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手法真的有必要存在吗?你怎么看?

邓继敏


题主问“赏析手法有没有必要存在”的问题,悦华猜可能是受一种说法的影响。

那天,有朋友在我一篇分析赏析手法的小文下留言道:手法是让批评家掌握的,诗人不需要。

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准确。古代诗人写诗还是精通各种手法的,但第一,他们认识手法,但不像我们这样去为手法贴标签;第二,他们更重视文字的锤炼、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造和情思的发抒,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早有各种手法的参与,但他们也认为手法是“小道”,不太愿意谈及。

那么,我们就从诗人写诗的角度看看“手法真的有必要存在吗?”当然,这时“赏析手法”不妨换成“写作手法”。

不要以为这是偷换概念,写作手法和赏析手法只是看诗歌的角度不同罢了。

首先,诗心为大。

诗人有诗心,善感;诗人也有语言天赋,善于诗性表达。

曾巩散文为二苏激赏,但他的诗远比二苏差。同样,苏辙的又不比苏轼。

这里有天赋也有历练的问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让多少人折腰,但他的《人间词》又有几首让后人记住呢?

李白大呼小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强烈的感情发抒是常人学不来的。

他“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奇思妙思也是常人学不来的。

王国维评辛弃疾,说,可以学稼轩的笔法,但稼轩的胸怀是学不来的。

所以仅靠手法成不了大诗人。

第二,对诗人而言,在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这让一些诗人发现不了他在使用手法。

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

物与我、景与情在诗人心中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所以,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可不管这是“无我”还是“有我”,他只是觉得自己是融入了风景。

所以,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不会意识到这是“移情”还是“拟人”,而是当时已沉入物我交感的状态之中。

可以说“天人合一”观使诗人的思维形成一种“泛拟人化”的状态,这是一种“大”手法,但诗人不自知。

  • 还有形象思维。

诗人只想把心中之象与捕捉到的心中之绪表达到哪种程度,而非刻意寻找某种手法来表达,所以他们不会贴标签式地运用手法。

李煜写愁之绵绵,不会想“我要比,我要兴”,而是努力寻找哪个“客观对应物”与他的愁思最契合,最终才有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表达。

这一点赏析与写作是不同的,特别是今人看古人诗时。写诗是由情思到文字,手法运用出乎自然;而读诗则披文入情入理,要破文字关,破手法观,才可以进入诗人的世界。

第三点,古代诗人学诗与赏诗的方式也与我们不同,他们更多地运用“整体感知”的方式,而非分析式的。

比如学写诗,林黛玉给香菱列书单子,说,你使劲读这些人的诗就行。

这里哪有分析用了什么手法?他们认为学诗就是使劲读,多读形成语感,再多写,多写练练“手感”,就成了。

他们谈诗,也谈手法,但不是我们现在用的术语,最多说说“王维式的”,“李义山式的”,这就是一种整体感知。

当然古人赏诗也是大而化之的,顶多“比也”“兴也”,更多是以诗解诗——李白的“长安不见使人愁”为什么好?因为它像崔颢的《黄鹤楼》!仅此而已。

第四点,也不能说古人一点手法也不讲,最最起码的还是要讲的。

比如律诗的平仄对仗、起承转合,词的字句平仄等等,这一定要讲。

最后,还想附带说一下,今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与古人的已经不同。掌握一些手法,对分析诗歌,包括学习写诗还是很有用的。

当然,你也可以像古人一样读诗万卷,行路万里,整体感知,引譬连类,但可惜没有了历史的语境中了……


悦华海音


▌对于有志于研究诗词、深入了解古诗词的优美和丰富内涵的朋友来说,赏析手法是十分有必要存在的!

▌如果只是单纯喜欢、偶尔欣赏一下,倒是没必要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没有时间去深入细读那些内涵丰厚、极其烧脑的古文、写实小说乃至形而上的哲学知识,而

快餐文学、鸡汤文化越来越流行,甚至占据了人们的阅读主流,导致很多人的心灵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没有寄托。

可是,单调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不给人们沉静思考和学习的机会。为了缓解压力,大多数人开始喜欢上短视频、内涵段子和其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又简短的题材或文体。

但快餐终究是快餐,没有大餐的仪式感和醇厚满足不了很多人对原初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也无法给人参与感和美的享受。

近年来,随着诗词大会等娱乐性古诗词节目的普及,古诗词以其简短、优美的文体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心追求文脉传承和心灵寄托无门的朋友,让热爱传统文化、执着初见美好的人们惊喜于发现新的心灵寄宿地。

由此,古诗词以其锻炼记忆力、增强传承文化自信和曲婉深致的内涵,吸引了上千万热爱诗词的朋友走近她、了解她,甚至想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古诗词从《诗经三百首》、《楚辞》开始,传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有如基因一般已经溶解在我们的血脉中。

每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那些优美、深致的古诗词,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而淡忘了这些记忆,但有如春草一般的青葱时光总会复苏那些初见的美好!

古诗词,渐渐又流行起来!

