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手法真的有必要存在嗎?你怎麼看?

鄧繼敏


題主問“賞析手法有沒有必要存在”的問題,悅華猜可能是受一種說法的影響。

那天,有朋友在我一篇分析賞析手法的小文下留言道:手法是讓批評家掌握的,詩人不需要。

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準確。古代詩人寫詩還是精通各種手法的,但第一,他們認識手法,但不像我們這樣去為手法貼標籤;第二,他們更重視文字的錘鍊、意象的選擇、意境的創造和情思的發抒,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早有各種手法的參與,但他們也認為手法是“小道”,不太願意談及。

那麼,我們就從詩人寫詩的角度看看“手法真的有必要存在嗎?”當然,這時“賞析手法”不妨換成“寫作手法”。

不要以為這是偷換概念,寫作手法和賞析手法只是看詩歌的角度不同罷了。

首先,詩心為大。

詩人有詩心,善感;詩人也有語言天賦,善於詩性表達。

曾鞏散文為二蘇激賞,但他的詩遠比二蘇差。同樣,蘇轍的又不比蘇軾。

這裡有天賦也有歷練的問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讓多少人折腰,但他的《人間詞》又有幾首讓後人記住呢?

李白大呼小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強烈的感情發抒是常人學不來的。

他“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奇思妙思也是常人學不來的。

王國維評辛棄疾,說,可以學稼軒的筆法,但稼軒的胸懷是學不來的。

所以僅靠手法成不了大詩人。

第二,對詩人而言,在創作過程中,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的。這讓一些詩人發現不了他在使用手法。

中國古代的詩性思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

物與我、景與情在詩人心中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所以,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陶淵明可不管這是“無我”還是“有我”,他只是覺得自己是融入了風景。

所以,寫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也不會意識到這是“移情”還是“擬人”,而是當時已沉入物我交感的狀態之中。

可以說“天人合一”觀使詩人的思維形成一種“泛擬人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大”手法,但詩人不自知。

  • 還有形象思維。

詩人只想把心中之象與捕捉到的心中之緒表達到哪種程度,而非刻意尋找某種手法來表達,所以他們不會貼標籤式地運用手法。

李煜寫愁之綿綿,不會想“我要比,我要興”,而是努力尋找哪個“客觀對應物”與他的愁思最契合,最終才有了“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表達。

這一點賞析與寫作是不同的,特別是今人看古人詩時。寫詩是由情思到文字,手法運用出乎自然;而讀詩則披文入情入理,要破文字關,破手法觀,才可以進入詩人的世界。

第三點,古代詩人學詩與賞詩的方式也與我們不同,他們更多地運用“整體感知”的方式,而非分析式的。

比如學寫詩,林黛玉給香菱列書單子,說,你使勁讀這些人的詩就行。

這裡哪有分析用了什麼手法?他們認為學詩就是使勁讀,多讀形成語感,再多寫,多寫練練“手感”,就成了。

他們談詩,也談手法,但不是我們現在用的術語,最多說說“王維式的”,“李義山式的”,這就是一種整體感知。

當然古人賞詩也是大而化之的,頂多“比也”“興也”,更多是以詩解詩——李白的“長安不見使人愁”為什麼好?因為它像崔顥的《黃鶴樓》!僅此而已。

第四點,也不能說古人一點手法也不講,最最起碼的還是要講的。

比如律詩的平仄對仗、起承轉合,詞的字句平仄等等,這一定要講。

最後,還想附帶說一下,今人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與古人的已經不同。掌握一些手法,對分析詩歌,包括學習寫詩還是很有用的。

當然,你也可以像古人一樣讀詩萬卷,行路萬里,整體感知,引譬連類,但可惜沒有了歷史的語境中了……


悅華海音


▌對於有志於研究詩詞、深入瞭解古詩詞的優美和豐富內涵的朋友來說,賞析手法是十分有必要存在的!

