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說李世民仁慈,他不殺開國功臣究竟是真的仁慈,還是另有原因?

老兵歷史怪談


他自信能駕馭住手下的文臣武將。

李世民出身於關隴貴族,父親李淵和隋煬帝是姨表親,李世民是親眼目睹隋煬帝打壓關隴貴族集團的政治鬥爭的。到了李淵起兵反隋以後,而於哥哥弟弟之間的鬥爭他更是親自參與,可以說對於如何收買人心,駕馭文臣武將,這些他都是在血的教訓中學到的。

再說功高蓋主,李世民在唐王朝統一天下過程中那是立下赫赫戰功的,特別是虎牢關一戰,以3500玄甲鐵騎大破竇建德10萬大軍,這是在中國軍事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一戰他一舉打敗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大勢力,使大唐一統天下,論戰功想蓋過李世民太難了。

再一個,李世民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都是和李世民一起經歷過生死的,而且李世民對他們也是高官厚祿,所以這些人只要不作死謀反就不會死。論謀略論手腕他們鬥不過李世民,否則也不會死心塌地跟隨李世民。


混沌果


李世民不誅殺功臣,真的是因為仁慈嗎?唐朝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就按照他們的功勞在凌煙閣內繪製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可以說這二十四位大臣為唐帝國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換言之,他們也是功高震主,對皇權最具有威脅性的人物。

在這二十四位功臣中,拋開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一幫文臣,善於帶兵打仗的武將只有李靖,李績,李孝恭,劉弘基,屈突通,侯君集,段志玄,程咬金,尉遲恭和秦瓊等人,但是在貞觀年間,侯君集謀反被誅殺,名將李靖,李孝恭,屈突通,段志玄,秦瓊等人都已相繼病死或終老,這些人都先李世民而去,所以他們對皇權已經構不成了威脅,李世民也沒有必要落下罵名去除掉他們。

在剩下的將領中,壽命長於李世民的只有李績,劉弘基,程咬金,尉遲敬德四人,其中劉弘基致使歸隱,遠離了權力中心,尉遲敬德閉門自娛,拒絕和任何人交往,也降低了對皇權的威脅性,最終二十四功臣只剩下李績和程咬金兩名軍事統帥,在這兩人中,程咬金很少單獨帶兵作戰,所以在李世民臨終前,唯一能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的功臣就只有李績了。

然而在極度示以尊崇的背後,李世民對李績並不放心,他臨終前的一句話就對這位功勞蓋世的大臣充滿了殺機。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風疾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就把李績貶為疊州都督,並向太子李治面授機宜說:“李績才智有餘,屢更大任,恐其不厭服於汝,固有此授。我死後,可親任之,若遲疑顧望,便當殺之!”


春泥百草生


李世民以歷史上少有的明君演繹歷史的舞臺,出於政治需要的目的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對他的仁慈烙上了斑點。但不管從秦王時代的領兵打仗到後來的獨撐乾坤,做人的品格雖說不是冰清玉潔,然終無可厚非。他未殺功臣的理由是功臣們沒有給自己造下遭戮的口實。秦瓊,敬德,程咬金都是跟著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沒有反叛的可能。再說他的謀略戰功都高於常人,沒有功高震主的擔憂,何必做出如此令人不恥之事呢?



竹影臨風


李世民不殺開國功臣猛將原因如下:一是仁慈寬廣,知道籠絡人心,更有利於自己統治。二李世民知才善用、猛將勇猛忠心,君臣齊心上下用命,既安定邊疆又保衛國家。三將來外敵進犯,就會有猛將禦敵,進一步保住了自己得來不易的政權。


小龍女5505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就沒有一個例外的皇帝嗎,他們的位置安穩以後,就會除掉那些昔日為自己流血流汗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對待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大臣們很好,但是這並不能表示李世民不殺人。能夠從一眾兄弟裡面脫穎而出,最後成功,他怎麼會是個心慈手軟的人呢?尤其是李世民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李建成,若不是他使用了手段,怎麼會有唐太宗李世民呢?大家都知道,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親手殺了自己的兄長還有弟弟,還殺害了跟隨他們張亮,侯君集等人。按理來說,連親兄弟都不放過的李世民,是絕不會放過那些開國元勳的,怎麼反倒沒有殺害他們呢?皇帝們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還有地位,是無所不用,怎麼李世民就與眾不同,放過了這些開國大臣們呢?李世民為什麼放過了秦叔寶,這裡面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1.不必擔心會有威脅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最擔心的,莫過於手下的大將們,有二心。這個讓皇帝忌憚的規格,秦叔寶就不符合要求。他不過是李世民打仗時的一名先鋒將,鞍前馬後,衝鋒陷陣的,本身沒有多大的權力,充其量管著一兩萬人馬。這些士兵,對當時的唐王朝而言,不過是一支小分隊,想要成功造反,還差得很遠。李世民並不傻,他知道將過於重,對國家的危害,所以自己當皇帝以後,秦叔寶只是有個虛名,並無實權,給予賞賜,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擔心這些人會造反,秦叔寶對他更是沒有任何威脅。再者,秦叔寶這些人對李世民也是一片忠誠,為了李世民可以赴湯蹈火,根本就不會想要去造反。

