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隱形戰鬥機可以幹掉一艘護衛艦嗎,為什麼?

看看小新


這個說法其實並不科學,誰幹掉誰取決於各自的狀態。這如同那句非常經典的話,拋開作戰的體系環境談實力對比那就是耍流氓!

從戰場實際戰鬥情況來說,隱形戰鬥機跟護衛艦一樣,雙方都是不容易發現對方的。隱身戰鬥機是因為自身的隱身性能優越不易被發現;而護衛艦則是因為有環境掩護,由於大海會有干擾,對於總高10米以內的目標很難發現(護衛艦恰恰就在這個高度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預警機的幫助,隱身戰機也發現不了護衛艦。

其次,雙方都有擊落對方的理論條件!護衛艦屬於小型艦艇,一般機載的反艦導彈都可以擊沉對方;而護衛艦的艦載雷達同樣可以在100公里內發現隱身戰機,雙方都可以對射導彈威脅對方。

不過呢,如果雙方同時被發現的話,明顯是隱身戰機的優勢會大一些。畢竟戰機的速度快,擁有了戰場主動權,他可以選擇戰或者不戰,而護衛艦就沒有這個權限了。


優己


一架隱身戰鬥機想要幹掉一艘護衛艦,這個還真不好說。一架隱身戰鬥機幹掉一架小型護衛艦還可以,要想幹掉能攜帶32枚垂髮的幾千噸的護衛艦就很難了。


就拿美國最新的F-35隱身戰鬥機來說,隱身狀態下攜帶不了幾枚反艦導彈,加掛外掛載最多也就是14枚反艦導彈,碰上中國的054A護衛艦,F-35隱身戰鬥機要想擊沉、擊毀054A護衛艦的話,還真不是那麼容易。


F-35隱身戰鬥機安裝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分佈孔徑雷達,以及先進的光電瞄準系統,對敵攻擊能力很強。其最大飛行速度1.6馬赫,作戰半徑達到了1160公里,對艦作戰一般使用遠程的AGM-158C反艦導彈,還有一種是“增強型聯合防區外攻擊武器”JSOW-ER反艦導彈。

JSOW-ER反艦導彈採用GPS+慣性與地形匹配製導+末端紅外製像制導,對海上目標的攻擊非常準確,再加上外形採用的隱身設計,突防能力相當強,射程又遠,最新型的達到了560公里。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射程1000公里,配備了更復雜的紅外/雷達複合制導,雙向數據鏈,以及抗干擾的全球定位系統終端。



而054A護衛艦為區域型防空導彈護衛艦,主桅杆加裝了3D對空搜索雷達,後桅杆為364型X波段短程對海對空搜索追蹤雷達。配置有32發垂髮系統,防空導彈為海紅旗-16,用於中近程區域防空和自衛反導作戰,主要用於攔截反艦導彈和飛機。有效射程最遠達19公里,單發命中率0.7—0.98,最大飛行速度850米/秒。054A護衛艦還有兩座1130近程防禦系統,用來防禦漏網之魚。


從這些武器數量和裝備先進程度來看,F-35隱身戰鬥機要想利用反艦導彈對054A護衛艦進行攻擊,很快就會被054A上的防空導彈給擊落,不是反艦導彈不夠先進,而是海紅旗防空導彈系統攔截力強,抗飽和能力也很強。F-35攜帶的反艦導彈不夠,光憑一架隱身戰鬥機對載有大量防空導彈的區域型防空導彈護衛艦,進行打擊顯然很難。


科沁雜談


首先要說明的是,一架戰鬥機 要去打掉一艘護衛艦,那將意味著,這架戰鬥機上,必須配備反艦導彈,否則,就不可能打掉護衛艦,比如,英阿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的戰機,就是配備了法國“飛魚”反艦導彈,成功的擊沉過英國皇家海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可是,就第四代隱身戰鬥機來講,要想保證其隱身效果,所有的武器彈藥 就要裝在內置彈艙內,才能使得敵方護衛艦,只能在最短距離上才能發現這架隱身戰鬥機,但是,這就存在另外一個問題,由於大多數反艦導彈的體積偏大,根本無法塞進隱身戰鬥機的內置彈艙;

