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为什么被处以腰斩的酷刑,这是不是一桩冤案?

一德格天1


任安,西汉官员,由卫青荐举而入仕。他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后者以“推贤进士为务”。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回复《报任安书》,任安而由此而闻名。

汉武帝时期,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借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欲谋反。刘据欲辩无路,带兵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偏听偏信,认定太子谋反,派丞相带兵镇压。太子与丞相在长安混战五日,死数万人,兵败逃亡,悬梁自尽。

太子与丞相在京城激战时,任安担任京城禁卫军北军的统领。接到太子的调兵符节后,他按兵不动“闭门不出。”太子死后,汉武帝认为任安是条老奸巨猾的狐狸,“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二心!”且“怀诈,有不忠之心。”

《史记》中只言其下场为“诛死”,未明言为“腰斩”。任安是典型的“仙人打仗————凡人遭殃”。他夹在父与子的战争中,首鼠两端,附合谁都不会有好结果。且当时太子被定性为谋反,任安接到其命令后按兵不动,已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朝廷。故任安之死,实为冤案一桩。


2许云辉


看到任安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的名句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无不在历史的河流中沉沉浮浮,激励着后人。

那么,任安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为何会收到司马迁的这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期人物。初始为大将军卫青的舍人,受到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巫蛊之祸“事件中,由于按兵不动,既没有帮助太子也没有攻打太子,被汉武帝认为为人奸诈、首鼠两端,判处腰斩。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认为司马迁作为史官能够经常见到汉武帝,希望司马迁能够设法援救。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受到牵连而遭受宫刑,认为即使自己出面援救也无济于事。所以很为难,久久没有作复。然后叙述了自己遭受的不白之冤和为了著书而选择接受宫刑的愤懑,表示自己也要和历史中许多命运坎坷的俊杰一样,决心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历史著作。

《报任安书》从侧面反映了,在封建专制的历史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沉浮犹如无根浮萍,是否有冤屈已经不能自己掌控。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首先奖赏了攻击太子刘据的人,以示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处死了协助太子的人。

后面“巫蛊之祸”被认为是有人陷害太子,逼迫太子起兵造反,于是又将原来攻击太子的人全部处死。

任安属于第三种,他在事件中两不相帮。被汉武帝认为他在观望,准备投靠最后胜出的人,为人阴险狡诈,所以也被判处腰斩。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和“巫蛊之祸”有关联的人,在汉武帝眼中没有一种选择是正确的。

他需要做的,一是为太子复仇,二是清洗相关的政治势力,三是掩盖自己的错误。

任安是否冤屈已经不重要了。


往昔文笛


在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引发的西阙兵变中,田仁和任安的处事思路可谓不谋而合,都不情愿贸然卷入汉武帝父子干戈对峙的战乱,结果两人的命运完全相同。田仁念及武帝父子之情,放生太子,遭到处死,任安稳中求稳,同样死罪难逃,都因武帝下令拘捕下狱,最终被司法官处死。当时任安因事下狱,凶多吉少,所以司马迁《报任安书》信中虑及任安的死。可见任安之死在田仁之后。

 

任安之死,据《史记.田叔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听了奏报任安接受太子符节按兵不动的事,起先认为任安是假装接受符节,绝不会附和支持太子造反,可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见武帝心存疑惑。先前任安曾经笞打【古代一种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辱骂过一位北军中管钱的小官吏,任安下狱之后,那个小官吏趁机上书揭发任安,认为他接受了太子的符节,并说“希望把好的军队交给我。”汉武帝看过报告,说“这是老于世故的官吏,看到太子谋反的事发生,想要坐观胜败,看到谁胜利就附和顺从谁,有二心。任安犯有很多该判死刑的罪,我曾经多次让他活下来,现在他竟心怀欺诈,有不忠之心。”于是把任安交法官审判判处了死刑。

 

《史记.田叔列传》中,褚少孙引述汉武帝的一句话:“安有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 意思是说,任安曾犯有很多该死的罪,我曾经多次让他活下来,如今他竟然内怀欺诈,有不忠之心。于是,任安终于被汉武帝下令交给司法官治罪,被处死。

