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蝗災有什麼好的辦法?

你家還有渝嗎


在過去有蝗災的時候,是政府組織所有男女老少拍打,把舊鞋底一分為二。用鐵絲拴牢鞋底,……人工拍打,(那個時候,糧食相當困難,把打死的蝗蟲往鍋裡一放,不到炒熟人們就搶吃完了)

現在發達了,用無人機灑農藥是料學的防治辦法。


王新豐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我會給出我想到的幾種方法。

據史料統計,以往發生的蝗災有成百上千次,同時有很多仁人志士編寫治蝗的書籍,如《除蝗疏》《捕蝗集要》《治蝗書》等。在歷史上,治蝗也既有消極方面,祈禱神力驅蝗,也有積極方面,歸納出一些治本和治標的除蝗方法。

1、治標的方法

首先,在獲取蝗蟲情報後,鼓勵百姓參與滅蝗,因捕殺蝗蟲損失的莊稼,會給予免稅和賠償,甚至從單純的捕蝗中發展為直接食用,或間接將蝗蟲製成養豬、養鴨的飼料,據調查,一隻大鴨一天能食兩斤蝗蟲,不失為一種“變廢為寶”的措施。

大量捕捉的蝗蟲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若不加以利用,的確很浪費,畢竟蝗蟲的粗蛋白質含量很高,營養價值也與魚肉相當,而且據吃過蝗蟲的人談,其食味與蝦乾相似。

說到食蝗,有唐太宗帶頭吞蝗的傳說,甚至在唐代形成一種風俗,將蝗蟲作為珍品進行饋贈;民國時期的北平、天津一帶的餐館,也有過以蝗蟲為佳餚,供消費者所食。另外,在蘇北蝗區,有百姓將捕捉的蝗蟲曬乾貯藏,做乾糧或肥料用。

2、治本的方法

在低窪積水和有水草生長的地方,發動農民割草,曬乾後作柴火燃料,並達到除去蝗蟲產卵的場所;其次,因蝗蟲多發於夏秋之季(5-8月),在春末夏初發動當地百姓捕捉蝗蟲的卵,除去一斤蝗卵塊,可減少五六萬只蝗蟲。對於殘存卵孵化的幼蟲,會提前預留一些長溝,發動百姓將蝗蟲趕進溝內,利用蝗蟲受驚後會跳動的特性,再向溝內填土掩埋。最後,在冬季還要檢查蝗蟲產卵處,發現後即除去卵塊,從而控制蝗蟲危害!

經過長期勞動及除蝗的經歷中發現有些農作物是蝗蟲不喜歡啃食的,如芋頭、桑、菱芡、豌豆、綠豆、**、芝麻等,因此可以多種植這類作物,減少蝗蟲的食源,從而達到減輕蝗災的效果。

當然,一旦蝗災真的發生,上述很多方法的效果也很有限。隨著現代農業發展,農藥被大量使用,一旦出現較大的蝗災,採取噴施農藥是控制蝗蟲的有效措施。

3、治蝗感想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水災、火災(澳大利亞)、蝗災發生較往年多,不得不引人深思。

近期看傳統農業方面的書籍,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是勞動人民根據自然規律總結的智慧結晶,傳統農業因沒有農藥、化肥投入,種植作物更講究土壤肥力的培育,貼近於“循環農業”。

前面說過蝗災是伴隨乾旱出現,也與天敵、植被單一化、殘留蟲量基數等因素有關,蝗蟲的天敵有很多,包括鳥類、昆蟲類、蜘蛛類等68種。再看看現代農業發展,農作物的品種推廣單一化,刻意追求反季節供應,導致土壤退化嚴重,不少土地出現鹽鹼化、酸化,病蟲害增多,很多有益害蟲益鳥、有益微生物減少;同時,大量的防腐劑、添加劑、色素等非營養物質投入使用,可能損害健康,汙染環境。

蝗蟲雖然不可能徹底消除,但採取適當措施,是可以科學地控制,不僅僅是採取農藥防治,更要推行農業措施、生物治蝗。同時,人類應敬畏自然,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面對蝗災的辦法,謝謝!