▌如果只是單純喜歡、偶爾欣賞一下,倒是沒必要去關注這方面的內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沒有時間去深入細讀那些內涵豐厚、極其燒腦的古文、寫實小說乃至形而上的哲學知識,而

快餐文學、雞湯文化越來越流行,甚至佔據了人們的閱讀主流,導致很多人的心靈越來越空虛,越來越沒有寄託。

可是,單調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不給人們沉靜思考和學習的機會。為了緩解壓力,大多數人開始喜歡上短視頻、內涵段子和其他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但又簡短的題材或文體。

但快餐終究是快餐,沒有大餐的儀式感和醇厚滿足不了很多人對原初美好的嚮往和追求,也無法給人參與感和美的享受。

近年來,隨著詩詞大會等娛樂性古詩詞節目的普及,古詩詞以其簡短、優美的文體風格,吸引了越來越多有心追求文脈傳承和心靈寄託無門的朋友,讓熱愛傳統文化、執著初見美好的人們驚喜於發現新的心靈寄宿地。

由此,古詩詞以其鍛鍊記憶力、增強傳承文化自信和曲婉深致的內涵,吸引了上千萬熱愛詩詞的朋友走近她、瞭解她,甚至想要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古詩詞從《詩經三百首》、《楚辭》開始,傳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有如基因一般已經溶解在我們的血脈中。

每個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從小就開始接觸那些優美、深致的古詩詞,雖然因為各種原因而淡忘了這些記憶,但有如春草一般的青蔥時光總會復甦那些初見的美好!

古詩詞,漸漸又流行起來!

古詩詞的崛起,不僅和現代詩的沒落有關,還因為它凝鍊的語言、獨特的傳承密碼和耐人尋味的意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欣賞和學習中。

▲不過,要想深入體會古詩詞的優美曲婉,就必須掌握一定的鑑賞方法或賞析手段,必須掌握一定的創作經驗和思維,才能滿足人們的參與感和傳承自信。所以,古詩詞的賞析方法還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試想一下,從一個古詩詞的門外漢到能欣賞大部分的古詩詞,再到能寫一些具有相當水平的古詩詞,再到成為古詩詞的創作大神。這樣一個過程和電玩遊戲中的升級打怪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對厭倦了快餐文化,有思想追求和文化自信的人們來說,古詩詞就是最好的選擇!而古詩詞賞析手法,就是打開詩詞殿堂的鑰匙!

▲當人們不再窘迫於生存的壓力,人的內在精神追求將決定著生存價值的豐滿度。

對於熱愛古詩詞的朋友來說,掌握古詩詞的賞析手法不僅可以深入瞭解三千年詩詞文化傳承的秘密和進化軌跡,還能滿足人們學詩詞、寫詩詞、寫好詩詞的升級打怪的快感,更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個人內涵和生命價值,一舉多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西山詩詞客


個人認為,古詩詞賞析手法是很有必要存在的。學習古詩詞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詩詞創作,賞析手法是詩詞創作的基本功。一般來說,賞析手法包括三個方向:修辭,描寫,抒情。其中較為常用的修辭有12種,描寫11種,抒情大方向是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最為常用的是9種。只要學了弄明白了這些,創作一般水平的古詩不成問題。我的小外甥七歲的時候背《登鸛雀樓》,全詩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用了的修辭對偶,描寫手法是遠近結合,後兩句也用了修辭對偶。對偶是指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作用是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使兩方面的意思互相補充和映襯,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我先翻譯了整首詩,再從手法上給小外甥講解,接著要求他按照自己的親身經歷,仿寫一首相同手法的詩。小外甥想了半天,想到了自己曾經去廣東省廣州市的廣州塔旅遊過,仿寫如下:

登廣州塔

落日依樓盡,珠江入海流。

想看廣州景,登上廣州塔。

對偶是用到了,遠近結合也用到了。我對他一番誇讚,並且讓他又做了修改,增加了修辭中的借代。借代是一種修辭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係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為了避免三,四句都出現廣州,根據廣州塔又被廣州人稱為“小蠻腰”,修改如下:

登廣州塔

落日依樓盡,珠江入海流。

欲覽廣州景,登上小蠻腰。

因為小外甥識字有限,暫時在押韻這方面沒有對他過多要求,只讓他在認識的字裡面寫詩。仿寫了這首詩之後,小外甥對對偶,遠近結合,借代這些手法的特點,用法都有了一些概念了,看書的時候也會有所思考了,並且也喜歡上了詩歌創作。結合自己有公園的經歷,仿寫了杜甫的《絕句》,全詩如下:

絕句

兩隻白鵝岸上歌,一群紅鯉湖中游。

微風輕拂十年柳,碧水倒映萬里雲。

附註: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我誇讚了小外甥的創作能力,用一個小本子把他仿寫的詩都記起來,漸漸地,越來越多,現在上了四年級,他寫的詩也有一百多首了,古詩詞賞析手法用得熟練了許多。因為喜歡詩歌創作,也喜歡上了寫作文,現在的語文成績很不錯。

