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為什麼被處以腰斬的酷刑,這是不是一樁冤案?

一德格天1


任安,西漢官員,由衛青薦舉而入仕。他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後者以“推賢進士為務”。

司馬遷遭受宮刑後,回覆《報任安書》,任安而由此而聞名。

漢武帝時期,朝中發生巫蠱之亂,江充藉機誣陷戾太子劉據欲謀反。劉據欲辯無路,帶兵誅殺江充等人。漢武帝偏聽偏信,認定太子謀反,派丞相帶兵鎮壓。太子與丞相在長安混戰五日,死數萬人,兵敗逃亡,懸樑自盡。

太子與丞相在京城激戰時,任安擔任京城禁衛軍北軍的統領。接到太子的調兵符節後,他按兵不動“閉門不出。”太子死後,漢武帝認為任安是條老奸巨猾的狐狸,“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二心!”且“懷詐,有不忠之心。”

《史記》中只言其下場為“誅死”,未明言為“腰斬”。任安是典型的“仙人打仗————凡人遭殃”。他夾在父與子的戰爭中,首鼠兩端,附合誰都不會有好結果。且當時太子被定性為謀反,任安接到其命令後按兵不動,已用實際行動支持了朝廷。故任安之死,實為冤案一樁。


2許雲輝


看到任安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其中的名句如“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無不在歷史的河流中沉沉浮浮,激勵著後人。

那麼,任安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為何會收到司馬遷的這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漢武帝時期人物。初始為大將軍衛青的舍人,受到舉薦,當了郎中,後遷為益州刺史。“巫蠱之禍“事件中,由於按兵不動,既沒有幫助太子也沒有攻打太子,被漢武帝認為為人奸詐、首鼠兩端,判處腰斬。在獄中寫信給司馬遷,認為司馬遷作為史官能夠經常見到漢武帝,希望司馬遷能夠設法援救。

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受到牽連而遭受宮刑,認為即使自己出面援救也無濟於事。所以很為難,久久沒有作復。然後敘述了自己遭受的不白之冤和為了著書而選擇接受宮刑的憤懣,表示自己也要和歷史中許多命運坎坷的俊傑一樣,決心忍辱負重完成自己的歷史著作。

《報任安書》從側面反映了,在封建專制的歷史背景下,個人的命運沉浮猶如無根浮萍,是否有冤屈已經不能自己掌控。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首先獎賞了攻擊太子劉據的人,以示他們對自己的支持,處死了協助太子的人。

後面“巫蠱之禍”被認為是有人陷害太子,逼迫太子起兵造反,於是又將原來攻擊太子的人全部處死。

任安屬於第三種,他在事件中兩不相幫。被漢武帝認為他在觀望,準備投靠最後勝出的人,為人陰險狡詐,所以也被判處腰斬。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和“巫蠱之禍”有關聯的人,在漢武帝眼中沒有一種選擇是正確的。

他需要做的,一是為太子復仇,二是清洗相關的政治勢力,三是掩蓋自己的錯誤。

任安是否冤屈已經不重要了。


往昔文笛


在漢武帝晚年巫蠱之禍引發的西闕兵變中,田仁和任安的處事思路可謂不謀而合,都不情願貿然捲入漢武帝父子干戈對峙的戰亂,結果兩人的命運完全相同。田仁念及武帝父子之情,放生太子,遭到處死,任安穩中求穩,同樣死罪難逃,都因武帝下令拘捕下獄,最終被司法官處死。當時任安因事下獄,凶多吉少,所以司馬遷《報任安書》信中慮及任安的死。可見任安之死在田仁之後。

 

任安之死,據《史記.田叔列傳》中記載,漢武帝聽了奏報任安接受太子符節按兵不動的事,起先認為任安是假裝接受符節,絕不會附和支持太子造反,可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見武帝心存疑惑。先前任安曾經笞打【古代一種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辱罵過一位北軍中管錢的小官吏,任安下獄之後,那個小官吏趁機上書揭發任安,認為他接受了太子的符節,並說“希望把好的軍隊交給我。”漢武帝看過報告,說“這是老於世故的官吏,看到太子謀反的事發生,想要坐觀勝敗,看到誰勝利就附和順從誰,有二心。任安犯有很多該判死刑的罪,我曾經多次讓他活下來,現在他竟心懷欺詐,有不忠之心。”於是把任安交法官審判判處了死刑。

 

《史記.田叔列傳》中,褚少孫引述漢武帝的一句話:“安有死之罪甚眾,吾嘗活之,今懷詐,有不忠之心。” 意思是說,任安曾犯有很多該死的罪,我曾經多次讓他活下來,如今他竟然內懷欺詐,有不忠之心。於是,任安終於被漢武帝下令交給司法官治罪,被處死。