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沒有看到有哪個國家的隱身戰鬥機,可以在其內置彈艙內,掛載反艦導彈的報道,就連大名鼎鼎的F-22隱身戰鬥機,也沒有為其配備反艦導彈,由此可以看出,當今世界幾款隱身戰鬥機,都不具備在其內置彈艙內,掛載反艦導彈的能力,這樣一來,隱身戰鬥機要想打擊一艘護衛艦,就只能採用外掛的方式掛載反艦導彈;




可是,當今世界主流先進護衛艦的噸位,都達到了5000至7000噸左右,都為其配備了相應的反隱身相控陣雷達,都具有一定的區域防空能力,如果隱身戰鬥機外掛反艦導彈,來攻擊這艘護衛艦的話,護衛艦就可以在更遠距離上,發現這架戰機,並打出 防空導彈 擊落這架戰鬥機,從這個角度來看,隱身戰鬥機也有自己的短板;


因為,受到其彈艙容積的影響,根本無法在內置彈艙掛載反艦導彈,這就造成了,無論是F-22,蘇-57,J-20,都無法通過內置彈倉,掛載反艦導彈打擊護衛艦,只有F-35聯合攻擊機,才具備內置彈倉 掛載反艦導彈的能力,因此可以判斷,除了F-35聯合攻擊機之外,其他幾款隱身戰鬥機,都不具備通過內置彈倉 掛載反艦導彈的方式,攻擊一艘護衛艦。

關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小柳聊聊兵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很有深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最先進的戰鬥機就是具備隱身能力的五代機,而現代化頂級護衛艦都在不約而同的加強防空能力,所以兩者之間有可能會存在直接的衝突。比如說美國的F-35隱形戰鬥機,擁有三個版本,美國空軍、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都將裝備,所以它未來的作戰用途之一,肯定會包括反艦這一能力。而美國正在研製的下一代護衛艦,也將搭載很多防空武器,包括防空導彈等。

當隱形戰鬥機遇到護衛艦時,誰更勝一籌呢?首先來看一下隱形戰鬥機的優勢和劣勢。隱形戰鬥機具備優秀的隱身性能,航電設備也很先進,飛行速度和機動性也比較突出。隱形戰鬥機可以悄無聲息地接近護衛艦而不會被發現,一直深入到反艦導彈的射程為止。但是隱形戰鬥機攻擊戰艦也有缺點,一個是如果保持隱身的話就只能使用內置彈艙,這極大地限制了它的載彈量。第二個是反艦導彈的體型較大,很難裝入隱形戰鬥機的內置彈艙,所以必須研製新型專用反艦導彈。

以美國的F-35戰鬥機為例,未來不管是美國還是進口了F-35戰鬥機的國家,肯定會加強F-35戰鬥機的反艦作戰能力,所以必須要給它裝備一款能夠填入內置彈艙的反艦導彈。美國未雨綢繆,在研製F-35戰鬥機的同時就開始研究專用的反艦導彈。美國和挪威聯合研製了JSM“聯合打擊導彈”,它是在NSM空射型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的,綜合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射程增加到280公里。最為關鍵的一點是,JSM導彈是專門為F-35研製的,可以順利地裝入F-35戰鬥機的內置彈艙,不過數量會很少。

接下來再看一下護衛艦的優缺點。現代化的護衛艦和以前的水面戰艦有很大不同,不僅噸位增加,而且基本上都會安裝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填裝大量的防空導彈。比如歐洲研製的幾款護衛艦,噸位都在5000噸以上,大一點的甚至能達到六七千噸,達到了驅逐艦的標準。噸位增加的好處是,可以攜帶更多的武器裝備,可以安裝更大型的船電設備。還有一點是,新型護衛艦普遍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夠有效捕捉隱形戰機和反艦導彈等目標。

比如意大利和法國聯合建造的FREMM護衛艦,滿載排水量超過6000噸。法國裝備的防空型FREMM護衛艦,安裝了四座八聯裝Sylver A-50垂直髮射系統,可以填裝16枚Aster-30區域防空導彈和16枚Aster-15短程防空導彈。法國FREMM護衛艦搭載Herakles相控陣雷達系統,這是一種多功能、3D、監視和火控雷達,具備中遠距離的防空能力,能夠與主動和半主動導彈相關聯,可以同時執行空中監視、導彈探測和干擾、武器制導等,可以探測到250公里範圍內的戰鬥機,或者10~30公里範圍內低空飛行的反艦導彈。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隱形戰鬥機對陣護衛艦,其實就是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的較量。在正常情況下,單靠一架隱形戰鬥機攜帶的反艦導彈,幾乎不可能擊沉一艘現代化的護衛艦。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如果運氣好的話,也有可能出現例外。


老豆說軍武


任何武器裝備之間的對抗不僅需要看性能,還要還作戰環境和戰場指揮等因素,一架隱身戰鬥機能否幹掉一艘護衛艦同樣沒有完全確定的結論。如果運用得當,一架隱身戰鬥力大概率可以擊沉一艘普通護衛艦,但是,如果面對的是一艘裝備先進雷達、防空系統的頂級護衛艦,那麼隱身戰鬥機被幹掉的可能性也很大!

