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说李世民仁慈,他不杀开国功臣究竟是真的仁慈,还是另有原因?

老兵历史怪谈


他自信能驾驭住手下的文臣武将。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贵族,父亲李渊和隋炀帝是姨表亲,李世民是亲眼目睹隋炀帝打压关陇贵族集团的政治斗争的。到了李渊起兵反隋以后,而于哥哥弟弟之间的斗争他更是亲自参与,可以说对于如何收买人心,驾驭文臣武将,这些他都是在血的教训中学到的。

再说功高盖主,李世民在唐王朝统一天下过程中那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特别是虎牢关一战,以3500玄甲铁骑大破窦建德10万大军,这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一战他一举打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势力,使大唐一统天下,论战功想盖过李世民太难了。

再一个,李世民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都是和李世民一起经历过生死的,而且李世民对他们也是高官厚禄,所以这些人只要不作死谋反就不会死。论谋略论手腕他们斗不过李世民,否则也不会死心塌地跟随李世民。


混沌果


李世民不诛杀功臣,真的是因为仁慈吗?唐朝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就按照他们的功劳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可以说这二十四位大臣为唐帝国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换言之,他们也是功高震主,对皇权最具有威胁性的人物。

在这二十四位功臣中,抛开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帮文臣,善于带兵打仗的武将只有李靖,李绩,李孝恭,刘弘基,屈突通,侯君集,段志玄,程咬金,尉迟恭和秦琼等人,但是在贞观年间,侯君集谋反被诛杀,名将李靖,李孝恭,屈突通,段志玄,秦琼等人都已相继病死或终老,这些人都先李世民而去,所以他们对皇权已经构不成了威胁,李世民也没有必要落下骂名去除掉他们。

在剩下的将领中,寿命长于李世民的只有李绩,刘弘基,程咬金,尉迟敬德四人,其中刘弘基致使归隐,远离了权力中心,尉迟敬德闭门自娱,拒绝和任何人交往,也降低了对皇权的威胁性,最终二十四功臣只剩下李绩和程咬金两名军事统帅,在这两人中,程咬金很少单独带兵作战,所以在李世民临终前,唯一能对皇权构成最大威胁的功臣就只有李绩了。

然而在极度示以尊崇的背后,李世民对李绩并不放心,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就对这位功劳盖世的大臣充满了杀机。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风疾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就把李绩贬为叠州都督,并向太子李治面授机宜说:“李绩才智有余,屡更大任,恐其不厌服于汝,固有此授。我死后,可亲任之,若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春泥百草生


李世民以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演绎历史的舞台,出于政治需要的目的而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对他的仁慈烙上了斑点。但不管从秦王时代的领兵打仗到后来的独撑乾坤,做人的品格虽说不是冰清玉洁,然终无可厚非。他未杀功臣的理由是功臣们没有给自己造下遭戮的口实。秦琼,敬德,程咬金都是跟着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没有反叛的可能。再说他的谋略战功都高于常人,没有功高震主的担忧,何必做出如此令人不耻之事呢?



竹影临风


李世民不杀开国功臣猛将原因如下:一是仁慈宽广,知道笼络人心,更有利于自己统治。二李世民知才善用、猛将勇猛忠心,君臣齐心上下用命,既安定边疆又保卫国家。三将来外敌进犯,就会有猛将御敌,进一步保住了自己得来不易的政权。


小龙女5505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就没有一个例外的皇帝吗,他们的位置安稳以后,就会除掉那些昔日为自己流血流汗的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对待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大臣们很好,但是这并不能表示李世民不杀人。能够从一众兄弟里面脱颖而出,最后成功,他怎么会是个心慈手软的人呢?尤其是李世民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李建成,若不是他使用了手段,怎么会有唐太宗李世民呢?大家都知道,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杀了自己的兄长还有弟弟,还杀害了跟随他们张亮,侯君集等人。按理来说,连亲兄弟都不放过的李世民,是绝不会放过那些开国元勋的,怎么反倒没有杀害他们呢?皇帝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有地位,是无所不用,怎么李世民就与众不同,放过了这些开国大臣们呢?李世民为什么放过了秦叔宝,这里面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1.不必担心会有威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最担心的,莫过于手下的大将们,有二心。这个让皇帝忌惮的规格,秦叔宝就不符合要求。他不过是李世民打仗时的一名先锋将,鞍前马后,冲锋陷阵的,本身没有多大的权力,充其量管着一两万人马。这些士兵,对当时的唐王朝而言,不过是一支小分队,想要成功造反,还差得很远。李世民并不傻,他知道将过于重,对国家的危害,所以自己当皇帝以后,秦叔宝只是有个虚名,并无实权,给予赏赐,让他们安享晚年。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人会造反,秦叔宝对他更是没有任何威胁。再者,秦叔宝这些人对李世民也是一片忠诚,为了李世民可以赴汤蹈火,根本就不会想要去造反。