看直播做自己


說起中國人的“掃蝗”之路,那可是曲折異常,驚心動魄啊!

從古至今,經歷過無數次蝗災,

居《中國昆蟲學史》附錄中對中國曆朝歷代發生蝗災的次數進行過統計。

公元前707年(魯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一共發生蝗災538次,平均每5年就發生一次。

而且年代距今越久遠,蝗災的防治越差,爆發的也愈加頻繁。

蝗蟲對老百姓的危害極大,和天災人禍一般無異。而古人在治理蝗蟲的路上,走過了很長一段路。歸納一下,則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祈禱祭祀

古人君權神授的思想頗為盛行,後來在董仲舒的倡議下,發展成“天人感應”一說。

天人感應,通俗來講就是天和人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如果人們犯了過錯,觸發天神的禁忌,那就會遭到天神的懲罰。而天災就是天神懲罰人們的主要方式。

因此,一旦蝗災盛行,人們非但不試圖阻止,反而去祈禱和祭祀。祈求天神的原諒,停止對人們的懲罰。

可惜,這種祈禱,天神也不會聽到,更不會停止災難。等到祈禱完了,穀物也被蝗蟲吃光了,百姓沒有食物,因此餓死了很多人。

2.以蝗蟲為食

你沒聽錯,老百姓都是很實在的人。蝗蟲吃我糧食,我沒得吃,只有吃你啦!

蝗災來臨時遮天蔽日,而且速度極快。所過之處,農作物全部被吃光,最後老百姓辛苦種植的糧食被蝗蟲吃光了,老百姓沒得吃了。怎麼辦?只能拿蝗蟲來充飢。

或炸,或烤,或煮。雞肉味,嘎嘣脆,而且高蛋白,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3.人力捕獲

蝗災一旦來臨,一般是成群。僅靠吃,肯定是吃不完的。而且速度也來不及,很多情況下,都是蝗蟲吃完了一片地,又轉去了下一塊地方。人們吃蝗蟲的速度根本無法趕上蝗蟲吃莊稼的速度。

於是,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蝗蟲,便產生了很多的人力捕獲方法。

4.藥物噴殺

到了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針對蝗蟲的藥物被髮明出來。蝗蟲來臨之際,噴灑藥物,蝗蟲當即斃命,殺蟲效率可見一斑。還有一些藥物,能夠殺死蝗蟲卵,在蝗災發生之前,從源頭上就加以阻止。於是蝗災的爆發就越來越少了。







雄雄娛樂圈


80年代以來,我國10多省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竹蝗對南方竹林為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至於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那如何防治農作物蟲害呢?化學防治就是利用農藥消滅病蟲害,見效快、功效高、不受時間或地域的限制,因而大部分朋友所喜愛;可根據有害生物、作物、環境條件三者之間的關係,通過農業栽培技術,有目的地改變農田生態環境,使之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而不利於有害生物的生長,從而避免或減輕病蟲害。比如可以培育與利用抵抗力強的品種、改變耕作栽培方式、合理調整農作物品種的佈局、盡力加強田間管理等,下面來了解一下我們該如何防治蝗災吧?

第一、農業防治:農業防治主要方法可以歸結為三種:

1、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很多種蝗蟲都吃玉米、小麥、高粱、水稻、穀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樹等。因此在蝗蟲發生地儘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它林木,則可以防治蝗蟲;

2、減少蝗蟲的生存地。有些蝗蟲發生地地勢較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地塊改造成池塘,養魚、養蝦,這樣可以使蝗蟲的生存地大大減少,也會較好地防治蝗蟲;

3、減少蝗蟲的產卵地。有些種類的蝗蟲,如東亞飛蝗,它喜歡在乾燥裸露的地塊產卵,我們要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數量,使植物覆蓋度達到70%以上,這樣的地塊就不適於蝗蟲產卵了,也就可以減輕蝗蟲的危害。

