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对此您有何想法和建议?

有关幸福的事


别把戒尺归还教师了,打人不疼,把皮鞭交给教师,这样打人狠,学生谁见教师谁害怕。


紫晓天宜


老师真的需要戒尺吗?

孩子读初二时,叛逆期叛逆很严重,隔三差五的被班主任罚站。爱人告诉我,我呵呵一笑,当年我也叛逆过。

读初三前,孩子的成绩已掉到班级22名,我和孩子认真的交谈。

我也告诉孩子,当年我是怎样叛逆的,结果成绩也掉队了。到了初三,发觉不努力,考不上高中就要回家种地,于是初三阶段拼命努力考上了高中。

我告诉孩子,人生只有两场考试:中考和高考。中考考上省海中,第一场考试就成功了。第一场考试考好了,高考就不是问题。

我不要求孩子的名次,要求他追求正确率,平时的考试不重要、名次不重要。一定要分析错误的原因,稳扎稳打的学习。

初三重新分班后,我主动去找班主任。把孩子初二叛逆的表现如实相告。我告诉班主任,因为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与我们那个时代不一样。我请班主任多多鼓励孩子,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家长,我们在家里批评和教育。

中考前,问孩子考试注意什么?他告诉我,班主任在考前已作辅导。

中考成绩出来了,总分780分(体育分40分),孩子考了759.5分,全班第一、全校前十、全县27名。

孩子高考后,本硕连读。

当孩子犯错时,家庭与学校怎样沟通很重要。

人非完人,都会犯错。怎么去改正错误很重要。

我们在70年代读书没有戒尺,也成长了。

我母亲经常说:棒打出孝子。我父亲没有打我一次,我很尊重父母。

到了新时代,还需要戒尺吗?

让我们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吧。



顾小兵1


儿子初中的时候,有天我在客户家接到个电话:我是班主任,你是孩子家长吗?嗯,我是!我要揍你的孩子,可以吗?我毫不犹疑的说:您揍吧!老师很惊讶的问:真的可以?我说:您既然要揍他,一定有您的道理。

后来儿子问我:没想到老爸竟然同意老师打我!老师把破笤帚把子都打碎了。我说:在家里我不惯着你,在学校我也不会袒护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儿子是法院政治部主任,才工作一年。

跟儿子是父子,也是兄弟,开玩笑时候他会称呼我”哥”。青春期,我给他讲性;上大学,我给他讲交女朋友,怎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给他讲婚姻,怎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儿子顺利毕业,并且娶了同学做老婆;我陪着他度过了青春叛逆期和迷茫期,感谢学校和家长的无缝配合。

我们这一代开始,后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一群老人的溺爱中成长,不仅在家里是霸王,也希望在学校里得到一样的待遇;想让孩子成龙成凤,又不想风吹雨打,作为老师希望桃李满天下,每一个有出息的学生都是老师的骄傲。遗憾的是,这些长不大的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一点坎坷就哭爹喊娘,家长对老师不依不饶,老师只好放任自流,严厉点的就可能丢了饭碗。

唉。。。我不是教师,我替现在的老师委屈。

想当年,我们有几个没被老师惩罚过,有那个家长找过老师替孩子出气?可我们却比现在的孩子坚强,我们有足够心理准备面对各种打击,我们不会动不动就跳楼自杀,我们更容易知足,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虚荣,我们崇拜科学家,崇拜将军,崇拜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我们不会盲目追星。


mh梦涵


打可以,打手,别打脸和屁股,别用侮辱性的语言骂人,其他的怎么样都可以,至少给孩子留点面子,我初中那会,英语老师天天上课说班上一个男生没本事,各种侮辱性的语言暗示,那个男生本来就比同级的人大两岁,朝气蓬勃的男生,哪听的了这些话,没多久就退学不读书了


