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給問題疫苗「防疫」?

健康時報7月23日消息,這個週末,比38度高溫更熱的,是微信朋友圈刷屏的疫苗事件。

一個本身並不複雜的公共衛生事件,因涉事各方漏洞百出的說辭不一,一夜之間急速發酵。坊間焦慮瀰漫,網上譴責一片。

22日當天,在輿論譁然千夫怒指的背景下,已經捂罩不住事態發展的長春長生生物回應稱:“感到十分的自責和愧疚,要進行徹底整改”;而就在國家藥監局表示“對長春長生立案調查”之後,事件關聯企業深圳泰康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對引爆微信刷屏的《疫苗之王》一文,則強硬闢謠:“該文多處不實,造成了部分媒體的轉發和公眾的誤解。”

遭遇了一場又一場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輿情化解,涉事企業格式化的回應,我們看都看累了。相關部門例行化的表態,我們想都能想得到!

難道不是嗎?從十年前三鹿毒奶粉事件時的痛定思痛,到八年前聖元奶粉事件時的舉一反三;從六年前肯德基“激素雞”事件時的誠懇道歉,再到兩年前涉及全國25個省市的山東非法疫苗案時的“嚴懲不貸絕不手軟”……痛定思痛,舉一反三了嗎?

格式化的回應、例行式的表態,甚至死不認賬的闢謠,帶不來公眾的諒解。而缺乏透明的調查,從一開始就喪失了說明真相的最佳時機。在這樣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公眾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關切,只需要一個不能離常識太遠的真相。而現實可能仍有距離,現實的事例,也不盡起到說服的作用。公眾既有不明真相的激昂,又有事關切身利益樁樁小事積累的不滿,壓抑的情緒轉化為網絡刷屏,需要的也就只是一個突破口了。

面對突破人類道德底線的這次疫苗造假事件,面對洶湧澎湃近乎一邊倒的千夫怒指,我們既無意追問涉事的廠家富豪:你們怎麼就能?又怎麼就敢?而且竟還真的幹“成”了?我們也無意再用不同的文字和語氣,重複對監管制度、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毫無意義的質疑。

資本逐利的本性和衝動,決定了道德的自律的隨意和無力。所以我們不能單單指望疫苗富豪們的自律,來拯救和重建公眾對國產疫苗的信任和信心。

我們更關心、只探討這場讓國產疫苗元氣大傷的事件之後,我們的監管制度,如何讓監管部門從審批到生產再到流通整個鏈條上的各個環節,切實給問題疫苗“防疫”?

總理的批示說了:“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線,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事已至此,法律需要在此刻證明自己還具有震懾能力。人民日報呼籲“一查到底,方可紓解疫苗焦慮”,新華社建議“讓違法者傾家蕩產”。就這兩句話如果真能落到實處,比任何痛定思痛和舉一反三都好使!

近年來,食品藥品行業亂象叢生,疫苗市場禍害公眾的醜聞不斷,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作孽者一次次違法卻還能一次次逢凶化吉東山再起。在所有的違法成本都由政府和公眾買單的背景下,怪不得“編造生產和檢驗記錄,隨意變更工藝參數和設備”的疫苗造假涉事企業,敢有“自責和愧疚,要進行徹底整改”的底氣!

以長春長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為標誌,這場引爆了中國疫苗行業空前的信任危機,在條件反射式的行政風暴下定會逐漸平息,隨之步入“後疫苗時代”的我們惟願:深層次的食品藥品安全困局,能用這麼慘重的代價得到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