F-18戰鬥機發射“魚叉”反艦導彈,戰艦最大的威脅就來自於空中

現役隱身戰鬥機只有美國的F22/F35、我國的殲20以及俄羅斯的Su-57四種型號,其中F22、殲20是典型的空優戰鬥機,一般不會用於對海攻擊;Su-57雖然號稱已經投入使用,但是問題不斷,尚未形成完整戰鬥力;F35是一款多用途隱身戰鬥機,對地、對海攻擊是其拿手本事,因此,如果說是用於反艦打擊的隱身戰鬥機,F35無疑是最佳選擇。目前全球範圍內只有4款隱身戰鬥機

F35是唯一一款適合對海打擊的隱身戰鬥機

F35戰鬥機擁有很好的雷達隱身能力,在反艦攻擊是可以攜帶AGM-84“魚叉”反艦導彈,未來也可以搭載美國正在研發的LRASM遠程隱身反艦導彈,可以在數百公里外對海上目標發動打擊。以當前的裝備狀態,如果一架F35戰鬥機攜帶4枚“魚叉”反艦導彈攻擊一艘類似“佩裡級”護衛艦這樣的目標,那麼大概率情況下”佩裡級“護衛艦將會被擊毀或者擊沉。但是由於”魚叉“反艦導彈沒有雷達隱身能力,且是亞音速反艦導彈,容易被艦載雷達發現和近程防禦系統攔截,”佩裡級“護衛艦也可能全身而退,甚至能夠利用所搭載的”標準I“艦空導彈反擊F35戰鬥機,不過幹掉F35的可能性比較小。

F35戰鬥機可掛載多種彈藥“佩裡級”護衛艦

如果同樣是一架F35戰鬥機搭載4枚“魚叉”反艦導彈與一艘類似荷蘭“七省級”護衛艦這樣的頂級護衛艦對抗,那麼勝利的天平大概率會往護衛艦的方向傾斜。“七省級”護衛艦裝備APAR相控陣雷達和SMART-L 3D D頻對空搜索雷達以及“標準II”、“海麻雀”艦空導彈,擁有較強的反隱身能力和防空能力,對付“魚叉”反艦導彈這樣的目標基本沒有壓力,而且即便是對付F35這樣的隱身戰鬥機也不會“發怵”,與“七省級”護衛艦這樣的高端對手單挑F35不被擊落就是萬幸。
“七省級”護衛艦

現代戰爭雖然與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密切相關,但是不是完全靠技術唯一致勝的,對付“低端”的對手,技術優勢確實會佔據壓倒性地位,但是如果是同等技術水平的對抗,就要看整體實力和臨場發揮了。簡單來說,武器裝備簡單的“單挑”結果,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雙方的“身價”,一架隱身戰鬥機與一艘護衛艦的對抗,結果如何也可以從雙方的造價上對比判斷知一二。要是一艘造價10多億美元的戰艦連一架不到1億的飛機都對抗不了,誰還造軍艦?!


威吶解析


【asiavikin獨立視角】

當然可以。就是非隱形機都可以,只要有合適的武器和戰術即可。

比如英阿馬島戰爭中的擊沉“謝菲爾德”號就是個好例子。當時阿軍出動兩架超級軍旗,各攜帶一枚AM39“飛魚”空艦導彈,根據偵察機給予的英艦位置向馬島南部海域飛行。接近預期位置時降低飛行高度以躲避英軍雷達,在預期位置爬高用機載雷達搜索,未發現目標,降低高度至超低空繼續飛行40公里後再度爬升,機載雷達終於搜索到英艦,裝定數據後發射“飛魚”。這一期間,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謝菲爾德”號始終未發現來襲的超級軍旗,也未發現“飛魚”上的雷達跟蹤信號。其它英艦倒是發現了,但沒有通過數據鏈分享目標信息,只是UHF通信告知“謝菲爾德”而已。最終等“謝菲爾德”艦雷達發現“飛魚”時,大限已至……

