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世事茫茫难自料,惭愧青松守岁寒。说起古人的诗词,有很多以送别为题材,读起来琅琅上口,却以感人至深。我们一定会想到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知陶醉了多少人;还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千古离别之经典;再有李白“孤烟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悠远,耐人寻味。更有柳永“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唱醉了千年后人。

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春光亭下惜流水

1091年,苏轼也做了一首送别词,那是他做杭州太守返朝之时,过高邮,遇见了他的老朋友,昔日的东武县令,而今已是高邮令。不禁感从中来,提笔做诗一首。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是相别不易,而是分别不舍。那是16年前,他们同在山东密州, 一个是县令,一个是太守,他们共同抗旱抗蝗,度过了多少难忘的岁月。后来赵晦之离任归涟水,他写诗相赠。再到后来,1085年,苏轼赴登州经涟水,赵晦之从藤州知州任上新归,他们又重逢。而今,苏轼从杭州任满回京,在高邮,又见到了自己的故人,回想起过去的岁月,怎不感从中来,触目伤情。

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已经过去了十六年的时间了,别梦依稀。昔日的情景一幕幕再现……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

春光,就是春天的风光,景致。杨万里曾说,诗卷且留灯下看,轿中只好看春光。我坐在轿子里看外面的大好春景。而苏轼是与赵晦之在亭子里欣赏。想来那是多么醉人的情景呀。流水就是流动的水。李煜说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流水之意当也指春水。其实,流水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流逝的岁月。唐朝的韦应物说,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其实他们分别又何止十年呢,想当初,在东武,两人坐亭下,看春水东流,他们把酒吟诗,是何等惬意。而今时光荏苒,一切都成过往,怎不叹惜时光之不再。

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叹落花流水,春去也。

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当我们顺着苏轼的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很自然的,这两句承接上文而来。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感受。岁月如梭,这比喻日子消逝的很快。梭,是织布时用来牵引纬线的器具,两头尖,中间粗,中间用来盛放丝线。织布时,梭子就来来往往的快速运行。这个典故出自《京本通俗小说》

张胜自在家中,时光迅速,日月如梭,捻指之间,在家中早过了一月有余。

再接下来,白首,指白发。表示年老。前蜀的韦庄说,“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相看,就是彼此对看。分别之间往往有此语,柳永就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分别的意境。苏轼对赵晦之说,想当初,我们在密州时,我才刚四十余岁,而今都五十多岁了。我们都老了,你看白发已经满了我们的额头,不知道 这以后的岁月我还能干些什么?而你又打算去哪里呢?他们已经不再是半年,已经迟暮,有些沧桑之感。

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白首送春归,拟奈何

接下来,苏轼回忆自己这些年来干了些什么呢?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

故人,旧交,老友。王维故人是元二,他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苏轼的故人是赵晦之,两个人这是密州分别之后第二次见面了。所以说重见。而这一次之后不知何时还能不再见。想想这些年来的沧海桑田,赵晦之1075年失官东武令,才有了自己劝他说“三仕已之无喜愠”,但自己则更为悲惨,“官况”可谓大起大落,几度挫折,密州之后他去了徐州,然后又任湖州,结果在湖州就被逮捕,然后入狱,那是乌台诗案。后出狱,自己贬居黄州,再往后去常州,登州,又进京都,做上了中书舍人,知制诰,到了顶峰。接下来,自己又外放到了杭州。这真是世事难料呀。所以,说“世事年来千万变”。世事,就是世上的事。这世上的事,有几人能说得清哟?!这里,或许苏轼会想到唐朝韦应物那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这两句在感慨世事沧桑,人生世事之艰难。

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苏堤春晓成一梦

当词写到这里,我们感到了些低沉。那,如果这样,就不是苏轼了。后人说,苏轼不是一般的感慨年华流逝之作,而是言志之词。上文写出了对以前的时光不再的感慨,以及自己官场的失意。正如下文所说的:

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这前六个字是对上文的总结。首先说官况,就是居官的境遇。唐李中有诗,爱静不嫌官况冷,苦吟从听鬓毛苍。可以看出李中的官场不顺。而苏轼也是如此。阑珊,就是就是困窘艰难的意思。再说,惭愧,意思是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羞耻。这依然是苏轼对仕途的感慨。那怎么办呢?退隐吗,沉沦吗 ?不是,要如青松守岁寒!

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松柏耐岁寒

什么叫岁寒?就是困境,乱世。南朝鲍令晖说,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而苏轼又何曾改其心呢?而不改的那个心,就是古代文人坚贞不移的气节。正如唐代李白说,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而苏轼又保持了一种什么样的气节呢?我想那就是以念苍生,为天下人谋福利,而不是心里总想着朝廷里的那个君。

想当初,他就对皇上说过,天下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而后来,你无论在哪里做官,总是想着人民怎么过得好一点,从凤翔的求雨,到密州的治蝗,徐州的抗洪,等等,就是到了惠州,海南島,他都不改初衷。这或许就是那八个字,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说到文人的最高境界,我想到了朱熹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苏轼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要有条件,就不会忘记了人民。这不就是他的最高境界吗?

几经挫折,苏轼写下一首送别词,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苏东坡

好了,这首诗我们就要说完了,在起承转合之间,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并且矢志不渝,这样的诗我喜欢,这样的人我更喜欢。和大家一起品苏轼的诗,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