读历史明未来


各位朋友好,作为教师,转发一篇我体罚学生故事,是真实的教学经历。

       爱需要无怨的坚持

   清晨,我正低着头在街边小摊吃面条。忽然听见有人热情地打招呼:“徐老师好。”不由抬头观看,哦!原来是学生汪小勇,骑摩托车打此经过。多年未见,师生俩在街边寒暄了一番,小勇详细地介绍了他的近况。当学生骑摩托车挥手离去,我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掀起一片小小涟漪。汪小勇,这个昔日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一件小事,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迹。

   事情经过是这样,多年前,我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做了个手术。出院第五天便是九月一日,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大病未愈,身体仍很虚弱,但作为初二年级班主任,我放心不下班级,尤其在新学期开学的日子,班级事情千头万绪。所以我没有请假,强打精神去学校上班。可开学没几天,班上经常爱惹事生非的汪小勇便惹事了。作为班主任,我不少精力都耗在他的身上,平日里一听到说班上有人做坏事,不用猜,十拿九稳有汪小勇在内。这次小勇惹的事,是动手打了初一年级一个刚入校的新生。初一年级班主任很生气,在我面前,面显愠色地道:“徐老师,你怎么管的?班上学生怎么打初一年级小孩?”语气有点重,使我心生几分不满,立即叫人把小勇叫到办公室,想好好地教训也一顿,也算泄一下心中怒气。

   在办公室,面对我的责问和批评,小勇找许多牵强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好像自己是受害者。当时在气头上,我听不进去小勇的辩解,也没有耐心听辩解,情绪失控,顺手扇了他一个耳光。在学校班主任队伍中,我属于性格温和的,平时几乎不体罚学生。所以体罚学生过后,我内心就很后悔,还有点担心学生家长不高兴,把事态扩大。

   怕什么有什么,下午放学不久,小勇父母因心痛儿子被扇了一个耳光,竟然真的到我家兴师问罪,讨一个说法。当时我病后身体虚弱,正坐在沙发上休息,被迫起身应对,解释体罚小勇的缘由。家长则不听解释,始终抓住一句话不放,说送孩子来学校受教育的,而不是送给老师打的。家长说的不无道理,我理亏词穷,只好道歉,说自己一时冲动,没控制住情绪。我向家长道歉,不仅仅是权宜之计,消除当前矛盾,也是发自内心的。好在小勇身体无恙,加上几个同事闻讯出来调解,事情没有闹大。家长走后,奇怪的是,我心中没有怒火,仅有一种深深的凄凉,沁入心脾。有人劝慰我,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孩子,以后别再为他操心,将来让警察来管他。

    这件事发生后,小勇开始沉湎于游戏,时不时逃课上网。在一般情况下,我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其家长。大概双方有过间隙,家长在电话总是不冷不热,简单敷衍几句,从不去网吧找儿子。虽对家长颇有意见,但我还是几次骑着电动车去网吧寻找。有的网吧老板开通,还配合老师工作。有的老板见影响生意,冷面霜眉,真正是脸难看门难进。这时有人开导我,小勇这个混小子,是敷不上墙的泥,何苦去找呢?他不到学校,班上纪律好多了,还能让班级平均分提升一大截。每当此时,我只时苦笑一下,说,不管家长学生如何不理解不配合,作为一个班主任,我要尽到我责任,不能有他们一样的错误思想。我嘴这么说的,心里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也许我的真心感动了家长,到初三年级上学期,家长还特意带着小勇、拎着一袋水果来到我家,自我批评以前教子无方。自此以后,我与家长关系变得融洽起来,时不时在电话中交流如何教好小勇。在初三年级,小勇成绩虽进展不大,可都能按时到校,不再逃课上网,不再打架斗殴,各任课老师在我面来告他状的也少了。

  初三毕业后,小勇没有能考上高中,上了一所职业学校,学汽车维修。今天清晨,在街边的面条摊上他告诉我,现在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生意很红火。说以后老师车子坏了,他会免费给我维修。我打趣道,老师现在还没有钱买小汽车,骑的依旧是电动车,还是几年前上网吧找你的那辆车。小勇听后,有点不好意思摸了一下头,笑了,我也笑了。(新手上路,请多关注)