結合以上戰例可以看出,利用地球曲率和遠程制導武器,飛機對單艘護衛艦這樣的艦艇具備極大的優勢:可以隱蔽接近目標,在目標發現自己之前就採集到攻擊所需的數據,然後從目標的防空系統作用距離以外發起進攻。而隱形飛機會進一步擴大這種優勢:由於隱形飛機的雷達散射截面很小,可以靠得離目標更近而不被發現,這個過程裡隱形飛機可以各種主動、被動手段採集目標的數據:位置、航向、速度等,然後裝定入制導武器,發射後脫離。而護衛艦的雷達沒有宙斯盾那麼強大的搜索與監視能力,即便有也不可能發現水天線以下的隱形飛機。因此,在隱形飛機與單艘軍艦的對抗中,軍艦一方會非常被動。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海軍要保持強大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並研究CEC作戰的原因。因為隱形飛機對單艘艦艇的威脅實在是太大了,軍艦一方如果沒有很好的空中預警和保護,很容易成為隱形飛機的盤中餐。


asiavikin


一架四代隱身技術戰鬥機、打沉一艘護衛艦、沒有懸念!

先回想一下歷史:
“超軍旗“攻擊機
是法國“達索”公司設計生產的用一型二代技術水平的艦載機。


(“超軍旗”攻擊機
的標配“飛魚”反艦導彈、全彈重:700kg)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期間、一架阿根廷的“超軍旗”攻擊機”在距離英國海軍“謝爾菲爾德”驅逐艦46km處發射了2枚“飛魚”反艦導彈、其中一枚擊中排水量達4000噸的“謝爾菲爾德”指揮塔、苦苦掙扎6天后“謝爾菲爾德”號驅逐艦沉沒……


以美軍F-35
“閃電-ⅠⅠ”Lightnⅰng-2隱身技術聯合攻擊戰鬥機為例:

F-35c是世界上第一型五代技術的隱身技術艦載機,機腹彈艙可掛載4枚反艦導彈。

美國海軍正在為F-35c實施一項計劃“增程型聯合防區外攻擊武器”-“隱身滑翔導彈”/JSOW-ER。
(隱身滑翔導彈JSOW-ER)

這項計劃:F-35c隱身技術艦載機可攜帶2枚這類型反艦導彈、2箇中隊可掛載48枚JSOW-ER反艦導彈、在500公里外對一支航母編隊進行飽和攻擊。

圖為俄羅斯的最先進技術的22350型防空護衛艦、“護衛艦
”是一型用於為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以及支援登陸作戰任務的艦艇。

武器裝備有:主炮、防空、反艦導彈、深水炸彈、魚雷等等。

排水量一般在4000噸左右。



(法國的Fremm護衛艦)
隱身技術戰鬥機、其特點就是“來無影去無蹤”超視距打擊能力是四代機、五代機的


基本功能。

所以說、隱身技術攻擊機一旦壓制/突破護衛艦的對空防禦系統、打殘一艘護衛艦、不費勁。


孔乙己亂彈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水平,首縣要了解隱形戰機和護衛艦分別是幹什用的,隱形戰機說白了就是雷達反射面積小,不易發現,護衛艦來說他是反潛兼防空,兩者在作戰上來看不一定誰比誰更勝一籌,綜合來說,現在的護衛艦都有近防炮,對於隱形戰機來說有可能使護衛艦失去戰鬥能力,畢竟這種說法欠證實,護衛艦出航一般有驅逐艦還有補給艦來組成編隊出航,都是共同防禦的,要是比火力,畢竟隱形戰機載彈量少,航程短,單獨來說的話,就憑一架戰機打沉一艘護衛艦,覺得還是有點懸,說讓護衛艦失去戰鬥能力,這倒是有可能,畢竟隱形戰機就是為了突放和踹門而生的產物,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決你的疑惑


彬哥與你同行u


公雞要下蛋,不是它的活也要幹,你叫鴨界和鵝界怎麼想?五代戰鬥機,本來以制空為主要使命,不過,任何戰鬥機都要考慮極限使用的情況,不然即會造成軍事資源的嚴重浪費,浪費不好,所以不是它的活也要開始幹了,比如目前紛紛推出的小直徑炸彈,以此開啟“野獸模式”,如圖,F-35變身炸彈卡車,看起來蠻邪惡。

