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首不合平仄的詩詞有時候也可以被人們認可和傳頌呢?

依蒙小詩


如果一首詩詞,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景色氣勢磅礴,有聲有色的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的時候,就會彌補韻律的不足。同樣能給人們帶來,賞心悅目的感覺。


攬山曉月


謝謝給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

唐詩宋詞已經不可質疑被世人承認是文學史是的精粹。從詩三百到現代詩的演變,無論如何變革改進,格律詩詞的美一直無可超越。

既然是格律詩,那麼平仄的要求就不應該那麼隨意。平仄要求的目的就是為了詩詞的抑揚頓挫,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節奏美。

但也有不少古體詩,雖然平仄作的沒有格律要求的那麼到位,但是因為體裁需要,比如歌行之類的,但字字珠璣,一字千金,擲地有聲。

如李白的許多歌行體的詩,如《行路難》《將進酒》到現在還膾炙人口。

再一個原因就是,有些古體詩與近體詩比起來,有些句子的平仄沒有格律詩看起來那麼標準,但這多出現在唐以前的古詩,還有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於古體詩。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也比近體詩自由。平仄與否當然不能用格律詩要求去挑剔了。就像我們現代人不能用古代的法律約束一樣。

所以,對於前人留下的精華作品,是經過歷史沉澱了的精華,當然被後人接受和傳頌。因為標準不同。

但現代有些朋友標著律詩,卻不按照格律要求去做,更不按照起承轉合的章法寫,只是字數與律詩一樣,韻腳啥的都不管。更別說承轉對偶,先物後感了。

不過,也奇怪,這樣四不像的律詩,甚至連打油都跟不上,竟然還有不少鮮花和掌聲。為此我也曾大惑不解了。


把酒沐唐風


一首詩、詞能否廣為人們認可和傳頌,令人喜歡,除了平仄、對仗、格律工整,意境是否美妙,非常重要。

唐.崔顥的七律《登黃鶴樓》,可謂是唐詩中平仄、對仗、格律犯忌特別嚴重一首詩。但因為其意境輝宏優美,朗誦起來大有情思悠遠、蕩氣迴腸之勢,一直為後人情有獨鍾、特別喜歡、並廣為大眾認知和傳頌。

後來遊黃鶴樓的李白,都為之傾倒。原本想黃鶴樓題詩,看到崔顥作品,不得不慨嘆:眼前有景寫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七律.《登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三千年玉兔


一首不合平仄的詩詞,不代表這首詩不是詩和沒有水平。合平仄只不過針對於近體詩而言。我國的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就是古風,古體詩可以不講平仄,可以多字數,可以換韻,可以不對仗,不粘對;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格律詩又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排律。格律詩必須押韻,合平仄,粘對,對仗。現代詩歌也不需要平仄,但力求揚仰頓挫。

一首詩歌能夠被人們認可,能得到傳頌,並不是以合不合平仄為鑑定標準。一首好的詩歌,首先是從詩歌的立意,語言,韻律,含蓄,境界,思想決定的,立意新穎,好的立意讓人耳目一新,如納臨源之氣。

凝練準確的語言,讓人嚼而有味,如聞含露之蕊。

韻律優美,讓人擊節而誦,百吟不厭。

境界之美可以讓人身臨其境,沁人心扉。

合不合平仄,並不能決定一首詩的好壞,但是格律詩除外。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幫助到你。





洎水藍


一、詩歌分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新詩三類,只有近體詩講究平仄和押韻,其餘的或者不講究或者不是很嚴。近體詩包括律詩、絕句、詞、曲等,但律詩也可半格律,如崔顥的黃鶴樓頷聯並沒有對仗;絕句本來就可以不對仗。韻的問題還有獨雁出群、獨雁率群等特殊格式。就是完全不符上述所云,還有古律古絕!詞還可以自度!二、平仄格律只是形式,不能以文害意,詩文進入最高境界,庖丁解牛了,不必完全受韻和格律限制。


王恆豐


文采斐然意境高,

不合平仄也妖嬈。

黃河萬里五千載,

華夏兒孫才氣豪。











費玉山905


首先要說到詩歌的用韻,王力先生認為:

詩歌及其他韻文的用韻標準,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唐以前為第一期。在此時期中,完全依照口語而押韻。

唐以後,至五四運動以前為第二期。在此時期中,除了詞曲及俗文學之外,韻文的押韻,必須依照韻書,不能專以口語為標準。

五四運動以後為第三期。在此時期中,除了舊體詩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風氣,完全以口語為標準。

第一期是完全依照口語來押韻,自然是以當時的口語為標準。古今語音的不同,是清代以後的音韻學家所公認的。所以咱們讀上古的詩歌的時候,必須先假定每字的古音。

其次說到平仄和對仗

1.平仄和對仗,是近體詩中最講究的兩件事;古體詩中,也不能完全不講究它們。新詩雖然是一切都解放了,但是就漢語來說,有了字音就不可能沒有平仄,單音詞多了也很容易形成整齊的對仗。新詩雖然不受它們的約束,卻也還有許多詩人靈活地運用它們。