 

汉武帝这句话可见他对任安的既往信任,并不忍心处死,却又心存疑虑,犹豫不决。恰好不久北军那个小官吏上书揭发,称任安不但接受了太子的符节,任安还说过 “幸与我其鲜好者”,就是这一句话促使武帝下决心处死任安。“幸与我其鲜好者”,这句话有人翻译为“希望交给我那些新鲜美好的符节”,有人翻译为“希望把好的军队交给我的事”。

 

在下认为,按照前一种译文,任安话里有话,应有怀疑太子出示的符节是背着汉武帝所为。按照史料记载,卫子夫一生侍奉武帝,临死前做了平生唯一一件叛逆武帝的事,就是在儿子刘据决定起兵后,合谋诛杀江充,并打开长乐宫兵器库,动用长乐宫的兵马,支持太子造反。可见太子的符节不仅权限有很大限制,只能调动太子宫的卫队,因而求助皇后。更何况太子的符节他平生也就用过这一回。任安所谓“幸与我其鲜好者”,显然任安明言太子的符节不够鲜好,实际猜到太子动用符节汉武帝并不知道,碍于太子的面子和符节是调动军队的虎符之命,不便当面拒绝,因而接受太子符节之后按兵不动,静观变化。

 

后一种译文,语义不畅不说,北军小吏所称太子的话,只是一面之词,无法验证,可信度很低。 “希望把好的军队交给我的事”。明显诋毁汉武帝的禁卫军,应有小吏添油加醋挟嫌报复之嫌。从汉武帝最终下令依法处死任安看,后一种译文似乎更切中要害,火上浇油,促使武帝决断处死任安。至于汉武帝那句“安有当死之罪甚觽,吾常活之,”的话,没有史料印证任安曾有那些罪该当死的史实,只能揣摩为武帝决断处死任安时的一种自我辩解。田仁被武帝下令拘捕处死在前,任安下狱到行刑应有一段短暂的时间间隔,《史记.任安传》鲜活生动,耐人寻味的记述了任安死前,汉武帝爱才惜才的同时,又多疑刚愎的心理活动。

 

没有实证的罪名是不足采信的,任安之死,汉武帝的最终决断应有小人误导之嫌,武帝所谓任安以往犯有很多罪该处死之罪,曾经多次让他活下来,应属帝王自我标榜没有屈杀忠臣良才的莫须有罪名。

 

事后汉武帝查清了巫蛊之祸的真相,知道了太子无辜,后悔莫及。看守汉高祖陵庙的小吏田千秋越级上书,为太子鸣冤,武帝深以为是,田千秋被破格提拔为大鸿胪,随即超迁丞相。

 

汉武帝后来下诏提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可以看出,武帝已经承认,椒房——指卫皇后——是无辜的。

 

深表后悔的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的乡阌乡修造“归来望思台”,聊寄哀思,天下闻而悲之。

 

汉武帝晚年发生在长安城的“巫蛊之祸”,惨死无数,包括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死于无辜。事后太子和皇后卫子夫都得到了平反昭雪,而田仁和任安却成了千古奇冤。


村里的男爵


任安的结局一点也不冤。作为执掌北军的将领,没有朝廷命令就不发兵是对的。但是,太子刘据以符节命令发兵,任安的做法不对,汉武帝在外,命令太子监国,监国就是代替皇帝行使权力,既然接受了符节就应该按太子命令发兵攻打丞相。不想发兵受命,就不要接受符节。模棱两可,首鼠两端,该死。


大明成山卫指挥佥事


汉武帝认为任安 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主要就是按兵不动,两个主子在做你死我活的斗争时作为下属必须选择站队,想保持中立,坐观成败必是思路一条。这种人两面三刀,哪个主子敢留在身边,算不上冤案,古代臣子忠心是首要条件



篼鈄


任安,字 少卿,西汉 荥阳(今属 河南)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 大将军 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 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 巫蛊之祸,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 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 平定后, 汉武帝认为任安“ 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 腰斩。任安在几年前曾写信给 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 报任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