爱跳舞的书


“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

这是发生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五年级一个班级的一幕。

3月13日,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

“戒尺”作为教具,似乎只存在影视剧当中,在现实课堂上,是极少看到戒尺。很多时候,戒尺的存在是教师“惩戒权”的一个物质载体。

这一次,在达州大竹县第二小学,戒尺走进了课堂,再次引发了老师、家长以及广大网友关于教师惩戒权的讨论。

在这个学校,戒尺进入了课堂


学校:做“良心”教育,是“戒尺进入课堂”的本意和初衷

学校启动“让戒尺进入课堂”的本意是啥呢?先和中教君一起看看,“戒尺”是怎么进课堂的。所谓“戒尺进入课堂”,就是由学校给各年级各班分别配备一把标准戒尺,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

在谈到“戒尺进入课堂”的初衷和想法,沈逢春校长说,让戒尺进入课堂,通过发挥戒尺的惩戒作用和威慑作用,帮助学生纠正或改正学习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引领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阳光做人、健康成长,正是学校顶着压力开展这项活动的本意和初衷。

老师:尺在手中、度在心中

对于使用戒尺的一线老师们,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吴丹是大竹县第二小学四年级3班班主任老师,有着30年教龄。对于戒尺进课堂,她表示赞成。吴丹老师表示,对什么时候、如何使用戒尺学校和班级都有相关规定。“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在惩戒之前老师要先在自己手掌上试两下,感受力度,以保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她们班也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细则,例如连续三次不交作业,课堂上扰乱秩序连续3次被老师点名等情况发生后,老师就会请出戒尺。在请出戒尺后,事后吴丹老师还会找时间和接受惩戒的同学进行交流,做心理疏通。

蔡川是大竹县第二小学三年级二班班主任老师,有17年的教学经历。“从仪式启动到现在,我使用过一次戒尺。”蔡川老师说,班里有位学生,没有做作业,偷偷把同学的作业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多次犯不做作业的错误了。“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家长:戒尺让孩子学会了守规矩、知礼仪

叶小燕的孩子就读于大竹县第二小学6年级,叶小燕感慨到,自从戒尺进入课堂后,她女儿在家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会了守规矩,知礼仪。

据了解,该校自3月下旬开展这项活动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迅速好转,各年级各班的班风、学风以及整个学校的校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方面表示,近期他们将再次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及时沟通“戒尺进入课堂”开展后的情况,更好的与家长建立联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戒尺进课堂”,为啥有争议,为啥这么难?

戒尺重现课堂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议论,有人说,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不惩戒就不能成才;也有人说,现在的社会不宜恢复戒尺那一套,有可能会加重师生之间的矛盾……

对于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戒尺进入课堂”这件事,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赞同,说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很有个性,又调皮捣蛋,让戒尺进入课堂,对于维持课堂纪律,尤其是对那些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有人表示担心,戒尺进课堂最难拿捏的是尺度,什么时候使用戒尺?惩戒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实,大家的担心各有角度,目标也都是为了教学好、为了学生好。有关教师的惩戒权,也是近几年老师们关心的事儿,甚至是老师们的头疼事。

为什么头疼呢?“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一方面怕管严了,让孩子们不耐烦,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工作上的‘麻烦’;另一方面,如果放之不管,感觉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职业。”有老师这样说道。

这似乎成为了教师工作中的一对天然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法律无明确界定,“戒尺”在学校成了“烫手山芋”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多数教师都认为对违规学生施以恰当的惩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实际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又大都不敢行使惩戒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截至目前,在“适当的惩戒”和“体罚”的界定方面,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细则。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认为“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体罚”,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

学生权利被强化,纪律反而被弱化

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媒体报道也有失偏颇。出现了一味强调学生的权利,而淡化纪律的现象。

如果老师一旦话说重了,超过学生的承受范围,一些家长就会跑到学校去闹,找老师的麻烦。久而久之,一些学生逐渐将学校的规矩抛之云外,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在媒体的报道中,更多是谴责老师的报道。

