅游营收大大减少,等于全国旅游行业直接损失了1/3的收入。“如果按照乐观估计三个月绝收期减少60%,三个月恢复期减少30%来计算,全国旅游业预计今年损失接近3万亿元。


日拱一卒


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中华大地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为了免遭病毒传染,我自疫情爆发以来就很少出门。对于像我这样搞研究的人,一时足不出户并不会对工作造成多大的影响,但疫情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

今天,我读到一个段子:一位企业家打算让企业开工。朋友劝他说,现在“新冠”疫情正闹得厉害,开工就要接触很多员工,万一被哪个携带病毒的员工传染了会很危险。这位企业家回复说,“怕什么?‘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只有2%。但如果不开工,企业没收入,债主追上门,我的死亡率可能就是100%了!”这个段子里蕴含着深深的苦涩。

在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据估计,仅旅游、餐饮、电影这几个产业的损失加在一起,就可能超过了一万亿元。而这一切似乎还只是开始,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新冠”的破坏力才逐渐显露出来。

那么,“新冠”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政策来加以应对,以最大可能减少“新冠”的损失呢?

“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可能超过SARS

说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人会习惯性地将它和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较。十七年前,也是春节前后,也是不知名的疫情汹汹袭来。那一年,中国人民没有在可怕的病毒面前屈服,不仅取得了抗疫的胜利,还在疫后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创出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高。据此,一些分析机构根据SARS前后中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得出了结论,认为“新冠”的冲击至多会在短期,而其长期的影响则会很小。

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些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无论是“新冠”疫情本身,还是中国经济现在的环境,都和十七年前的SARS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可能让“新冠”的影响远远大于SARS。

(1)抗击“新冠”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

在疫情初期时,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这场疫情的破坏力会弱于SARS,理由是它的死亡率在2%左右,而SARS的死亡率则有9.6%。但后来的疫情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虽然与SARS相比,“新冠”的死亡率相对比较低,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救治。而事实上,由于“新冠”的传染性远高于SARS,所以它很可能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从而让死亡率急速攀升。

在SARS疫情的前期,我国并没有出台像今天这么严格的防控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四个月后,



喻芙蓉


现在全球经济增长的1/3来自中国,中国的停滞影响非常深远。最近星巴克暂时关了国内很多店,南美的咖啡价格就暴跌,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估计是很多经济学专家无法预测的。华尔街以及国内的很多分析师都在预期这次疫情会和03的SARS一样,市场会很快V形反转,但是真的会这样吗,为啥不会是U形,甚至是L形反转,而且们的模型还是建立在疫情没有外溢的情况下,如果日本恶化,奥运会推迟,新加坡沦陷,真的不敢想象...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冲击,短期存在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的可能。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因此大幅降低消费需求。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

我认为应该现大力从武汉先考虑治理,先决绝根本问题。

第一,加大疫情相关财政支出,扩大研发、救治、防疫物资、一线医护人员补助的财政兜底范围。

第二,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门尤其是交运(民航、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和出租汽车)、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值税,亏损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

第三,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率,养老、医疗缴费率可分别降低1和2个百分点,降低企业负担。

第四,给予企业部分受疫情影响期间受损行业的财政贴息,可暂定一个季度。

第五,对参与非典防治工作的卫生医务人员提供临时补助。病人疫情治疗相关费用一切减免。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影响,提前防范可能产生的失业潮引发的问题。

第六,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行为予以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抵扣,不受目前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12%限额的约束,鼓励社会捐赠。

第七,扩大赤字率至3%。2020年以收定支,财政收入下降,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属预计外的支出,为避免挤压其他民生和稳增长支出,有必要扩大赤字。

第八,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疫情过后开启基建减税,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运、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因为武汉目前损失最大,其他地方城市可依次借鉴。


迟到的间隔年


这次疫情从各方面都有严重影响,特别是国家经济 还有学生上学的问题都有严重影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b5629bedd414712a03a475e063dd7cc\

山里好妈妈


我认为:从短期看,1、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停滞,秋冬季污染管控又非常严格,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压力较大;2、对旅游、房地产、项目建设等行业影响较大,资金链风险加大,消费者信心不足;3、对自媒体、互联网行业利好较大,迎来发展窗口期;4、资金王道越来越明显,提前消费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从长期看,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安全、舆论新闻越来越重视,相关立法势在必行。总之,这次疫情踩了一下经济的刹车,整个社会面、经济面持续向好没有变,但更深远的影响,比如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一枚草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