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创九品中正制为何短命?明朝清朝也是九品官员制,为何国运昌盛几百年?

万里之外AkLzz


九品中正制指的是,你父亲是一品,你出来就是五品,过几年肯定就是一二品了,你爹要是七品,你以后估计也就七品了。

举个例子,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出身,所以他天天写字,他也是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陶渊明是落魄贵族,所以他只能做县令,以后基本上也就县令到顶了,于是他辞职了,

这种选官制度带来几个问题,一,皇帝身边都是贵族,都是股东,二,变相剥夺了皇帝的人事权,

所以,在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皇权衰弱,王朝更迭频繁,就带来了后来的“科举制”。


南朝居士


司马懿最后能够篡权成功,有两点主要原因:(1)司马懿的忍耐性,司马懿熬过了曹家三代君王;(2)曹家宗亲士族被打压,士族的成长和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在汉朝时期,选官的制度一般是举孝廉,举茂才,但是汉末天下大乱,人口流动非常大,这一制度被迫中止了。而当时的曹操又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所以他发过三次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用的办法,陈群曾极力反对。从表面上看,陈群和曹操对人才的人品要求上发生了分歧,其根本就是陈群在为士族争取利益。因为曹操此举,会让很多大寒门子弟有了发财的机会,以士族陈群等人为代表的利益就会损失。

  • 但是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上登基,其用人方略,发生了180度大转弯。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制度,在这个制度中各州郡可以选拔有知人之明的人,担任“中正”这一重要职位,负责人才的选拔,并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种品类,然后由吏部便根据品级选定,给选拔出的人才授予官职。这一方法似乎公平公正,中正这个职位需要没有私心的人担任,但是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各州郡选拔出来的中正,几乎都是当地的士族,或出身当地的豪绅,他们关系盘根错节,评定人才时,大多都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公平公正更是谈不上。所以很快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在曹操时期,被打压的士族,有一次崛起,并成了曹丕时期的主力,而在曹操时期兴盛一时的寒族,则被打压的无影无终。

而且曹丕在位时期,士族被重用的同时,被打压的不仅是寒门子弟,还有曹魏宗室及其嫡系。例如他掌权之后,最受信任和倚重的人,却都是司马懿、陈群这一群奸诈之人。

虽然九品中正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进步,但它使后来曹魏权利被架空,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了曹丕的能力,毕竟他自己估计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英年早逝,说不定他还有更好的计策,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已经去世了。


公元前


魏国的"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选出来的多半是官二代,明清时期的九品是官职大小,能昌盛几百年,靠的是科举,一点本事都没有还想当官!


淇则说历史


曹丕之帝与明朝诸帝没有可比性,丕登位时属于三国鼎立中末期,他那位子有三股势力挟之,一蜀二吴,三司马家暗流涌动,明朝则不冋,朱元璋草根出身,立于百姓,加之永乐延传制度和民心己顺,所以创九品者未必久之,而行九品者反久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