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014年,80後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無聲告白》力壓斯蒂芬•金、村上春樹、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大衛•尼克斯等99位文壇名家的作品,獲得亞馬遜最佳圖書第一名。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思索?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是整個家庭出了問題。

16歲的莉迪亞在湖裡溺水身亡。警察調查迪莉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是否存在家庭關係不和睦,莉迪亞在學校人際關係一系列問題,迪莉婭的父母一再否認。

他們沒有說謊,莉迪亞是父母心中的“完美女孩”,是父母的全部期望。然而,莉迪亞的所有光環其實都是偽裝的。

從她五歲那年,被迫學會了迎合和違心。

那次媽媽突然離家出走,杳無音訊。莉迪亞自圓其說,她堅信是因為家人沒有滿足媽媽的期待,便心裡暗暗發誓,如果媽媽能夠回家,她要實現媽媽的每一個意願,媽媽說什麼,她就做什麼。

兩個月後媽媽因為發現懷孕重新回到這個家,沒有人給小小的莉迪亞合理解釋。她就這樣埋下了執念,努力讓媽媽開心。最可悲的是,十幾年過去了,家裡依然沒有人發現她的天大秘密。

這些年,她學會了面對家人假意歡笑,學會了在家裡對著沒有接通的電話假裝和朋友高談闊論,學會了收到失望至極的聖誕禮物還強顏歡笑說“喜歡”。她學會迎合媽媽的期望做個與眾不同的女孩,也在努力偽裝成父親期望融入人群的交際花。

“莉迪亞從未真正擁有過朋友,她的父母卻從不知道這個事實”。隨著一層層人物線的展開,我們終於看清了莉迪亞積鬱成疾的絕望,而背後把她推向湖底卻是她曾緊緊抱住不放的家。

壓死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駱駝無力承受的無盡絕望。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二、 父親詹姆斯和母親瑪麗琳:兩個“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是導致悲劇的必然原因。

1960年,家庭治療大師鮑文提出“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包括個體內心的分化:分辨理智過程和情緒過程。外部人際的分化,把自我從他人那裡分化出來。

父母的“自我分化”能力,是核心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

父母個體分化程度較高,一般和諧穩定。在面對壓力情境下,能理性地將事件與情緒分開,有較彈性的態度,具備較佳的情緒調適與因應策略;

父母個體的自我分化程度較差,一般都會組成問題家庭。個人的思想與感覺和他人融合的程度越多時,情緒和行為反應也容易受他人影響,容易陷入家庭的情緒糾紛。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01| 母親瑪麗琳的“自我分化”的失敗:“不想活成母親一樣的人”成為一生的羈絆。

瑪麗琳從小就的志向就是要與母親過的不一樣,不想做母親期望的僅僅相夫教子、管理住宅的普通女人。

她調動一切正念力量去努力學習,盡力接近人生夢想——進醫學院,成為女醫生。

直到遇見詹姆斯陷入愛情,意外有了孩子,決定結婚,她都勇敢的做出自我的選擇。

瑪麗琳看起來是一個“自我分化”程度較高的人,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選擇自己愛的人,也選擇切斷與母親的連結,一直由“獨立的自我”支配人生。

然而,八年未聯繫的母親突然離世,讓她整個世界崩塌,憤怒於母親碌碌無為的一生,這種情緒嚴重到做出非理智決定。以下三點事實證明,她一直從未從母親那裡分化出來“自我”。

第一,結婚後為了擺脫母親帶給她的負面情緒連接,採取極端情緒距離方式——情緒阻斷與原生家庭分離。這是典型的“自我分化”低的行為。

第二,一直以為自己擺脫了母親的精神束縛,當發現自己活成了母親一直期望的樣子,瞬間出現情緒崩潰,原來對“母親期望”的反抗才是她的終極夢想。

第三,受到強烈刺激的瑪麗琳,決定完成求學讀醫。此時的她已經無法將情緒和理智融合,這也是之前遺留的 “自我分化”的病患。於是做出極端行為——離家出走。再一次選擇了——情緒阻斷。

情緒阻斷,並不意味著解決了難題,這種逃避與否認方式,不管走到哪裡,都會是我們親密關係的痛處。我們可以忽視它,卻不能阻止它帶來的危害。

“不想活成母親一樣的人”的焦慮,像是洪水猛獸侵佔了她的思想、情緒。也是發生莉迪亞悲劇的源頭。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02| 父親詹姆斯的“自我分化”的失敗:早年的情感決定他的社會性,社會性就是社會交往的能力。

詹姆斯幼年,父母帶著他頂著假名來美國生活,冒名者的身份很容易被揭穿,為了不被遣返回國,他們拼命融入人群,極力避免與眾不同。

父母忙於工作,一個6歲的孩子孤身應對全新陌生環境,所遭受的異樣目光和孤獨,幼年的詹姆斯一次次選擇了自己的應對方法就是“逃避”。

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早年的情感會決定他的言語,言語會決定他的社會性,社會性就是社會交往的能力,而社會性呢,又會影響到他後邊的認知方式。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解讀過,當孩子接觸到的刺激超過了自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和危險感,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體驗就是焦慮。

取三點“自我分化”失敗的證明:

第一、 他沒有朋友,選擇情緒阻斷和外界的情感連接。

第二、時刻擔心警察、同事、服務員、妻子、孩子所有人出言傷害他,極強自卑心理。

第三、在父親的職責上,一直關注孩子如何稱為自己沒有的“融入能力”。

兩個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在結合組成新的家庭時,一起選擇了逃避,選擇“情緒截斷”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三、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影響子女的自我分化狀況,對子女的身心健康、情緒調適、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皆造成衝擊。

鮑文提出另一個重要概念:當父母雙方,都自我分化程度較低時,為了減輕兩人關係中的焦慮,則會引入家中的第三位成員,協助減緩此焦慮,形成三角關係。

詹姆斯和瑪麗琳結婚的時候,約定“忘記過去,共同開啟新的生活,別再回頭看。”但他們把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瑪麗琳人生夢想轉加到莉迪亞身上,莉迪亞害怕母親隨時拋棄自己而一味迎合,這種緊密情感連接所產生的問題核心就是“依附焦慮”,莉迪亞成為自己的“情感囚徒”,也意味要付出個人失去自我獨立性的代價。

如果核心家庭結構中,有一方父母是“自我分化”程度很高的,都可以獲得一定的疏解。

但可惜,父親詹姆斯同樣把目標第三方聚焦在莉迪亞身上,因為她是三個孩子中,唯一長著藍眼睛,看起來容易融入人群的孩子。

雙重壓力下的莉迪亞,在青春期終於承受不住。她在絕望中選擇死亡解脫。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四、成年人在核心家庭中如何提高“自我分化”,獲得自救?

1、檢視家庭成員的“自我分化”程度

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進孩子產生良好的“自我分化”過程。而自我分辨、自我辨別是“自我分化”提升的基礎。

檢視“自我分化”:自己與原生家庭的依賴程度、對於焦慮體驗是否有理性的處理方式、維持獨立自主與情感連接的平衡。

檢視是否給予孩子良好的“自我分化”條件:獨立思考能力、私密空間、完整而真誠的表達情緒。

2、學會辨別真實感受,尋求家庭成員幫助和理解。

和孩子一起學習表達真實感受,嘗試對自己表面情緒提出疑問。

內斯小時候在泳池遭受了被戲弄的屈辱,產生了無法合群的挫敗感。“痛苦”和“受打擊”是當時詹姆斯和內斯的共同的真實感受。

詹姆斯分明心理非常理解兒子的心情,卻選擇掩蓋情緒,輕描淡寫的說:

“他需要學會接受玩笑。”。

這個時刻,如果詹姆斯能夠識別自己當下感受,探索這種感受背後的情緒內因,為什麼內斯的表現讓自己如此難堪和痛苦?這樣的感受曾經帶給自己什麼後果?

或者和內斯一起探討,互相溝通和安慰,也會從中探索到內因,喚醒內在力量。

識別自己的感受,明白具體指向,分辨內因,做好自己的梳理,是“自我分化”的提升要素。

3、家庭關係中,提高理性與彈性溝通能力。

當莉迪亞物理不及格的時候,媽媽非常氣憤說:“你怎麼能考不及格?”等你長大了,發現找不到工作怎麼辦?你覺得找個男人結婚就可以了嗎?這就是你全部的人生計劃?”

這一幕應該是家庭中經常上演的戲碼,我們都知道這是瑪麗琳自己的現狀和焦慮,是她自己沒有解決的課題。這種情況就需要辨別自己是否陷入他人的影響,引起情緒失控。

採取開放性問題,是理性溝通的開始,例如:“你現在什麼感受?”、“發生了什麼?”給與家人能夠表達自己的條件,也一定上給予溝通彈性的空間。

4、掌握與原生家庭界限,促進分化過程。

和原生家庭建立健康的邊界,是堅定“自我分化”提升的重要一步。原生家庭父母無權干涉你的個人決定和選擇,堅定稱為“獨立個體”擁有獨立人格的信念。

杜絕作出“情感阻斷”,杜絕和原生家庭“過於親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需要依附他人,坦誠表達自己的需求。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五、讀《無聲告白》得到的啟示:

我們現在經常說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痛,似乎表明自己的不如意一切都有來頭,然後陷入巨大的痛苦漩渦裡依舊過不好一生。

這篇小說提到了很多家庭關係的難題,譬如親子溝通、期待轉嫁、出軌背叛,現實與夢想的距離等等……

猶如書中提到寫道莉迪亞死亡的前一夜:“以後的很多年,他們不停地剖析著那個晚上,冥思苦想自己忽略了哪些應該注意的細節,哪些被遺忘的小動作可能改變一切。他們剝皮拆骨,條分縷析,想知道事情是如何發展成這個樣子的,卻永遠無法確定原因。“

我們也焦慮於看到自身家庭隱患,急於找到問題簡單快捷的處理辦法。但其實,那一夜真的不是問題所在,所有浮現的問題背後,都源於每個人對“自我分化”程度的理解。

沒錯,“自我分化”確實開始於原生家庭,但提升的時限是一輩子。

在組合成為新的家庭時,我們就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那一刻,不管你是什麼成績,都多了一份幫助孩子們完成他們的自我分化的責任。

這樣,傷痛和悲哀,才不會延續下去。

父母雙方任意一個人,能夠意識到“自我分化”程度會影響婚姻、孩子的自我分化狀況,都將是對全家身心健康、情緒調適、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重要的轉折點。

做好自己,堅持自我,一切都不晚,是我們一生的追求與學習。

正如作者伍綺詩在書中說所: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