詩歌的賞析手法是學詩的基礎,要重視,更要學好,只有學了基本功,才會對詩歌有基本的認識,才能學會創作,才能對古詩詞保持長久的熱情。



雪齋夜話


怎樣鑑賞古詩詞

(1)不懂賞析方法,就掌握不了古詩詞的精華

中華古詩詞歷經二千年的洗練,成為世界的獨有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更成為中華詩詞的頂峰,可謂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中華詩詞影響了數百代人,今日詩詞大會的盛舉就印證了。難以想象,幾歲的孩子就能熟記數百首詩詞,在世界上都獨一無二。難道這樣的舉世無雙的文化瑰寶?還能放棄嗎?必須延續!而且要發揚光大!所以要繼承借鑑,這就需要有一些方法技巧,才能更好的流傳。

(2)古詩詞賞析的主要方法

第一點:分析“詩詞的形象”,領悟詩詞的主題思想。

詩詞中有三類“形象”即:人物形象(人)、景物形象(景)、事物形象(事)。這三種形象構成了整個詩詞的“意境”,有境之詩詞則自成高格。

a:古詩詞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有:豪放的形象,如《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李白自己的形象。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周公瑾的形象…“沉鬱的形象”,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自身形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自身形象…“隱者形象”,如陶淵明的《飲酒》、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的自身形象…“愛國形象”,如岳飛的《滿江紅》中的自身形象,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中的軍人形象…“壯志未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登高》中的自身形象…“送別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自身形象…“思鄉的形象”,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自身形象…“愛情的形象”,如李商隱的《無題》、柳永的《雨霖鈴》中的主人公形象…等等。人物形象貫穿在詩詞之中,或明或暗,多數是作者自身的形象,也有其他人的形象,主要以主題的需要而定。

b:古詩詞中常見的“景物形象”

自然界中的一切景物,都可以成為古詩詞的“景物形象”。只不過需根據主題的需要而進行組合。景物一旦組合到詩詞中,就變成了所謂的“意象”。“意象”是古詩詞理論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作者在選擇什麼樣景物作描寫對象時,要根據自己的意願,應有利於表達詩詞的主題,這種意願或者是思想就是“意象”中的意,而自然的景物就是“象”。詩詞中的景物描寫,就是各種“意象”的“有序”組合。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則”而組合的各種“意象”整體,就是所謂的“意境”,意境大於意象。(所謂的“有序”與“規則”是作詩詞的技巧,另議)。

“景物形象”在詩詞中有兩種排列形式。一種是“寫景為主,情寓景中”,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通篇寫景,只一“愁”字暗示了詩人的主題。凡以寫景為主的詩詞,包括詠物詩,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是“寫景與敘事相結合”,這類組合最常見。或寫景多些,或敘事多些,根據主題需要按“規則”而定。比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甫的《江村》等等。

c:古詩詞中的“事物形象”

簡單的說,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事),一旦被詩人按“規則”寫入詩詞,就變成了詩詞的“事物形象”,表現在詩詞中就是“敘事”。敘事詩與詠史詩表現的更明顯,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李白的《長幹行》、蘇軾的《江城子》等。整個詩詞都有一個完美的“事物形象”,或者說講了一個完整的“事”。另外,這類詩詞中同時也刻化了“人物形象”。

總之,詩詞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即人、景、事)往往是組合一塊的,極少獨立。因為人與自然、社會是無法分割的,畢竟人是寫詩詞的主體。讀者通過對古詩詞中的三種“形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就能更好的理解詩詞的主題,從而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情思。學詩詞是為了寫詩詞,寫詩詞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不然就沒必要深入的學習了。

第二點:掌握古詩詞的語言風格,從而把握大作家的語言風格。古詩詞的語言風格主要有

a:平實質樸

語言力求平淡,樸實無華,平淡中有深情,即所謂的“語淡情濃”。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看似平淡,情感濃郁。

b:含蓄雋永

詩詞的靈氣在於“雋永”,字短情長,言有盡而意無窮。許多話未直說,都在暗示之中,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說白了就沒有“詩詞味”了。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沉醉的思念都寓於言外。

c:清新自然

用語新穎,不落俗套,生動形象,多用於寫景詩詞。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語言清新脫俗,生動形象。

d:豪邁奔放

直抒胸臆,氣勢磅礴,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李白的《將進酒》等。

e:絢麗飄逸

用華麗的詞藻,多變的修辭,神奇的想象進行生動形象的描繪。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柳詠的《望海潮》等。

f:婉約細膩

特點是曲、細、柔。即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如抽絲。如李清照《武陵春》、李商隱的《無題》、李煜的《相見歡》等。

g:洗練

即經過千錘百煉而達到的質樸、流暢、圓潤、酒脫、意蘊無窮的境界。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第三點:掌握古詩詞的表達技巧(即前面提到的“規則”)

a: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寫景抒情(包括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敘事抒情(包括借用典故、借古傷今、敘事中暗含濃情)等。

b:表現手法

借鑑國畫的三種技法,主要有“渲染”、“烘托”與“白描”。

“渲染”:簡言之就是在需要特別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突出重點畫面。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