F-35如此,不能說F-22就不可以,搞點副業,也算小小娛樂以下。

與美製五代機不同,俄羅斯蘇-57,甫一開始,即有內置對地攻擊模式,可以至少掛載4枚Kh-59MK2,射程當在300公里以上,如果能達到350公里的話,反艦這活,我看行。可在護衛艦發現距離之外發射,等發現再防的話,已然來不及。打了就跑,你還別說,以其生猛的架勢,真能鎮住F-35這隻活獸。

蘇-57上場就是滿滿精神,在敘利亞2018年完成了實彈測試。此外,當代四代五代機,如果算上殲-31的話,可以說有五款,未來升級,能升級成“雲作戰”,引導無人機蜂群展開攻擊的話,對反艦自然更加理想。

2017年廣州財富論壇,有1180架無人機密集編隊,絲毫不亂,不停變換各種字樣,使人印象深刻,能應用於軍事,可以說鋪天蓋地,什麼仗打不下來呢?當然五代機能否反般攻擊,要看未來發展,魂舞大漠以為倒不失為是一種有益的思考。類似之類的問題,也許只有咱們頭條的網友,才會有此一問,不過仍發人深思。


魂舞大漠


關於隱身戰鬥機攜帶反艦導彈的報道並不少,但並沒有裝備的報道,美國F-22隱身戰鬥機服役已經十多年了,始終沒有裝備反艦導彈的消息,空對地模式也不過是制導彈藥,而制導彈藥比反艦導彈要小的多。俄羅斯是非常重視戰鬥機武器攜帶能力的,其蘇-57隱身戰鬥機採用兩個主彈艙設計,所攜帶的彈藥同樣是以空空導彈為主。有媒體報道某國20型隱身戰鬥機能夠攜帶反艦導彈,但也不能認真。隱身戰鬥機並非不能攜帶反艦導彈,反艦導彈不需要口徑限制,可大可小,問題是彈藥武器首先要能用並且管用,如果為了放入彈艙縮小體積,射程和威力無法滿足需要就不能用。



隱身戰鬥機並非是真能隱身,不過是縮短了被雷達發現的距離,僅此而已,如果在幾十公里距離上,一艘軍艦完全能發現隱身戰鬥機,這還是保守的說法。依目前的反隱身戰鬥機技術來說,發展要明顯快於隱身技術,在信息化體系支持下的作戰模式,護衛艦即便不開啟警戒雷達都能通過信息化網絡得到隱身飛機的信息。如果隱身戰鬥機所攜帶的小型反艦導彈無法在安全距離發射反艦導彈,那麼這樣的反艦導彈就是一個無法勝任的武器,更不用說違背武器裝備發展的原則了。我們探討武器裝備,必要要從實戰角度去評判,而不是紙上談兵,紙面上一切皆有可能,而實際上並不可能。反艦導彈能小到大型空空導彈的體積,打軍艦未必有用。當然,可以多帶幾個,問題是戰爭也是講究效率的,出動架次和打擊次數直接影響作戰效率,甚至決定了勝敗,戰爭不是兒戲。隱身戰鬥機永遠不會專門為打一艘輕型護衛艦去研製一款小個頭的反艦導彈,因為隱身戰鬥機並不是用來專門打護衛艦的。
隱身戰鬥機目前的發展方向是隱身外掛武器彈藥,以拓展作戰模式。護衛艦也好,驅逐艦也罷,包括航母,防區外打擊是一個主流方向,這樣做並不單純是保證飛機安全,而是保障彈藥威力足夠用,一枚反艦導彈能夠擊沉一艘護衛艦就不會考慮用兩枚,效率永遠是彈藥武器追求的目標,一型多能也是體系化發展的方向。所以,隱身戰鬥機雖然先進,也不過是短時間內的優勢,目前技術而言,用現有的隱身戰鬥機去打掉一艘護衛艦很難做到,實戰中估計不會有人去這麼做。用傳統的多用途戰鬥機在防區外打護衛艦更合適,也更有效,一擊致命。歸根結底還是隱身戰鬥機並不是幹這個活的,最起碼目前不是。所以,別把隱身戰鬥機看的太高了,也不要把護衛艦看的太低了,隱身戰鬥機只不過是鑽了矛盾相生相剋的空子,但這個空子不會是持久的,從武器裝備發展的歷史來看,後來者的盾永遠都強於先出現的矛,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