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备用文稿选

策划:金仕善△熊明修

顾问:毛正秋

撰稿者 :(以供稿先后为序)史宏友、李文涛、刘宏、樱子⋯⋯添加中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编者语:在金仕善老师和熊明修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在各位编写老师的努力下,《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备用文稿选陆续完成,编发进行中。《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备用文稿选已编发如下:

1.樱子/《福田河镇与福白菊》

2.刘宏/《金瓶梅》作者是麻城丘长孺

3.史宏友/麻城明代进士县

4.史宏友/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九龙山和柏子塔

史宏友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史宏友,麻城人,退休教师。当了十七届高中毕业班班主任,著有《高中生成才与成人》。现如今,读读书,上上网,走走路,敲敲键盘,看看电视,从心所欲。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在大别山中部西麓,位于麻城市阎家河镇柏子塔村境内,有一座神奇的山——九龙山。九龙山中央高高地矗立着一座神奇的塔——柏子塔。九龙山托起了宝塔的挺拔,柏子塔引领着九龙的腾飞!

九龙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别样的红色岩石,令人称奇,叹为观止!

出麻城市区走沪蓉高速公路一踩油门,十分钟以后下车面北远眺,裸露着的赭红色的九龙山,丘岗都呈带状一条一条地如同燃烧着的火焰,火红火红的飘带似的跃动在我们的眼前。当地人称之为“九龙山”。那独一无二的的景致,奇特伟丽,十分壮观,令人震撼。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九龙山,其实并非山地。它就在鄂东大别山江淮分水岭的西南面、麻城市东山脚下,是一片丘陵地带,顶多算是丘岗。它倚靠东北绵亘群山,渴饮脚下澄澈举水,远离喧嚣闹市,独享悠闲自在。迤逦蜿蜒的丘岗宛如一条条巨龙,怡然安静地躺在由北而东南绵延起伏葱翠山峦的臂弯里,心安理得地做它的卧龙,一群地地道道的红金龙!

九龙山,十沟九坡,坡岗连接,有如龙头相交。可是它们却见尾不见首,嬉戏逗趣,缠绕纠集,乐此不疲,定睛细看,却又蓦然定格于瞬间。坡岗疏密有间,都呈s形状态,由中心而向着以西南为主的四方八极扭动开去,龙尾蜿蜒延展,像是被巨大的海风吹皱的红海,赭红色的波浪片刻不停地涌动着、荡漾着,波推浪涌,一直浪及东北的翠峰脚下。

我们见惯了大西北的黄土高原,贫瘠的七沟八梁,板结的土黄色土地,虽然广袤雄奇,蔚为壮观,却略显沧桑荒凉。我们也曾感叹极顶泰山的巍峨雄奇,惊艳黄山三十六峰的峻峭秀丽。但是九龙山那栩栩如生的“九龙”,如游似飞的状态,那善变的绮丽色彩,如果你亲临目睹,一定会因为有别样的感受大呼不虚此行而流连忘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早春三月,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气象万千。当朝日跃出东山山顶,把第一缕阳光洒向九龙山的那一刻,夹着“九龙”的沟沟坎坎、水库池塘、田园坡地,村村寨寨的房前屋后,密布着的浓浓青雾,霎时却变白了,变薄了,变淡了,变轻了。灰白色的薄雾里夹带着一抹抹淡淡的紫色,很是灵动,它飘逸着,涌动着,纷纷爬上红岩丘岗,又萦绕着,盘旋着,拥抱着。于是原本赭红色的丘岗因为浸润在薄薄的烟雾里,却湿漉漉地变成了殷红殷红的中国红。红色的丘岗在晨曦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星光璀璨,光芒四射,耀人眼目。而此时,九龙山的九龙则吞云吐雾,游走如飞,隐现在薄薄的、淡淡的轻雾之中。看看你的身旁,无风雾绕,丘岗出没,有如红金龙腾飞,它游弋于你的身前,却又盘旋于你的背后。

啊,人间仙境!此景只合天庭有,不意落户九龙山!

正午时分,红日当空,阳光直射,万物生辉。当红金龙遇上金乌,就像被燃烧着一样,九龙山岗立刻成了一条条赤色的火龙,躁动着,粲然着,烟焰张天。此时,夹在九龙山的红岩丘岗之间的青禾、绿树、秀水,却更加苍翠,郁郁葱葱,而释放出油光四溢的黛青色。它们也都成了一条一条名副其实的青龙。赤色的火龙与翠绿的青龙嬉戏着,亲昵着,缠绵着。它们作腾飞状,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给春日里九龙山的村舍、庄稼增添了蓬蓬勃勃的无限生机!

