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導讀

今年的春節和往年不一樣,疫情天降猛如虎,牽動驚聯千萬戶,我們每個人都在關注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的肺炎,這場突發疫情會如何影響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呢?


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周穎剛


01

積極理性看待突發疫情

首先要積極理性看待疫情,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疫情,短短十幾天內,即由湖北武漢迅速擴展至全國所有省份,如圖1所示。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1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全國上下掀起了防控疫情和穩定經濟的戰役,這是兩個沒有硝煙、與時間賽跑的戰場。

本次疫情的進展速度要遠遠快於03年的非典,二者同時發端於前一年的12月,但到了1月底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就已超過同期非典感染人數,到了2月8日累計死亡人數也已超過非典時期的死亡總數。因此,“時間就是生命”!

相比於03年非典,本次疫情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突發性,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次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二是傳染性,據統計,新冠肺炎的基本傳染數(R0)為1.5到3.5,比SARS高,且潛伏期更長,其發源地武漢是五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再加上春運期間的巨大客流量,導致疫情迅速擴散。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發現1月23日武漢封城前流出的人口可以很好地解釋各地的確診病例數,擬合程度高達93%,如圖2示。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2

更關鍵的是不確定性,目前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來源、傳染方式和治療方法等,尚沒有明確的認知和判斷,這也導致人們在面對疫情時存在恐慌情緒,甚至出現搶購物資與醫療擠兌的現象。面對傳染性強、不確定性高的疫情,國家採取了比非典時期更為迅速和嚴厲的防控措施,包括封城、推遲復工復學、組織各地醫療隊馳援、建立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以及成立聯防聯控機制等。

相比於其餘幾次PHEIC和主要流行性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力和致死率都不是最高,關鍵是不確定性和由其帶來的擠兌效應。世界銀行有研究顯示,世界各國發生的疫情中,由於恐慌而造成的損失佔總經濟損失的九成左右。因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但切勿恐慌,堅信可以打贏這場防疫戰。

目前,湖北之外地區的疫情呈現出新增及疑似病例持續下降、潛在風險人群仍在增長以及治癒增速超過死亡增速的特點。自2月12日起,湖北加入了臨床診斷病例,確診人數大幅上升,這是因為之前有大量的確診病人其實並不在數據通報中,現在確診速度加快了,再加上盡收盡治和集中隔離,

預計在樂觀情形下,疫情將在2月下旬達到高峰,3月底基本結束,如圖3。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3

當然,樂觀情形的可能性並不是100%,悲觀情形下疫情可能持續整個上半年,而折中的預測認為疫情將在4到5月份結束。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取決於其持續時間,而疫情時間長短不僅會直接帶來經濟損失,而且會影響到復工復產。


02

客觀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如何客觀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呢?評估思路可以參考03年非典的經濟影響,但也要注意到中國經濟面臨的新變化:一是中國經濟總量翻了7倍多,如圖4示,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4

其二,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出現變化,第三產業以及最終消費佔比提高,201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53.9%,超過第一、二產業的總和(如圖4),而在三大需求中,消費佔比為57.8%,超過投資和淨出口的總和。

另一個新變化是當前正面臨著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重大任務,如圖5,2019年社會各部門的槓桿率比2002年有大幅提高,特別是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達155.6%。因此,防疫同時更要防風險。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5.

首先看供給端。受封城、交通管制和推遲復工等影響,各類行業的生產活動將受到負面衝擊。第三產業因為行業特徵和春節假期這兩大因素的疊加影響,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需要人與人間的直接接觸,在防控疫情背景下,顯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停滯,比如餐飲、交運、旅遊、院線電影等行業。

根據國泰君安等研究團隊對2020年三大產業增長率的影響估計,預期第三產業的增速下降幅度是最大的、持續受影響的時間也最長。如是金融研究院也對春節期間服務業的直接經濟損失做了估計,預計為3萬億,佔2019年1季度GDP的14%, 如圖6。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6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微企業在本次疫情中面臨特別的挑戰,這些企業對經濟的貢獻度很大,如圖7,但有先天脆弱性( 形象的說具有”基礎病症”),容易出現集中破產退出的風險。一方面,封城措施、復工時間推遲以及其他防疫工作的推進,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另一方面,復工延遲導致的營收下降和防疫帶來的營業外成本上升使不少企業面臨現金流中斷的風險。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7