第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方法目前採用的主要有三種:(1)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控制蝗蟲;(2)採用生物農藥防治蝗蟲;(3)牧雞和牧鴨防治蝗蟲。

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 蝗蟲的天敵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鳥、真菌、病毒、線蟲、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類等。很多種青蛙或蛤蟆都可以吃蝗蟲,如澤蛙、金線蛙、林蛙、黑斑蛙還有黑眶蛤蟆、中華大蛤蟆等;黑斑蛙每天可以捕食蝗蝻135只以上。澤蛙每天可以捕食122多頭蝗蝻。蛤蟆每天可以捕食167頭蝗蝻。在自然界鳥吃蟲是普遍的常識。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鳥吃蝗蟲記載,如在唐代就記載有數千萬白鳥取食蝗蟲,一晚上就將蝗蟲吃盡,莊稼免於受害。我國記載吃蝗蟲的鳥有18種,包括海鷗、伯勞、灰喜鵲、喜鵲、草鷺、椋鳥等。我曾經在天津大港水庫東亞飛蝗發生基地,觀察到有大批海鷗飛到發生程度高的地塊捕食蝗蟲的情形。螞蟻、步甲、芫青、雛蜂虻、食蟲虻等都是蝗蟲的重要捕食性天敵昆蟲,在蝗蟲的發生地可以常見到它們捕食蝗蟲的情況。而蝗蟲的寄生蜂等又是蝗蟲的寄生性天敵昆蟲。

在自然界中他們可以消滅很大一部分蝗蟲,一般可以有效的控制蝗災的爆發,除非由於某些原因,蝗蟲的天敵沒有能力控制下蝗蟲則大爆發。因此保護和利用好當地的蝗蟲天敵,對於控制蝗蟲有重要作用。

種植可以招引天敵的植物,如中華雛蜂虻和芫青的幼蟲捕食蝗蟲的卵,成蟲取食花蜜或花,因此可以在蝗蟲發生地種植開花植物,為天敵成蟲提供補充食物,提高天敵的數量,控制蝗蟲;

第三、農藥防治:目前用於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藥有蝗蟲微孢子蟲、綠僵菌和印楝素。蝗蟲微孢子蟲是蝗蟲專性的、只有單個細胞的原生動物。

蝗蟲取食了有微孢子蟲的食物後,就可以引起蝗蟲得微孢子蟲病。經過一段時間後,蝗蟲因得病而行動遲緩、不能飛行,產卵量下降,直至死亡。蝗蟲一旦得了微孢子蟲病,它就成為了傳染源,到處傳播微孢子蟲,而且得了病的蝗蟲它產下的卵也帶有微孢子蟲。這種病可以通過食物汙染、蝗蟲相互咬食,在蝗蟲群中傳播,形成長期的流行病,就像是流感一樣。因此一次防治後,該病可以在蝗群中流行多年。

以上是佰佰安全網小編介紹的我們該如何防治蝗災的內容,本網生物災害安全小知識庫中還有很多關於蟲害的防治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以便讓種植戶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劉嵩魁


個人觀點,以及查閱的一些資料,

1、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汙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2、藥劑防治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燻殺。施藥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週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藥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溼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藥液中,浸沒8小時,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藥,該法殺蟲率高、滅殺範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不一樣的民間高手


2019年12月,沙漠蝗蟲群出現在肯尼亞、索馬里和埃塞爾比亞等地,現已從東非向中亞地區遷移,預估將有4000千億蝗蟲。蝗蟲所過之處,遮天蔽日,糧食樹木皆會被其啃食,導致當地出現糧食危機,百姓受飢,在白居易《新樂府》之“捕蝗”中有“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的生動描述。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出預警,全球要高度戒備正在肆虐的蝗災。

水、旱、蝗歷來是中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尤以蝗災為甚。不過自新中國成立後,蝗災的危害程度降低,一些地區出現過成群的蝗蟲為害,如2002年夏,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有上百個縣出現不同程度的蝗災,但很快被治理。