教育理念改变,赏识教育大行其道

现在的教育一味地提倡赏识教育,小心地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理。教师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就会对惩戒教育避而远之,谁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手段,就是教育观念落后。

社会环境改变,家校关系更复杂

现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媒体,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学校,动辄对学校、对教师加以指责,学校、教师在此大环境下小心翼翼。

学生心理改变,如今学生更脆弱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在繁重学习压力的挤压下,有的孩子呈现出了心理脆弱、情绪焦躁等不良现象。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还怎么敢再进行惩戒?

好老师应当是严慈同体,这是教育的一部分

不久前,一篇文章刷了中教君的朋友圈,是新学期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这位妈妈说“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她对孩子说“关注你成长的老师,在传输给你课本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同时,有权利管教你——这本是教育的一部分,妈妈应对此支持,教育应对此宽容”;她告诉孩子“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她对孩子的希望是:“愿你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这篇文章引起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共鸣,不少家长给中教君留言,赞同这位妈妈的观点,好的教育应该是奖罚分明、管教同步。那么,作为老师,又应该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戒尺”呢?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呢。

惩戒不等于体罚,需要合法程序

“惩戒不等于体罚。体罚指向人,惩戒指向人所犯的事。惩戒的目的不在‘惩’,而在于‘戒’”。全国知名语文教师王开东认为,惩戒只能谨慎而为,不能过多使用。惩戒本质上治标不治本,但却是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有效手段。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对学生进行批评、惩戒,以及处分,都必须有合法的程序。当前,我国中小学批评、惩戒、处分学生,有很多就由当事班主任、老师直接做出,这貌似十分直接、快速,可是,却缺乏程序正义,把属于学校公共事务的批评、惩戒和处分,演变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恩怨,直接导致被批评、惩戒、处分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把矛头对准教师,制造师生间的冲突。

惩戒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并非仅仅为了“教训”和报复,因此,惩戒只能罚过失,不能罚尊严。

惩戒要与激励相结合

一方面,惩戒的标准应该是确定、适度的,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界限在哪里,并由此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还应该将惩戒与鼓励结合起来使用,即在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

惩戒有必要事先经过社会家长的认同

在保障教育惩戒权的前提下,让惩戒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则离不开多方合力,包括社会、家长对惩戒教育的理解,制定合法明晰的惩戒规则与实施程序。教育惩戒权的落实需要社会媒体、大众舆论,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有专家建议,国家在教育立法中应将惩戒的范围更为具体化,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何种程度的惩戒,最好能列举具体事例,让教师一目了然。


寻你and奔跑


我赞成“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这不是一把戒尺给老师这么简单的事,它宣告着,教师可以管了,可以适当地惩戒学生了。

我们小时候上学时,讲台上都放着一个教鞭。教鞭教鞭,有教有鞭,一是为了方便老师上课时指引黑板,以此为教。二是为了震慑吓唬学生,以此为鞭。

  • 也不知从何开始,西方教育理念渗透到中国,它极大地冲击着旧有的中国教育理念。出现了一边倒、一刀切的情况,此时教鞭消失了,开始提倡什么赏识教育、精英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大行其道,我不反对搞素质教育,只是有很多借搞素质教育之风乱改乱治,带来了很多弊端。


  • 我们没有学到西方教育的精髓,只做表面文章。比如西方老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相处融洽呀,老师坐在课桌上讲课呀,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也不用起立,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想说就说等等。结果人家西方教育的优势比如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我们没有学到,却把自己的规矩、对老师的尊敬都丧失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阶段,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玉不琢不成器,适当的惩戒是非常重要的。
  • 适合自己的国情才是好的,西方教育的优势我们应当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最简单的情况,西方国家人口多少,一个班上课的学生有多少,师生互动、聊天式教学都好实现。我们呢,一个班四、五十人,怎么上课,谁想说就说,想走动就走动,老师斜着身子坐讲台上讲课吗?可行否?这不是乱班乱课是什么?何谈学习成绩,保准连老师说话都听不见,你试试就知道了。