“烘托”(有正面烘托與反面烘托)。正面烘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面烘托”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反襯鳥鳴澗之夜靜。

“白描”:純用線條勾畫,多用簡練的語言抒發質樸的主題。

另外有四種“結合”:即“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揚抑結合”。c:修辭手法

主要有比喻、誇張、比擬、對比、排比、借代、對偶、設問、反問等。

(3)綜上所述,要想全面掌握鑑賞古詩詞的技巧,還需學習相關的格律知識以及一些古詩詞專著,多閱讀名家鑑賞的文章,從中積累經驗。由於篇幅有限,無法更多更細的介紹。如有不足,望廣大朋友指正。


黑土地詩詞



文心雕詩


古詩詞的學習一定會長期存在。古詩詞的賞析是學習過程中的提高,達到一定高度,還能成為專家。所以學古詩詞,賞析古詩詞是必然會存在的。不信你去問家裡的孩子,你們上學讀古詩詞嗎?如果讀,老師也講得好,孩子和老師都在經歷一個賞析的過程。

比如某個老師教描寫自然風景的古詩詞: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村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個老師朗讀繪聲繪色,講解生動有趣,就會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你看這首詩裡面就是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啊,古今的變化也不大。小孩子放學了,也許還沒到家,看到春和景明的天氣,拿出風箏就放上天空。我們似乎看到了那歡呼雀躍的場景,非常欣賞,非常愉悅。從這個意義講,古詩詞不是要去討論用什麼手法去欣賞,而是要用心去感受,體會,甚至去實踐。

其它,如古代詩詞中的田園詩,軍旅邊塞詩,什麼豪放婉約的詞等等,都是這樣。

傳承文化,重要的就是學習,只有學習才有提高,才有進步。


棲哈丶


依我所見讀名篇,學理論然後以自己的習作比照名篇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過程,如此地循環往復。這是古詩詞賞手法,必須尊循堅持下去,寫詩詞的知識水平,創作水平才能得到不斷提高。賞析詩詞,一方面為了提高閱讀鑑賞詩詞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提高創作水平必不可少手段。因此在對詩詞鑑賞分析過程,既要以審美,擷取,揭示詩詞中的美,感受詩情,詩美,詩趣。同時剖析篇中不足,吸取正反方面經驗,指導自己創作。


黃宇芬


我是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學。

對於開始學習古詩的學生來說,古詩賞析手法真的很有必要,教授學生如何快速的學習欣賞古詩,方法學會了,欣賞其他古詩便會容易許多,古詩詞重點集中在唐宋時期,自然有著相應的習慣,賞析手法相當於工具,用來解剖古詩的。古人學習都需要先生教授,說白了,先生是悟性高的人提前明白了其中緣由,再告訴學生的。


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學


怎麼說呢古詩詞賞析手法對於詩詞功底深厚的人來說應該是可有可無,因為大部分詩詞鑑賞手法已經內化於心,但是對於古詩詞初學者來說比如小學生一些基本的賞析手法真的很重要,沒有這些詩詞賞析手法的出現對於初學階段的孩子們來說翻譯詩句就是一件難事更不用說理解詩中的意境和詩人的中心思想了。





中外文化小講堂


有必要。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賞析詩詞,主要從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兩個層面進行。聯繫時代背景和詩人際遇,揣摩情感,所謂知人論詩。詩詞藝術手法有一定的規律,瞭解藝術手法就掌握了打開古詩詞寶庫的鑰匙。古詩詞最常見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因為詩詞的核心就是意象,有畫面的形象感,這樣情感才能依託,才能從外在視覺直抵內心世界。古詩詞從內容上分類別很多。比如山水田園詩,情景交融,以畫傳情;詠物詩,一般是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懷古詩,以小見大,借古諷今;寫景抒情詩,觸情生景,用點染手法;邊塞詩,描寫異域風光,用典故抒建功立業的壯烈情懷。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