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以後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嗎?

雲不凡666


不可能,廈門就是廈門。廈門的獨特性在於海特別多,用它的海景吸引了很多人來旅遊來定居。這裡幾乎看不到什麼山,整座城地勢特別的平坦,這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而深圳是地勢和廈門有很大不同,沒有那麼多的海,同時,地勢更高。地理上差距很大。同時,廈門面積太小了,這是不能否認的現實。經濟政策好是優勢,可是,這裡的天氣太舒服很宜居,更多的人在呆在這裡,容易變得懶散。這裡閩南人太多了,文化思想都很閩南,整體思想比較封建,又沒辦法像深圳那麼開放包容,那麼國際化,怎麼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同時,深圳就是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就像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是一座沒有底蘊文化,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是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深圳的今天。廈門本來也佔了天時人和,可是,城市面積太小了,這裡的居民思想不夠開放,比較狹隘保守,也不夠勤奮勇敢,又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間。

但是,廈門也有廈門的獨特的魅力,是文藝又浪漫的,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的旅遊城市,有好多清新的美景可以欣賞,比深圳更有生活氣息更有情調,這是深圳沒法比的。


言如幸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數學公式,深圳GDP≈(廈門GDP+珠海GDP+汕頭GDP)×2

深圳GDP是廈門的5倍以上,其中深圳面積和廈門相差不大,深圳是1996平方公里,廈門大概是1700平方公里。但是深圳實際管理人口有2000萬以上,而廈門的常住人口只有500萬。

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廈門在後兩個方面落後於深圳!

1:地利,如果說上個世紀80年代,深圳與廈門還在同一起跑線上,那麼到了90年代,深圳與其他三個特區逐步拉開差距。首先是深圳因為靠近香港,特別是香港迴歸中國,深圳的發展更加快了,有了香港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深圳很快在內地眾多城市中崛起,而廈門和珠海、汕頭一樣,都沒有深圳這樣的地緣優勢。

2:人和,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海撈金”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深圳成為當時中國市場經濟的試驗田,數以萬計的年輕人、企業家開始來深圳淘金,徹底激發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創業熱潮,無數人在深圳紮根,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從萬科的王石到華為的任正非,再到比亞迪的王傳福,再到騰訊的馬化騰,他們都是深圳快速發展起來的佼佼者。

3:文化,如今的深圳,儼然成為中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中國規模最大、發展最好的民營企業,大部分都在深圳,回過頭來看往昔,深圳的模式很難被複制,因為很多城市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最重要的是文化,深圳的海納百川文化,是這四十年改革開放最寶貴的結晶!


總結:“摸著石頭過河,黑貓白貓,不管什麼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這是改革開放總工程師鄧小平同志的經典名言。如今的深圳和廈門,都是非常漂亮的海濱城市,而衡量一座城市的成功,早就不是看人口的多寡和GDP的總量,不管是深圳、廈門還是珠海,我認為,都是中國迄今為止,最漂亮的海濱城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我們都應該點贊!


蔣昊說經濟


兩個城市都待過不少年份,尤其在廈門乃至將近十年。

(參照全國一二線城市:滿分10)

人文容納性:深圳9.5,廈門7

(如果說深圳不行容納,請問中國哪個城市敢說容納?在廈門閩南語人口超過40%,本地人對外地低收入者較為架空。事實上較為上流的廈門人或者說閩南人基本上流出至一線城市乃至移居國外,大多依託地域方針獲得資產的中下層本地人具有典型的中國式狹隘優越感)

掙錢創業:深圳9.5,廈門6

(全國性城市與省區城市的距離,深圳經濟風向標不是白當的)

日子豐富性:深圳9,廈門6.5(經濟體量的不同造就消費市場徹底不是一個量級,基本上世界(乃至國內)尖端文體現場鮮至廈門。本地充滿的卻是門檻不高的類小布爾喬亞咖啡文明及所謂文青現象區,與此並排的是典型的具閩南風格的茶文明,比較深圳的文體美食消費豐富性而言徹底不可比)

空氣、氣候與環境:深圳9 廈門9典型的海濱城市造就不錯的空氣,除了部分工業區,整體來講二者氣候宜人。環境上各有千秋,深圳更大氣,廈門小有小的風格。

筆者以為:

深圳適宜:一切人掙錢創業,有錢人日子,有錢人養老廈門適宜:部分人掙錢創業,有錢的老年人養老

深圳與廈門比較:這個覺得真沒意思,我的意思是說深圳和北上廣比會比較適宜。廈門卻是能夠和大連,青島,寧波等比較

搗你兩錘


作為廈門人,對這個城市愛過於痴狂,但仍然很遺憾的說,除非深圳自己遭到不可控毀滅,否則完全沒可能超越。

廈門能夠取得現在的發展成果,整個大福建功不可沒,由於經濟特區的封號,福建周圍的人賺了錢之後都會選擇移居廈門。福建周圍的企業也會把總部商業中心遷到廈門,這直接拉動了廈門的城市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方式十分粗獷,完全沒有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無科技發展會很要命。透過現象看本質,幾乎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領頭企業,唯獨廈門沒有!在科技決定一切的今天,除非廈門本土在未來二十年內誕生一個屬於自己的本土企業品牌,否則維持現有的城市規模都很難。