古诗词的崛起,不仅和现代诗的没落有关,还因为它凝炼的语言、独特的传承密码和耐人寻味的意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欣赏和学习中。

▲不过,要想深入体会古诗词的优美曲婉,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或赏析手段,必须掌握一定的创作经验和思维,才能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和传承自信。所以,古诗词的赏析方法还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试想一下,从一个古诗词的门外汉到能欣赏大部分的古诗词,再到能写一些具有相当水平的古诗词,再到成为古诗词的创作大神。这样一个过程和电玩游戏中的升级打怪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对厌倦了快餐文化,有思想追求和文化自信的人们来说,古诗词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古诗词赏析手法,就是打开诗词殿堂的钥匙!

▲当人们不再窘迫于生存的压力,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将决定着生存价值的丰满度。

对于热爱古诗词的朋友来说,掌握古诗词的赏析手法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三千年诗词文化传承的秘密和进化轨迹,还能满足人们学诗词、写诗词、写好诗词的升级打怪的快感,更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个人内涵和生命价值,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西山诗词客


个人认为,古诗词赏析手法是很有必要存在的。学习古诗词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诗词创作,赏析手法是诗词创作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赏析手法包括三个方向:修辞,描写,抒情。其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有12种,描写11种,抒情大方向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最为常用的是9种。只要学了弄明白了这些,创作一般水平的古诗不成问题。我的小外甥七岁的时候背《登鹳雀楼》,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用了的修辞对偶,描写手法是远近结合,后两句也用了修辞对偶。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作用是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我先翻译了整首诗,再从手法上给小外甥讲解,接着要求他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仿写一首相同手法的诗。小外甥想了半天,想到了自己曾经去广东省广州市的广州塔旅游过,仿写如下:

登广州塔

落日依楼尽,珠江入海流。

想看广州景,登上广州塔。

对偶是用到了,远近结合也用到了。我对他一番夸赞,并且让他又做了修改,增加了修辞中的借代。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为了避免三,四句都出现广州,根据广州塔又被广州人称为“小蛮腰”,修改如下:

登广州塔

落日依楼尽,珠江入海流。

欲览广州景,登上小蛮腰。

因为小外甥识字有限,暂时在押韵这方面没有对他过多要求,只让他在认识的字里面写诗。仿写了这首诗之后,小外甥对对偶,远近结合,借代这些手法的特点,用法都有了一些概念了,看书的时候也会有所思考了,并且也喜欢上了诗歌创作。结合自己有公园的经历,仿写了杜甫的《绝句》,全诗如下:

绝句

两只白鹅岸上歌,一群红鲤湖中游。

微风轻拂十年柳,碧水倒映万里云。

附注: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夸赞了小外甥的创作能力,用一个小本子把他仿写的诗都记起来,渐渐地,越来越多,现在上了四年级,他写的诗也有一百多首了,古诗词赏析手法用得熟练了许多。因为喜欢诗歌创作,也喜欢上了写作文,现在的语文成绩很不错。

诗歌的赏析手法是学诗的基础,要重视,更要学好,只有学了基本功,才会对诗歌有基本的认识,才能学会创作,才能对古诗词保持长久的热情。



雪斋夜话


怎样鉴赏古诗词

(1)不懂赏析方法,就掌握不了古诗词的精华

中华古诗词历经二千年的洗练,成为世界的独有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更成为中华诗词的顶峰,可谓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中华诗词影响了数百代人,今日诗词大会的盛举就印证了。难以想象,几岁的孩子就能熟记数百首诗词,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难道这样的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还能放弃吗?必须延续!而且要发扬光大!所以要继承借鉴,这就需要有一些方法技巧,才能更好的流传。

(2)古诗词赏析的主要方法

第一点:分析“诗词的形象”,领悟诗词的主题思想。

诗词中有三类“形象”即:人物形象(人)、景物形象(景)、事物形象(事)。这三种形象构成了整个诗词的“意境”,有境之诗词则自成高格。

a: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豪放的形象,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自己的形象。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周公瑾的形象…“沉郁的形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自身形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自身形象…“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饮酒》、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自身形象…“爱国形象”,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自身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中的军人形象…“壮志未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中的自身形象…“送别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自身形象…“思乡的形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自身形象…“爱情的形象”,如李商隐的《无题》、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主人公形象…等等。人物形象贯穿在诗词之中,或明或暗,多数是作者自身的形象,也有其他人的形象,主要以主题的需要而定。

b:古诗词中常见的“景物形象”

自然界中的一切景物,都可以成为古诗词的“景物形象”。只不过需根据主题的需要而进行组合。景物一旦组合到诗词中,就变成了所谓的“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理论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作者在选择什么样景物作描写对象时,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应有利于表达诗词的主题,这种意愿或者是思想就是“意象”中的意,而自然的景物就是“象”。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就是各种“意象”的“有序”组合。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则”而组合的各种“意象”整体,就是所谓的“意境”,意境大于意象。(所谓的“有序”与“规则”是作诗词的技巧,另议)。