美丽的田园风光,充满着诗情画意!

临近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洞天,胜景无限。从上海方向乘坐动车进入麻城三河,出隧道驰入阎家河境内,窗外西天的云朵被落日的余晖染成血红,却又被撕成了一绺绺不甚规则的凤尾,五光十色,云霞满天,像是一面无穷大的苏绣折扇;近处九龙山的丘岗,淡淡的红色中透着金黄金黄的色彩,那就是一个硕大被剥去皮的橘子的斜面,棱廓分明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美!那色彩太养眼了,真的加一分显浓,减一分略淡,“浓妆淡抹总相宜”!美丽的九龙山,在晚霞的辉映下,像是飘落下的西王母的彩裙。很可惜,动车速度太快,刚刚准备看第二眼,九龙山的景致已经落在了动车身后。

九龙山的赭红色岩石,美不胜收!如今,这里已经开辟为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柏子塔,建筑在九龙山中央山顶略偏南的咽喉要害处。

柏子塔迄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据《麻城县志》(康熙九年刻本)载:“唐德宗四年(建中783 年),虚应禅师建塔,九级,顶覆以铁镬,镬侧一柏蟠根而生,每立秋日午,塔身无影。”故此,我们知道了“柏子塔”命名的由来;而“每立秋日午,塔身无影”,这种奇特现象被称之为“柏子秋阴”,是古代著名的“麻城八景”之一。

柏子塔为六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莲花形平座,直棂窗。底边长5米,逐层内收。塔门面南,拱券形,内壁设佛龛。二层以上相间设半圆形单券门窗,一至五层为穿心式楼梯,六层及以上为螺旋式楼梯。塔檐和腰檐置斗拱,塔檐一至六层用七踩斗栱承托,七层及以上改用五踩斗拱。此乃唐代盛行的建筑风格,其中球纹窗又具有五代建筑特点。

柏子塔近旁有李世民曾经休憩过的唐王洞、龙井以及寺院。其南面50米处的九龙寺,为三开砖木结构建筑。内有僧人,兼有保护柏子塔的职责。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李贽曾在此开坛讲学、著述立说十余年,龙潭寺、钓鱼台遗址,亦在附近。

又《麻城县志》(光绪60年版)记载:“柏子塔名也,创自唐代,九丈九尺,为一邑之望。”柏子塔是麻城古代的地标建筑之一。朝代更迭,风雨日蚀,人为破坏,所以后代多有修缮。

日寇侵华,将柏子塔塔顶及八、九层炸毁,损伤、破坏严重。现存七层半,残高34.73 米,保存总体状况较好。麻城柏子塔是现存六边形楼阁式砖塔中年代最早的古塔之一,在建筑年代、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2006年5月,柏子塔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明文规定:“以柏子塔为中心,周围半径600米为保护范围,本保护范围包括柏子塔附属文物,九龙寺及唐王窟。”

1969年初冬,我和我叔父受生产队派遣,步行70多里路,各挑约30斤线粉到柏子塔一带兑换豌豆。那一次,我目睹了它的尊容。柏子塔虽然高高地矗立着,但是砖墙硝蚀很严重,特别是基座部分,有的青砖洞穿了,有人为破坏痕迹;塔身砖缝里有些许泛黄枯萎、随风而倒的狗尾草,顶上斜挑着的好像不是柏树而是一棵桃树,在咆哮的北风中摇曳着,宝塔也好像在瑟瑟发抖,所以,我叔父拦着不要我上塔。

现在好了,整旧如旧,有专人管理。柏子塔人文底蕴丰厚,不失为一道雄浑、古朴的风景!

坊间流传着一个十分生动有趣的故事,道出了九龙山龙形地的形成和为什么修建柏子塔的缘由。

却说贞观初年,一日早朝,文武百官觐见唐太宗,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共商国是,金銮殿宝座上,李世民龙颜大悦。于是步下宝座,到朝臣中间,和他们探讨兴国大计。

开明的君主刚刚离开,只听“嗖、嗖、嗖”三声箭哨。说时迟,那时快,一枝箭射中了龙椅靠背,另两箭分别射中了两边的扶手。如此惊驾,百官莫名惊诧,面色死灰,无可措手,众臣纳头便拜,齐声山呼:“万岁!臣等罪该万死!”