慵懶會毀掉整個城市。這個城市養老的氛圍太重,遊玩的氛圍太重,使人很難有那麼打雞血拼搏的的勁。家裡有房子租的人基本上就不幹活了,整天遊手好閒,喝酒唱k打麻將。而這些人的生活費最後會轉嫁到那些為廈門發展做貢獻的外來人口身上。如果哪一天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忍受不了撤離,誰來養著這些自甘墮落的寄生蟲。


優己


“深圳現象”不是不可複製,而是很難複製,改革開放至今總共就設立了五個特區,這其中深圳的先天條件最差,深圳的前身寶安縣在建國之初是廣東省有名的貧困縣,深圳能夠發展到今天,除了特區的設立各種政策的大力扶持,還在於其特殊的區位優勢,一河之隔的香港,是深圳早期成名的主要原因,廈門有對臺優勢,但受兩岸政治影響最大,海南土地最多,但定位不清晰,汕頭所在的粵東地區一直是廣東省經濟比較落後,基建比較差的地區,珠海屬在人口規模過小。

五大特區中,除了深圳一枝獨秀,其實又屬廈門發展的最好,雖然經濟總量只及深圳的四分之一,但經濟活躍度和對外開放度絲毫不亞於深圳,那為什麼廈門成不了第二個深圳呢?個人覺得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人口規模有限,中國大型的經濟強市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口規模夠大,北京,上海都是2000萬級別的特大型經濟強市,深圳,廣州的人口規模都在1100萬到1500萬之間,而廈門呢?2017年廈門常住人口首次突破400萬人達到40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31.03萬人,而同年深圳常住人口達到了1252.8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34.72萬人,深圳的常住人口是廈門的三倍,戶籍人口是廈門的近兩倍,而在改革開放之初,深廈兩市的人口規模都是差不多的,人口多就意味著勞動力密集度高,對消費的需求強,能夠不斷的擴大城區面積,完善基礎配套,帶動市場經濟,把城市做大做強,顯然以廈門這樣的人口規模,還不足以具備成為像深圳這樣的特大型經濟強市。



二:廈門缺乏有領導力影響力的企業,一座城市要孵化出一家國際知名企業是很難的事情,如果能躋身世界五百強那就更難了,2017年廣東省共有11家企業躋身世界五百強,而深圳一個市就佔去了6家,超過了總算的一半,除了大名鼎鼎的騰訊,還有平安,華為,正威國際和萬科,招商銀行五大巨頭,其中平安和華為更是強勢進入百強。反觀廈門,去年共有兩家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總數佔福建的五分之三,分別是廈門建發集團,廈門國貿控股集團和象嶼集團,不僅排名比較靠後而且三家都是國有企業。廈門目前共有47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此投資發展,深圳的數字是多少,比廈門翻兩倍還多!顯然深圳的經濟活躍度和國際化程度要遠高於廈門。世界500強企業的多少可以從側面體現出一座城市的經濟活躍度和國際化,在這一點上,廈門雖然輸的並不很狼狽,但與深圳的差距也很明顯。



三:經濟規模,城市規模和土地規模都太小,2017年廈門市共實現GDP4351億元,經濟增長率為7.6%,同年深圳共實現GDP2.24萬億,並二度超過廣州初次實現對香港的超越,增速高達8.8%,廈門的建成區面積是335平方公里,這只是一個普通省會城市的建成區面積,而深圳,建成區面積是932平方公里,幾乎是廈門的三倍,深圳的城市化率是100%,而廈門的城市化率才88%,廈門市面積1669平方公里,是五大特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而深圳的面積為1996平方公里,雖然面積相差無幾,但深圳對土地的利用度遠比廈門高,深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的產值在廣東省是最高的。



不過與汕頭的沒落和海南的“慢跑”不同,廈門和珠海應該是五大特區中就目前發展最好的兩座城市,不過很可惜,深圳這樣的奇蹟在五大特區中竟然找不出第二個,可見這種成功模式依然難以複製,深圳還是深圳,而廈門不會是下一個深圳。


大國布衣


天方夜譚 白日做夢 我就說三個方面一個前提,每一個城市發展普通百姓能夠生存下來做為前提。1.工資低舉例新來大學生每月應在廈門消費4000左右相當保守,工作頂多3000,我這裡說的三千還是挺可觀的,這裡加說一個情況,消費升級物價高,按我對周邊瞭解,大學生頭三年平均負債達到10-15萬普遍。2.租金以島內居住,10平米左右大概平均1000以上,其實大多情侶租金在2000以上,家庭很多在3000以上。3.高房價把我周邊很多朋友逼離廈門主要因素,房價之高可以說周邊買房的大多朋友除家庭開銷幾乎沒有餘錢甚至說幾乎幾代人被掏空做房奴,你告訴我他們拿什麼激情積蓄創業。

我總結1個情況,我的一些朋友放下身段,回鄉做小買賣目前活得都還滋潤,這個城市其實沒有什麼幸福感。一切的一切都是政府主導的高房價惹的禍



小偉科技


在廈門生活了二十幾年,廈門的發展無法和深圳比的,市政建設沒有整體!島內島處差距大!醫院,五緣片區就三所大醫院不到三公里,島外集美區包括杏林同安的幾個醫院都是小小條件差等等!!!說實話!要發展大廈門,政府一定要重視島外幾個區域分配的發展全面!


