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做財務人員的幾點原因

筆者大專畢業從事財務工作6年,兢兢業業,有過錯誤有過成績,終於還是離開了別人羨慕工作和熟悉的環境,嘗試一步一步的轉行,受困於疫情,和大家分享幾點我放棄財務工作的原因:

一、可替代性強。財務全部工作都是在一個大的規則框架下的運行,跟其他行業不一樣,財務就是科目決定性質,數字決定程度,非常容易標準化、程序化、自動化。即使是財務分析,除了極大的正規公司,都可以選定具體取值科目,在指定科目按月提數就行了,程序員就能解決,財務只用來當成備忘,用於提醒領導當時怎麼想的,把錢花哪去了。工作就是這些內容,新的畢業大專生本科生一茬一茬,要的少乾的多能壓榨。未來10年20年都是這樣,直到被財務機器人替代記賬報稅環節,只留一個人錄入數據、監控財務系統運行,做做數據修改即可。

二、工作無法量化考核。績效化只有扣分項,鮮有加分項,市場部開拓市場,研發部數易其稿,連行政部也天天忙前忙後,財務部都是在辦公室獨自加班,一到考核就是認為財務部無產出,是配合部門,服務部門。財務人員也天天自我要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老闆看來完成的都是本職工作,完不成的是沒有合理安排時間,是應該做的,誰管什麼月底年末、政策變動、審計調整。

三、潛在被迫投入多。何謂潛在被迫投入,既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更新學習培訓不斷變化的行業政策、稅收政策、會計核算政策、財務管理等等,要培訓要理解要應用都需要時間,可是本職的工作根本不允許被耽誤,只能佔用個人的時間;職業提升和就業現狀必須要求不斷考取從業、初級、中級、高級、正高級和注會,還有管理會計、稅務師等等,無形中投入更多的個人時間在財務工作上;更頻繁的還是因為工商稅務部門報稅時間、彙算清繳等事項等以及其他外部審計等佔用的週末、節假日和下班後時間,國有企業還涉及財政局、審計局、國資委、省級、國家級專項檢查組等等輪番檢查,無限佔用財務人員的個人時間。應付完日常工作、業務培訓和個人學習,再抽出時間配合完各種檢查,加之財務人員還有人妻人夫人子人父母等社會角色,根本沒有充足時間思考和修正自己的人生規劃,延伸個人愛好等。

四、薪酬回報低。負責任的說任一家公司在成為跨國規範大公司前,同級別崗位綜合薪資收入(基本工資+績效考核等)財務最低。業務員和研發就不說了,有績效和技術。內勤、行政、人事比財務工資高,國有企業更是,剛入職的出納工資絕對比保安大爺、食堂阿姨還低。大部分財務人員有買房結婚生子,自身健康變化和父母養老的需求,財務人員的薪資及普遍薪資提升對於生活風險的對抗能力極低。

五、專業回報不高。同樣難度下的考試,你考個一級建造師、拿了高級工程師,那公司得把你供著,考個CPA、ACCA、高級會計師,市場價你的月薪可能剛過萬,還得分地方。不用抬槓個案,有心情的自己去招聘網站上看看。而有個中級是你天經地義應該有的,財務部招個出納都要求全日制本科,招個總賬就必須中級以上職稱,5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

六、風險係數高。企業註冊要在工商備案的是法人、財務負責人,稅務局登記的也是稅務經辦人和財務負責人,公司出事了經理和財務負責人第一個被控制。國家法律法規和稅務政策愈發嚴格和規範,讓財務人員更加左右不是人,而各行各業的實際運行法則和潛規則都是實實在在懸在財務人員頭上的“正義審判之劍”,**用了多少年時間,多少財務人員的自由才明白“殺人之罪,在持刀之人,不在刀身上”,對錯誰都明白,誰要養家餬口誰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七、晉升難度大。國有企業論資排輩,再加上關係戶數不勝數;民營企業財務權一定在老闆核心領導圈手裡,不否認肯定有因緣際會(規模變化和人員變動)和個人努力晉升,但是不規範的領導決策和市場環境下,財務晉升實質上是管理風險的下移和再分攤。而且木秀於林,先來的更多不是升遷是划水隊友的不理解和不配合,甚至拆臺,影響工作的順利開展。

八、社會地位低。領導眼裡財務就是算賬的,是生產經營的配合者,服務部門。大部分企業不需要專業財務管理,本質是領導認識不到或者做不到讓渡管理決策權,不願意向社會規範妥協,不願意放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僥倖。那麼多財務公眾號、文章把財務管理吹得天花亂墜,有誰還記得馬克思先生說過的“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我不想再做財務人員的幾點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