 

漢武帝這句話可見他對任安的既往信任,並不忍心處死,卻又心存疑慮,猶豫不決。恰好不久北軍那個小官吏上書揭發,稱任安不但接受了太子的符節,任安還說過 “幸與我其鮮好者”,就是這一句話促使武帝下決心處死任安。“幸與我其鮮好者”,這句話有人翻譯為“希望交給我那些新鮮美好的符節”,有人翻譯為“希望把好的軍隊交給我的事”。

 

在下認為,按照前一種譯文,任安話裡有話,應有懷疑太子出示的符節是揹著漢武帝所為。按照史料記載,衛子夫一生侍奉武帝,臨死前做了平生唯一一件叛逆武帝的事,就是在兒子劉據決定起兵後,合謀誅殺江充,並打開長樂宮兵器庫,動用長樂宮的兵馬,支持太子造反。可見太子的符節不僅權限有很大限制,只能調動太子宮的衛隊,因而求助皇后。更何況太子的符節他平生也就用過這一回。任安所謂“幸與我其鮮好者”,顯然任安明言太子的符節不夠鮮好,實際猜到太子動用符節漢武帝並不知道,礙於太子的面子和符節是調動軍隊的虎符之命,不便當面拒絕,因而接受太子符節之後按兵不動,靜觀變化。

 

後一種譯文,語義不暢不說,北軍小吏所稱太子的話,只是一面之詞,無法驗證,可信度很低。 “希望把好的軍隊交給我的事”。明顯詆譭漢武帝的禁衛軍,應有小吏添油加醋挾嫌報復之嫌。從漢武帝最終下令依法處死任安看,後一種譯文似乎更切中要害,火上澆油,促使武帝決斷處死任安。至於漢武帝那句“安有當死之罪甚觽,吾常活之,”的話,沒有史料印證任安曾有那些罪該當死的史實,只能揣摩為武帝決斷處死任安時的一種自我辯解。田仁被武帝下令拘捕處死在前,任安下獄到行刑應有一段短暫的時間間隔,《史記.任安傳》鮮活生動,耐人尋味的記述了任安死前,漢武帝愛才惜才的同時,又多疑剛愎的心理活動。

 

沒有實證的罪名是不足採信的,任安之死,漢武帝的最終決斷應有小人誤導之嫌,武帝所謂任安以往犯有很多罪該處死之罪,曾經多次讓他活下來,應屬帝王自我標榜沒有屈殺忠臣良才的莫須有罪名。

 

事後漢武帝查清了巫蠱之禍的真相,知道了太子無辜,後悔莫及。看守漢高祖陵廟的小吏田千秋越級上書,為太子鳴冤,武帝深以為是,田千秋被破格提拔為大鴻臚,隨即超遷丞相。

 

漢武帝后來下詔提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與貳師陰謀逆亂,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宮人,轉至未央椒房……(《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可以看出,武帝已經承認,椒房——指衛皇后——是無辜的。

 

深表後悔的漢武帝在長安城修建“思子宮”,於太子被害的鄉閿鄉修造“歸來望思臺”,聊寄哀思,天下聞而悲之。

 

漢武帝晚年發生在長安城的“巫蠱之禍”,慘死無數,包括漢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諸邑公主,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都死於無辜。事後太子和皇后衛子夫都得到了平反昭雪,而田仁和任安卻成了千古奇冤。


村裡的男爵


任安的結局一點也不冤。作為執掌北軍的將領,沒有朝廷命令就不發兵是對的。但是,太子劉據以符節命令發兵,任安的做法不對,漢武帝在外,命令太子監國,監國就是代替皇帝行使權力,既然接受了符節就應該按太子命令發兵攻打丞相。不想發兵受命,就不要接受符節。模稜兩可,首鼠兩端,該死。


大明成山衛指揮僉事


漢武帝認為任安 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主要就是按兵不動,兩個主子在做你死我活的鬥爭時作為下屬必須選擇站隊,想保持中立,坐觀成敗必是思路一條。這種人兩面三刀,哪個主子敢留在身邊,算不上冤案,古代臣子忠心是首要條件



篼鈄


任安,字 少卿,西漢 滎陽(今屬 河南)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後來做了 大將軍 衛青的舍人,由於衛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後遷為 益州刺史。徵和二年(前91)朝中發生 巫蠱之禍,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戾太子發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於 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理京城禁衛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 平定後, 漢武帝認為任安“ 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 腰斬。任安在幾年前曾寫信給 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直到任安入獄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一封著名的回信《 報任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