事发突然,猝不及防,惊恐万状的李世民回头一看,心里暗道:“好险呀!”至尊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目瞪口呆,但是毕竟上苍保佑,有惊无险。身经百战的他反倒没有众臣那样惶恐,很快就醒过神来,镇定自若,一个劲地抚慰臣下:“莫要惊慌,莫要惊慌。”

这时候,尉迟恭主动请缨,追查凶手。魏征看看龙椅,又回头看了看东南方向,就和尉迟恭耳语了几句。尉迟恭领旨带着一队人马,旌旗蔽日,浩浩汤汤,过洛阳,经光黄古道,直奔九龙山而来。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原来,麻城阎家河北边的李家山,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风水大师李先生,瞎眼老婆给他生了一个独子李成器,一家三口靠着李先生走村串户,看相算命,不愁吃穿,日子也算安稳。

可是人有旦夕祸福。没成想刚过不惑之年的李大师,突然暴病,卧床不起。他把儿子李成器叫到病床前交代完后事,就一命呜呼,撒手人寰。

父亲去世后,李成器心里很是悲痛,但是他谨遵父命,“哀而不伤”,擦干泪水,给逝者做了一身土红寿衣,亲手打了九条稻草要子,并且一条一条地缠绕在父亲的尸体上,然后请族人帮忙出殡安葬。可是,前来的青壮年族人、亲友看到这个样子,纷纷大骂李成器吝啬,是个不孝之子,都气愤地走了。老实巴交的李成器不急也不恼,卸下一扇卧房门板安放好父亲的遗体,套上耙纤,小心翼翼地拖着,一步一停地往后山痛苦艰难地移动着。他把父亲的尸首安放在一个清水洼地处,然后三叩首,就头也不回地进家闭门不出。

在乡亲们不堪入耳的辱骂声中,李成器好不容易熬过了48天,他的耳边响起了父亲临终叮嘱:“到第49日午时三刻,面对西北连放三箭。不要问为什么。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坚持。”可是瞎眼老娘不知就里,日日叫骂不休。李成器又一个晚上没合眼,再也承受不住了,第49日未及天亮,他就拉开大门,草草朝着西北方向连射三箭。顿时,后院竹林里发出千军万马厮杀的声音,后山也发出了一声巨响。李成器应声倒地,七窍流血而亡。

当尉迟恭赶到阎家河的时候,李家山塆后山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赭红色的岩石岗。因为岩石岗有大小九条,所以就叫它九龙山。为了镇住龙形地,后来,虚应禅师就化缘募资在此建塔。

传说故事,无非是给九龙山与柏子塔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但是我宁愿相信,那位风水大师就是虚应禅师,是他(或许比他更早的人)发现了九龙山独特的地形才决定在此建塔的。

九龙山是在距今1.4亿年白垩纪造山运动中,由火山爆发而形成,是国内少有的地质自然景观。这种罕见的雅丹地貌,从它形成的那一刻起,斑驳的岩石和赭红色的丘岗就长期裸露在空气当中,虽然经年累月,风雨侵蚀却粒土难存。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九龙缠顶”的龙形地貌如此形象逼真,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航拍俯瞰,九龙山全貌尽收眼底,然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比之平视更加秀美壮观。在半径大约200米的中心区域内,有五道带状的赭红色的坡梁交汇在一起,然后在比较开阔的地带派生出了四道比较高大的坡梁,较长较连贯的九道丘岗的末端,好像都呈逆时针方向舞动着,不仅形状像龙,而且暗含“潜龙在渊”以及“九五至尊”之意。特别是北面一大片低洼处的田园水库,给九龙山注入了灵性。它与南面的丘岗形成了阴阳交合图,不得不叫人浮想联翩!

九龙山九龙聚首柏子塔,

柏子塔百子植根九龙山。

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九龙山正月十五庙会,每年举行。舞狮子、玩龙船、猜灯谜、玩杂耍、唱大戏,近年来还有广场舞等等,从早到晚,热闹非凡。十里八乡,赶庙会的人们起五更,成群结队爬龙山,沾龙气,人挤人,人拥人,一派生机!九龙寺香火鼎盛,周围的大树都披红挂彩,增添了传统节日的气氛。

近年来,通过科学规划,九龙山周边及低洼处种植桃树和枫香等树种三千余亩,极大地改善了九龙山的自然环境。每年三月,桃花怒放,“桃林春色”和“柏子秋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踏青、观光,农家乐生态游也蔚成风气。络绎不绝的游人尽享“十里桃花红,阎河看九龙”的胜景!

2020/2/11修改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编后语:

一一一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备用文稿选刊发后,受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点评留言,余甚感动之,爱惜之,特将读者留言收录集结。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1.樱子/《福田河镇与福田菊》留言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2.刘宏/《金瓶梅》作者是麻城丘长孺留言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3.史宏友/麻城明代进士县留言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文稿四:九龙山和柏子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