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能夠穩定盈利的交易者,後期還會看交易方面的書籍嗎?

交易者張三千


穩定盈利的交易者只能說整體上交易是盈利的,並不是次次都是盈利的。當出現虧損的時候,心理也會出現人的特性,難受、沮喪、痛苦等,仍然需要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

一、更多是看資金管理、交易策略方面的。達到穩定盈利,技術指標方面的就會看的比較少,更多注重自己的交易手法,比如股票大作手回憶錄、克羅談投資策略。

二、交易心理方面的書籍。由於人的本性,喜怒哀樂,在交易過程中的恐懼與貪婪,都會伴隨著自己。交易也是一種心理上的煎熬,更加註重自己內心深處感受,提高自己內心的強大。

三、上升到佛學和探究生命的意義。追求自身內心的平靜,交易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交易只能帶來物質上的滿足,並不能帶來心理上的安慰,通過學習佛學,提高悟性,淨化心靈。

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使人明鏡。


交易一招鮮


說說我自己和周邊人的情況。

今年已經是我參與交易的第七個年頭,幾年來看過很多書,也寫過很多課件,為幾所培訓學校寫的外匯及大宗商品課件,到現在已經修改超過十次以上,最新版的課件和第一次寫出來的內容,已截然不同。而之所以不斷修改的原因,就是因為本人在期貨,外匯及股票間,不斷參考各類書籍,包括量化交易的很多論文,和新的研究成果,結合實際交易當中遇到的問題,及心理學上會出現的各類狀況,做出的自我修改。

而這樣的自我修改和調整,也在我周邊許多專業交易員身上體現出來。

誠然,很多交易員在形成交易體系之後,就很少會對自己的體系再進行修改,但是OTC金融交易本身非常複雜,加上在金融領域的新技術和新方法都在不斷迭代,個人認為,不斷學習,是每一個交易員都應該去做的事情。

請記住,淘汰你的,未必是你的對手,很多時候 打敗你的是你自己。

祝好運!


裸奔熊貓


我在想成功之後如果再去看書那書上的東西是以前,市場在變化,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看書也沒多少用,我想那時候可能認真的習學市場比較實用,我做恆指過程中去年5月份開始24000多點底部貿易談判到30336點之後然後貿易戰重燃,恆指的手法已經變了,我很明顯感覺到的,然後大阪峰會之後也已經出現小的變化,我覺得看書沒用,用心感覺用正確的邏輯判斷才能長久,戒貪戒燥才能更好看清


Lou321122


已經能夠穩定盈利的交易者,後期還會看交易方面的書籍嗎?

在年初之際,我也是對主題所提出的問題做出了一個實際的調研,詢問了三個交易的大佬,再次並不提及名字,以免不便還請諒解。

三位的交易水平不可謂不高,目前已經實現可以自由交易,並且資金自由,三位毫無疑問是成功的,當我問他們是否還會看一些有關書籍的時候,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中的一位書法很好,意境很深,所以著重他的回答吧。

前輩告訴我,交易者需要時刻的與時俱進,因為市場不會等你,就像投機之王利弗莫爾,生前創造了巨大的資金,曾今可以不誇張的說,以一己之力做空市場,但是他的人生經歷了三次破產,前面都無所畏懼的站了起來,但是為什麼最後一次卻草草的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人生呢,我的回答不知道,前輩解釋說,因為他的交易方法跟不上市場了,會被市場所遺棄,當利弗莫爾賺到了很多錢以後,選的並不是繼續跟進市場,而是安逸,所以那次市場大波動時,他雖然抓住了時機,賺到了天大的財富,但是隨後市場的大洗牌也讓大量的交易者破產,利弗莫爾也不例外。

所以前輩告訴我,作為交易者,無論成功與否,都要時刻的鞭策自己,時刻讓自己跟隨上市場的步伐,讓自己享受在交易中,而且不是交易提供的享受。

如果你贊同我的分享請關注,評論,點贊,支持,謝謝大家!!!