2.相信自己

李世民年纪轻轻就开始在战场上打拼,常年和战士们一起作战,很明白怎么样收服人心。常年带兵打仗,他和士兵们的关系很近,他知道士兵们的所思所想,更加懂得如何收服将领们的心。李世民对人坦率,懂得用兵之道,因此大家也都拿他十分的爱戴,尊敬,忠心耿耿。而且,秦叔宝,程咬金他们都是李世民并肩作战的战友,所以李世民坚信这些人并不会背叛自己。年龄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正值壮年的李世民而那时他身边的大臣也都年近花甲,并且因为征战,大多都体弱多病。这么一群人,还需要整日提防他们会犯上作乱吗?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他只是稍微制衡了一下这群人的权利就可以,没到赶尽杀绝那一步。李世民带领着这些人物常年作战,兄弟情同手足,又怎么会反咬一口李世民呢?

3.还有用处

从李世民登基来看,当时的国家并不是安逸的环境。李世民在面对多方残余势力的情况下,并没有退缩。当时,唐朝不仅面临内乱,还有外敌入侵,要是把这些人都杀掉了,谁来帮他铲除那些势力?总不能来个御驾亲征吧。玄武门事变对李世民影响很大,他已经背上了杀害手足这个名声,就不能再来一条杀害开国大将的罪名了,所以这些人要留着。为了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李世民非但不能杀,还要善待这些人,所以他用自己的手段夺取了他们的权势。

4.成为世人称颂的君王

李世民不仅要当一个皇帝,还要当那种被大家都赞扬的好皇帝,因此他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让大臣们勇于纳谏。李世民把唐朝引向了一个繁荣的盛世。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外邦来贺,整个世界都为唐朝的兴盛留下赞美。李世民这个人平生最喜欢儒家的文化,所以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不喜杀戮的。唐太宗确实是罕见的一代明君,他也留下了很多治世明言。





A影视历史


当然是仁慈了,李世民对待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功臣是有别与其他皇帝的,给予手下足够的信任,并且听的进直言。举一个例子,尉迟敬德喝点酒因为座位次序,把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眼睛几乎打瞎了,李世民都没有杀了尉迟敬德,这就说明李世民对手下足够的仁慈了!


一个冒牌的读书人


杀与不杀功臣,与仁慈关系不大,和政治力量对比有关。

李世民是靠实力当上皇帝的,功臣比较服气。玄武门之变后,内政上没有大的威胁,没有必要伤和气。李世民胸怀宽广,眼界高远,能容人,给自己搏一个好名声。


易宝坊


历史上所有有作为的皇帝没有仁慈的。如果有也是相对的。

李世民作为一个历史三大明君之一,虽然做了一些有利于天下太平的事情。但也谈不上仁慈。他杀死了他的亲兄弟和哥哥。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事后他把他兄弟和哥哥的10多个孩子也全部给处死了。为了斩草除根。

谁能说它是仁慈的呢?当然他这样做站在他个人的角度也是有道理的,从政治来看他不这样做,他可能被他哥哥和弟弟给害死。

他不把他的十几个侄子们给主子担心将来还会发生汉朝的八王之乱之类的事情。

因此评价一个地方不能用仁慈或者不仁慈,真正仁慈的帝王是不能治理国家的。也不可能把国家给治理好。

每个人都有善良和险恶的一面。关键是外部因素和内心因素,哪一个占优势而已。


马说新语


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郑伯克段尔。太宗乃一代明君,“仁慈”两字是一种手段,笼络人心表面文章而己。同室操戈更何况他人。


摇光G


李世民对待除了他的大哥和弟弟的后代残忍冷酷,但,那是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才将他的所有侄子一并杀掉的。

李世民清楚,如果要想做个有作为的皇帝,没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他对臣子是宽仁的。

可以说,玄武门也是激励他做个好皇帝的心理阴影。

对他的臣子是相对仁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