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慢撒氣” 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拉開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和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先後召開,為今後一段時間內經濟金融政策走向指明瞭目標和方向。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提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經濟結構”、“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等。在前不久結束的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有涉及不少關於2019年金融政策目標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央對金融領域的高度重視,已經早已不再侷限於對貨幣政策目標的制定,而是對金融風險防範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傾注更多關注和希冀。

當今的中國,有著全球總資產最大的銀行體系,保險業保費收入位居全球第二,同時還擁有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金融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業仍舊“大而不強”,資本市場、房地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領域依舊風險暗湧,直接融資佔比低、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融資體系結構性矛盾突出待解,這些問題的存在,令金融體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呼之欲出。

正如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近日所說,當前的金融風險隱患,很多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失衡、經濟循環不暢、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金融治理能力不高所造成的,或者是它們的反映。所以,防範金融風險,既要治標也要治本。有效遏制各類違規違法行為、整治各種金融亂象實際上都屬於治標;而通過改革開放,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妥善解決當前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才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金融亂象的治本之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本次會議對金融體制改革目標的制定可謂非常具體,涉及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銀行迴歸本源,完善金融基礎設施、資本市場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等多方面。可以預見,2019年金融領域將迎來更多體制機制變革的“大事件”。

為前提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金融政策所制定的目標,概括起來主要包括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在防範金融風險方面,會議指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

儘管會議提出仍要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但市場對此的解讀卻觀點不同。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就認為,儘管會議仍然提到堅持“結構性去槓桿”,但由於去年穩增長是首要政策目標,今年去槓桿或進入休整期,整體非金融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可能會小幅上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結構性去槓桿,是通過不同部門的槓桿水平有升有降來優化槓桿結構,不簡單追求槓桿總水平的持續下降,宏觀槓桿率趨於下降但在具體的不同時間段可以有所波動。2019年應以穩槓桿為主,最終實現宏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目前比較明確的去槓桿領域是去殭屍企業;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去隱性債務槓桿,加地方債表現形式的顯性槓桿;金融領域應是以穩槓桿為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打造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結構性去槓桿就是在保持總槓桿平穩的基礎上實現內部結構優化,但考慮到2019年名義GDP(宏觀槓桿率的分母)增幅會下滑,所以穩槓桿的壓力將比2018年還大。因此,可以通過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方式,既實現社融增速的提高,又能控制債務規模。

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一政策目標提了多年,仍不見明顯成效。魯政委則認為,不應都把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重心都放在主板、創業板、甚至是科創板等,而是應多關注未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股權不一定是標準股權,可以多鼓勵市場主體自行約定股權交易形式,有關部門只要做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即可。

增強市場韌性

提高容忍度

2018年國內金融市場就經歷過多輪異常波動和共振,股市、匯市、債市、大宗商品市場等受國內外事件的溢出效應影響,互相波及牽連。而到了2019年,分析普遍認為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會加劇,不確定性將成為常態。對中國來說,究竟要特別防範哪些金融市場的異常波動和共振?

民生銀行(01988)首席研究員溫彬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明年防範市場共振和交叉傳染是金融市場的工作重點,當務之急是要保持房地產市場和匯率市場的平穩。未來我國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我國金融市場與全球市場的聯繫進一步緊密,外部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也會衝擊金融市場的穩定。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不僅利於金融市場的安全,也為經濟的平穩運行創造條件。

“越是處於金融體系核心的金融市場,其波動引發其他市場共振的能量越大,如銀行、股票和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等;風險暴露越大,其波動對其他市場的影響也可能越大。”陳道富稱。

對於應該如何防範,魯政委認為,金融市場波動很正常,一方面,要在機制設計上容納波動,實現風險的“慢撒氣”,以增強市場的韌性。另一方面,預期管理也很重要但有不可控性,所以要增強市場主體“隨波逐流”的能力,即在金融市場的波動中提高自身容忍波動的能力,例如債市違約常態化、人民幣匯率波幅增加就逐漸被市場所接受和習慣,下一步就是要完善制度建設(如完善違約處置程序、增強市場流動性等)。