其實想要做好期貨也沒有這麼的難,找到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幫助交易者。


期貨盈利之光


穩定盈利的交易者,都是孤獨與高傲的!

穩定盈利的交易者少之又少,佔比低於5%,甚至低於1%。能達到“穩定盈利”,而非“偶爾盈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或未必就超越馬雲、馬化騰或巴菲特、索羅斯的資產,但其資產在勻速膨脹中。

達到穩定盈利的交易者,不會看他人所寫的書籍。

一、寫書之人的“交易認識”不及穩贏者。

寫書之人真的是大多數不如現實中的穩贏者,但是有金融證券知識,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寫出來都是頭頭是道的。但在實戰穩定盈利者眼中,或許很片面、幼稚的。

二、寫書之人中僅少數為優秀的穩贏者。

穩贏者也多數會寫書,然而都是在自己已經遠離交易後才開始寫書,有滯後性,其“核心交易奧秘”也並不會在書中詳解,只會有隻言片語,讀書人極易解讀錯誤。如索羅斯、巴菲特、利弗莫爾等等都寫了書,可惜大眾都沒看懂,真的沒看懂。

三、他人書籍會干擾穩贏者的現行交易模式。

對於交易,各人的認識都不盡相同,能達到穩定盈利,就是“交易認識正確”的唯一標準。他人的書籍有他人的認識角度,對於穩贏者來說,會造成干擾,影響現行的穩定盈利交易系統。

四、書,是寫給大眾看的。

你能看書,我能看書,大家都能看到書。書就是寫給我們大眾看的,並引起大眾的共鳴與認可。大眾認可的交易思想,就不是正確的。假定為正確,大家都是贏家,贏誰的?贏少部分人的,能贏多少?一分二分?。明白了道理嗎?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絕對是輸家,一定贏不了的道理;也很好的證明了為什麼證券市場總是“反人性”的道理;也為什麼說越有影響力的專家越預測不對的道理!穩贏者,不肖看這類錯誤的書。

從上面逐條可以看出,穩贏者的交易思維與大眾大為不同,在穩贏者看來,大眾思維都是極其錯誤的,穩定盈利的交易者的“三觀”與大眾“三觀”是差異巨大的。

穩定盈利的交易者的孤獨,是因為與大眾“三觀”不合,話不投機半句多!

穩定盈利的交易者的高傲,是因為對大眾“錯誤思維”的鄙視,唯有鄙視才能堅持自己的正確!

穩定盈利的交易者的孤獨與高傲,是大眾的錯!

先知先覺實力派,陰陽化易掌乾坤。歡迎查看 頭條號,查看更多股市實操心得!


股市財狼


已經能實現穩定贏利的人基本上是愛學習的人。以本人為例,我炒股約二十年,經過不斷學習,前十多年基本小賺,從2014年開始,每年保持約翻一倍的收益穩定贏利,我會在利用一切時間閱讀各類書籍,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人生本來就是悟道修行之途,領悟人生大道,用之於投資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釣魚,你要耐心守得住,也許坐那兒一天也沒有一條魚上鉤,但愛好釣魚的人絕對不會因為一條魚沒有就下次不去鉤魚了。做股票也是這個道理,你得耐心等待上漲,熬得住小幅震盪調整。

再比如:生活中的一些領悟,也是可以用於股票的,平凡的日子就象股票不會每天漲,激情的日子就好比漲停板來了,平凡的每天可能是常態,領悟到這個,你就會理解股票也是這樣的。花無百日紅,人無千般好,股票也是不會一直漲下去或跌下去的。讓你快樂的時候也意味著痛苦馬上快來了,因為世界上總是陰陽轉換,股市也是這樣的。

只有多學習,不要停滯,才能知道市場熱點話題,市場炒作邏輯,不能與時俱進是不行的!