從需求端的各分項來看,消費受到的衝擊最大:首先,相比於2003年,消費在GDP的佔比提高很多,對消費的衝擊會給經濟更大的不利影響;其次,損失發生在春節消費旺季,且很大部分是服務消費,無法在之後得到補償;此外,疫情不確定性和恐慌造成的預防心態,可能導致計劃消費的急劇下降。

投資方面,各地政府因為忙於應對疫情,可能造成基建投資大幅萎縮,要素不能正常流動,影響企業投資。因而我們預計1季度投資有一定下降,但這是投資延遲,未來有予以補償的可能。淨出口方面,自本次疫情成為PHEIC後,目前已有十幾個國家對中國停飛航班,估計這會對近期的進出口活動造成負面影響,可能創新低。

根據多家機構的研究,市場普遍認為,2020年三大需求都將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消費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受影響的時間也會最長。

綜合供給和需求端的分析,由於實際供需相比潛在水平萎縮,預計GDP增速進一步放緩,具體的估計要做到短期不低估、長期不高估。

本次疫情在短期內無疑會給中國經濟造成衝擊,主要集中體現在1季度,GDP增速或下降約2個百分點。隨著經濟活動恢復常態、前期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釋放以及可期的政策支持,經濟增速有望在2-3季度反彈,具體可根據疫情的持續時間可分成三種情形。就中長期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長趨勢不會受疫情影響,隨著中國經濟再平衡、服務業佔整體經濟比重逐步上升以及科技升級等長期趨勢的穩定,我們相信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將加快。

為了防控疫情,國家採取了封城等多項隔離措施,這對於抑制疫情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伴隨著就業下降、物價上升和金融風險高企等經濟社會成本。第一,預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其次,2020年1月,CPI同比上漲5.4%,主因是春節效應,疫情會導致部分供應品緊缺、物流成本上升,這種影響較為滯後,會進一步體現在2月份,但不會持續太長;第三,在槓桿率高企(見圖5)的背景下,人流、物流的阻斷加劇了資金流中斷的風險,使金融機構及債權人受損,導致拋售資產、價格下跌,進一步惡化企業和個人資產負債表,由此可能會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防控經濟傳染病和金融風險已刻不容緩。


03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取決於經濟應對

如圖8, 截止2月13日,各級財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資金805.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172.9億元,都已超過非典防治財政支出136億元,而且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因為805.5億元僅佔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0.34%,比非典支出佔2003年全國全部財政支出的0.55%小,而172.9億元少於2019年的中央預備費(主要用於應對災害等突發事件)500億元。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圖8

圖片製作:WISE團隊

除了經費保障外,各級財政部門還要兜牢 “三保”(即保工資、保運轉和保基本民生)底線,積極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加大對防疫保障企業和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企業財稅支持力度。

從金融政策的應對來看,央行設立了3000億元的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利率,同時開展了1.7萬億逆回購操作,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還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還款安排等, 防控資金鍊的斷裂。

2月9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各地出臺多項措施恢復人流和物流、幫扶中小企業、支持復工復產,如福建出臺二十一條措施,要求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有力有效推進生產企業和重點項目復工復產,為穩定經濟社會大局提供有力支撐。2月10日起,全國多地開始迎來複工潮,在防疫阻擊戰的同時打響經濟保衛戰,兩者如何平衡至關重要。

如何科學防控疫情和有序穩定經濟兩手抓、兩手硬呢?首先,要避免防“疫”過度而導致民生失穩、出入失控、農業失時、工業失序,不同地區應該根據疫情輕重程度,分類組織生產復工。例如,福建省將以縣域為單元,根據新冠肺炎病例迄今發生數量、涉及本地感染的聚集性疫情狀況和地理傳播風險,劃分為無疫情區、零星散發疫情區、一般疫情區、較多病例疫情區等四類,進行差異化防控。

其次,戰“疫”同時穩就業,防範短期衝擊帶來的摩擦失業。對不裁員、少減員的企業,可以按一定比例返還其實際繳納的失業保險費;可考慮推出工資補貼、線上培訓補貼以及租金補貼等政策,保證就業穩定;加大線上招聘力度,保證“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

第三,要鼓勵企業創新生產模式,推動由線下向線上的轉型。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出臺措施鼓勵企業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一方面應對疫情的短期衝擊,另一方面培育人力資本和線上產業。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經過防疫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洗禮,中國經濟將長期穩定向好。

一方面,生產、生活業態將朝著健康化、智能化、線上化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危機可能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倒逼政府加快結構性改革,社會治理將更透明,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廈大學者觀|防疫更要防金融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