2.平仄是一種聲調的關係。相傳沈約最初發現在漢語裡共有四個聲調,就是平聲、上聲、去聲和人聲。又相傳“仄聲”這個名稱也是沈約起的。有人說,“仄”就是“側”,“側”就是不平。仄聲和平聲相對立,換句話說,仄聲就是上去人三聲的總名。依近體詩的規矩,是以每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假定一句詩的第一第二字是平聲,那麼,第三第四字就應該都是仄聲;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聲,第三第四字就應該都是平聲。

3.聲調,先應知道聲調的性質。聲調自然是以音高(pich)為主要的特徵,但是長短和升降也有關係。依中古聲調的情形看來,上古的聲調大約只有兩大類,就是平聲和入聲。中古的上聲最大部分是平聲變來的,極小部分是入聲變來的;中古的去聲大部分是入聲變來的,小部分是平聲變來的(或者是由平聲經過了上聲再轉到去聲)。等到平入兩聲演化為平上去入四聲這個過程完成了的時候,依我們的設想,平聲是長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聲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這樣,自然地分為平仄兩類了。“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如山路之險仄),也就是或升或降(“上”字應該指的是升,“去”字應該指的是降,“人”字應該指的是特別短促。古人以為“平、上、去、入”只是代表字,沒有意義,現在想來恐不盡然)。如果我們的設想不錯,平仄選用也就是長短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

4.聲調的和長短遞作用是有密切關係的。英語的詩有所謂輕重律和重輕律。英語是以輕重音為要素的語言,自然以輕重遞用為詩的節奏。如果像希臘語和拉丁語,以長短音為要素的,詩歌就不講究輕重律或重輕律,反而講究短長律或長短律了(希臘人稱一短一長律為iambus,一長一短律為 troche,二短一長律為anapest,-長二短律為 dactyl,英國人借用這四個術語來稱呼輕重律和重輕律,這是不大合理的)。由此看來,漢語近體詩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種短長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種長短律。漢語詩律和西洋詩律當然不能盡同,但是它們的節奏的原則是一樣的

5.五言古詩雖然不很講究平仄,但五平調或四平調仍是儘可能地避免的,否則就嫌單調了。五仄調或四仄調比較地常見,因為仄聲還有上去人的分別,它們或升,或降,或特別短促,就不十分單調。

6.近體詩喜歡用平聲做韻腳,因為平聲是一個長音,便於曼聲歌唱的緣故。這恰像英詩裡輕重律多於重輕律,希臘拉丁詩裡短長律多於長短律。在英詩或希臘拉丁詩裡,有些詩雖然本來是用重輕律或長短律的,也喜歡用重音或長音收尾,叫做不完全律( catalectic),大約也是使它較便於曼聲歌唱的緣故。

跟著歷史的變遷,近代的聲調的實際音高也不能和中古相同,所以人民口頭創作只能依據實際語音,不能再沿用中古的平仄。現代新詩如果要運用平仄,自然也只能以現代的實際語音為標準,例如北京語音裡沒有入聲,平聲分為陰陽兩類,又有一種輕聲,是否仍應該另行發現節奏的規律,這卻是現代詩人所應研究的了。

所以說一首不合平仄的詩詞也能讓人傳頌的根本原因是它讀起來朗朗上口,唱起來婉轉有味。這樣才會受到廣大平民百姓的認可,口語化更利於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傳頌,廣為流傳。



唐.駱賓王《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淺顯易憧,情境顏色都有。追求古法,傳承;發揚現代繼續。為此打油一兩:莫為糾結古以今,傳承發展是正論;生活快速難韻古,隨心自由是今天。個人觀點,不喜滑過!謝謝!





芍藥谷主


讀過一些格律詩,有些很合格律的,詩意不濃。反而有的格律有問題的,寫得很好,叫好之後,不禁有點惋惜。

世界萬物都在變化著,語言、文字、文學都是如此。人們一方面要在變化中維持一定的穩定性,這一方面是個繼承與承傳問題,也是防止鉅變帶來摧毀性的破壞。只有在繼承中慢慢地變化,才能引導世界、事物發展壯大,這是‘揚棄’,而不是‘拋棄’。

文學創作上,總有不滿足現狀的創新出現。格律詩是對歌行體詩歌的創新,律詩、絕句寫久了,宋詞就來‘革命’一下,宋詞登峰造極了,元曲又來‘革命’一下。沒有什麼不好,這是文學前進的浪花,不然,就是死水微瀾。

當然文學創作中有很多並不出色的東西,也來挑戰現有秩序,我們不必譏諷,寬容一點,放過它們。我們只須留心那樣意境優美,而不合‘規矩’的作品,多多研究,思考他們為什麼能‘異軍突起’,可能就會‘春江水暖鴨先知’!

上面,說得可能太極端了點,一般說來,許多不合平仄的作品,是瑕、瑜共存,關鍵是看它哪方面多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