陳道富還認為,預期在市場傳導和共振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必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針對性引導市場預期”。預期管理是一個高水平的社會管理框架,是在承認市場自由表達觀點的基礎上引導市場預期,背後的根本是基於信任的合理信息溝通。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專門提及了要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並用“堅定、可控、有序、適度”八字定調,足見中央對該領域所潛藏風險的重視。陳道富指出,“堅定”表明了處理地方政府債務的決心,規範地方政府債務責任的方向不變。“可控”是對地方債務處理的目標,保證總體規模可控和處理過程的風險可控。“有序”指的是處置過程應有所規劃,注重處置措施的節奏和搭配。“適度”是對處置結果和過程的度的把握。

“從目前來看,已開展了摸清地方隱性債務底數和模式,嚴格地方債務責任等方面的責任,規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也準備轉變政府職能,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和健全地方稅體系,‘堵邪門’的同時加大‘開前門’來匹配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資金能力。既從短期也從長期、既從地方政府行為也從體制機制層面來處理地方政府債。”陳道富稱。

供給側改革

駛入金融領域

從近期高層的密集表態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將自今年開始成為我國金融業的“重頭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將駛入金融領域。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近日就公開表示,當前,我國在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方面,在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方面,再次面臨著兩大長久存在的融資體系結構性矛盾的阻礙。一方面,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佔比較低。另一方面,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狀況與其在國民經濟當中的佔比不盡匹配。面對這兩大結構性矛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了深化金融結構性改革的新使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當前金融體系結構亟待優化的領域就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就需要重點發展資本市場,會議也對2019年如何“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有詳細表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高直接融資(主要是股票市場)比重作為工作重點,強調資本市場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要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應是將直接和間接融資比重、資本市場中長期和短期資金結構作為金融體系的突出結構問題。”陳道富稱。

魯政委則建議,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大著力點是要吸引“有耐心”的錢進入。“國外股權市場發展得好是因為有眾多長期投資人,所以,我國也要進一步加大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的力度;同時,借鑑國外經驗,積極發展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第三支柱,以此積累更多長期資金”。

城商行農商行

迴歸本源有何用意?

關於金融體制改革,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一個罕見的提法不應忽視,會議特別指出,要“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迴歸本源”。單獨提及改革這類區域性銀行背後有何用意?

陳道富對此認為,我國正規金融體系仍具有濃重的“國有”或者國有行為特徵的體系,缺乏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有清晰和特色的市場定位的正規金融機構。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充分暴露出我國金融體系這方面的不足。與此同時,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和農信社出現了高風險,也與其脫離市場定位有關。城商行、農商行和農信社是基於當地區域、當地居民或農民設計的金融機構,只有回到這個“本源”,才能安下心來去發現所服務區域和群體的價值,並開發出客戶所需要的金融服務,這既是防範風險的根本,也是完善我國投融資體系的根本。

魯政委也認為,當前存在的民企、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既有客觀原因,也有銀行自身的問題。總體看,目前銀行體系中各類銀行所做的業務模式沒有本質區別,各類銀行都有“壘大戶”的傾向。當初監管部門設立城商行、農商行的初衷,是為了讓這類銀行紮根當地的小微、“三農”,但後來這些銀行的業務都走了樣,“壘大戶”、做非標和委外業務等讓不少城商行、農商行不良率高企,因此,預計下一步將有一系列專門的政策出臺,約束和規範區域性銀行的業務,倒逼這些銀行迴歸本源,紮根當地業務。

銀保監會元旦節前發佈的《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異地非持牌機構的指導意見》,就禁止銀行在非分支機構地區設立經營性和非經營性機構,此舉就被看作是限制區域性銀行盲目跨區經營,強調立足當地發展業務。

王兆星也強調,要構建普惠與高端相結合、大中小機構協調發展,公平競爭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體系。各類金融機構應當結合自身稟賦條件,市場定位,差異化發展,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優勢。大型金融機構可以充分發揮產品、渠道和客戶優勢,增強綜合化和國際化功能,成為行業發展的旗艦。中小金融機構包括互聯網民營銀行可結合自身比較優勢,深耕細分市場,在專業化、特色化、精細化上下足功夫,擁有各自的獨門絕技進行優勢互補。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