“景物形象”在诗词中有两种排列形式。一种是“写景为主,情寓景中”,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通篇写景,只一“愁”字暗示了诗人的主题。凡以写景为主的诗词,包括咏物诗,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这类组合最常见。或写景多些,或叙事多些,根据主题需要按“规则”而定。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江村》等等。

c:古诗词中的“事物形象”

简单的说,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事),一旦被诗人按“规则”写入诗词,就变成了诗词的“事物形象”,表现在诗词中就是“叙事”。叙事诗与咏史诗表现的更明显,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的《长干行》、苏轼的《江城子》等。整个诗词都有一个完美的“事物形象”,或者说讲了一个完整的“事”。另外,这类诗词中同时也刻化了“人物形象”。

总之,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即人、景、事)往往是组合一块的,极少独立。因为人与自然、社会是无法分割的,毕竟人是写诗词的主体。读者通过对古诗词中的三种“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就能更好的理解诗词的主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情思。学诗词是为了写诗词,写诗词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不然就没必要深入的学习了。

第二点:掌握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从而把握大作家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a:平实质朴

语言力求平淡,朴实无华,平淡中有深情,即所谓的“语淡情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看似平淡,情感浓郁。

b:含蓄隽永

诗词的灵气在于“隽永”,字短情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话未直说,都在暗示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说白了就没有“诗词味”了。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沉醉的思念都寓于言外。

c: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多用于写景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语言清新脱俗,生动形象。

d:豪迈奔放

直抒胸臆,气势磅礴,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等。

e:绚丽飘逸

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柳咏的《望海潮》等。

f:婉约细腻

特点是曲、细、柔。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相见欢》等。

g:洗练

即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的质朴、流畅、圆润、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第三点: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即前面提到的“规则”)

a: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写景抒情(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叙事抒情(包括借用典故、借古伤今、叙事中暗含浓情)等。

b:表现手法

借鉴国画的三种技法,主要有“渲染”、“烘托”与“白描”。

“渲染”:简言之就是在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突出重点画面。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烘托”(有正面烘托与反面烘托)。正面烘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面烘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反衬鸟鸣涧之夜静。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多用简练的语言抒发质朴的主题。

另外有四种“结合”: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扬抑结合”。c: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夸张、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等。

(3)综上所述,要想全面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巧,还需学习相关的格律知识以及一些古诗词专著,多阅读名家鉴赏的文章,从中积累经验。由于篇幅有限,无法更多更细的介绍。如有不足,望广大朋友指正。


黑土地诗词



文心雕诗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会长期存在。古诗词的赏析是学习过程中的提高,达到一定高度,还能成为专家。所以学古诗词,赏析古诗词是必然会存在的。不信你去问家里的孩子,你们上学读古诗词吗?如果读,老师也讲得好,孩子和老师都在经历一个赏析的过程。

比如某个老师教描写自然风景的古诗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村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个老师朗读绘声绘色,讲解生动有趣,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你看这首诗里面就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啊,古今的变化也不大。小孩子放学了,也许还没到家,看到春和景明的天气,拿出风筝就放上天空。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欢呼雀跃的场景,非常欣赏,非常愉悦。从这个意义讲,古诗词不是要去讨论用什么手法去欣赏,而是要用心去感受,体会,甚至去实践。

其它,如古代诗词中的田园诗,军旅边塞诗,什么豪放婉约的词等等,都是这样。

传承文化,重要的就是学习,只有学习才有提高,才有进步。


栖哈丶


依我所见读名篇,学理论然后以自己的习作比照名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过程,如此地循环往复。这是古诗词赏手法,必须尊循坚持下去,写诗词的知识水平,创作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赏析詩词,一方面为了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必不可少手段。因此在对诗词鉴赏分析过程,既要以审美,撷取,揭示诗词中的美,感受诗情,诗美,诗趣。同时剖析篇中不足,吸取正反方面经验,指导自己创作。


黄宇芬


我是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学。

对于开始学习古诗的学生来说,古诗赏析手法真的很有必要,教授学生如何快速的学习欣赏古诗,方法学会了,欣赏其他古诗便会容易许多,古诗词重点集中在唐宋时期,自然有着相应的习惯,赏析手法相当于工具,用来解剖古诗的。古人学习都需要先生教授,说白了,先生是悟性高的人提前明白了其中缘由,再告诉学生的。


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学


怎么说呢古诗词赏析手法对于诗词功底深厚的人来说应该是可有可无,因为大部分诗词鉴赏手法已经内化于心,但是对于古诗词初学者来说比如小学生一些基本的赏析手法真的很重要,没有这些诗词赏析手法的出现对于初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翻译诗句就是一件难事更不用说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中心思想了。





中外文化小讲堂


有必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赏析诗词,主要从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两个层面进行。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际遇,揣摩情感,所谓知人论诗。诗词艺术手法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艺术手法就掌握了打开古诗词宝库的钥匙。古诗词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诗词的核心就是意象,有画面的形象感,这样情感才能依托,才能从外在视觉直抵内心世界。古诗词从内容上分类别很多。比如山水田园诗,情景交融,以画传情;咏物诗,一般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怀古诗,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写景抒情诗,触情生景,用点染手法;边塞诗,描写异域风光,用典故抒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