2.相信自己

李世民年紀輕輕就開始在戰場上打拼,常年和戰士們一起作戰,很明白怎麼樣收服人心。常年帶兵打仗,他和士兵們的關係很近,他知道士兵們的所思所想,更加懂得如何收服將領們的心。李世民對人坦率,懂得用兵之道,因此大家也都拿他十分的愛戴,尊敬,忠心耿耿。而且,秦叔寶,程咬金他們都是李世民並肩作戰的戰友,所以李世民堅信這些人並不會背叛自己。年齡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正值壯年的李世民而那時他身邊的大臣也都年近花甲,並且因為征戰,大多都體弱多病。這麼一群人,還需要整日提防他們會犯上作亂嗎?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做,他只是稍微制衡了一下這群人的權利就可以,沒到趕盡殺絕那一步。李世民帶領著這些人物常年作戰,兄弟情同手足,又怎麼會反咬一口李世民呢?

3.還有用處

從李世民登基來看,當時的國家並不是安逸的環境。李世民在面對多方殘餘勢力的情況下,並沒有退縮。當時,唐朝不僅面臨內亂,還有外敵入侵,要是把這些人都殺掉了,誰來幫他剷除那些勢力?總不能來個御駕親征吧。玄武門事變對李世民影響很大,他已經背上了殺害手足這個名聲,就不能再來一條殺害開國大將的罪名了,所以這些人要留著。為了能給自己留下一個光輝的形象,李世民非但不能殺,還要善待這些人,所以他用自己的手段奪取了他們的權勢。

4.成為世人稱頌的君王

李世民不僅要當一個皇帝,還要當那種被大家都讚揚的好皇帝,因此他注重解決民生問題,讓大臣們勇於納諫。李世民把唐朝引向了一個繁榮的盛世。國家繁榮,民族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外邦來賀,整個世界都為唐朝的興盛留下讚美。李世民這個人平生最喜歡儒家的文化,所以他的內心深處也是不喜殺戮的。唐太宗確實是罕見的一代明君,他也留下了很多治世明言。





A影視歷史


當然是仁慈了,李世民對待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功臣是有別與其他皇帝的,給予手下足夠的信任,並且聽的進直言。舉一個例子,尉遲敬德喝點酒因為座位次序,把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眼睛幾乎打瞎了,李世民都沒有殺了尉遲敬德,這就說明李世民對手下足夠的仁慈了!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殺與不殺功臣,與仁慈關係不大,和政治力量對比有關。

李世民是靠實力當上皇帝的,功臣比較服氣。玄武門之變後,內政上沒有大的威脅,沒有必要傷和氣。李世民胸懷寬廣,眼界高遠,能容人,給自己搏一個好名聲。


易寶坊


歷史上所有有作為的皇帝沒有仁慈的。如果有也是相對的。

李世民作為一個歷史三大明君之一,雖然做了一些有利於天下太平的事情。但也談不上仁慈。他殺死了他的親兄弟和哥哥。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事後他把他兄弟和哥哥的10多個孩子也全部給處死了。為了斬草除根。

誰能說它是仁慈的呢?當然他這樣做站在他個人的角度也是有道理的,從政治來看他不這樣做,他可能被他哥哥和弟弟給害死。

他不把他的十幾個侄子們給主子擔心將來還會發生漢朝的八王之亂之類的事情。

因此評價一個地方不能用仁慈或者不仁慈,真正仁慈的帝王是不能治理國家的。也不可能把國家給治理好。

每個人都有善良和險惡的一面。關鍵是外部因素和內心因素,哪一個佔優勢而已。


馬說新語


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鄭伯克段爾。太宗乃一代明君,“仁慈”兩字是一種手段,籠絡人心表面文章而己。同室操戈更何況他人。


搖光G


李世民對待除了他的大哥和弟弟的後代殘忍冷酷,但,那是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才將他的所有侄子一併殺掉的。

李世民清楚,如果要想做個有作為的皇帝,沒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他對臣子是寬仁的。

可以說,玄武門也是激勵他做個好皇帝的心理陰影。

對他的臣子是相對仁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