股市常贏家


看書,有時間就看,沒有時間就不看,有想看的好書就看,沒有想看的書就不看,看不看書,跟期貨交易一樣,是沒有絕對的標準的。

我現在已經不怎麼看了,只是偶爾會想起來,某本書中的某個片段去翻開看看。

期貨交易,看書並是提升技能的主要方式,期貨交易技術的提升,需要大量的經歷,大量思考。這個道理,就跟你讓一個新手看海龜交易法則一樣。他不可能看了海龜交易法則就直接懂了如何投機,他必須要經歷一番不確定的折磨才有機會。

多經歷,多獨立思考,然後有時間去就看看書,看看別人是怎麼想的,他是怎麼做的,這樣你的進步速度會很高效。

有句話說的好,所謂的成長,就是不停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傻B的過程。實際上,在我的交易經歷中,沒當我覺得自己已經大成的時候,過段時間總是會發現自己當初太過於狂妄了。對於人生,對於交易,其實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多了去了。

經歷,思考,學習,這是根本就不應該停頓的。

當然,交易圈對“穩定盈利的交易者”定位的B格很高,比如,你都已經穩定盈利了,你還看啥書,你都已經穩<strong>定盈利,你天天還聊啥天,你都已經穩定盈利,還學什麼習?你還不天天會所嫩模,全球旅遊去?

基於此,你是不應該看的。


天啟量投


不敢自詡為“穩定盈利的交易者”,姑且自稱為“成熟的交易者”吧。我仍然在看書,並且未來還會一直看,只是看書的目的和初學者不同。

初學者看書,是為了形成正確的交易理念、尋找適合的交易方法、探尋真實的交易世界,對他們來說,看書就是個學習的過程,是個從門外漢到登堂入室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迅速提升自己的交易能力和認知水平。讀書和實踐,是學習的兩大必經途徑。


對於成熟的交易者來說,他們看書的目的有所不同。

學習新的交易知識

交易系統一旦成型,本身是不需要過多修正優化的。但是,隨著資金規模的增大,我們需要豐富自己的交易系統:多週期、多策略、多品種。

所以,如果不想給自己的交易生涯設定天花板,就要保持讀書學習的習慣。比如我本來採用了日線級別趨勢交易系統,我可以再學習研發小時線級別的趨勢系統、周線級別的對沖套利系統。

當然,並不是這些交易系統更優,也不是交易系統越多賺錢就越多,而是從大資金資產配置和平滑資金曲線的角度考慮的。

和其他頂尖交易者交流

通過閱讀其他交易書籍,就當做是和其他頂尖交易者進行了交流,甚至不排除在讀書的過程中,可以彌補自己一部分的知識盲點。

打個比方:梅西和c羅也可以在一起交流足球,他們都不需要學習踢球的技巧,但是在互相溝通的過程中,也許會有些收穫。


凡事金融


玩期貨與玩股票都非常難,外匯更難。

穩定盈利是關鍵,那麼何為穩定盈利?

沒有10年以上的磨練很難成功,短線股票交易有師傅帶,一輪牛熊週期有希望成材,中線組合持有多隻股票,須15年以上、三輪牛熊週期的磨練才行,主要是訓練大盤分析技術,倉位控制與大盤密切相關,逃股災是必須的,大盤分析不行,遲早會虧死,期貨類似。

首先技術必須過關,通常人把"心態"想的太簡單了,好的心態是建立在“強大的技術"之上,沒有強大的技術,談心態那只是空談。

做左側交易必死,指標的"延遲性"有利於右側交易,延遲性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是怎樣解讀技術面。

所有的一切來源於你的認知,只有你的認知達到了一定境界,財富才會追隨你的認知。

A股是融資市場,非紅利市場,騙子上市公司很多,爆雷頻頻,在這種虛假市場,基本面分析是很麻煩的,絕大多數人虧損也是必然。

即使是私募基金行業,90%的公司最終生存不下去,也是僅有少數公司能生存。期貨方面,專業人士認為: 做程序化成功的概率:10個裡面,五年下來,賺錢的人1-2個;但是,傳統的人工交易,1000個人,5年來算,賺錢的大概3個;程序化交易成功的概率是傳統方式成功的概率10-100倍。 而我認為: 做程序化成功的概率:30個裡面,五年下來,賺錢的人只有1個;程序化交易成功的概率是傳統方式成功的概率10-100倍。無論股票還是期貨,所謂的"7:2:1"是指一年期結算,而非五年、10年期結算。