蝗災並非是單純的自然災害,蝗災往往緊隨旱災而至,除乾旱缺水外,天敵減少、植被單一化、越冬殘存蟲量大等客觀條件是外在因素。目前蝗災已到達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此次蝗災是否會進入中國,如何防禦和治理是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們談談國內歷史治理蝗災的一些有益經驗,供大家參考。

據史料統計,以往發生的蝗災有成百上千次,同時有很多仁人志士編寫治蝗的書籍,如《除蝗疏》《捕蝗集要》《治蝗書》等。在歷史上,治蝗也既有消極方面,祈禱神力驅蝗,也有積極方面,歸納出一些治本和治標的除蝗方法。

1、治標的方法

首先,在獲取蝗蟲情報後,鼓勵百姓參與滅蝗,因捕殺蝗蟲損失的莊稼,會給予免稅和賠償,甚至從單純的捕蝗中發展為直接食用,或間接將蝗蟲製成養豬、養鴨的飼料,據調查,一隻大鴨一天能食兩斤蝗蟲,不失為一種“變廢為寶”的措施。

大量捕捉的蝗蟲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若不加以利用,的確很浪費,畢竟蝗蟲的粗蛋白質含量很高,營養價值也與魚肉相當,而且據吃過蝗蟲的人談,其食味與蝦乾相似。

說到食蝗,有唐太宗帶頭吞蝗的傳說,甚至在唐代形成一種風俗,將蝗蟲作為珍品進行饋贈;民國時期的北平、天津一帶的餐館,也有過以蝗蟲為佳餚,供消費者所食。另外,在蘇北蝗區,有百姓將捕捉的蝗蟲曬乾貯藏,做乾糧或肥料用。

2、治本的方法

在低窪積水和有水草生長的地方,發動農民割草,曬乾後作柴火燃料,並達到除去蝗蟲產卵的場所;其次,因蝗蟲多發於夏秋之季(5-8月),在春末夏初發動當地百姓捕捉蝗蟲的卵,除去一斤蝗卵塊,可減少五六萬只蝗蟲。對於殘存卵孵化的幼蟲,會提前預留一些長溝,發動百姓將蝗蟲趕進溝內,利用蝗蟲受驚後會跳動的特性,再向溝內填土掩埋。最後,在冬季還要檢查蝗蟲產卵處,發現後即除



失落的歌謠


啥都沒有生物治法好用 而且 生物治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用吃蝗蟲的打敗蝗蟲不是手到擒來嗎 要不然為啥蜈蚣精要用卯日星君呢(不記得是哪幾個字了,錯了別罵我啊)



馬利亞小妖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答:在從春秋戰國至清末的兩千六百年間,中國曆代王朝共發生蝗災五百三十八次,等於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災。在那個“以農為本”且科技落後裡,這樣鋪天蓋地的破壞景象,就是國家百姓的錐心災難!

所以,但凡靠譜的中國古代王朝,對於這樁災難,也是從來不敢怠慢,兩千多年裡,無數仁人志士更是開動腦筋,代代研發治蝗辦法。下面幾條,就是出名靠譜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裡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裡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裡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裡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剷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藥”,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湧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裡,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裡,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江門小許


(1)建立蝗災預警系統,對蝗災發生區的情況及時瞭解、掌握相關信息;

(2)利用生物滅蝗法,在草原蝗災常發地區養雞等家禽滅蝗,還可以在草原上用建築垃圾堆放成鳥巢,吸引鳥類前來繁殖,滅蝗;

(3)研製和使用高效低毒農藥滅蝗。


深圳海上


面對蝗災唯一的辦法就是根據自然界生物的生存規律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鳥兒吃蝗蟲,青蛙也吃,還有一動物鴨子也是蝗蟲的天敵,現在役情期間有的飼養場沒飼料,如果真有蝗蟲來把飼養場的雞鴨放出來養,使自然平衡的好方法,還有希望以後人類少捕捉益鳥,不要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希望我的見意大家能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