实践证明,西方那一套有点行不通,怎么办?及时弥补和更正,我们人多,教育就应以应试教育为主,选拔式教育,因为考试是目前为止唯一相对公正的竞争方式。素质教育呢为辅,我们看到,现在学校也适当增加了学生活动,兴趣小组,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一方面。

再一方面,西方的“打孩子犯法”传入中国,弄的谁也不敢碰孩子一个手指头,连家长也不可以。造成了无数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出现,国家堪忧,长此以往,中国的未来堪忧。

所以,我非常赞成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它能起到一定的教育震慑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害。当然,教师也应该掌握好度,将惩戒和体罚区别开来,利用好戒尺和教鞭,还老师一个威严。


清泉梅子999


要记住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德才兼备,有教无类。在有些人看来,考试这是淘汰败类,而那些败类不需要尊重。“归还戒尺”会不会让学生受到更多伤害。(老师并非都是坏的,也并非都是好的。特别有些会意气用事,并不是学生错了,只是她们心情不好)


Edmond942


我家两小孩在上小学,从来没有体罚孩子的事情发生。这很好吗,说明我两小孩都聪明伶俐懂事知事?非也非也,我两小孩可顽皮了,学习也是中等,不满意不满意。

这里说一个现象,就是你买蔬菜水果,你是怎么去挑蔬菜水果的?是不是专挑个大饱满,看上去漂漂亮亮的那种外形的?大多数肯定是了,不要否认。

那商家也肯定知道了,农家肯定也知道了。那如果按照自然生长,长不出来,怎么办。那就会想各种办法了,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惯性。

体罚这件事也是一样,古人说“严师出高徒”,可别小看这个严字,那可是包含了很严格的“体罚”的,戒尺更是必备之物。

古话有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也不是说说而已,那是真的棍棒相加的。

那也是一种惯性,大家都能接受。

现在不行了,经过“小皇帝”阶段,再经过“快乐教育”阶段,再经过“鼓励式”教学阶段,再到严厉打击老师体罚学生阶段。

当然,不是说快乐不好,鼓励不好,但是,任何事物,随着惯性走向极端,都是会出问题的。快乐到极致,也是一样。

所以,个人认为,所谓的目前想 “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那是很不切实际的一种做法了。不符合目前的教育惯性了。

窃以为,还是家长先自个体罚自家孩子,“将戒尺归还家庭,将戒尺交还家长”,来的更恰当


福和安


“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这是教师拥有惩戒权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力。

教师惩戒权的问题一直受到教育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和讨论。毋庸置疑,大家普遍认同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即惩戒权是教师应然的一种职权。

惩戒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是教师不可放弃的基本工作职责,因为惩罚在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由于我国教育法学对惩戒与体罚的界定不清,因而在教育实践中既存在滥用惩戒权的可能,也存在“想用不敢用”的可能。

从我国教育实践的现实来看,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对教育中体罚现象持续打击的高压态势,教师滥用惩戒权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遏制,而另一方面教师惩戒权的“不用”“怠用”现象却成了教育之病。因此,将教师惩戒权界定为“权力”,而不是“权利”,有助于明确教师惩戒的义务性。


在一般情况下,法律允许权利的放弃和转让,但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而且不得放弃和转让。如果将教师惩戒权视为“权利”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或转让惩戒的“权利”,而从法理上为这种“不用”或“怠用”找到了行为依据;如果将教师惩戒权视为“权力”,则教师必须行使这种职权,否则就是失职。当然,教师行使这种职权,必须依法行使,不能滥用,否则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在教师的惩戒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要保持某种制约与平衡。法律对教师惩戒权力的行 使既要有所鼓励,也要有所制约,既要对教师滥用、不用和怠用惩戒权力的现象坚决制止,也要 保障教师合理、合法的惩戒权力的有效运行。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谐顺畅地 开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