普通人最好不做這類交易,若非要做,可做股票試試,或以最小手數交易期貨,沒有穩定盈利前決不放大資金做。

炒股能賺錢,但難度很高,

普通人可以炒股,但應注意下面幾點:

1、價值投資

2、中長線投資

3、距上次牛市頂四年左右開始逐步投入資金,此時全市場波動率已經很小了

4、只做牛市這個大波段,

5、在疑似的頂部區域逐步減倉,減倉的部分不再增倉回去。

6、選6∽10只股票等權重組合持有,防黑天鵝。

價值投資的長線交易股票,您的交易樣本數很少,要證明您已掌握這種技術,很難證明,這不是用簡單的盈利多少能證明的,證明須符合統計學要求。而做中線大波段,樣本數就夠。

可以學習一些量化技術,以加強分析能力,不少人認為"目前全球頂尖的投資人士,好象沒有一個單憑技術分析而在投資市場獲得巨大的成功一一一 真實情況是: 西蒙斯的量化交易就是單憑技術分析成為大師的,美國的量化交易已達市場交易量的50%,量化交易的本質就是技術分析的交易,就是指標分析的交易,很多量化交易是全自動的機器交易,人工不干涉,可避免人性弱點。指標交易不盈利的人,只能說明其技術分析還沒有過關。

期貨交易做日線波段比較好,策略最好寫成代碼先經過歷史數據檢驗,策略跨品種、跨週期、交易信號樣本數超過500,即通用性比較好,分鐘級別的策略手續費佔比 較大,盈利難度較高。

投好的私募基金也是一種模式,可按下面方式做:

查資金曲線,資金曲線的時間太短,從專業的角度看,還無法判斷對方水平,專業的角度評分如下:A=(年均收益 - 8)/最大回撤, 當分子為負數時,分母取1來計算,比如年均收益20%,最大回撤10%,則策略評分 A=(20-8)/10=1.2分,至少三年以上的連續資金曲線,最好經歷了一輪完整牛熊週期。

評分案例:

資金曲線評分:(私募排排網數據)

明汯各個產品評分:

產品號 年均收益 評分

1、59%(260/4.4-8)/30=1.7

2、31(122/4-8)/4.7=4.89

3、27(94/3.5-8)/16=1.19

4、22.5(90/4-8)/20=0.73

5、18(54/3-8)/24=0.42

6、15(53/3.5-8)/21=0.34

8、21%(42/2-8)/5.4=2.4

10、18%(33/1.8-8)/23=0.45

顯然評分為正的策略都不錯,當然超過0.8更好,評分公式強調最大回撤,是因為虧損50%,須盈利100%才能板回,所以風控比盈利更重要,巴菲特也是這樣的原則。


電閃雷鳴雨


讀書能獲得什麼?

一是專業知識的積累;

二是思想境界的提升。

前者有度,而後者無涯。

在構建了完整的交易系統之後,交易的穩定性依賴於交易者的執行力,執行力不是數理公式,不是告訴你就可以做到,只能依靠交易者自身對信念的信仰和執行。

很多交易者特別反感交易之道之類的說法,他們覺得交易就是交易技術,之所以賺不到錢那是因為還沒有找到交易技術的聖盃。

關於預測與追隨,其實沒有必要去做過多的爭論和說服,意識到了自然也就感悟到了,意識沒到,說的再多作用也不大。

交易之路不會一勞永逸,在不斷提高交易執行力貫穿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當你把注意力總是放在希望可以找到只賺不虧的交易秘術的時候,也許意味著永遠都不會有結果。

不論是看交易方面的書籍,還是其他方面的書籍,首先你要明白自己你希望學到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