手機用戶53297996981


廈門不太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

從內部環境看,廈門沒優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過去了,國家從高速發展調整為中高速發展。雖然這些年廈門發展不錯,但是還想利用特區區位優勢掀起發展新高潮幾乎沒有可能。特區對今天中國發展已經無足輕重,國內許多城市發展遠遠超過某些特區,地位更加重要。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以前凡是僑胞,大家都認為是財神爺,意味投資、項目和就業。現在呢?呵呵……

從外部環境看,廈門沒機會。

港澳是改革開放之初外商投資大陸的跳板和橋樑。港澳迴歸後,深圳不僅吸引了全國的人才,也吸引了全球的資源,加之“深圳人”的敢幹、能幹,使深圳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迅速成為國家一線城市。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暫不論解決臺灣問題的複雜性和後遺症,現在看來廈門與臺灣發展水平也差不多,依靠臺灣帶動廈門?算了,還是想想吧。

如果廈門腦子清醒,趕緊拋棄優越感,融入整體發展潮流,或許才有機會。


看不清楚


短期內是不可能的。撇開過往種種,就簡單提個幾點:

一、地方ZF、企事業單位對人才和創新創業的態度和包容度是完全不同的。在廈門最明顯的感覺是,你是人才,單位就拼命用你,因為不可用的人太多,但是呢,單位也沒辦法多給你太多待遇,因為也沒有這種激勵機制。單位也不會讓你太多創新,因為多做多錯,出了事情沒有免責一說。而關鍵的是哪一天你幹不下去了,走了,單位也無所謂,反正都是阿公的,單位好壞誰在乎?頂多大家嘆口氣,幹活的人走了,以後沒得閒了。事實上這種現狀在二線三線城市很普遍。身邊很多朋友去過很多地方打工,一致公認深圳企業老闆最捨得給錢,因為老闆們懂得留住人才的重要性。而這點明白,說的簡單,事實上來之不易,也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二、一座城市的管理者,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一個社會的上層人士,綜合素質如何,決定了一座城市,一家企業的格局與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過程。深圳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優秀的企事業管理者到深圳,也推動深圳更加良性發展。我們現有的官員選拔調用體制也決定了越好的城市,配備的管理者就越優秀。一個沒有從政經驗的官員肯定得從一個鄉鎮一把手開始到縣一級,到三線城市,到二線城市,最終才會到一線城市當父母官。這也使得深圳的管理走入良性循環。相比之下,就說以前廈門的夜景工程吧,晚上開燈是給市民看的,因為總是到節假日才開燈,平時整座城市一片漆黑。導致很多外來遊客的印象中,廈門很破舊很落後。畢竟很多人一輩子就來一次廈門,不會那麼湊巧剛好是節假日亮燈的時候來。金磚會議後,這點有所改觀,現在主要街區晚上都有亮燈,但這種本地侷限性的管理思路仍然存在,市民都很難再看到金磚時夜景工程全開的盛裝。更別說外來遊客了。試問上海的外灘,會等到週末或節假日才亮燈麼?諸如此類,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國際化視野和思維還不夠,小家子氣,或許也沒有能力大氣,差距就在這裡。


零凝


沒有可能,深圳設市初期,身邊就有廣州、香港、澳門三個世界級都市的可倚重,一邊珠江一邊海,地理位置絕佳,其局域環境是廈門遠遠無法比擬的。而且深圳當初是舉廣東全省之力,集國內源源不斷的優質資源和投資建設起來的,何況還有政策扶植。而廈門在福建的優先級比起90年代反而有所淡化,反倒是泉州優先級提高了,自然也就談不上舉全省之力去建設的說法,更沒有特殊政策去支持。

另外就是深圳崛起的時機,深圳是靠電子行業的井噴期一舉奠定發展地位的,而且直到如今電子行業依然是深圳的支柱產業,如果沒有電子行業,或許深圳的成就達不到如今的高度,所以這種模式和機遇是不可複製的。重點是深圳的電子行業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屬於行業金字塔類型的城市,但是廈門的支柱產業在行業當中只能算金字塔半山腰級別的城市。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城市規模,深圳和廈門總面積雖然差不多,但建成區面積只有深圳的三分之一,而且至今為止,深圳的人口淨流入率依然大於廈門,就連廈門引以為傲的旅遊業來說,都已經被深圳一舉逆襲,目前不論遊客接待量還是旅遊收入,深圳都領先廈門,重點是旅遊收入增速廈門也跑不贏深圳,所以深圳之強是全方面的,並非GDP看上去那麼簡單。所以別說廈門這樣的位置,即便是長三角這樣黃金地腳的王牌地級市蘇州都不可能複製深圳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